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气瓶充装爆炸事故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4
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案例一:省达州市申家滩双线特大桥材料加工厂施工工地,中铁二十三局襄渝铁路二线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经济损失3万元。
事发时,该批气瓶被运送到事故地点,在装卸工人将气瓶从汽车上卸下时,一气瓶发生爆炸,造成装卸工2人死亡,受伤1人。
事故原因分析:1、违规充装:经查该气瓶为二氧化碳气和氧气混装,引起化学爆炸。
2、违规装卸:装卸工野蛮装卸,导致气瓶受到强烈冲击,引起爆炸。
案例二:潼南县某气体经销部搬运工在气瓶存放间用减压表测量氧气瓶压力时,气瓶发生爆炸。
下图该气瓶爆炸后的碎片。
事故造成 4 人当场死亡,2 人重伤,其中1 名重伤人员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气瓶阀进气口及活门被烧及碳黑痕迹损坏的减压器进气口被烧及碳黒痕迹事故原因分析:对事故气瓶检查,爆炸的气瓶碎片表面未发现油脂、碳黑等痕迹。
对同批气瓶气体分析,未发现可燃气体成分,排除气体混装可能性。
但在气瓶阀和减压器接口处有烧损及碳黑存在。
认定事故原因是由于减压器混用,可能使其部存有油脂。
在测压时,高压氧气接触油脂造成燃烧及爆炸。
案例三:2016年11月2日上午,新民市某公司院里进行氧气瓶卸车作业时,气瓶爆炸。
现场卸车作业2人死亡,远处1人因气瓶爆炸受伤,运瓶汽车风挡玻璃及现场建筑物和厂房玻璃严重破碎。
爆炸气瓶呈碎片飞出,卸车地点留有少量残片。
一只气瓶被崩起后,砸在厂区一屋顶,后坠落屋。
现场运瓶车上仍有四只待卸气瓶,地面有四只刚卸车的气瓶。
现场所有气瓶颜色和钢印标识均为氧气。
事故原因分析:由于事故现场人员均已死亡,无法对事故经过进行了解。
但从事故现场现象可以认定,事故过程中仅有卸车操作。
从气瓶残片形状,可以认定不属于化学性爆炸。
因此,推断此次事故为野蛮装卸,气瓶在剧烈碰撞中致使气瓶薄弱处或缺陷处破坏,造成气瓶的撕裂。
案例四:某公司焊工从仓库领取乙炔气瓶和氧气瓶并运至车间进行焊接作业,仅焊了一个压缩空气管道接头,约2分钟完成,然后将气瓶放于车间。
常见的气瓶事故类型及常见原因以及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四川省达州市达县申家滩双线特大桥材料加工厂施工工地,中铁二十三局襄渝铁路二线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经济损失3万元。
事发时,该批气瓶被运送到事故地点,在装卸工人将气瓶从汽车上卸下时,一气瓶发生爆炸,造成装卸工2人死亡,受伤1人。
事故原因分析:1、违规充装:经查该气瓶为二氧化碳气和氧气混装,引起化学爆炸。
2、违规装卸:装卸工野蛮装卸,导致气瓶受到强烈冲击,引起爆炸。
案例二:潼南县某气体经销部搬运工在气瓶存放间用减压表测量氧气瓶内压力时,气瓶发生爆炸。
下图该气瓶爆炸后的碎片。
事故造成4人当场死亡,2人重伤,其中1名重伤人员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气瓶阀进气口及活门被烧及碳黑痕迹损坏的减压器进气口被烧及碳黒痕迹事故原因分析:对事故气瓶检查,爆炸的气瓶碎片内表面未发现油脂、碳黑等痕迹。
对同批气瓶内气体分析,未发现可燃气体成分,排除气体混装可能性。
但在气瓶阀和减压器接口处有烧损及碳黑存在。
认定事故原因是由于减压器混用,可能使其内部存有油脂。
在测压时,高压氧气接触油脂造成燃烧及爆炸。
案例三:2016年11月2日上午,沈阳新民市某公司院里进行氧气瓶卸车作业时,气瓶爆炸。
