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6
盐城市35岁以上居民食道癌发病影响因素的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王学高1,刘爱民2,刘荣海3,赵建华4,戴曙光5,梅茂东6,孙海波7,邱民8(1.江苏省阜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阜宁 224400;2. 江苏省大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大丰 224100;3. 江苏省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盐城 224000;4. 江苏省东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东台 224200;5. 江苏省射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射阳 224300;6. 江苏省滨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滨海 224500;7. 江苏省响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响水 224600;8.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盐城 224000)摘要:[目的]为了研究我地区食道癌高发的原因,为制定恶性肿瘤高发地区胃癌的相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以2000年盐城市6县(市、区)35岁以上居民慢性非传染病基线调查中查出的244例胃癌病例为病例组,以1︰5配对从调查对象中选择1220名非胃癌调查对象为对照组,进行胃癌发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32个因素中,肿瘤家族史、戒烟史、常喝绿茶、经常活动、超重、常吃奶及奶奶制品、文化程度较高、睡眠好、口味偏咸、常吃水果、偏辣口味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P<0.05),其OR值分别为2.55、4.36、0.48、0.38、0.29、2.50、0.53、0.65、0.70、1.43、0.68;进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 的因素有肿瘤家族史、戒烟史、常喝绿茶、经常活动、超重、常吃奶及奶奶制品、文化程度较高、睡眠好、常吃水果,OR值分别为2.73、4.40、0.46、0.42、0.28、2.85、0.50、0.70、1.59。
[结论]有戒烟史、肿瘤家族史是食道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经常活动、睡眠好、文化程度较高、超重、常喝绿茶是食道癌发病的保护性因素。
食管癌、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发表时间:2016-03-01T14:59:40.4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8期作者:吴志勇[导读] 湖南省涟源市桥头河镇中心卫生院不良饮食习惯、家族肿瘤史、吸烟、多食用腌制食品以及有胃慢性疾病史等是食管癌、胃癌的发病危险因素。
湖南省涟源市桥头河镇中心卫生院 4171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食管癌、胃癌发病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食管癌、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从医院选取80例非胃癌、食管癌,无肿瘤疾病史的患者做对照。
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有胃慢性疾病史、家族肿瘤史、多食用腌制食品、不良饮食习惯、吸烟者易患食管癌、胃癌;文化程度高、经济收入高、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的不易患食管癌、胃癌。
结论:不良饮食习惯、家族肿瘤史、吸烟、多食用腌制食品以及有胃慢性疾病史等是食管癌、胃癌的发病危险因素。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等能减少食道癌、胃癌的发病危险性。
关键词:食管癌;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食管癌、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有严重的危害,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消化道癌前二位[1]。
近年来,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其病因还未清楚。
所以找到食管癌、胃癌的发病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2]。
本研究就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办法,探讨食管癌、胃癌的发病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食管癌、胃癌的预防措施。
先具体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食管癌、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从医院选取80例非胃癌、食管癌,无肿瘤疾病史的患者做对照。
80例食管癌、胃癌患者均经胃镜检查以及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7.1±6.9)岁;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8.2±7.3)岁。
胃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防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胃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
本文旨在对胃癌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胃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对胃癌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家族遗传史、基因突变等。
环境因素如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也对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等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通过综述胃癌的危险因素,本文旨在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为提高胃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水平做出贡献。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民众对胃癌防治的重视,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二、遗传因素与胃癌风险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家族史是胃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具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其胃癌发病风险显著增高,这可能与家族内共享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在遗传因素中,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是研究的热点。
例如,CDH1基因的突变与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的发生密切相关。
携带这种突变的人群,其胃癌风险大大增加。
