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顶层设计的蓝图DOC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7
构筑“顶层设计”蓝图-企业管理论文构筑“顶层设计”蓝图战略定位和商业模式的选择;组织架构和经营体制的优化;企业管控和运行机制的建立。
建筑业低速慢行渐成新常态,加之城镇化、国际化、绿色化建设要求,对建筑企业在投资运作和资源整合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建筑企业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做好总体战略布局,提升业务层次、创新商业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未来发展规划更加理性、前瞻、整体。
战略定位和商业模式的选择在工程建设行业(勘察设计、工程承包、地产开发)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仅仅能够在企业集团内部形成多元业务组合,很难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
业主需求应被视为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
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延伸。
整体解决方案的本质,是以业主需求为导向,由工程承包商牵头为其提供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实现最终目标为核心的集工程融投资方案、工程开发方案、工程建设方案、供应链管理方案、工程运营维护方案为体的整体解决方案。
就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层面而言,要逐步从“实施型”向“服务型”转型,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以业主需求为中心,重新定义产品与服务,甚至重新定义整个集团公司。
大型建筑企业各子企业既可以在各自已有业务领域进行拓展,又能依托集团总部打造的新模式进行业务协同和业务扩张。
通过新商业模式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利润来源,如通过建筑工业化获取制造环节利润,通过供应链体系获取采购收益。
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延伸,可供参考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立工程建设产业基金。
针对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通过产业基金进行融资,以产业投资与运营带动勘察设计、工程承包、工业制造以及地产开发,形成全产业链的综合竞争优势。
二是打造咨询服务,建立新壁垒。
围绕政府(或业主)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实施方案,整合资源、重组交易结构,从而获取诸如保障房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承包工程。
三是整合优化供应链,优化从战略(集中)采购、甲方供应、施工过程多环节间的流转流程,建立既高效又经济的客户导向型供应链管理流程。
(完整word版)信息化顶层设计.doc企业信息化需要重视顶层设计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应用层次和水平不断地提高,企业迫切需要集成化、自动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撑企业业务的迅速发展需要,然而由于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决定,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关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或总体规划认识不足或给以忽视,导致系统的集成性、扩展性比较差,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迫切需要重视顶层设计,全面实施信息资源规划,来化解这一难题。
一、信息资源规划是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核心方法信息资源规划(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 IRP)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使用的全面规划,是以信息工程方法论(IEM)为技术基础,侧重于业务分析与优化、数据流分析、建立业务模式、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并架构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M),并通过后续的数据环境改造(DER)来解决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等问题,以实现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方法。
企业信息化是大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顶层设计极为重要。
信息资源规划工程化方法着眼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与数据两大核心体系,通过企业业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的协同参与,对业务进行全面的梳理与优化,融合业务流程优化(BPI)思想,运用信息工程的方法建立企业的业务模型;通过对用户视图的规范化和结构化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数据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中抽取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数据元素和基本表,为后续的数据建模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企业应用系统、程序模块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功能模型,指导后续的选型;通过建立针对全企业范围的主题数据库,即抽取概念数据库及逻辑数据库的方式建立数据模型,确立了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框架,并通过体系结构模型来指导物理实体库表的建设及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顺序。
从以上的概述中可以看出,信息资源规划工程化的方法其内核就是企业信息化公共模型及基础标准的构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框架,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企业信息化需要重视顶层设计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应用层次和水平不断地提高,企业迫切需要集成化、自动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撑企业业务的迅速发展需要,然而由于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决定,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关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或总体规划认识不足或给以忽视,导致系统的集成性、扩展性比较差,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迫切需要重视顶层设计,全面实施信息资源规划,来化解这一难题。