现场卸车作业2人死亡,远处1人因气瓶爆炸受伤,运瓶汽车风挡玻璃及现场建筑物和厂房玻璃严重破碎。
爆炸气瓶呈碎片飞出,卸车地点留有少量残片。
一只气瓶被崩起后,砸在厂区一屋顶,后坠落屋内。
现场运瓶车上仍有四只待卸气瓶,地面有四只刚卸车的气瓶。
现场所有气瓶颜色和钢印标识均为氧气。
事故原因分析:由于事故现场人员均已死亡,无法对事故经过进行了解。
但从事故现场现象可以认定,事故过程中仅有卸车操作。
从气瓶残片形状,可以认定不属于化学性爆炸。
因此,推断此次事故为野蛮装卸,气瓶在剧烈碰撞中致使气瓶薄弱处或缺陷处破坏,造成气瓶的撕裂。
案例四:哈尔滨某公司焊工从仓库领取乙炔气瓶和氧气瓶并运至车间进行焊接作业,仅焊了一个压缩空气管道接头,约2分钟完成,然后将气瓶放于车间内。
近十年气瓶爆炸伤亡事故及教训90年代,我国气瓶爆炸致人伤亡、财产遭损的事故较多。
经查阅1990年至2000年《深冷技术》及个人行业情报笔记和有关报刊资料,仅仅了解到的致人死伤的气瓶爆炸就有47起,死亡74人。
未了解未记人的气瓶爆炸死亡事故肯定还有。
为吸取血的教训,也作史料记述,特以气瓶爆炸事故发生先后,作一个典型的气瓶爆炸实例汇编(仅收入有伤亡的、重大的事故,并以氧气钢瓶为主,不涉及液化石油气钢瓶与液氯钢瓶),并归纳了几条教训。
“人命关天的事,一定要慎之以慎,确保万无一失。
”望引以为戒,高度重度;预防为主,杜绝事故。
1 气瓶爆炸伤亡事故实例(1)1990年3月22日,大庆油田建设公司第九分公司一中队在切割作业中氧气瓶突然爆炸,2人被炸死。
原因为以氢气瓶作氧气瓶进行充装,为化学性爆炸,瓶色漆色为深绿色,气瓶瓶阀型号为QF—30,出气口螺纹为左旋,该瓶是哈尔滨灯泡厂的氢气瓶,氧气厂未认真检查就给充装氧气。
(2)1990年7月12日,山东省莒南县玻璃厂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死2人,伤1人。
为化学性爆炸。
(3)1991年10月23日,在上海J1[沙县高南乡小梁山废品堆放处,某公司临时工黄某以十几元钱买下一只气瓶,又借管子钳等工具欲拆下另一只氧气瓶阀,没拧几圈就喷出一团雾气,黄某被击倒在地,反冲出去的氧气瓶把黄某身后20多米处的一妇女当场撞死。
无知闯下大祸!(4)1992年1月14日上午9时35分,抚顺某合资企业铆焊厂一只正在进行氧炔焊作业的氧气瓶发生粉碎性爆炸,爆炸碎片击穿两只溶解乙炔气瓶,同时引发火灾,厂房、物品损坏,爆炸声震惊3公里以外的人。
两名工人耳膜击穿。
经分析氧气瓶中有积炭,含甲烷(7.7%,曾装过),属化学性爆炸。
(5)1992年6月4日下午2时45分,江西瑞金县沙洲乡制氧站氧气瓶爆炸,造成1人死亡,2人重伤,车间损坏。
原因是瓶内混入乙炔气。
(6)1993年2月1日,扬州制药厂一操作工在开氢气瓶阀时发生爆炸,造成一人死亡。
二氧化碳气瓶充装爆炸事故案例引言:二氧化碳气瓶充装爆炸事故是指在充装二氧化碳气瓶时发生的爆炸事故。
这种事故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对环境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讲述二氧化碳气瓶充装爆炸事故的发生原因、危害和预防措施。
案例描述: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二氧化碳气瓶充装爆炸事故。
当时,一名经验丰富的工人正在对一批二氧化碳气瓶进行充装作业。
在他对气瓶进行连接过程中,由于连接不良,导致连接处泄漏出少量气体。
工人并未留意到这一点,继续将气体注入气瓶。
突然,气瓶爆炸,导致工人当场身亡,同时引发大火,燃烧了周围的设备和仓库。
事故分析:1.连接不良导致泄漏:案例中,工人未能确保气瓶与充装设备连接牢固,导致连接处泄漏。
这种泄漏会导致气压不稳定,进而增加气瓶发生爆炸的风险。
2.着火点引发爆炸:连接处泄漏的气体逐渐积聚并扩散,直到遇到明火、高温或火花引发爆炸。
在本案例中,气体积聚后遇到明火,引发爆炸事故。
