从语用学角度解读《围城》中的会话含意
- 格式:pdf
- 大小:181.32 KB
- 文档页数:2
语境与会话含义解读的新认知语用学视角
孙茗
【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4)002
【摘要】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会话含义能否被正确判断制约着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而认知语境的动态特征为促进说话双方对共知语境的构建以及建立有效的话语理解形式奠定了基础.文章从新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出发,利用认知语境及会话含义的概念分析言语行为,指出说话人在会话中不断调整真实意图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导致听话人需要不停寻找与共知语境的最大相关度以实现交际目的.【总页数】4页(P83-85,103)
【作者】孙茗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基础部,山西阳泉0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会话含义视角下委婉语的语境制约与解读 [J], 石玉
2.从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论近十年“会话含义”的发展 [J], 杨姝
3.从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论近十年“会话含义”的发展 [J], 杨姝;
4.会话含义视角下委婉语的语境制约与解读 [J], 石玉
5.文学语用学视角下对《爱玛》中会话含义的解读 [J], 方慧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围城》人物对话的语用学分析作者:田占范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5期摘要:语用学理论对于探讨文学交际具有理论上的有效性。
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详细剖析《围城》中人物对话所表达的丰富会话含义及其文学功能。
本文以《围城》为分析文本,运用语用学理论对其中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形成、诠释及其文学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力图更为准确地捕捉人物语言中的弦外之音,剖析这些弦外之音的功效,从而更好地赏析《围城》及其他文学作品,同时,也证明语用学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人物对话文本解析的可行性。
关键词:围城;语用策略;面子策略;交际作者简介:田占范(1978-),男,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6--02一、引言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的意义怎样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产生的语言学分支,是一门以语言的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
语用学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是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的。
语用学不同于语法研究之处在于其本身的目的性和应用价值,因其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语用学研究的意义不同于语义学的意义在于话说人并不是要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的、孤立的意义。
说话人表达的意义通常有一定的意向性(intention),对说话人话语中意向性的理解需要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因此,要能够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说话者意义(speaker’s meaning),只是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使听话者正确理解语言的语用意义的(pragmatic meaning)。
因此,语用学的核心概念就是意义。
从历时的视角来看,语用学的兴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门对意义的进行研究的学科。
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的动态意义,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尤其是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concrete meaning)。
《围城》中的一段话语分析钱钟书著《围城》人民大学出版社20__年1月重印P184顾尔谦的话则顺着李梅亭称赞中文系的人有礼节而这些有理解的人是谁教出来的?当然是像李梅亭这样的有涵养知礼节的先生教出来的为李梅亭开欢迎会也合情理。
而顾尔谦这样做一是想与李梅亭和好除去前几日二人之间的不快;二是李梅亭这样受重用自己与他靠近也是有好处的;三是顾尔谦本就是一个望风使舵的人。
后面辛楣安慰鸿渐说“那没关系。
你可以教哲学教国文——”。
到“国文”二字则戛然而止。
为什么?这后面的破折号包含着什么意义?根据破折号的作用分析适合的解释有以下两种: 1、表话语的中断:辛楣突然注意到不该说这二字而停住或说的话突然被李梅亭打断。
2、故意拉长:辛楣故意拉长“国文”明知国文是李梅亭的利益禁区用鸿渐的才干打压李梅亭的嚣张气焰一报刚才被李梅亭比下去受气之仇。
根据后面李的“狞笑”来看话语中断有可能是辛楣自己停住避让现在盛气凌人的李梅亭而后文李梅亭更是顺势而上连方鸿渐也一起踩一报平日方鸿渐对自己冷淡之仇也是符合李梅亭小人作风。
若是拉长也说得过去。
李已被冲昏了头脑,并且本就是一个平庸之人所以没有注意到__辛楣的意思反而被__的话提醒而注意到方的存在进而连着一起打压。
方鸿渐、__辛楣、李梅亭、顾尔谦等人被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聘为教授四人到达目的地后一同看到学校的布告:学校中文系同学将于当日举行茶会欢迎李梅亭先生。
李梅亭欢喜得直说:“讨厌讨厌!我累得很今天还想早睡呢!这些孩子热心得不懂道理。
__先生他们消息真灵呀!” 辛楣道:“岂有此理!政治系的学生为什么不开会欢迎我呀?” 梅亭道:“忙什么?今天的欢迎会你带我去好不好?我宁可睡觉。
” 顾尔谦点头叹道:“念中国书的人毕竟知礼我想旁系的学生绝不会这样尊师重道的。
” 鸿渐道:“你们都什么系什么系我还不知道哪一系的教授呢。
高校长给我的电报没说明白。
” 辛楣忙说:“那没有关系。
你还可以教哲学教国文——” 梅亭狞笑道:“教国文是要得到我许可的方先生你好好的巴结我一下什么都可以商量。
鉴赏从会话含义理论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翻译李 晴 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著名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有利于人们理解变化多端的话语形式,深入分析其隐含意图。
同时也为译者正确把握小说中人物对话的会话含义,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会话含义提供指导意义。
本文以《围城》的英译本中的某些人物对话的翻译为例,分析了违反四项原则所引起的会话含义的翻译,并对茅国权和珍妮·凯利的译文进行评析。
