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的因果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回顾与教训总结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和海啸活动频繁。
多年来,这个地震带给日本带来了多次海啸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本文将回顾日本历史上的海啸灾害,并总结这些灾难带给日本的教训。
一、历史回顾1. 安政东海地震(1854年)1854年11月,日本遭受了一次强烈的地震,该地震引发了高达25米的巨大海啸。
海啸造成了东海岸多个城市的毁灭性破坏,造成约1.0-1.5万人死亡,成为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之一。
2. 明治三陸地震(1896年)1896年6月15日,一次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影响日本东北地区的三陸沿岸。
这次海啸破坏性极大,造成约2.7万人死亡,另有大量建筑物和农田被毁。
3. 大正三陸地震(1933年)1933年3月2日,一次强烈的地震引发了海啸,重创了日本三陸地区的沿岸城市。
这次海啸导致了约3万人死亡,尤其是宮城县、岩手县和福岛县的损失最为惨重。
4. 昭和三陸地震(1960年)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9.5级地震,引发了太平洋海啸。
这次海啸给日本北部沿岸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死亡人数超过200人。
此次海啸是日本历史上首次应对国际性海啸威胁的实践。
5. 平成三陸地震(2011年)2011年3月11日,一场9.0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东北日本,并引发了高达40.5米的海啸。
这次海啸导致约1.5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失去家园。
福岛核电站事故也是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的后果之一,产生了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
二、教训总结1. 加强地震预警体系日本正处于地震带,地震预警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
通过现代化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预测到地震的发生,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减少人员伤亡。
2. 加强防潮堤和避难设施建设日本需要进一步加强沿岸地区的防潮堤和避难设施建设,以抵御海啸的冲击。
防潮堤的建设应考虑不同地理条件和历史灾情,以确保其足够强大和稳固。
阪神地震背景: 1995年1月发生在日本大阪、神户一带的“阪神大地震”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受灾损失最惨重的一次。
除了7级大地震本身的超强破坏性以外,日本政府在这次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严重失误则是造成震灾恶性后果的人为原因。
日本政府在阪神大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危机管理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等充分说明科学的危机防范意识、权变的危机管理机制、通常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协调的危机管理体制是创新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关键要素。
阪神教训详细:1. 震后2两小时首相才接到报告,内阁会议结束时神户已一片火海神户地震在凌晨5点发生,首相村山富市至上午7时才得到秘书报告,当时由于阪神通信网络断绝,对灾情判断不足,上午十点召开的例行内阁会议也并未对灾害提出讨论,仅派平时负责灾害的国土厅长小泽赴深沪观察。
时至内阁会议结束时,神户市的长田区早已是一片火海。
2.震后6小时才首次召开高级别对策会议,大型设备震后三天才获批投入救灾此外,在应对阪神地震上,整个日本政府运作上也显得迟缓,由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设置在国土厅的“平成七年兵库县南部地震灾害对策总部”在地震后6小时才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对策会议,而由首相挂帅的政府救灾对策总部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才成立。
当时,日本最大的直升机机场就在神户,兵库县警察局和神户市消防局还有专门用于急救的BK117型直升机。
可是这些先进的国有设备是在阪神大地震后的第三天才获批投入救灾。
3.地震发生7小时后自卫队才接到动员,错过救援最佳时机神户地震后,虽然兵库县知事(县长)依据《自卫队法》三十八条提出要求,但至当日下午却只有少数部队人员到达。
后来直到伤亡数增加,十八日村山首相从电视上获知事态严重性后通知大藏、厚生、文部等有关内阁成员召开“地震对策会议”后,方才出动自卫队一万三千人及警察两万七千余人参与到救援之中。
危机管理短板详细:1灾情信息必须经由国土厅上报,程序教条阻碍高层获得信息阪神大地震前按照日本法规,警察厅和消防厅收集的灾情信息都必须经由国土厅才能送往首相官邸。
俄罗斯道出日本灭亡是天意福岛大地震是日本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福岛九级大地震是日本史上最高级别的地震,更为关键的是,这场与关东大地震相隔88年,也就正好与4个太阳磁性周期和8个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的大地震,并非仅仅是一场重大天灾这么简单,转化为人祸的印迹已经相当明显:对照日本在关东大地震之后政经状态的因果呈现,第一节因果已经形成。