3.爆炸危害:二氧化碳气瓶爆炸后,产生大量的高温和压力,造成周围设备、仓库等财产损失。
对于工人来说,爆炸的冲击和火焰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此外,爆炸还可能引发附近的火灾,并对环境和公共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事故预防措施:1.设立合理操作规程:企业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明确二氧化碳气瓶充装的安全要求、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培训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
2.加强设备维护:定期对充装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连接部位和阀门处没有泄漏现象。
同时,加强对设备的更新,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设备,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安全设施与装备: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设置灭火器、砂桶、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并确保这些设施易于使用和维护。
此外,为了保护工人免受爆炸和火灾的伤害,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耐火服、防爆眼镜等。
结论:。
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四川省达州市达县申家滩双线特大桥材料加工厂施工工地,中铁二十三局襄渝铁路二线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经济损失3万元。
事发时,该批气瓶被运送到事故地点,在装卸工人将气瓶从汽车上卸下时,一气瓶发生爆炸,造成装卸工2人死亡,受伤1人。
事故原因分析:1、违规充装:经查该气瓶为二氧化碳气和氧气混装,引起化学爆炸。
2、违规装卸:装卸工野蛮装卸,导致气瓶受到强烈冲击,引起爆炸。
案例二:潼南县某气体经销部搬运工在气瓶存放间用减压表测量氧气瓶内压力时,气瓶发生爆炸。
下图该气瓶爆炸后的碎片。
事故造成 4 人当场死亡,2 人重伤,其中1 名重伤人员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气瓶阀进气口及活门被烧及碳黑痕迹损坏的减压器进气口被烧及碳黒痕迹事故原因分析:对事故气瓶检查,爆炸的气瓶碎片内表面未发现油脂、碳黑等痕迹。
对同批气瓶内气体分析,未发现可燃气体成分,排除气体混装可能性。
但在气瓶阀和减压器接口处有烧损及碳黑存在。
认定事故原因是由于减压器混用,可能使其内部存有油脂。
在测压时,高压氧气接触油脂造成燃烧及爆炸。
案例三:2016年11月2日上午,沈阳新民市某公司院里进行氧气瓶卸车作业时,气瓶爆炸。
现场卸车作业2人死亡,远处1人因气瓶爆炸受伤,运瓶汽车风挡玻璃及现场建筑物和厂房玻璃严重破碎。
爆炸气瓶呈碎片飞出,卸车地点留有少量残片。
一只气瓶被崩起后,砸在厂区一屋顶,后坠落屋内。
现场运瓶车上仍有四只待卸气瓶,地面有四只刚卸车的气瓶。
现场所有气瓶颜色和钢印标识均为氧气。
事故原因分析:由于事故现场人员均已死亡,无法对事故经过进行了解。
但从事故现场现象可以认定,事故过程中仅有卸车操作。
从气瓶残片形状,可以认定不属于化学性爆炸。
因此,推断此次事故为野蛮装卸,气瓶在剧烈碰撞中致使气瓶薄弱处或缺陷处破坏,造成气瓶的撕裂。
案例四:哈尔滨某公司焊工从仓库领取乙炔气瓶和氧气瓶并运至车间进行焊接作业,仅焊了一个压缩空气管道接头,约2分钟完成,然后将气瓶放于车间内。