一、信息资源规划是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核心方法信息资源规划(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 IRP)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使用的全面规划,是以信息工程方法论(IEM)为技术基础,侧重于业务分析与优化、数据流分析、建立业务模式、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并架构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M),并通过后续的数据环境改造(DER)来解决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等问题,以实现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方法。
企业信息化是大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顶层设计极为重要。
信息资源规划工程化方法着眼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与数据两大核心体系,通过企业业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的协同参与,对业务进行全面的梳理与优化,融合业务流程优化(BPI)思想,运用信息工程的方法建立企业的业务模型;通过对用户视图的规范化和结构化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数据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中抽取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数据元素和基本表,为后续的数据建模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企业应用系统、程序模块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功能模型,指导后续的选型;通过建立针对全企业范围的主题数据库,即抽取概念数据库及逻辑数据库的方式建立数据模型,确立了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框架,并通过体系结构模型来指导物理实体库表的建设及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顺序。
从以上的概述中可以看出,信息资源规划工程化的方法其内核就是企业信息化公共模型及基础标准的构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框架,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高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高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关键。
实施高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我们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技术架构、资源配置等方面来探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思路。
一、战略规划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首先需要明确战略规划。
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应当紧密结合高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规划等相关规划,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和发展方向。
在战略规划方面,需要明确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愿景和使命,明确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重点。
也需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高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与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形成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思路。
二、组织架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职责和权限,确保信息化建设与高校整体管理相协调。
组织架构方面,需要建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小组,设立信息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等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管理。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
建立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管理、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等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运行机制相融合,确保信息化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技术架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是指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应用系统架构和基础设施架构,推动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全面运用。
技术架构方面,需要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明确信息化应用系统和基础设施的优化规划和建设方向,确保信息化技术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在应用系统架构方面,需要统筹规划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的建设和集成,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完备性和协同性。
高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思路不仅要满足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还要紧密结合高校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高校的转型发展和提升整体实力。
