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苏菲的世界》导读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5
《苏菲的世界》导读《苏菲的世界》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斯坦·贾德所著的一部哲学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概念。
这部小说不仅适合哲学爱好者阅读,也能引导普通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了解哲学的基本观念和主要思想。
下面,我们将对这部作品进行导读,带领读者走进这个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世界。
故事的主角是14岁的女孩苏菲,她收到一封奇怪的信,信中的内容引发了她对哲学的探索之旅。
从此,她开始接收来自一个神秘老师的哲学课程,通过这位老师的指引,苏菲逐渐了解了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认识了笛卡尔、黑格尔、康德等近现代哲学大师的观点。
小说以苏菲和阿尔伯特·诺克斯的对话形式展开,引导读者一起探讨哲学的本质和意义。
在阿尔伯特的引导下,苏菲学习了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例如苏格拉底的质疑精神、柏拉图的理念之谷、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考等。
这部分内容向读者介绍了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人类存在、真理和美的独特见解,帮助读者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基本观念。
随后,故事中的角色开始讨论近代哲学家的思想,如笛卡尔的怀疑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康德的自由意志等。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了解,读者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并探讨哲学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在小说中,作者还融入了许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哲学话题,如宗教、伦理、政治等,通过苏菲和阿尔伯特的对话,引导读者思考这些话题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意义。
通过这些对话,作者试图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对于当下生活的启示和指引。
除了哲学内容,小说还融入了一些匪夷所思的元素,如时间旅行和人物命运的扭曲等,这些元素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为探讨哲学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着,但是在这一路上,我们常常迷失了自己,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哲学的思考,对于很多问题,哲学并不能完全的回答,但是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并且找到一些科学的答案,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为我们的生活选择。
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通俗化的哲学史教程——《苏菲的世界》导读◎孙俊强作品简介《苏菲的世界》是一部由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
该书用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过程,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向广大读者娓娓道来,书中生动细致地讲述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萨特、笛卡儿以及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
可以说,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是一部真正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哲学入门著作。
作品梗概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上面写着:请苏菲转交给席德。
也是从这天开始,苏菲不断收到一些不寻常的来信,信上的话引导她破解世界的一个个谜团。
在神秘导师艾伯特·诺克斯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康德、弗洛伊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丅德等大师思考的根本问题。
2、《苏菲的世界》导读一、《苏菲的世界》简介《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
它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
二、作者简介乔斯坦•贾德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 ),是一位世界级的挪威作家,1952年8 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其后10年他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成为一位全职作家。
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
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册。
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乔斯坦•贾德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省思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馀力。
他于1997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三、主要内容梗概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一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苏菲的世界》导读《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尔的一部哲学小说,通过一个少女苏菲的哲学探索之旅,向读者展示了关于世界、生活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众多哲学思想和思想家,成为了一本备受欢迎的哲学入门读物。
以下是对《苏菲的世界》的导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第一部分:哲学的起源小说一开始,苏菲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信中问道:“你是谁?”这个问题引发了苏菲对自己的思考,也引发了她对哲学的兴趣。
接着,她开始接收一系列的哲学课程,每天收到一封未署名的信件,信中介绍了从前苏格拉底到黑格尔等世界各地哲学家的思想。
这些信件让苏菲了解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也激发她对哲学的好奇心。
在接收到的信件中,苏菲开始了解自然哲学,她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学习了柏拉图的思想。
通过描绘苏菲与导师之间的对话,这部分展现了古希腊哲学的演变和发展,也教会了读者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