1999年5月13日下午13点20分,徐州铸造总厂发生了一起二氧化碳气瓶爆炸事故,所幸的是该气瓶爆炸发生在午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但爆炸现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严重。
1)事故概况(1)爆炸现场及破坏情况1999年5月13日上午10时许,徐州铸造总厂收到本市金陵气体供应站送来的15只二氧化碳气瓶,该批气瓶由江苏泰兴二氧化碳充装站充装,直接卸存在其露天仓库内。
下午13点20分,其中一只气瓶发生爆炸,瞬间产生的冲击波将15只气瓶全部推到,其中一只气瓶向南飞出52m,砸在机修车间的大门上,旋转进入车间,冲坏地坪,打翻工作台,翻落在墙根下。
一只气瓶向西约15°角飞出43m,撞击在西墙上落地。
一只气瓶被气浪冲倒后,向西南方向飞出15m,翻越1.2m矮墙落地。
还有一只气瓶向南飞出11.3m造成瓶阀折断,落地泄压。
气浪附近砖墙(8m×2m)被推到。
距爆炸点l0m处有二层楼机房,门窗玻璃全部震碎,紧靠存瓶处有一砖瓦结构平房,工人在房内午休,所幸的是平房外停放一辆3吨铲车,缓解了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平房没有倒塌,避免了人员伤亡。
现场有5只气瓶报废。
(2)爆炸气瓶及残体基本情况爆炸气瓶残体距爆炸点西南方向约 5.6m,落在块石结构的墙根下,残体瓶口向上,瓶底向下,呈直立状,瓶体展开,内壁面向东。
爆炸气瓶的基本情况:气瓶编号02265,水压试验TPl8.8,公称工作压力WPl2.5,重量W45.1,容积V41.3,瓶体壁厚S4.5,气瓶制造代号JP,制造年月97年2月,制造厂检验标记(检)。
气瓶标注字样明显、清晰、完整。
材质为碳锰钢、钢号为37Mn2A。
2)事故原因分析(1)爆炸气瓶数据分析对爆炸气瓶从轴向、径向进行了密集点测厚,其数据见表5-5。
表5-5 爆炸气瓶数据编号壁厚(mm) 编号壁厚(mm)1 5.1 9 7.12 5.7 10 7.53 6.3 11 7.34 7.3 12 6.35 6.4 13 5.36 4.9 14 5.27 6.8 15 5.58 6.7 16 5.6①最小壁厚处于钢瓶腰部,即瓶口向下500mm处的断口边缘。
If one day I have money or I am completely out of money, I will start wandering.模板参考(页眉可删)二氧化碳气瓶充装爆炸事故案例1999年5月13日下午13点20分,徐州铸造总厂发生了一起二氧化碳气瓶爆炸事故,所幸的是该气瓶爆炸发生在午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但爆炸现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严重。
1)事故概况(1)爆炸现场及破坏情况1999年5月13日上午10时许,徐州铸造总厂收到本市金陵气体供应站送来的15只二氧化碳气瓶,该批气瓶由江苏泰兴二氧化碳充装站充装,直接卸存在其露天仓库内。
下午13点20分,其中一只气瓶发生爆炸,瞬间产生的冲击波将15只气瓶全部推到,其中一只气瓶向南飞出52m,砸在机修车间的大门上,旋转进入车间,冲坏地坪,打翻工作台,翻落在墙根下。
一只气瓶向西约15角飞出43m,撞击在西墙上落地。
一只气瓶被气浪冲倒后,向西南方向飞出15m,翻越1.2m矮墙落地。
还有一只气瓶向南飞出11.3m造成瓶阀折断,落地泄压。
气浪附近砖墙(8m2m)被推到。
距爆炸点l0m处有二层楼机房,门窗玻璃全部震碎,紧靠存瓶处有一砖瓦结构平房,工人在房内午休,所幸的是平房外停放一辆3吨铲车,缓解了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平房没有倒塌,避免了人员伤亡。