还有一些基因,如GSTPCYP2E1和IL-1B等,它们的多态性与胃癌风险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然而,遗传因素对胃癌风险的影响并非绝对。
许多具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并不一定会发展成胃癌,这表明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也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评估胃癌风险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遗传因素是胃癌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因素。
未来,随着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发展,我们有望更深入地理解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从而为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环境因素与胃癌风险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食管癌、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目的:探讨食管癌、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取病例對照研究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150例食管癌、胃癌患者以及150例健康体检者,对可以致癌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年龄、教育、长期饮白酒、偏好重盐饮食、偏好烫食、进食速度快、食管炎、慢性胃炎、恶性肿瘤家族史为食管癌、胃癌的高危因素,偏好水果蔬菜是食管癌、胃癌的保护因素。
结论:改变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积极控制好食管炎、慢性胃炎,可有效降低食管癌、胃癌的发病率。
标签:食管癌;胃癌;危险因素食管癌、胃癌是我国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前列,常见于发展中国家。
大量研究证实,食管癌及胃癌可由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引发,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环境、年龄、遗传、教育水平等[1-3]。
近年来,随着食管癌、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与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有关疾病的真正致病因素目前仍不清楚。
对此本研究采取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及胃癌的高位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4年7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50例食管癌、胃癌患者为癌症组,同时选取1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癌症组男93例,女57例,年龄29~83岁,平均(59.3±3.8)岁,食管癌89例,胃癌61例;对照组男95例,女55例,年龄30~85岁,平均(60.5±4.2)岁。
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由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医师在充分考虑食管癌、胃癌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进行调查问卷表的设计,并由经培训的医护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个性心理、家住患病史等,调查过程中避免应用诱导性语言。
宁夏208例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高瑞萍1,杨力2(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银川750021;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银川750004)摘要:目的探讨宁夏地区胃癌高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找出可以干预的一些相关因素。
方法以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经胃镜检出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2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1ʒ2频数匹配原则选取同性别、年龄(相差ʃ5岁)、同一民族、同一居住地的慢性浅表性胃炎416例,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宁夏地区胃癌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OR =4.454,95%CI =2.763 7.180)、胃癌家族史(OR =3.574,95%CI =1.909 6.689)、食用腌渍食品(OR =2.485,95%CI =1.574 3.922)和饮井水或窖水(OR =1.914,95%CI =1.216 3.014)密切相关。
结论宁夏地区胃癌高发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家族史、经常食用腌渍食品、饮井水或窖水,因此改善饮水条件、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及进行健康宣教对降低胃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1-06-29作者简介:高瑞萍,女,主治医师,硕士,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
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病死率高,目前病因未明。
对其危险因素报道不一,许多研究认为,胃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饮食、遗传因素及生物行为因素。
宁夏系胃癌高发区,为探讨我区胃癌高发的原因,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前来行胃镜检查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的选择(1)病例组:对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胃镜检查的连续病例,根据症状体征、胃镜表现、病理学等条件确诊胃癌208例,其中男168例,女40例,年龄18 82岁,平均(59.4ʃ12.8)岁。
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摘要】目的了解胃癌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本市常住人口,于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期间确诊的胃癌的新发病例,把年龄、性别、居住地作为匹配条件与病例进行1:1配对,共调查60对。
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A型血型、进食速度快、精神抑郁、经常食偏咸食物、经常进食温度高的食物、癌症家族史为本市胃癌的危险因素。
而存粮器皿洁净、经常食大蒜、经常食用新鲜蔬菜则为其保护性因素。
结论胃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性格、人际关系、遗传均有关联,必须在多方面注意,才能把胃癌的发病率降到最低。
【关键词】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胃癌在国内一直较为常见,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胃癌的危险因素,笔者特开展了本次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1.1.1 病例本市常住人口,居住时间8年及以上。