第三部分: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随着故事的发展,苏菲开始学习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她了解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康德的道德哲学。
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18世纪的欧洲哲学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了现代哲学的基础。
第四部分:哲学在当代第五部分:外部世界苏菲的旅程并不仅仅是理论的探索,她也开始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她观察了动植物的世界,并开始思考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这一部分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也让读者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苏菲开始思考人类内在世界的哲学问题,她思考了生死、幸福与悲伤、爱和痛苦等人类内在感受。
这一部分通过苏菲的思考与感悟,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和世界的关系。
《苏菲的世界》导读《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畅销世界的哲学小说,由挪威哲学家乔斯坦·贾德编写而成。
该小说以故事情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哲学思想和概念。
小说以少女苏菲为主人公,讲述了她和一位神秘哲学家之间的对话和探讨,展示了哲学思考和人生意义。
本书导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作者简介乔斯坦·贾德是挪威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作家,在欧洲哲学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曾在奥斯陆大学任教30多年,著有多部哲学著作,其中以《苏菲的世界》最为著名。
该小说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并在全球广泛流传,被誉为“接近儿童哲学史诗”。
二、故事简介小说以一个意外的“奇怪的信件”为开端,少女苏菲开始接到一些奇怪的信件,里面是一些哲学问题的探讨和答案。
随着古怪哲学家阿尔伯特的介入,苏菲的哲学之旅开始了。
阿尔伯特每天都会给苏菲送一堆哲学书,让她去探索哲学的奥秘。
通过阿尔伯特的讲解,苏菲逐渐了解了世界的起源、人类的本质、艺术的美学、道德伦理等哲学问题。
阿尔伯特为苏菲提出了各种哲学问题,让她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思想的深刻。
同时,阿尔伯特的身份和神秘事件也在书中逐步揭晓。
三、主要思想小说透过苏菲和阿尔伯特之间的对话,深度解析了众多哲学问题。
其中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哲学见解和价值观。
1. 世界的起源阿尔伯特向苏菲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理论,包括神话的起源、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等。
通过哲学思考,呈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神秘性。
2. 人的本质阿尔伯特深度探讨了人的本质,包括人的思想、灵魂、自由意志等。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选择和行动,不断实现个性和个人价值。
3. 艺术阿尔伯特向苏菲解释了艺术和美学的概念,强调了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现象,它是对生命和自然的膜拜和呈现。
4. 生命的意义小说着重呈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阿尔伯特认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生存,还在于思考、探究和追求真理。
他呼吁人们应该关注生命中的美好事物,珍惜并尽可能地利用时间,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苏菲的世界》导读作者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曾担任高中哲学教师多年。
他以绝妙的构思,不俗的文笔,使读者能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而不觉枯燥厌烦。
这是近几年来我读过的书中感觉最棒的一本,既有科幻的感觉,又有侦探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徜徉其中你还能轻轻松松学到哲学、历史、政治,甚至地理生物医学知识也涵盖其中,读完之后你有自己内存从8G一下子升到32G的感觉。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
14岁少女苏菲从某一天开始,一直收到神秘来信,最初是提一些简单却又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激起苏菲的兴趣后,便开始了哲学函授课。
与此同时,苏菲开始不断收到一位父亲寄给女儿席德的盖有联合国部队邮戳的明信片,托苏菲转交给席德,并说这样最方便,可苏菲并不认识任何一位姓席的……课程开始一段时间后,苏菲压抑不住要认识她的哲学老师,经过暗中监视等手段后,发现为哲学老师送信的信使竟然是一只金黄色的名叫汉密士的猎狗……随着课程的深入,苏菲收到席德父亲托苏菲转交的明信片越来越多,明信片出现的方式也越来越离奇,苏菲和好朋友探险时,它恰好躺在苏菲无意闯入的森林小木屋;苏菲写作业时,它从作业本中掉出来;苏菲煮汤时,屋外的风把它贴在厨房的窗户上;苏菲去拜访哲学老师艾伯特时,它躺在老师家前门的信箱里,并且这些明信片邮戳上的日期都是6月15日,而其实当时才5月份……苏菲的生活中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通过席德父亲的明信片,苏菲知道席德陆陆续续丢了红丝带、白袜子、金十字架项链、10块钱的铜板,前三者离奇地出现在了苏菲的房间,10块钱的铜板却恰如其时地躺在上完哲学课却无钱乘车正站在公交车站犯愁的苏菲的脚下。
老师艾伯特经常不由自主地错叫她为席德,猎狗汉密士开口对她说话,说的是祝席德生日快乐,艾伯特让她吃水果,她随意拿起一根香蕉,剥开后发现香蕉皮内层有毛笔字,写的也是祝席德生日快乐。
慢慢地,苏菲发现不仅自己,连老师艾伯特似乎都被席德的爸爸艾勃特上校监视了,他们的所有言行上校都了如指掌,不仅如此,连下一节艾伯特要对苏菲讲什么课上校都能未卜先知,上校似乎是无所不能的上帝。
《苏菲的世界》导读《苏菲的世界》是一部由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撰写的哲学小说,通过一个14岁女孩苏菲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世界上各种哲学思想和主题。
本书融合了小说、哲学和历史,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世界各地的思想家们对于人生、宇宙、灵魂等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乔斯坦·贾德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将哲学思想娓娓道来,使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入门读物,更是一部有趣的文学作品。
在本书中,苏菲将逐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样子,而是一个充满无穷奥秘的世界。
她在一系列的哲学问题的启发下,逐渐开始对世界展开深刻的思考,探索人生的意义和哲学的本质。
本书中描绘了苏菲与她的哲学老师之间密切的师生关系,以及她与一个名叫阿尔伯特·诺克斯的神秘人物之间展开的神秘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苏菲不仅学到了许多哲学思想,更加深了对人生和宇宙的理解。
故事以苏菲从邮筒中收到一封神秘的信开始。