现场有5只气瓶报废。
(2)爆炸气瓶及残体基本情况爆炸气瓶残体距爆炸点西南方向约5.6m,落在块石结构的墙根下,残体瓶口向上,瓶底向下,呈直立状,瓶体展开,内壁面向东。
爆炸气瓶的基本情况:气瓶编号02265,水压试验TPl8.8,公称工作压力WPl2.5,重量W45.1,容积V41.3,瓶体壁厚S4.5,气瓶制造代号JP,制造年月97年2月,制造厂检验标记(检)。
气瓶标注字样明显、清晰、完整。
材质为碳锰钢、钢号为37Mn2A。
2)事故原因分析(1)爆炸气瓶数据分析对爆炸气瓶从轴向、径向进行了密集点测厚,其数据见表5-5。
案例1:某酿酒厂地下车间事故1.事故经过1988年6月21日下午1时35分左右,上海某酿酒厂4名农民工根据厂方布置清洗二车间成品仓库酒池。
金某先进入池内,下到一半时,因感到气味呛人,就从梯子爬出酒池,去更衣室拿口罩。
范某(男,65岁)、叶某(男,63岁)则戴了口罩下到酒池工作,另1名农民工沈某在池口打电筒照明。
范刚用畚箕铲了一下,即昏倒在池内,叶也紧接着昏倒,沈见状呼救,此时厂方仓库保管员徐某等人闻讯赶到现场救人,徐下池后也昏倒,10余分钟后,徐、叶和范依次被救出,急送至有关医院抢救,叶、范两人抢救无效死亡,徐经抢救后脱离危险。
2.事故调查根据现场调查和临床资料,确认该起事故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为高浓度二氧化碳急性中毒伴缺氧引起窒息。
现场调查发现,发生事故的酒池位于地面下,深2m、宽3m、长6m ,池底有约4cm厚的酒泥。
现场无防护设施,照明差,在救人过程中,酒池内已通过工业用氧气。
对事故现场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一氧化碳、硫化氢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二氧化碳浓度为72000ppm,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0000ppm)6.2倍。
当二氧化碳浓度为1000000ppm时,可引起人的意识模糊,接触者如不移至正常空气中或给氧复苏,将因缺氧而致死亡。
二氧化碳达到窒息浓度时,人不可能有所警觉,往往尚未逃走就已中毒和昏倒。
在救人过程中已通过氧,且在事故发生后二十多小时,酒池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仍高达72000ppm,因此,事故发生时二氧化碳浓度极有可能达到或超过1000000ppm。
3.事故原因酒池内存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酒池内有醋酸菌,在其作用下,酒池内残存的葡萄酒可分解为醋酸,醋酸进一步分解为二氧碳和水。
而厂领导、职能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都未意识到这一职业危害因素,对清洗酒池未制订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在清洗酒池时,也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厂领导不重视农民工的劳动安全卫生,认为农民工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不属于厂方负责,致使农民工缺乏起码的劳动安全卫生保障。
实验室气瓶安全事故案例实验室气瓶是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储存容器,用于存放各种气体供实验使用。
然而,由于气瓶内压力高、气体易燃易爆等特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下面列举了十个实验室气瓶安全事故案例,以警示人们注意气瓶的安全使用。