这节因果以钓鱼岛事件为标记,与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初期非常相似。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大地震至今虽然已经四年多,大地震的能量冲击波虽然已经平静下来,但是讯息波依然持续地荡漾,并且还在产生连锁性的因果效应。
福岛大地震强度高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及核电站辐射,令日本面临二战以来的最大危机。
这场大地震之所以令人关注,是因为其因果效应还在推动日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还在主导日本国家命运的走向,并且影响着周边国家。
这一切,还要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谈起------1923年9月,日本关东发生了8.3级大地震。
据史料记载,这场大地这造成了人命伤亡24万左右,经济损失300亿美元(今天购买力折算,应以几万亿美元计算)。
这场大地震不仅重挫了日本经济,更重创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及心灵。
大地震导致日本经济大衰退,从而引起了社会动乱。
为了平息动乱,日本政府实施军事管制,从而促成军政府掌控政权。
关东大地震造成的惶恐将日本对外扩张的恶念挤压出躯壳再过四年到1945年,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一星期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了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绝、最丑恶的战争。
从上述事件发生的日期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日本关东大地震之后,大约每四年就有一节因果呈现。
从1923年至1945年,这22年恰好相等于一个太阳的磁性周期,有其特殊的含义。
其间日本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均表现事事相关、节节相扣,构成这段22年的因果链。
这段因果链显示的基本程式是:大地震------经济大衰退------社会动乱-------军政府掌权------对外军事扩张-------发动侵略中国战争------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美国投掷原子弹--------日本投降。
地震引发火灾案例分析报告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经常发生在全球各地。
由于地震的瞬时能量释放和地壳运动导致的损害,往往会引发其他次生灾害,其中包括火灾。
本文将分析两个地震引发火灾的案例,并探讨相关原因和应对措施。
一、日本东北地区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沿海发生了9.0级的巨大地震,随后引发了严重的海啸。
这场地震不仅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还导致了多起火灾事故。
首先,在福岛核电站附近的福岛县浦梁内部署有多个核电机组。
此次大地震造成核电站受损意外关闭,并引爆了数座核反应堆,导致剧烈爆炸与排放出大量核辐射物质。
辐射物质进入空气、水源等环境中,并通过风向扩散到周边城市和乡村。
这些辐射物质与火源相结合,迅速引发了可怕的火灾。
其次,地震造成了许多建筑物倒塌和破碎,导致天然气管道和油罐受损,释放出大量可燃气体。
这些可燃气体与弥漫在空气中的火星相互作用,在高温下引发了大规模燃烧和爆炸。
这些火灾无序蔓延,难以控制。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来减轻火灾带来的影响。
首先,他们迅速派出救援队伍并封锁核电站周边区域,采取紧急排除辐射并关闭消防设备等手段,以防止事态恶化。
同时,在受到风险威胁的区域进行强制撤离,并给予居民必要的喘息时间和安置。
二、美国旧金山地震1906年4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发生了7.8级地震。
这次地震不仅令城市遭受严重摧毁和人员伤亡,还引发了大规模的火灾。
旧金山市当时主要依靠煤气灯照明,然而,地震导致了大面积天然气管道破裂,释放出大量可燃气体。
这些可燃气体在弥漫的火星的作用下引发了数万处火灾点。
与此同时,由于地震摧毁了供水系统,消防队无法及时获得足够水源进行扑救。
面对严峻形势,当地政府和社区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首先,他们组织志愿者和警察力量来保护财产,并确保市民安全撤离。
其次,在城市废墟上建立了临时供水装置和消防站点,用以补充缺乏的资源。
最后,他们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呼吁援助并接收捐款救济物资。
东日本大地震影响和反思关键词:日本地震经济复苏影响摘要:转眼间日本东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但是,频发的核泄漏和核污染事件仍在不断地提醒着人们地震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这次地震究竟是日本从此一蹶不振的丧钟还是使其开创新辉煌的起点,本文将对此做出相应的一些分析。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
东京有强烈震感。
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
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此次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恐为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
地震导致地面下沉,致日本岛地震震区沿海部分地区沉到海平面以下,沉没部分面积相当大半个东京。
一场灾难给本已不甚乐观的日本经济境况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此次地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日本股市的瞬间大跌,同时也造成了日本著名汽车制造品牌丰田汽车工厂的停产,更不要说后果十分严重的东京电力公司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