关键词:会话含义;围城;翻译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对话对于刻画人物,突出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也同现实生活中对话一样,反映现实生活,因此也就必然存在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含义”的情况。
事实上,让人物在对话过程中违反“合作原则”也是作家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的手段。
一、会话含义理论(一)合作原则及四项准则美国的语言哲学家格莱斯第一次论述了“会话含义理论”。
他认为,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的遵守这种合作原则以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合作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准则:1.质量准则:指我们所说话的真值。
尽可能保证自己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2.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该包括交际目的所要求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所需信息量。
3.关联准则:所说的话要与交际有关联;不说与谈话内容无关的话。
4.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练;要条理清晰。
(二)会话含义的产生人们如果在交际时能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四项准则,交际双方将按照话语字面意义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就能以最直接,最高效率的方式进行交流。
然而在实际的话语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进行交际。
当人们用字面意义达不到自己的交际目的时,人们可能故意违反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准则。
Grice认为,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前提下故意违反四项准则,说话人这时就产生了会话含义。
《围城》作品礼貌原则话语分析摘要:本文用leech和徐盛桓的礼貌原则分析了小说《围城》中的部分人物话语,找出了一些典型的运用礼貌原则的例子,这些话语最终导致了交际的成功、交际目的实现,并且在他人心目中留下了极为友好的印象。
关键词:《围城》礼貌原则人物话语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在语言上有非常独到的地方,在众多的现代小说中独树一帜。
本文试以《围城》为例,对其语言艺术采用语用学的理论之礼貌原则作粗浅分析。
一、礼貌原则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成为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基础。
该理论指出人们在说话时要相互合作,要遵守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
可是实际交际中人们往往违反这些准则。
而合作原则却又不能有效地解释违反的原因,于是1983年leech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礼貌原则。
该原则指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让听话人去意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并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rescue)合作原则。
其礼貌原则包含有6项准则,即得体(又译策略)准则(tact maxim)、慷慨(又译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可以说,礼貌行为无处不在,礼貌原则的运用也极其广泛。
本文只从微观语用的某些领域,对《围城》这部作品的典型语言进行分析、证实、评述。
二、礼貌原则的语用实际分析1.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现象是searle(1969)首先注意到并提出来的。
searle(1975)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一个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
间接语言现象引起了言语行为理论家们的极大兴趣。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在一点疑问上是达成一致的:即人们为什么要使用间接语言。
会话含义与交际意图Abstract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Grice归纳的会话含义的基本特征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很有说服力。
后继学者虽然对此多有质疑,但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
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同交际意图的表达和识别密切相关.本文就交际意图与会话含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从会话含义的产生及推导机制出发,对会话含义的基本特征做出了进一步解释说明。
【关键词】会话含义;合作原则;规约意义交际意图一、会话含意人们用言语交际是为了传达某种交际意图,即用话语表达一定的意义。
语言学理论认为,为了保证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交际原则。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也有人把话语表达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
话语的自然意义指人们能按常规通过字面意义而获得的话语意义;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在特定的场合下人们意欲表达某种交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
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涉及到交际和交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在此基础上Grice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意理论。
为了配合会话含意理论,Grice首先提出了“合作原则”,认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
为此,人们需要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合作原则”包括:(1)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际对象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少于或超出交际对象所需要的信息;(2)质的准则:不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应切题,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不能避而不答或答非所问;(4)方式准则:为了表达清楚明白,必须做到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避免歧义;要简洁、避免罗嗦;要井井有条、避免杂乱。