1. 2015年某大学化学实验室发生气瓶爆炸事故。
当时,实验室内的一名研究生在操作气瓶时不慎打开了阀门,导致气瓶内气体突然释放,引发爆炸。
事故造成研究生受伤,实验室设备严重损坏。
2. 2016年某医院病理学实验室发生气瓶泄漏事故。
实验室内存放有大量液氮气瓶,由于使用不当和设备老化,导致气瓶发生泄漏,液氮迅速蒸发形成大量浓雾。
该事故造成实验室人员中毒和烧伤。
3. 2017年某化工企业实验室发生氧气瓶泄漏事故。
由于操作人员没有正确关闭氧气瓶阀门,导致氧气大量泄漏,引发火灾。
事故造成实验室大面积火灾,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安全。
4. 2018年某高校物理实验室发生气瓶燃烧事故。
由于实验操作不当,火焰直接接触到气瓶表面,导致气瓶燃烧起来。
事故造成了实验室火灾和设备损坏。
5. 2019年某化学研究所发生气瓶漏气事故。
实验室内存放的气瓶由于长时间未使用,气密性下降,导致气体泄漏。
事故中,实验室人员因吸入泄漏气体导致中毒。
6. 2020年某制药企业实验室发生气瓶爆炸事故。
由于气瓶内气体超压,超过了气瓶的承受能力,气瓶发生爆炸。
事故造成实验室严重损毁,设备报废。
7. 2021年某科研院所实验室发生液氨气瓶泄漏事故。
气瓶存放位置不当,被阳光直射,导致气瓶内液氨蒸发并迅速泄漏,形成有毒气体。
事故中,实验室人员中毒,部分人员严重受伤。
8. 2022年某大学生物实验室发生氧气瓶泄漏事故。
实验室内的氧气瓶由于操作不当,阀门未完全关闭,导致气体泄漏。
事故中,实验室产生大量氧气,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幸好及时发现并处理。
9. 2023年某化工企业实验室发生气瓶燃烧事故。
由于操作人员使用错误的气源管道连接到气瓶,导致气瓶内气体燃烧。
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四川省达州市达县申家滩双线特大桥材料加工厂施工工地,中铁二十三局襄渝铁路二线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经济损失3万元。
事发时,该批气瓶被运送到事故地点,在装卸工人将气瓶从汽车上卸下时,一气瓶发生爆炸,造成装卸工2人死亡,受伤1人。
事故原因分析:1、违规充装:经查该气瓶为二氧化碳气和氧气混装,引起化学爆炸。
2、违规装卸:装卸工野蛮装卸,导致气瓶受到强烈冲击,引起爆炸。
案例二:潼南县某气体经销部搬运工在气瓶存放间用减压表测量氧气瓶内压力时,气瓶发生爆炸。
下图该气瓶爆炸后的碎片。
事故造成 4 人当场死亡,2 人重伤,其中1 名重伤人员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气瓶阀进气口及活门被烧及碳黑痕迹损坏的减压器进气口被烧及碳黒痕迹事故原因分析:对事故气瓶检查,爆炸的气瓶碎片内表面未发现油脂、碳黑等痕迹。
对同批气瓶内气体分析,未发现可燃气体成分,排除气体混装可能性。
但在气瓶阀和减压器接口处有烧损及碳黑存在。
认定事故原因是由于减压器混用,可能使其内部存有油脂。
在测压时,高压氧气接触油脂造成燃烧及爆炸。
案例三:2016年11月2日上午,沈阳新民市某公司院里进行氧气瓶卸车作业时,气瓶爆炸。
现场卸车作业2人死亡,远处1人因气瓶爆炸受伤,运瓶汽车风挡玻璃及现场建筑物和厂房玻璃严重破碎。
爆炸气瓶呈碎片飞出,卸车地点留有少量残片。
一只气瓶被崩起后,砸在厂区一屋顶,后坠落屋内。
现场运瓶车上仍有四只待卸气瓶,地面有四只刚卸车的气瓶。
现场所有气瓶颜色和钢印标识均为氧气。
事故原因分析:由于事故现场人员均已死亡,无法对事故经过进行了解。
但从事故现场现象可以认定,事故过程中仅有卸车操作。
从气瓶残片形状,可以认定不属于化学性爆炸。
因此,推断此次事故为野蛮装卸,气瓶在剧烈碰撞中致使气瓶薄弱处或缺陷处破坏,造成气瓶的撕裂。