下面将从整体规划、技术支持、管理系统和安全保障四个方面探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思路。
一、整体规划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系统的整体规划,确立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首先要充分了解高校的特点和教学科研需求,结合高校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信息化对高校发展的支撑作用。
其次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解高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人员队伍、应用系统等情况,分析信息化建设的现有问题和瓶颈。
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路径图,明确信息化建设的路径和规模,合理分配资源,推动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整体规划还要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技术更新换代、人才队伍建设、预算投入等方面。
在顶层设计中,要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确保信息化建设与高校的发展保持一致性和协同性,避免信息化建设因为短期利益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系统割裂。
二、技术支持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构建一个稳定、安全、高效的信息化技术平台。
在顶层设计中,要统一规划和设计高校的信息化技术架构,确立高校信息化平台的基本框架和标准,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信息系统等方面。
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或开发适合高校的信息化技术产品和应用系统,确保技术支持的全面性和一致性。
还要加强信息化技术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在顶层设计中,要考虑到信息化技术平台的日常运维、安全管理、容灾备份等问题,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团队和管理体系,确保信息化技术平台的稳定和可靠性。
同时要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创新,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提升高校信息化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和应用水平。
高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思路在当前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中,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信息化建设是推动高等院校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符合教育部关于信息化的政策和规划,同时也需要根据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计划和措施。
一、建立全局信息化建设规划在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中,建立完备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十分重要。
该规划应基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院校的教育目标和情况、教学、科研等具体需求,全面规划和布局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以确保信息化建设能够满足高校发展需求和教师、学生的需求。
在规划时,需要考虑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整合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二、打造数字校园平台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立数字校园平台,这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数字校园平台应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协同等多个模块,能够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需要。
通过数字化科技的应用,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
数字校园平台应具备兼容性、灵活性、可定制化等特点。
它应当能够与校园内其他系统、网络和应用进行集成,方便用户使用。
同时,数字校园平台应该具有足够的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能力,能够随着科技不断更新而不断进行升级和改进。
三、加强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应当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其目标是让教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
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软件工具,让课堂教学过程更灵活、更高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应当开发并建设“智能化”的课程构建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同时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多样性和差异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有选择的教学方式。
四、科研信息化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科研信息化。
科研信息化是实现科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方式。
顶层设计信息化蓝图作者:甘敦文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14年第03期纵横机电公司,依据IBM提出的企业架构方法论,不断发现问题和明确方向,并采取自上而下、由业务驱动IT的方式进行规划,最终设计出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蓝图。
在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严谨的信息化规划是未来企业成功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的有力保障,同时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也是企业发现问题和明确方向的过程。
因此,依据适用的方法论,并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信息化规划必不可缺。