时至今日,地震的影响犹在,12月日本最大的食品公司明治,生产的奶粉又被检验出辐射超标,从而引发了大批量的召回事件。
虽然地震给日本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对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却说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地震的发生固然产生了许多严重的后果,但只也是日本经济重新踏上发展的轨道,因为在本次地震中,大量的房屋和基础设施都被摧毁了,灾后重建工作十分紧急和迫切,而这恰恰会拉动日本国内需求的大幅度上涨,刺激日本经济,使其能够摆脱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给其带来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彻底结束“失去的”的时光。
这种说法究竟是否是一种正确的预言呢?日本第二季度GDP大幅下降。
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修正值为季率萎缩0.5%内阁府同时公布,2季度GDP折合成年率较前一季度萎缩2.1%,三周前公布的初值为萎缩1.3%。
日本地震对自然地理的影响作者:梁东成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11期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38.1°N,142.6°E),震源深度约20千米,东京有强烈震感。
这次地震是1900年以来的第四强震,也是日本自130年前有现代仪器记录以来的最大地震。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核泄漏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对地理环境、日本经济及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是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日本地震产生的影响。
1.促使地球自转运动加快这次日本里氏9.0级地震非常猛烈,它导致地球自转轴发生25厘米位移,而地轴移动可改变地球自转速度,从而改变一天的时间长短。
日本大地震导致当天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8微秒,即地球自转速度每天加快1.8微秒(1微秒等于一百万分之一秒)。
这是因为日本大地震造成大范围的地壳板块位移,改变了地球的整体质量分布,进而影响到地球自转。
就像花样滑冰运动员用脚尖旋转时会不由自主地摆臂一样,当全球质量分布发生改变时,地球的自转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在地震中,地球质量的分布越向赤道地区集中,地球就会转得越快。
2.导致地壳板块平移及地面沉降日本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带。
日本群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之下,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容易产生地震与火山爆发现象。
这次日本大地震使海底地壳出现长约400千米、宽约160千米的裂缝,并使日本本土东移2.4米,朝鲜半岛东移幅度最多超过5厘米。
当然,这个变化非常微小,在未来长达数个世纪里都不会被人类觉察到。
此次9.0级地震和大海啸还导致日本部分地区海拔下降,使日本东北部由北向南大约443千米2的陆地被海水吞没,总面积超过东京的七成。
这次强烈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释放的能量成为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从而影响日本沿岸地表形态变化,使部分地面发生沉降。
浅析日本地震张亚芳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二班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左右,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这是日本20多年来遇到的震级最高的地震,也是人类迄今为止遇到的少数震级如此之高的地震,更匪夷所思的是,伴随着地震而来的是人类最为恐惧的海啸和核辐射,霎那间,全世界人民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中,自己的安全能否得到保证,是否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所有的不安,无奈,恐惧,都让人们化身成一个个学士或者说是战士,人们开始深入探讨日本地震的内幕,下面我就自己对日本地震的了解,简单的抒发个人的见解。
日本地震发生的原因当日本地震爆发后,美国发面给出了日本地震的解释,美国地质勘探局认为,此次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东北关东大地震是有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运动所致。
美国的一言一行必定要为美国的形象考虑,即使美国认识到了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也不会随意说出,因为美国不允许日本有核武器,一旦日本有核武器,美国将对日本的占领宣告失败,所以美国只能找些客观的理由向世界发布,已找回自己的面子。
然而,从多发面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这可能完全是一场人为的大灾难即是人祸。
可能是日本自己进行的海底核试验引起的!理由如下:一、石原慎太郎前阵子刚刚放言要以核武器对抗中国,3月9日日本就发生了7.4级的地震。
这可以推论为石原的狂言只是为日本的核试验放言,而九日的地震其实就是日本进行的核试验。
如果不出意外,日本近期还将进行几次核试验,并在不久后在美国的默许下宣布为有核国家以对抗中国。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想不到引发了世纪大地震而自食其恶果。