于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期间经二级甲等及以上级别的医院确诊为胃癌的新发病例,年龄33~84岁。
1.1.2 对照把年龄、性别、居住地作为匹配条件与病例进行1:1配对,采用系统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本市合格人群中选择相应对照。
病例和对象各60例,共配成60对对子。
1.2 流行病学调查统一编制调查问卷。
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于2010年1月10日~15日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内容:基本情况、饮食习惯、不良嗜好、家族史等。
1.3 统计分析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检验水准取0.05。
2 结果2.1 单因素分析把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饮食情况、遗传等多个因素进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A型血型、经常进食温度高的食物、经常食偏咸食物、进食速度快、经常吸烟及被动吸烟、癌前病变、精神抑郁、癌症家族史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但是经常食大蒜、存粮器皿洁净、经常饮浓茶、经常食用新鲜蔬菜则是胃癌的保护性因素。
见表1。
丽水市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目的探討丽水市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5年2月在丽水市县级以上医院住院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210例,作为病例组,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从丽水市各县区健康人群中随机抽取210名作为对照组。
通过《居民生活与健康调查表》的问卷,调查胃癌患者和对照人群的相关因素,分析这些因素与胃癌之间的关系。
结果通过对两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经常饮酒、经常饮绿茶、性格急躁、胃病史、吃饭速度快、经常吃夜宵、经常外出就餐、经常吃腌制食品、经常吃新鲜蔬菜等生活习惯,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2.2 两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比较通过对两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经常饮酒(OR = 1.974)、经常饮绿茶(OR = 0.242)、性格急躁(OR = 1.618)、胃病史(OR = 2.248)等因素,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3。
2.3 两组饮食习惯等比较通过对两组饮食习惯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吃饭速度快(OR = 2.439)、经常吃夜宵(OR = 1.572)、经常外出就餐(OR = 1.767)、经常吃腌制品(OR = 5.271)、经常吃新鲜蔬菜(OR = 0.315),病例组与对照组上述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2.4胃癌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以上单因素Logistic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证实经常吃腌制食品(OR = 19.662)、经常吃夜宵(OR = 2.494 )、吃饭速度快(OR = 4.329)、胃病史(OR = 2.033)是丽水市胃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经常饮绿茶(OR = 0.330)、经常吃新鲜蔬菜(OR = 0.439)是丽水市胃癌发病的主要保护因素。
胃癌、食管癌单独及合计发病与饮食行为关系研究董雪梦;沈兴蓉;程静;柴静;冯瑞;谢毛毛;江涛;王德斌【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和食管癌单独及合计发病的饮食行为影响因素,构建两癌的共同多因素模型,为两癌的同防同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病例组为确诊原发性胃癌或食管癌的患者,对照组为未被确诊为任何恶性肿瘤或者重大疾病的健康居民;病例和对照的选择遵循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同)1:3相匹配的原则.结果将两癌与饮食行为的Logistic回归OR值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列OR 值有相关关系.根据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做出三条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胃癌0.846(95%CI:0.795~0.897),食管癌0.812(95%CI:0.762~0.861),两癌0.801(95%CI:0.764~0.839).结论相同的饮食行为会同时影响多种消化道肿瘤,可以用饮食因素构建多肿瘤综合预测模型.【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4页(P361-364)【关键词】胃癌;食管癌;饮食行为;影响因素【作者】董雪梦;沈兴蓉;程静;柴静;冯瑞;谢毛毛;江涛;王德斌【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国民生命和健康的最重要的慢性疾病之一。
在全国肿瘤登记地区针对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统计中,胃癌死亡率22.04/10万,顺位第三;食管癌15.58/10万,顺位第四[1];相较于其他癌种,这两种癌症五年生存率较低(其中胃癌27.4%,食管癌20.9%)[2]。
食管癌、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食管癌、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取病例對照研究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150例食管癌、胃癌患者以及150例健康体检者,对可以致癌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年龄、教育、长期饮白酒、偏好重盐饮食、偏好烫食、进食速度快、食管炎、慢性胃炎、恶性肿瘤家族史为食管癌、胃癌的高危因素,偏好水果蔬菜是食管癌、胃癌的保护因素。
结论:改变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积极控制好食管炎、慢性胃炎,可有效降低食管癌、胃癌的发病率。
标签:食管癌;胃癌;危险因素
食管癌、胃癌是我国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前列,常见于发展中国家。
大量研究证实,食管癌及胃癌可由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引发,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环境、年龄、遗传、教育水平等[1-3]。
近年来,随着食管癌、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与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有关疾病的真正致病因素目前仍不清楚。
对此本研究采取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及胃癌的高位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4年7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50例食管癌、胃癌患者为癌症组,同时选取1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癌症组男93例,女57例,年龄29~83岁,平均(59.3±3.8)岁,食管癌89例,胃癌61例;对照组男95例,女55例,年龄30~85岁,平均(60.5±4.2)岁。