北京纵横机电技术开发公司(以下简称“纵横机电”)是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出资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
公司主要承担机辆所产品的经营、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工作。
随着经济形势的严峻和市场竞争的变化,纵横机电深刻地意识到高效的信息技术不仅是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需求的基础,更能帮助企业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数据的商业价值,从而通过信息化的有效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纵横机电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近期开展的信息化规划项目采用了先进的EA企业架构方法论,在理解纵横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业务管理和信息化的现状。
结合机电行业信息化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纵横机电提出纵横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全面指导今后纵横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大业务问题通过对机电企业三大核心业务流程的分析,以及对企业调研问题的整理,纵横机电凸显出来的业务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问题一: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脱节。
这主要体现在生产进度与上下游部门信息共享不够充分,销售时库存可用性检查困难,项目管理活动和流程缺少同项目信息(技术信息、文档信息、物资信息、财务信息、售后信息等)的集成等。
问题二:计划、变更、执行、反馈没有形成闭环。
这主要体现在:销售预测计划不够准确;车间产能的估计和信息掌握不准确;计划编制缺乏充分信息依据,计划准确性较差;计划执行各环节的数据缺乏反馈手段、信息滞后等。
问题三:基础数据不完备。
国家信息化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秀军国家信息化发展加强顶层设计(问政·看领导干部用网)“信息化工作需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宏观中观与微观等各方面的关系。
因为信息化工作“大无边”,已渗透到各领域、各行业,要形成“一盘棋”的整体战略思维”今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创新发展的集聚平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信息化迈出坚实步伐。
各级政府部门深入推行电子政务、政务公开的步伐不断加快,并逐步向基层政府和民生领域延伸。
尽管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亟须走向均衡发展轨道,人均带宽接入水平亟待提高,互联网发展瓶颈亟待突破,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同时,我国网络空间和信息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挑战日益巨大。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科学认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所起到的战略驱动、战略引擎和战略导向作用。
为此,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今年也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的开局之年。
我们正在紧锣密鼓抓5项重点工作:一是制定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
研究制定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制订《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加快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坚持创新发展。
对关键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明确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孕育和发展。
三是促进信息服务发展,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政策意见》,繁荣发展网络文化,加快网络安全立法和标准化进程。
数字化转型信息化规划蓝图导读本文以能源行业为例,探讨数字化转型信息化规划蓝图。
智能网络成为国际发展的潮流大势,其具有坚强、互联、智能和互动的基本特征。
通过建设智能网络,推动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的科学利用,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的能力,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综合调配,从而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01企业信息化总体蓝图02集团信息化业务支撑范围企业核心业务能力包括生产运营、综合保障和经营决策三个层次,其中生产运营层包括电力板块业务与多元化板块业务,总共涉及十九种业务能力。
03信息化应用规划应用规划策略明确集团应用规划的思路、要求和原则,实现一体化支撑能力,数据决策支撑能力。
应用规划蓝图明确集团未来的7大应用体系:“六应用一平台”,细化各应用建设的目标、提供的服务以及实现的核心功能。
应用分区部署策略明确集团安全分区,确定集团7大应用体系分区策略应用分级部署策略明确集团7大应用体系建设策略和部署策略。
依据“大平台”思路,构建集团一体化应用体系,对各业务领域的应用进行整合或重构,建设以一体化支撑服务为核心的平台经济体,形成综合性的业务支撑能力。
按照服务化的要求,通过服务化编排将封闭性壁垒打破,形成一体的、全局的应用体系,通过服务化流程组织能力快速响应业务变化。
重点发力电力大数据,通过应用集成策略,实现数据贯通;建立数据管理和决策应用,支撑数据价值最大化。
04企业信息化应用部署策略企业信息化应用分区划分为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
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之间必须设置电力专用横向单向安全隔离装置,生产控制大区内部的安全区之间实现逻辑隔离。
信息化应用分级部署:大部分应用均采用一级部署模式。
少数特殊的业务模式或需满足实时响应要求的应用采用多级部署模式。
05企业信息化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应用场景描述在电力生产和电能使用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个环节的业务场景中电力数据,掌握集团数据资产。