二、3月11日地震后,海面出现的神秘大漩涡,可能就是日本通向海底核试验场的隧道崩塌,导致海水倒灌引起的。
三、以日本现有的技术,能导致日本用于启动冷却设备的三道保障电网都出现故障,特别是柴油发电机不能发电,这有点不可思议。
合理的解释就是日本故意让电站爆炸让让核外泄,以便掩盖3月9日进行核试验发生的核辐射。
日本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特征日本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位于太平洋火山带上。
这个地理位置使得日本一直处于地震活动的高风险区域。
本文将以地理分布特征为主题,深入探讨日本地震活动的原因和影响。
1. 地震带的分布日本被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所包围,这些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板块运动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
从北海道到九州,沿岛链分布着众多地震断裂带,这些地震断裂带串联成为了日本的地震带。
2. 日本的地震特点日本地震带上经常发生地震,其地震活动性非常活跃,每年发生数千次地震。
地震带上的地震主要分为三类:沉积型地震、板岩型地震和界瑞型地震。
沉积型地震是一类浅源浅层地震,其震源深度主要在10千米至20千米之间,主要发生在海岸线以近海为主的地区。
这类地震一般规模较小,对人类造成的破坏相对较低。
板岩型地震是一类中深度地震,震源深度一般在20千米至60千米之间。
这类地震发生在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处,能够造成较大的破坏力。
界瑞型地震是一类深源地震,其震源深度超过60千米。
这类地震发生在欧亚板块下的软流层中,具有较大的震源能量,但由于震源深度深远,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对人类造成的破坏较小。
3. 日本地震的影响地震对日本的影响非常严重,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还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地震给日本的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由于日本是一个位于板块边界的岛国,地震引发的海啸、火山喷发等现象频繁发生。
这些自然灾害造成的土地破坏给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
其次,地震对日本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每次地震发生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被打乱,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且,由于地震频繁,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心理也会在长期的压力下逐渐累积,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威胁。
最后,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也非常大。
由于地震的破坏力和频繁性,重建和维修成为了日本经济支出的重要一部分。
每次地震后,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重建,同时,由于地震对产业链的打击,很多企业也需要停产、修复,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1995年阪神大地震桥梁灾害调查阪神大地震(Hanshin-Awaji-daishinsai)是1995年日本时间1月17日清晨5:45分发生在日本神户的一场灾难,地震规模为里氏7.3级,距神户中心西南大约20km,地震总共持续了大约20s,记录到的最大地面水平运动加速度峰值约为0.8g,竖向运动最大加速度峰值约为0.3g。
这次地震使神户地区所有铁路、公路和快捷交通系统均遭受严重破坏,陆上对外交通几乎全部中断,都市机能完全陷入瘫痪状态。
地震共造成6千人死亡和3万4千余人受伤,30多万人无家可归,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损失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也是世界上现代化都市前所未有的地震灾害,预计灾后重建和恢复的费用将需要1000亿美元,除此之外,这次地震对日本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地震发生之后,日本道路协会(JRA)对神户及其周围6城市的数千座桥梁进行了震害调查,包括4157跨上部结构、3396座桥墩和5741个支座。
在被调查的桥墩中,有81%的桥墩是根据1964年或更早的设计规范设计的,仅有2%的桥墩是根据1990年设计规范设计的。
根据调查结果,共有320座桥梁遭受破坏,其中约27座公路桥梁严重破坏,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支座和伸缩缝也遭受破坏。
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桥墩和钢桥墩的破坏情况十分严重,其中,倒塌和不可修复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和钢桥墩分别占调查总数的8%和4%,严重破坏的分别占5%和10%,中等破坏程度的分别占25%和39%。
总结这次地震中桥梁震害发现:①阪神地震重复了美国Northridge地震灾害中桥梁的震害规律,但在这次地震中,神户地区高架桥的大量钢筋混凝土桥墩遭受严重破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②支座损坏的比例相当高,占调查总数的28%;③在神户港湾人工岛上,多处地基出现液化现象,但几乎没有发生因液化导致落梁的震害;④防落梁措施(纵向约束装置和支承连接件)充分发挥了其有效作用;⑤大跨径桥梁的行波效应在这次地震中得到反应;⑥按新规范设计的桥梁,总体上表现良好,仅有几座严重破坏的桥梁,也是起因于地基液化引起的岸坡滑移,这是工程难以抗拒的;⑦与桥梁震害严重的神户地区相比,大阪地区的同类桥梁仅遭受轻微破坏。