这封信中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是谁?”接着,苏菲逐渐接到了一系列的信件,每一个都涉及到不同的哲学问题,引导着她探索哲学的奥秘。
在老师的指引下,她开始学习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
随着故事的展开,苏菲渐渐发现了这位神秘邮寄者的真实身份,也认识到了阿尔伯特·诺克斯背后的故事。
《苏菲的世界》中融入了许多世界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如康德的“自由意志”、但丁的“地狱”等等。
这些思想渗透在整个故事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得读者在阅读故事的也能够深入了解到各种哲学思想。
在讲述哲学思想的作者还在小说中编织了一个扣人心弦的神秘故事,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入门读物,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
通过苏菲与阿尔伯特之间的神秘互动,读者可以跟随她一起解开这个神秘的谜团,享受着一场充满着哲学思考和悬疑的冒险之旅。
这部小说所融合的哲学、历史和文学元素,使得它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
它不仅为读者开启了哲学的大门,也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精彩的小说情节。
《苏菲的世界》导读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一部哲学小说,全书主要通过一个少女苏菲的视角,讲述了人类的哲学思考史。
在这个故事中,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苏菲,从生日礼物中收到了一个未知寄件人寄来的神秘信封,里面是一些关于哲学和人类思想的问题。
从此,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阿尔伯特·诺克斯展开了一场充满哲学思考的旅程,他们一起探究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们的思想,也一起思考了这些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一个少女的视角,将复杂的哲学观念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讲述了对哲学的介绍和基本概念的阐述,第二部分则深度挖掘了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哲学家的观点,第三部分则更多地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探究了哲学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和现代人应该如何学习、应用哲学思想。
除此之外,本书还辅以丰富的插图、图片以及思考问题等等,配合文字呈现,将哲学思想传达得更加直观深入人心,读者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哲学思考的广阔和深刻。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哲学思考之旅,让读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哲学学科,并且用哲学思想来审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本书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好评,截至目前,已被翻译成59种语言发行,并且获得了世界各地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总之,《苏菲的世界》在它的生命中注入了形而上思想的力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意义、哲学以及智慧。
这是一本既引人入胜又充满哲学意义的书,不仅适合哲学爱好者阅读,也可以成为开拓视野的好读物。
2、《苏菲的世界》导读一、《苏菲的世界》简介《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
它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
二、作者简介乔斯坦·贾德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世界级的挪威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其后10年他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成为一位全职作家。
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
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册。
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乔斯坦·贾德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省思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馀力。
他于1997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三、主要内容梗概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来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
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神秘导师艾伯特(Alberto 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
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
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
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四、主要人物介绍1、苏菲·阿曼德森苏菲是《苏菲的世界》的主角,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15岁生日之前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伯特·纳格的发明,苏菲从他处得知这一切和许多其他事情。
艾伯特·艾伯特是一位哲学家,是苏菲的老师。
苏菲不仅仅是向艾伯特学习,她也向他提问并表现出她有自己想要实施的想法。
小说结尾处,苏菲表明她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
苏菲喜欢思考,为人友善,但不善交际。
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事实上,苏菲开始学习哲学以后,她几乎忘记了她的好朋友乔安。
苏菲很挑剔,对她爱的人也不放过。
她母亲在整本书中不得不多次听苏菲的批评,乔安和艾伯特也听了不少。
苏菲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2、艾伯特·纳格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纳格代表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他强烈信仰哲学,严格要求,关爱学生,是一位出色的老师,他教会苏菲独立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希望苏菲能够学好。
艾伯特·纳格是席德的父亲,是苏菲和艾伯特赖以存在的那个聪明人。
他为了给他深爱的女儿生日礼物而创造了他们。
他有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幽默。
他很关心世界,他为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谐相处。
艾伯特·纳格还十分希望女儿能把世界(和宇宙)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所在。