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法与实例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王映雪2007-5-24提纲前言: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顶层设计内容–信息资源规划–技术规划–基础保障环境规划小结前言信息化建设的两个层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实施信息化规划:是在“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提出“信息化规划”(或称“信息化发展纲要”、“信息化总体思路”等)。
规划内容:根据本单位发展目标、信息化状况、主体业务需求提出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实施:在信息化规划指导下,完成从硬件到软件的应用。
信息化建设的两个层次信息化实施信息化实施事业发展规划事业发展规划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实施中产生的问题每个应用分别管理用户,权限不一致;硬件重复投资:一个应用系统对应一个服务器。
从规划到实施的桥梁——顶层设计信息化实施信息化实施事业发展规划事业发展规划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顶层设计(信息资源规划、技术平台、运行环境规划)顶层设计(信息资源规划、技术平台、运行环境规划)提纲前言: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顶层设计内容–信息资源规划–技术规划–基础保障环境规划小结什么叫顶层设计是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延续和细化;是信息化实施的总体框架。
顶层设计的内容根据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信息化实施的技术架构规划;根据信息资源规划和技术方案提出基础环境保障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环境保障规划功能模型、数据模型、用户模型软件架构、应用系统架构网络、服务器、存储备份、安全保障信息资源规划(IRP)信息资源规划步骤:顶层设计内容信息化技术规划应用系统架构方案(总体框架)–统一数据层–基础服务层–业务支撑平台层–业务平台层–信息门户层基础保障环境规划服务器架构机房设计提纲前言: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顶层设计内容–信息资源规划–技术规划–基础保障环境规划小结定义职能域分析业务过程建立业务模型建立功能模型分析数据流程建立数据模型建立数据标准分析管理模式建立用户模型建立权限模型建立信息模型技术路线选择系统架构设计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数据设计权限设计界面设计系统实现运行方案设计IRP数字校园顶层设计流程信息资源规划工作步骤机构设置、职责机构设置、职责职能域划分职能域划分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学生学生全域功能模型全域功能模型教学教学决策决策财务财务资产资产全域数据模型全域数据模型角色分类角色分类授权分析授权分析用户权限模型用户权限模型岗位分析岗位分析第二步:1、业务过程分析——产生职能域功能模型2、信息流分析——产生职能域数据模型第四步第一步第三步科研科研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学术支撑学术支撑后勤保障后勤保障档案档案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信息资源规划-IRP信息资源规划-IRP信息资源规划步骤1:职能域划分划分职能域:–研究对象(企业/事业)的事业发展规划;–研究对象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并整理对象各部门的职责和主要业务(职责、人员、岗位);–产生全域业务模型,划分职能域。
企业架构描绘信息化蓝图本文通过对企业架构的规划在对业务战略和流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顶层设计,形成灵活、稳健的IT结构,构建和谐的IT环境,从而将企业的业务战略、业务流程与具体的信息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企业描绘出一个未来企业信息化中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互动的蓝图。
IT规划像一股热潮席卷了企业界,有些企业尝到了整体规划的甜头,而有些企业却因为实施效果差强人意而郁郁寡欢。
那么,IT规划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从IT规划的本质来讲,它是联系企业战略与IT支撑系统的桥梁。
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战略与IT支撑的联系?如何建立贯彻业务战略的IT战略和IT体系?如何实现IT 系统的灵活性和互操作性,以更快地响应业务需求?如何管理IT结构的复杂性?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企业架构理念与方法,通过对企业架构的规划在对业务战略和流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顶层设计,形成灵活、稳健的IT结构,构建和谐的IT环境,从而将企业的业务战略、业务流程与具体的信息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企业描绘出一个未来企业信息化中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互动的蓝图。
“体系架构”不神秘提到企业架构,可以先从IT体系架构谈起。
“体系架构”是个比较新的概念,IT行业使用这一概念的历史不是很长,它同其他行业在体系结构使用方法上有相同的应用前景,体系架构的实现连接了具体的需求和远景的战略规划。
体系架构可以定义为“一种实用的、有条理的部件集合的结构化形式,该架构通过这些部件以一种精确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远景的支持”。
体系架构通常会建立一个共有的远景,然而,简单地设定远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和构建人员、客户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以达成共识,在构建过程中要维护该体系架构。
它在一个横跨于客户需求、构建人员的要求以及客观世界约束的沟壑之间架构了一座桥梁,如图1所示。
从IT规划角度看,企业IT体系架构往往和软件系统架构、应用程序架构混为一谈。
确切地讲,企业IT体系架构的概念比软件系统架构的概念更宽泛,它指明了通过IT系统支持业务目标的方向。
企业架构(EA):信息化顶层设计的蓝图
企业架构(EnterpriseArchitecture:EA)是从企业全局的角度审视与信息化相关的业务、信息、技术和应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企业业务流程和功能的影响。
建立企业架构的作用:做好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
企业架构是建设企业信息化的蓝图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建筑或制造工程不同的是,企业信息化的对象是“企业”,而不是一个建筑物或是一个产品。
在建筑工程或是制造工程中,我们都会有一张建筑物或产品的设计图纸,它是搭起高楼大厦或是生产出形形色色的产品的基础。
同样,在企业信息化这样的大工程中,也需要一张描绘企业在“信息化时代”运行的设计图纸,这就是企业架构。
企业架构能为企业各级领导和员工描绘出一个未来企业信息化中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互动的蓝图。