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由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医师在充分考虑食管癌、胃癌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进行调查问卷表的设计,并由经培训的医护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个性心理、家住患病史等,调查过程中避免应用诱导性语言。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分析采取字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取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在食管癌、胃癌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中可见,年龄、超重、肥胖、教育、职业、长期大量吸烟、长期饮白酒、偏好烟熏食品、偏好重盐饮食、偏好烫食、进食速度快、食管炎、胃溃疡、家族肿瘤史、缺乏锻炼均是食管癌、胃癌的危险因素,高收入、偏好瘦肉、偏好水果蔬菜是胃癌、食管癌的保护因素,具体见表1、表2。
2.2 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项带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中,结果得出其中9项为食管癌、胃癌的高危因素,分别为年龄、教育、长期饮白酒、偏好重盐饮食、偏好烫食、进食速度快、食管炎、慢性胃炎、恶性肿瘤家族史,偏好水果蔬菜食管癌、胃癌的保护因素,具体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50岁的人群食管癌、胃癌发病风险增加了2.74倍,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食管癌、胃癌发病风险增加3.95倍,故针对此部分人群应定期检查,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Forte等研究显示,肥胖可使食管腺癌的风险增加3倍[4]。
本研究结果显示,肥胖是食管癌、胃癌的危险因素,但并非高危因素。
临床研究证实,不良饮食习惯(重盐饮食、烫食、进食速度快)可引发食管癌。
这主要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食管、胃黏膜损伤有关,进而诱发食管癌、胃癌。
翟敏等的研究中,食用烫热食品人群,其食管癌发病危险提高4.035倍,本研究为3.05倍[5]。
故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食盐摄入量,待食物热度降下来再食用,还应控制好进食速度,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
为防治胃癌,饮食应遵循“三高一低”原则,即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与低脂肪。
要注意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可交替服用各种维生素。
摄入的食物应粗精搭配,增加多汁饮食,多摄入水产品与酸奶等。
少食辛辣、腌制、烟熏、油炸、生拌、火烤食物,禁食腐烂、霉变、污染食物。
饮食过程中注意保证食品卫生。
此外,不良生活习性也会增加胃、食管癌的风险,如不爱锻炼、偏好饮茶等,但本研究结果并未显示其为胃癌、食管癌的高危因素。
有研究表明,长期饮酒可增加胃癌、食管癌的风险,其原因可能与酒精能作为致癌物溶剂有关,导致致癌物更易侵袭正常的食管及胃黏膜。
郭怀兰等[6]的研究中,饮酒人群食管癌发病风险增加了2.15倍,饮酒量越多,食管癌发病危险性越大。
而在西方国家、美国等食管癌低发区,认为90%的食管癌因吸烟及饮酒引发[7]。
Tramacere等[8]研究中,通过对饮酒和食管癌meta分析结果显示,饮酒者食管癌的相对危险度为0.87%,并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该数值也随之上升。
本研究中,长期饮白酒人群的食管癌、胃癌发病风险为不饮酒人群的4.91倍,高于郭怀兰。
可见为降低食管癌与胃癌的发病率,平时生活中应提倡忌酒。
临床研究表明,食管炎、慢性胃炎等是食管癌、胃癌的癌前病变表现,与癌
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本研究中,食管炎、慢性胃炎OR值分别为4.86、5.98,与临床研究相符。
有报道表明,具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患者,胃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胃癌和遗传易感性相关。
庄树林等[9]的研究显示,家族肿瘤遗传史是胃癌的高危因素(OR=4.769)。
本研究中,恶性肿瘤家族史的OR值为3.62,是食管癌、胃癌的高危因素。
故对于此类人群应当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治癌症及癌前病变,积极控制好食管癌、胃癌的危险因素,可有效减少胃癌、食管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另外,对于食管癌、胃癌的高危人群应做好积极的防癌健康教育,医院针对此部分人群可采取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发放健康手册,采取讲座等形式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健康引导。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偏好水果蔬菜是食管癌、胃癌的保护因素。
由于新鲜水果蔬菜含大量维生素,尤其是维C及胡萝卜素,可促进细胞正常代谢与损伤细胞的修复。
故日常生活中,提倡多食用水果蔬菜。
综上所述,养成良好的饮食与生活习惯,积极控制好食管炎、慢性胃炎,对高危人群定期体检等可有效降低食管癌、胃癌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郭怀兰,左顺庆,方彬,等.食管癌病因的病例对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9(37):1601-1604.
[2]陈祥,陈勇武,张敬彬,等.闽西矿区水体污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84-86.
[3]王蕊.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6):130-131.
[4] Forte V,Pandey A,Abdelmessih R,et al.Obesity,diabetes,the cardiorenal syndrome,and risk for cancer[J].Cardiorenal Med,2012,2(2):143-162.
[5]翟敏,郭立燕,趙霞,等.济宁市农民食管癌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11):837-839.
[6]董青,侯丽,田劭丹,等.胃癌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及中医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134-136.
[7] Jemal A,Bray F,Center M M,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11,61(2):69-90.
[8] Tramacere I,Pelucchi C,Bagnardi V,et al.A meta-analysis on alcohol drinking and 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 risk[J].Ann Oncol,2012,23(2):287-297.
[9]庄树林,刘阳,朱湖敏,等.南京市浦口区居民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3,2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