地震案例之311日本地震基本介绍历史背景此次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恐为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
而由于地处地壳板块交界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日本一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历史上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也不计其数。
20世纪日本经历的第一次重大地震发生于1923年9月1日。
里氏7.9级地震袭击日本关东地区,受灾城市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和山梨等地,死亡99331人,下落不明43476人,受伤103733人,200多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300亿美元。
自此之后的70年间,日本发生了几十次7级以上大地震。
人员伤亡数较大的几次包括,1927年3月7日,日本西部京都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地震,造成2925人死亡。
1933年3月3日,本州岛北部三陆发生里氏8.1级地震,造成3008人死亡。
1943年9月10日,日本西海岸鸟取县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1083人死亡。
1944年12月7日,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998人死亡。
1945年1月13日,日本中部名古屋附近三川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2306人死亡。
1946年12月21日,日本西部大面积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1443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是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发生的最严重地震,甚至被称为20世纪日本经历的、除原子弹袭击之外的最大灾难。
这场发生于日本西部神户市及附近地区的地震震级为里氏7.3级,但由于震中处于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的市区,死亡及失踪人数达6437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21世纪日本第一次大地震发生于2004年10月23日日本中部新潟的里氏6.8级地震,67人死亡。
就在此次宫城县特大地震发生前两天,也就是3月9日,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也发生过7.2级地震,或为此次地震的“前震”。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26秒\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26秒,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10公里,属浅源地震。
由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思考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
地震还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面对如之大的人类自然大灾难,再想到我国刚爆发不久的的汶川大地震,引发了我的思考:一、灾难与政权领导自然大灾难具有偶然性、不可抗性、不确定性,它的爆发对人类生命构成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政治、经济、群众心理产生深远应响。
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不可想象。
从汶川地震抗灾实践中可以看出,受灾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和决策,全力以赴做好抗灾动员和组织工作,充分发挥了领导中坚作用。
关键时刻,广大基层党组织高高举起鲜红的党旗,组建了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
危险面前,各级领导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奋战在灾区一线,充分发挥了灾区群众主心骨作用。
紧要关头,广大共产党员,豁得出去、冲得上去,用鲜血和生命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这一切,生动展现了党和政府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强大领导指挥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战胜各种特大自然灾害的根本保证。
二、核能源的安全使用东日本大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事故爆发后引起了日本人们的巨大恐惧,甚至超过了地震引起的恐惧,也波及到相临国家,包括我们国家。
虽然核能的良好利用对人们的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帮助,但从这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中我感觉我们应当吸取经验教训,在核电发展过程中应把核能源安全放在首位来抓。
在具体措施方面,要坚决执行这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污染及影响的监测和检验;其次,要对现有运行的核电站进行更加周密的安全性分析,特别是参照事故的处理经验和过程,进行更加周密的审视;第三,要对我国重大专项中关于先进核能,也就是第三代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加大投入,按照世界公认的标准,加强安全度的研发和设计。