不过,Grice还认为,会话过程中说话人并不是不能违反准则,有时说话人会不讲究表面上是否遵守准则,甚至有时为了表达自己意欲表达的言下之意,说话人会故意在表面上违反这些准则。
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听话人一方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
从语用学角度解读《围城》中的会话含意作者:邵芹谢秋妮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5期内容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曾被小说史家夏志清推崇为“最用心经营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语言刻画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群病态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会话独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在语用学中,违背语用原则常常造成会话含意的产生,而汉语语用原则具有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言语手段,所以体现出的会话含意也独具特色。
本文以《围城》中人物的会话为研究语料,运用语用学理论探析其中隐含的会话含意,把实证分析和语用探讨有机结合起来,加深人们对会话含意的理解。
关键词:《围城》会话含意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一.合作原则与《围城》语言中的会话含意1967年,格赖斯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以及相关的会话含意理论,他指出,会话中为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
但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都遵守这些原则,说话者可能故意或被迫违反某些合作原则,听话者可能上当受骗,也可能透过话语的字面意思领会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即会话含意。
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真实准则,适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1](P:196-198)格赖斯还概括了四类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1.说话的一方悄悄违反合作原则,从而将听话的另一方引入歧途,上当受骗。
2.说话人宣布不合作,不遵守准则。
3.说话人顾此失彼地违反合作原则。
如遵守真实准则的同时违反方式准则。
4.说话人有意不遵守某一准则,但相信听话人能察觉,并认为他仍然是合作的;而听话人也知道说话人并不存心让他受蒙蔽,从而领会出会话含意。
[2](P:80)《围城》中违反合作原则的几种方式:(一)违背真实准则产生会话含意真实准则要求说话者所说的话真实可靠,不能是自知虚假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但会话中人们经常违反真实准则来传达自己的真实目的。
如:(1)侍者上了鸡,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力割不动,放下刀叉道:“我没牙齿咬这东西!这馆子糟透了。
从合作原则理论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对话摘要: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将经典文学作品。
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品中人物突出的言语行为和鲜活的性格特点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通过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理论剖析《围城》这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白,得到的结论是在推导人物对白会话含义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欣赏作者杰出的语言天赋。
关键词:《围城》合作原则会话含义一、引言《围城》这部伟大的小说最早以连载方式出现在报纸上,它的出现引起了轩然大波,学者对于它有褒有贬,并且从很多方面对它进行了研究,如研究《围城》的文体特征、修辞特征、文学价值等,但是从语用学角度对它的研究却不多。
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对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从《围城》中选取大量人物间的对话,以合作原则为指导,对作品人物对话中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进行分析。
二、《围城》《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作者用其机智诙谐的语言和生动传神的描述将人生的悲剧跃然纸上,着实令人叹息和无奈。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正是对婚姻、事业及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方鸿渐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永远都逃不出围城给予我们的束缚和蹂躏。
三、格莱斯合作原则Grice认为,在所有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简称CP)。
具体地说,合作原则便是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目标或者方向。
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1.数量原则(1)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要求的详尽程度;(2)不能使自己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2.质量准则(1)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2)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1)避免晦涩的词语;(2)避免歧义;(3)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4)说话要有条理。
对于《围城》的话语分析【摘要】本文通过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围城》部分场景的对话,发现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同样可以运用到中文的话语分析,并且通过分析对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可以更好的了解人物性格、命运等等。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话语分析在《围城》这部作品中,通过作者钱钟书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原汁原味得表现出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中,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所为。