案例四:哈尔滨某公司焊工从仓库领取乙炔气瓶和氧气瓶并运至车间进行焊接作业,仅焊了一个压缩空气管道接头,约2分钟完成,然后将气瓶放于车间内。
编号:AQ-JS-06783( 安全技术)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二氧化碳气瓶混装氧气燃爆事故及预防Explosion accident and prevention of carbon dioxide cylinder mixed with oxygen二氧化碳气瓶混装氧气燃爆事故及预防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二氧化碳气广泛应用于饮料、食品保鲜、气体保护焊接、消防灭火等行业。
由于二氧化碳气的保护性质,因而人们往往忽视了二氧化碳气体中杂质的危害性,放松了对液化二氧化碳气瓶充装前检查、气瓶外表漆色等安全管理工作,形成气瓶事故隐患。
笔者曾亲自参与了两起二氧化碳钢瓶混充氧气造成燃烧爆炸事故的调查分析。
现就事故起因、教训以及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引起同行们的警惕,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
1两起燃爆事故简介事故一:1997年9月26日晚17时50分,镇江某氧气厂充装车间正在充装一组氧气瓶,当充装压力达到10MPa~11MPa时,一只钢瓶瓶阀安全膜片突然爆破喷出火焰,充装工迅速采取紧急切换措施,火焰瞬间熄灭,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其他损失。
事故二:1999年5月16日16时25分,镇江某乙炔气厂氧气充装站,一组氧气瓶充装压力达到13MPa,正在充装工切换充氧总阀、关闭氧气瓶阀门过程时,一只钢瓶突然发生燃爆。
钢瓶瓶体至少炸成三块,颈圈、底座飞离,瓶阀也碎裂成三块,连同防错装接头飞离现场15m;气浪将五间140m2瓶库屋顶石棉瓦全部掀飞、8樘钢窗玻璃全部震碎,墙体出现6m长裂纹,爆炸冲击波将距离15m 外的水泵房、钢瓶检验间窗户玻璃全部震碎;一名操作工受伤。
二氧化碳气瓶充装爆炸事故案例
1999年5月13日下午13点20分,徐州铸造总厂发生了一起二氧化碳气瓶爆炸事故,所幸的是该气瓶爆炸发生在午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但爆炸现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严重。
1)事故概况
(1)爆炸现场及破坏情况
1999年5月13日上午10时许,徐州铸造总厂收到本市金陵气体供应站送来的15只二氧化碳气瓶,该批气瓶由江苏泰兴二氧化碳充装站充装,直接卸存在其露天仓库内。
下午13点20分,其中一只气瓶发生爆炸,瞬间产生的冲击波将15只气瓶全部推到,其中一只气瓶向南飞出52m,砸在机修车间的大门上,旋转进入车间,冲坏地坪,打翻工作台,翻落在墙根下。
一只气瓶向西约15角飞出43m,撞击在西墙上落地。
一只气瓶被气浪冲倒后,向西南方向飞出15m,翻越1.2m矮墙落地。
还有一只气瓶向南飞出11.3m造成瓶阀折断,落地泄压。
气浪附近砖墙(8m2m)被推到。
距爆炸点l0m处有二层楼机房,门窗玻璃全部震碎,紧靠存瓶处有一砖瓦结构平房,工人在房内午休,所幸的是平房外停放一辆3吨铲车,缓解了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平房没有倒塌,避免了人员伤亡。
现场有5只气瓶报废。
(2)爆炸气瓶及残体基本情况
爆炸气瓶残体距爆炸点西南方向约5.6m,落在块石结构的墙根下,残体瓶口向上,瓶底向下,呈直立状,瓶体展开,内壁面向东。
爆炸气瓶的基本情况:气瓶编号02265,水压试验TPl8.8,公称工作压力WPl2.5,重量W45.1,容积V41.3,瓶体壁厚S4.5,气瓶制
造代号JP,制造年月97年2月,制造厂检验标记(检)。
气瓶标注字样明显、清晰、完整。