他希望女儿学哲学,那样她就可以思考并以他认为适合的方式去生活。
像艾伯特一样,他在内心中也是一位哲学家,世界本身对他来说就足以令人陶醉。
3、席德席德是艾伯特·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伯特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来的人物。
席德喜欢沉思,对书中的哲学家有极大的兴趣。
席德富有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伯特的遭遇。
席德独立性强。
席德很理智,做事深思熟虑,正是她的直觉告诉自己苏菲的真实存在。
4、阿曼德森(苏菲的妈妈)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
她认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想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
她还代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
艾伯特警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五、作品主题《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
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
苏菲和艾伯特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
但是他们又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
他们能够确信他们的世界是艾勃特·纳格的创造,但仅仅因为人们没有关于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这一问题。
实际上,正像贾德在整本书中所强调的,要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
艾伯特努力让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
人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正是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为人。
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问题就是人们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
一旦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人们就必须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
生命是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
哲学特立独行,置身于其他学科之外,因为实际上贾德将哲学与生存看得同等重要。
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
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
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哲学思考。
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
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但其主旨却是简单的。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
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
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
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
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
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
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
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六、艺术特色《苏菲的世界》包含至少三个叙述者,分别是哲学家艾伯特、苏菲和席德,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
这三个不同的视角组成三重叙述层面,相互交叉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复调结构。
1、虚构的故事情节苏菲的故事是真实和虚构二者之间的文本。
苏菲在了解到自己的虚构身份后先是沮丧失望,谋求改变现状,在明白一切已成定局后,她接受了自己的身份。
作为读者的席德原来也是不真实的。
苏菲和席德的故事必然引起读者对现实和虚构的深刻反思,因为它解构了人类存在的坚实基础,质疑客观知识的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是后现代的。
2、多种语类形式的运用《苏菲的世界》包含书信、明信片、哲学、历史、文学等各种语类形式。
它的语言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
3、艺术和内容的统一《苏菲的世界》把哲学趣味化、生动化,但它同时是一部成功的元小说,用元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考,二者相得益彰。
4、深入浅出的描述《苏菲的世界》里用非常通俗易懂的事情将哲学的原理演绎出来,在描述德误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论时,小说中是通过苏菲玩积木的过程进程讲述的;通过皇帝的新衣来讲述苏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人类并非万能和无所不知的;通过戴眼镜等方式让人们理解康德的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作品中通过光着身体的男人,来表现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
5、故事情节缺少整体性和连贯性《苏菲的世界》小说的结构是分裂的、不连贯的,虚构的框架是分散的,读者不可能被故事情节吸引而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更多地是思考自己所阅读的内容。
阅读的过程变成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而这正是这部哲学史小说所希望产生的效果。
七、作品影响《苏菲的世界》出版后,即被欧陆许多学院选为哲学教科书。
这本书有关哲学史的叙述与传统学院的叙述方法大相径庭,它力求与时代的发展及社会之演变搭上线,哲学不能被架空成观念游戏,真正的哲学应该是通俗化的、可读性强的、有用的力量。
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
《苏菲的世界》被翻译成90种文字,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发行了几百万册,一度名列德国和美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之首。
1991-1995年,《苏菲的世界》分别获得挪威“宋雅·赫格曼那斯童书奖”、德国《时代周刊》文学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还曾荣获我国台湾省《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全球销量超过3亿册。
八、作品评价1、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
—《德意志星期日汇报》2、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该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