《围城》这部作品是虚构的,但是读来好像确有其事,实有其人,甚至人们会认为作品中“方鸿渐”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
比如说《围城》里面方鸿渐是无锡人,流过洋,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也在内地教过书。
而钱钟书曾去英国牛津留学并取得副博士学位,然后回国,和方鸿渐一样也是坐船在香港上岸。
杨绛曾在《围城》的后续中写道“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
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
对于这样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从各个学科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等,来分析作品的中作者运用的语言,作品所反映的现实意义,作品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诸如此类。
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主要通过《围城》这一作品中的对话分析,探讨对于中文文学作品是否可以使用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进行分析。
场景一:在归国途中的法国邮船上,苏文纨对于方鸿渐心生好感,但是方鸿渐确与鲍小姐暧昧不清,在邮船抵达香港,鲍小姐下船扑向她的未婚夫时,方鸿渐发觉自己的感情遭受了玩弄,正在发呆,这时发生了下述对话。
苏小姐:“方先生不下船,在想心思?人家撇了方先生去了!没人陪啦。
”方鸿渐:“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呀,没资格呀!”苏小姐:“我们没有那幺大的面子呀!”方鸿渐:“我原说,人家不肯赏脸呀!”苏小姐:“我要找家剃头店洗头发去,你肯陪吗?”方鸿渐:“妙极了!我正要去理发。
咱们理完发,摆渡到香港上山瞧瞧,下了山我请你吃饭,饭后到浅水湾喝茶,晚上看电影好不好?苏小姐:“方先生,你想得真周到!一天的事全计划好了。
1海外文摘《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大多是从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等角度来分析评价的,而对其主人公方鸿渐的研究,并且从语用学角度评析还尚显不足。
但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最能集中体现作品的思想内核和艺术价值,透彻理解认识他们有助于更全面地鉴赏这部小说。
1 理论基础格莱斯(Grice)认为,在所有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具体来说,合作原则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
格莱斯指出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是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当谈话一方察觉到另一方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就会透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一层意义,于是产生了“会话含义”。
2 小说中主人公性格分析2.1 违反“量的准则”当发话人提供的信息足以适应谈话需要,或提供多余所需信息时,就会产生会话含义。
2.1.1 信息不足孙柔嘉:“我们怎么样糟蹋你?你何妨说?”方鸿渐:“你心里明白,不用我说。
”①在这则短对话中,方鸿渐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违背了量的准备。
孙柔嘉是与方先生最终走入婚姻的女性,在方鸿渐失去唐晓芙之后,孙柔嘉的出现可以说是对方鸿渐痛苦心情起了疗伤作用,使得方先生陷入了迷茫的爱情、不知所措的婚姻。
孙小姐是爱这个方先生的,但是她的家人一直看不惯方先生,恰好孙小姐的亲戚说她老公坏话时被方先生听见了,方鸿渐怒气冲冲,不愿意理睬他老婆,只说了简短的几个字,同时也向他妻子暗示了他已经听到了她们背后的议论。
一家人本来应该相亲相爱的,结果方先生与孙小姐的婚姻充满了谩骂声,少见欢声笑语,两家亲人互相看不起对方,互相抱怨,加剧了这场婚姻的悲剧。
方先生迷惘的性格弱点使得他盲目地结婚。
2.1.2 信息过多鲍小姐:“胡说!医生是救人生命的。
”②方鸿渐有意撩拨她道:“救人生命也不能信教,医学要人活,救人的肉体;宗教救人的灵魂,要人不怕死。
论会话含义与《围城》中的对话翻译作者:赵七月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10期【摘要】本文选择《围城》一书以及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译本为例,着重对会话含义中违反质的准则的情况加以探讨。
会话含义在小说对话中的地位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是对译者而言,掌握会话含义就更为重要了。
译者需要揣摩小说中的会话者是为何要违反会话含义中的原则来进行会话的,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传递原文所隐含的意义。
【关键词】会话含义;对话翻译;《围城》一、引言会话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们日常对话所可能包含的一些规则。
在研究过程中Grice发现,人们在日常的对话里往往不会直接的表达他们的含义,而总是去用暗示的方法来表达。
《围城》是一部对话语言暗含讽刺的作品,因此用会话含义理论来分析《围城》中的对话,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会话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同时也以此来对对话翻译的方法做出正确的分类。
二、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格莱斯提出,人们在言语交流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某种合作原则以保持交流的进行。
合作原则可分为四个准则:1、质的准则:尽量使你的话语为真。
不说你认为是假的话;不说你缺少足够证据的话;2、量的准则:使你的话语尽量符合目前谈话目的信息程度要求(不多也不少);3、关联准则:使你的话语有关联;4、方式准则:使你的话语清晰明确。
避免歧义、避免含糊不清、简洁、有序(束定芳,2000:204)。
本文将对违反质的准则进行分析。
三、直译1、直译就是按照原文字面意思翻译。
例:“……这月亮会作弄我干傻事。
”根据质的准则,话语要为真,不能说假的话,不能说缺少足够证据的话。
文中的人物说月亮会作弄他,但事实上月亮是无法对人产生这种影响的。
所以该话语不为真。
如果听者听到了一个字面上不为真或是不合理的言语,那么听者就会寻求更深一步的含义,即考虑修辞语言来维持质的准则(Saeed,2000:195)。
这里人物话语违反了质的准则。
“作弄”一词并不带有特殊的中国文化含义,所以译者将其直接译出即可:“…The moon might trick me into doing something foolish.”译者用“trick”来解释“作弄”的意思。
《围城》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语用分析一、本文概述《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小说中,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既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本文旨在通过语用分析的方法,探讨《围城》中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产生机制、理解策略及其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概述《围城》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生平、小说主题、人物设定等,以便为后续分析提供背景知识。