论日本大地震的核辐射污染与生态环境的问题摘要]日本311大地震的官方术语叫做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是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当地时间)发生于日本东北地方外海三陆冲区域的一次矩震级规模9.0级大型逆冲区地震。
震中位于宫城县首府仙台市以马东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测得数据为24.4千米(15.2英里),并引发最高10米的海啸。
此次地震是日本有观测纪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引起的海啸也是最为严重的,加上其引发的火灾和核泄漏事故,导致全国性的地方机能瘫痪和经济活动停止,东北地方部份城市更遭受毁灭性破坏。
本文从对日本大地震的核辐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角度进行了分析,以期下一步会采取怎样的对应措施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大地震;核辐射污染;生态环境地震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世界标准时05时46分23秒,即日本标准时间14时46分23秒,震中位于仙台市以东的太平洋外海约130千米处,距日本首都东京约373千米。
按日本气象厅震度阶级计算方法计算,此次地震震级为矩震级规模8.8级。
地震发生之初,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此次地震的规模为矩震级规模7.9级,后数次将震级修正为8.1级、8.8级,最后修正为8.9级,再于3月13日上午修正为9级,然而在十时而修正为9.1级。
除了东北地方之外,东京所在的关东地方在地震发生时的有感晃动时间长达5分钟,并有建筑物着火。
这次地震使本州岛被移动,地球的地轴也因此发生偏移。
日本首相菅直人13日称,此次地震及引发的海啸是日本在二战后65年间他所见过的最严重的灾难。
据日本警察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2日,此次日本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共造成1万5327人死亡,8343人向各级警察机构提出了失踪报告。
两者合计遇难者超过2万3000人。
根据5月份日本国会通过的震灾特例法规定,大地震后3个月以上仍处于失踪状态可认定为死亡。
另外,约9万9千人至今仍分散在全国18个地区的2500余处避难所中。
日本311地震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摘 要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的特大地震,短期内给日本在经济方面以繁重的打击。
本文整体要紧分了两个大的部分来说明3·11地震对日本经济的阻碍。
第一个部分先通过网络资源查取数据,从阻碍经济进展的几个大的方面动身定量的分析了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庞大阻碍。
第一分析了地震对进出口总额的阻碍,为了更好的对比我们选择了2004-2010年三月份的进出口总额,应用了高斯函数拟合,推测出没有地震阻碍时进出口总额分别237650亿元,6931.6亿元,再跟有地震阻碍时的进出口总额比较,从而求出地震对进出口总额的阻碍率分别为: 0.0088,-0.02。
然后我们把出入境旅行人数作为指标衡量地震对日本服务业的庞大阻碍,我们也是选择2004-2010年三月份出入境旅行人数,应用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推测模型GM (1,1),分别推测出了没有地震阻碍时的出入境旅行人数分别为:78.9674万人,143.1741万人,从而得出地震对出入境旅行人数的阻碍率:3I =-0.8056,4I =0.1125。
再以电子产业为代表来分析地震对日本制造业的阻碍,我们搜集了2010年1月到2011年5月的电子产品总值,应用了不同的函数进行拟合,通过比较拟合优度,选择了拟合优度最高的傅里叶函数5次拟合,依照确定出的函数关系式进行2011年3、4、5月的推测,引入相对误差η来说明实际电子产品总值与推测值之间的偏差,运算出η(2011,3)= -19.57%,η(2011,4)= -46.62%,η(2011,5) =-29.06%。
最后我们又以GDP 为指标分析了日本地震对经济的整体阻碍,关于GDP 的推测我们应用了神经网络对它进行了推测,我们第一介绍了神经网络差不多原理,各参数的确定,模型建立的步骤,最终得出2011年GDP 的推测值,又依照日本团队的估量方法,估量出日本2011年受地震阻碍后的GDP 值,进而把来两者进行比较,得出受地震阻碍后2011年GDP 下降的百分点为%1.23。
核心提示:1923年,日本发生了里氏7.9级的“关东大地震”。
这次强震是在战后经济危机当中日本经济处于萧条徘徊的情况下发生的。
工厂、机关和民房倒塌或者烧毁,金融机构及股票和商品交易陷于瘫痪,使得本来已经萧条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作为历史遗产留给昭和时代的救济措施后遗症,给昭和时代的日本经济带来无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其负面影响尤为深远的是针对关东大地震的“救灾票据”,它是由政府直接补偿、让日本银行实行救济性再贴现的灾区支票。
日本银行的此项贷款高达4.3亿日元,这个沉重的经济包袱,成为1927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
这次金融危机使新财阀铃木商店破产和政府的台湾银行倒闭,整个日本银行界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大混乱。