企业架构是沟通业务与信息技术间的桥梁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部门与信息服务部门之间、业务主管与信息主管之间、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鸿沟是实现信息化目标的最大障碍之一。
彼此的信息不对称是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信息技术人员可能无法了解业务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业务人员也体会不到信息技术的真正作用。
企业架构能够搭起业务与信息技术沟通的桥梁,它在同一个平台上,用双方都能够理解的语言,描述出业务与信息技术的间的关联。
企业架构是适应企业业务变革的方向盘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企业战略、管理和业务变革的过程。
当前企业信息系统如何适应企业的变革成为企业CIO 们思索的一个突出问题。
以不变应万变是适应变化的一个基本战略,企业架构所描绘出的蓝图容纳了各种业务与技术标准,它是企业CIO们掌握信息化的方向、适应业务战略变革的方向盘。
它也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信息化中遇到的信息孤岛、集成和互操作等问题。
企业架构的组成:实现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的协同
企业架构是一个多视图的体系结构,它由企业的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基础架构共同构成。
(1)企业业务架构:贯彻企业业务战略
企业业务架构描述了企业各业务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
企业的业务构架以企业的业务战略为顶点,以企业各主营业务为主线,以企业各辅助业务为支撑,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联络各业务线,构成贯彻企业业务战略的企业基本业务运作模式。
(2)企业信息架构:建立企业信息模型
企业信息架构是将企业业务实体抽象成为信息对象,将企业的业务运作模式抽象成为信息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建立面向对象的企业信息模型。
企业信息架构实现从业务模式向信息模型的转变,业务需求向信息功能的映射,企业基础数据向企业信息的抽象。
(3)企业应用架构:实现企业信息流动
企业应用结构是以企业信息架构为基础,建立支撑企业业务运行的各个业务系统,通过应用系统的集成运行,实现企业信息自动化流动,代替手工的信息流动方式,提高企业业务的运作效率,降低运作的成本。
(4)企业技术架构:保障企业应用执行
企业技术架构是实现企业应用架构的底层技术基础结构,通过软件平台技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间的相互作用支撑企业应用的运转。
企业架构方法论:搭建灵活的企业架构
企业架构的建立遵循科学的方法论:横向,从企业业务战略导入,实现企业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的渐进演化;纵向,每个架构的建立,按照“计划-评价-执行”的循环方法,逐步完善。
这一过程对专业性的要求很高,需要有企业业务、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经验的专门人才的参与,目前IT管理咨询公司所提供的IT战略咨询或IT规划咨询服务对建立企业架构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架构的运转也需要一定的机制来保证,基本思想是按照“运行-监督-反馈”的过程,建立配套的组织、资源、方法和工具来保证企业架构的运转。
评价企业架构方法论的基本准则是:建立起的企业架构在运行中是否能够真正满足企业业务战略发展的需要。
企业架构的最佳实践:实施成功的企业信息化
(1)成功实施企业架构的最佳投资准备:价值和风险的平衡
成功实施企业架构需要准确评估企业IT投资的价值和风险,在价值与风险
间找到平衡点。
经验证的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基本准则是:企业架构的投资应当占整个企业信息化投资的20%,而且把它当作一个长期战略性投资来考虑。
因为,事实证明20%的投资已经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80%的价值,企业信息化的风险也因此而降低。
(2)成功实施企业架构的最佳组织准备:业务和IT的互动
成功实施企业架构需要业务部门和IT部门重新审视自己的组织定位,真正提升IT组织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使IT组织成为企业业务战略制定、业务运作模式规划的主动参与者。
(3)成功实施企业架构的最佳资源准备:机会和能力的匹配
成功实施企业架构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进行SWOT分析,考虑企业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考虑企业的特点和能力与其机会的匹配程度,从而正确评价在现有资源状况下企业架构建立的广度和深度,保证企业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母亲的眼神是那么的慈爱,自打儿女呱呱坠地起,那一抹温柔的眼眸,就有如一道无形的细线,系在儿女的身上,儿女走到哪里,母亲的牵挂就延伸到哪里。
冬天怕儿女冻着了,夏天怕儿女热着了;晴天怕儿女晒着了,雨天怕儿女淋着了……
担忧似乎就是母亲的专利,操心好像就是母亲的代名词。
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若想让母亲不为儿女担忧,不为儿女操心,那似乎是毫不可能的事。
所以,母亲就习惯性地用她那无言的牵挂,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儿女,寸步不离。
无论什么时候,母亲都不会嫌弃自己的儿女,不会置自己的儿女于不顾。
母亲像蜡烛,燃烧自己,只为照亮儿女的人生路;母亲像雨伞,挡住狂风暴雨的吹打,只为给儿女一份温暖;母亲像孺子牛,用自己的血汗,哺育儿女茁壮成长。
母亲是山,总能包容儿女的过错;母亲是水,总能涤尽儿女心灵的污垢;母亲是树,总想为儿女洒下一片阴凉;母亲是路,总是尽力为儿女铺就一条阳光大道。
儿女的生日唯有母亲不会忘记,儿女打个喷嚏唯有母亲会在意,儿女的喜好唯有母亲能铭记在心,儿女的点点滴滴就是母亲的整个世界。
母亲的一辈子好像就是为儿女而生,为儿女而活。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辈子,母亲不停歇地为儿女操劳,用她那无声的母爱,缔结母子情缘,生生不息。
母亲是世界上最平凡的女人,她却倾尽自己一生的心血来书写那份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母亲是世界上最柔弱的女人,她却用自己瘦弱的双肩诠释出一份最坚强、最刚毅的不屈精神。
母亲是平凡的,母爱却是伟大的;母亲是平实的,母爱却是绵长的。
天底下的母亲,高矮、胖瘦、容貌不一,但为子女奉献的精神却是一样的可贵,期盼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愿却尽皆相同。
母亲如和煦的春风,不仅孕育了我们,还用她的爱滋润着我们成长;母亲如坚实的路,默默无闻地为我们构建人生;母亲如奔腾不息的长江,用她的青春铸成绵绵不绝的爱来哺育我们;母亲如沉稳的高山,用她的血与肉来维护我们的幸福。
世界上任何的语言都无法来歌颂母爱的伟大,因为母爱的力量,总是在无形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母爱,是一首不需歌颂,却静静流淌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不老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