将介绍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关于言外之意产生和理解的机制,为分析小说中的对话言外之意提供理论支持。
接着,本文将选取小说中的典型对话片段,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分析这些言外之意如何反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以及深化主题。
本文将对《围城》中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语用特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小说创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围城》这部经典小说的语言艺术,还可以对语用学在实际文本分析中的应用有更直观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读者对言外之意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在日常交往中更好地运用语言艺术。
二、《围城》中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表现在钱钟书的经典小说《围城》中,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表现可谓是丰富多样,这些言外之意不仅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巧妙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我们来看方鸿渐和鲍小姐的对话。
在小说中,方鸿渐是一个性格懦弱、犹豫不决的人物,而鲍小姐则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察言观色的女性。
在一次对话中,鲍小姐故意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引导方鸿渐,使得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而鲍小姐的言外之意则是希望方鸿渐能够主动表白,但她又不想直接表达出来,因此通过言外之意来传达自己的意图。
这种对话方式不仅展现了鲍小姐的聪明才智,也凸显了方鸿渐的性格缺陷。
我们来看苏小姐和赵辛楣的对话。
苏小姐是一个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女性,而赵辛楣则是一个豪放不羁、喜欢自由自在的男性。
《围城》中的语用预设及其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语用预设在言语理解和信息传递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钱钟书的《围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围城》中对语用预设的巧妙运用不仅生动刻画了故事情节,而且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
本文以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合作翻譯的《围城》为例,分析了《围城》英译中语用预设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法、替代法、增译法和省译法。
标签:《围城》预设语用预设翻译一、引言在日常的会话交流或写作中,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省略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被假定为交际双方所知,或者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特定的语境推断出来。
例如,在《围城》中,当苏小姐听到孙太太埋怨男人都喜欢赌博时,苏小姐冷冷地说道:“方先生倒不赌。
”在这里,苏小姐的话语默认了方先生的客观存在,与此同时,作为听话者的孙太太也清楚苏小姐所言的方先生是哪一位。
这些能影响话语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不言自明的设定就是上述话语中包含的预设。
预设作为一种推理中认定的前提,最早由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弗雷格(Frege)提出。
之后随着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预设这一概念引入到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领域。
Leech(1976)认为,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预设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是决定一个命题是否有值的一个未说出的命题,是判断一个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
语义预设侧重从命题的真实性关系,即语句的意义对预设进行研究。
相比之下,语用预设主要是从语用学视角来研究一种动态的,与说话人及语境紧密相关的预设。
何自然(1997)指出,语用预设多指那些对交际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的态度、信念和意图相关的预设关系。
语用预设不仅能反映出一些语句命题的语义关系,更多地反映出言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的语用意义。
美国学者George Yule将语用预设定义为:说话者在发话前假定的,听话者已知的与语境密切相关的某种信息。
二、《围城》中的语用预设主要有两大特征:共知性和合理性(一)共知性所谓的“共知性”指的是说话者在确定言语交际双方对某一特定信息都知晓的前提下才能对该信息有所保留和省略。
解读《围城》对话中的言外之意
邱凌;彭再新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8)002
【摘要】小说中人物对话是现实话语的模拟,《围城》蕴涵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人物对话比比皆是.文章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语境理论探讨《围城》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
【总页数】3页(P83-85)
【作者】邱凌;彭再新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文法学院,湖南,衡阳,421000;南华大学,文法学院,湖南,衡阳,4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
【相关文献】
1.《围城》中的语用隐含的身份建构功能分析--以方鸿渐与四位女性的对话为例[J], 高春慧
2.运用语用学理论解读《围城》文本的言外之意 [J], 徐富平
3.穿越古今的文学对话——《儒林外史》与《围城》的比较解读 [J], 王卫平;徐立平
4.谈"合作原则"与"面子策略"的关系——以《围城》中的对话为例 [J], 冀倩
5.《围城》人物对话中称谓语的语用研究 [J], 王宇;李智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