在日本经济处于萧条之际,爆发于美国而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把日本推向了危机的深渊,使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本文摘自:《史学理论研究》2009第2期,作者:张经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副研究员),原题:《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危机的再认识》20世纪前半叶是日本经济危机频发的历史阶段,爆发于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在日本现代史上多被称为“昭和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是一个“黑色的星期四”,纽约股市暴跌,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日本作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一环也在劫难逃。
这次危机对日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及对外战略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不仅对理解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对解读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和缺陷,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危机的背景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危机发生这一历史时期,是日本国内社会经济政治动荡、对外不断强化扩张侵略的特殊时期。
在经济上,景气与危机交替出现,与此相联系,在政治上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这一时期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是对日本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大事件,日本也正是在继承这两大事件所造就的历史遗产的基础上迎来这次大危机的。
日本大地震的因果
日本3.11大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海啸给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和财产的损失,世界各国人民也都为之震惊,对此,我们深感悲痛。
在震惊和悲痛之余,不少人都在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日本这次大地震的爆发?科学的解释是地壳板块摩擦和冲撞所引起的强震。
不少佛教徒则从因果法则去寻找原因,特别是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允许捕杀鲸鱼、鲨鱼等大型海洋生物,不少佛教徒认为造业很大,与地震不无关系。
3月14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被日本媒体问到对于强震的想法时,他指出“日本人的自体意识过于偏重自我,凡事都以私欲为主。
通过这次的海啸一次洗清掉这些执着。
我觉得或许是所谓的天谴。
”石原的“天谴”论一出,即遭到日本民众的攻击,石原也被迫为其不当言论进行道歉。
其实,从佛教因果律来讲,石原的“天谴”论有一定道理,但说"私欲"是因,却没有说到点子上。
凡事都有因果,自然界的灾难也离不开因果。
我对日本大地震到底的什么因果也很感兴趣,很想知道。
3月14日,我对妻子说,能不能问一下观世音菩萨,这次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及海啸,到底是什么因果?是不是过去世日本人造了什么恶业而引起的报因?妻子说:观世音菩萨说不能说。
菩萨不肯说,我也只会作罢。
作为佛弟子,我当然更相信是因果报应,而不是所谓的板块移动论。
3月16日晚饭后,我们在看香港凤凰卫视的新闻,凤凰卫视正好在报道日本灾区的情况。
我又说起了地震的问题,认为应该是有什么因果。
妻子接着我的话头说:45年前。
我说:45年前,你是说
1945年前?也就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妻子说:是的。
我问:是不是说这次日本大地震是因为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造的业?妻子说:是的。
也就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及海啸的果是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所造的因。
我问:你说的这个因果关系是你说的还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妻子说: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跟德国结盟,其野心是想占领中国,扩大其领土。
日本从唐朝开始就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向天朝进贡,而如今,却儿子打老子,这是大逆不道。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的侵略总共造成了几千万死亡,光南京一座城市被日本屠杀的民众就达三十万,日军视杀人为儿戏,彻底丧失了人性,令人发指,天怒人怨。
我又问:那德国也侵略了别的国家,怎么德国就没事,很平静,日本却要遭受这样大的灾难?妻子说:不一样。
我想,也许是的,德国对二战的纳粹分子是坚决追捕、审判,与二战罪犯划清界限,不回避历史,向所有受德国侵略的国家道歉、赔偿,向受害国人民忏悔,重新做人,从头再来。
反观日本,我们看到,自二战结束后,日本历届政府始终回避侵略历史,从不向受害的亚洲各国道歉,更是把侵略者当作国家功臣来供奉。
从佛教的教理来讲,如果你造了业,如果能忏悔,并用实际行动来悔过自新,那可以把罪业忏除,化重报为轻报;如果你造了业,又死不悔改,那只能接受因果的报应了。
一个人的因果报应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因果报应亦是一样的道理。
我又问:那这次大地震跟日本捕杀鲸鱼、鲨鱼有关系吗?妻子说:关系不大。
我想也是,对日本来说,杀人的罪业跟捕杀鲸鱼、鲨鱼的罪业相比,那不知道要大多
少倍,二战中日本侵略亚洲国家的罪恶真是罄竹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