材质为碳锰钢、钢号为37Mn2A。
2)事故原因分析
(1)爆炸气瓶数据分析
对爆炸气瓶从轴向、径向进行了密集点测厚,其数据见表5-5。
表5-5爆炸气瓶数据
编号壁厚(mm)编号壁厚(mm)
15.197.1
25.7107.5
36.3117.3
47.3126.3
56.4135.3
64.9145.2
76.8155.5
86.7165.6
①最小壁厚处于钢瓶腰部,即瓶口向下500mm处的断口边缘。
②最小壁厚处在同一横截面上,断口边缘处的壁厚由于爆炸瞬间的拉伸作用明显减薄。
③断口形态分析:断口呈撕裂状态,颜色呈暗灰色纤维状,端口不齐平,而且与主应力方向呈45爆炸瓶体没有产生碎片;气瓶内、外无明显腐蚀;实测壁厚均大于气瓶标注壁厚。
光谱分析表明:爆炸气瓶的材质基本符合《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要求。
(2)爆炸原因
气瓶爆炸的原因,一是气瓶超装;二为曝晒。
①原始钢印很清楚地标明,该瓶工作压力是WPl2.5。
我国1979年4月25日公布第二版《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已取消了设计压力
12.5MPa的二氧化碳气瓶规格。
该瓶的流通已埋下了事故的隐患。
②原国家劳动总局1979年5月8日下达了(79)劳锅字31号文件《关于加强二氧化碳气瓶安全管理的通知》,重申取消设计压力为12.5MPa的二氧化碳气瓶规格,制造单位不得销售,充装单位也不准以压力降为12.5MPa的气瓶改充二氧化碳。
③按上述文件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此类气瓶不应流通使用,更不能按工作压力为15MPa二氧化碳气瓶规定的系数(0.6kg/L)进行充装,否则将会严重超压。
④气温较高。
当日气温33℃,且气瓶在露天仓库存放,时至中午阳光曝晒,使瓶内压力急骤上升,成为爆炸的触发源。
此次爆炸事故显然是由严重违反了《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要求,超装、超压、曝晒而引起的。
3)事故预防措施
(1)法规和标准已经明确规定,这种工作压力为12.5MPa的二氧化碳气瓶已不准生产、销售,但该类气瓶仍在市场上流通。
要加强检验力度,从制造、销售、充装、使用、储存环节把关,杜绝不合格的气瓶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2)此次爆炸的责任单位、销售单位、使用单位除对法规、标准缺乏必要的学习之外,对新的规定要求一片空白,意识淡薄,增加了事故的概率。
因此,应加强法规、标准的学习和宣传,要将新的规定和要求及时普及宣传,不能束之高阁。
(3)这次二氧化碳气瓶爆炸事故,反映出充装单位基础工作薄弱,质保体系运转不正常、不健全,气瓶大循环、大流通使用状况很普遍。
因此,严格执行气瓶充装前的检验工作,是保证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4)二氧化碳气体充装一般都不被重视,普遍认为二氧化碳气体危险性小,压力相应低,不易发生爆炸事故。
应加强二氧化碳充装、使用过程中的危险性的宣传,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5)应对气体供应站经销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使之掌握气瓶安全知识;规范气瓶管理,对气瓶的产权、档案、登记编号进行追踪记录。
(6)气瓶要按规定充装,不得超装。
尤其是夏季,气温偏高,事故发生率相应提高,一定要按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的要求,在运输、储存和使用中避免曝晒,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