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海滨小城》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海滨小城》优秀教案19 海滨小城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臂”。
2.学习作者按空间转移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与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两张,海滨小城图;小黑板两块。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激趣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天,银白色的军舰,白色的或灰色的海鸥;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出海归来的船队。
这一切是多么美丽、多么诱人呵!想去看看吗?临海的小城里那些桉树叶子散发出的清香,凤凰树开出的美丽花朵;小城公园里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榕树,树下那些笑语欢颜的儿童、青年、老人;小城街道那踩上去就咯吱咯吱作响的细沙路面。
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清新、洒脱。
同学们,不想去瞧瞧吗?好!老师就带你们一同去——海滨小城(板书,学习“滨”)。
二、揭题审题1.什么叫海滨?2.看课题,你能知道文章中写了哪些内容吗?三、初读课文,扫除障碍,了解大意逐节读课文,思考:1.学生字,理解字词。
2.各自然段讲了什么?第1自然段:美丽的海。
第2自然段:早晨的海面。
多音字:胳臂(bei)、臂(bì)膀。
第3自然段:沙滩上的贝壳与捕鱼归来的船队。
第4自然段:小城庭院里的树。
第5自然段:小城公园的榕树。
第6自然段:小城街道清洁。
第7自然段:总结小城美丽整洁。
四、指导分段1.把课文分成“海滨”和“小城”两部分。
(1—3自然段,4—7自然段)2.作者按什么顺序来观察海滨小城的?(从海滨——小城,也即从远——近的顺序)五、读议第一部分:海滨。
1.出示思考题,让学生边读边想。
(1)从这座小城看大海是什么样儿的?(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3)大海什么时候景色最美?(4)海滩有什么特点?2.讨论自学情况。
3.作者怎么写出海滨之美?(画出表示色彩的词)(1)色彩词——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说课稿(2篇)19 海滨小城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也是一篇阅读课文。
文章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弄清本文的叙述顺序。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阅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表达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弄清本文的叙述顺序。
(四)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课文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说教法阅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教学,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目标导读→探究问题→交流汇报→感情朗读→课堂总结。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朗读训练为主线;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教师扮演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启发者的角色,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让学生通过划一划,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自主思考问题,合作交流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基于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阅读评价的要求,我设计本课教学流程如下:(一)激趣导入,拉近距离。
1.同学们,你去过海滨吗?你想了解海滨小城是什么样子的吗?2.板书课题:19 海滨小城。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9.海滨小城(说课稿)《海滨小城》说课稿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文章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了小城美丽的景象。
他用了五组画面分边是:海天的远景画、早晨海上日出画、渔船归来海边沙滩画、小城庭院画、小城公园画、小城街道画。
作者用这一幅幅画面把小城的美展现出来,表现出了他独特的选材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
正因为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这两种能力,本教材才把它选入进来。
其目的彰然昭示,那就是让三年级阶段的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在不同的地点安排材料写好景物。
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确定本课教学目标:1、情感性目标通过课文学习,懂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2、能力性目标使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让学生学会按地点安排材料的写法。
3、方法性目标多读多想,理解课文的内容;能够合作学习;能够探究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抓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二、主动参与,说学法。
联系实际法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是学生练习写景的好范文。
在学习时一定要让学生和自已平时的练习联系起来,主动去发现汲取好的写作方法。
2019-2020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20.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一、说教材《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2.能力目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创建美好家园的观念。
三、说教法德国教育家蒂多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课文《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海边美景,第二部分写的是小城美景。
这篇课文文字精美,条理清楚,应重在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从文字上去懂得海边小城的好看,因此,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观赏为主,运用为辅,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观赏海边美景,激起他们对大海的憧憬之情。
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课文通过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的顺序进行叙述,使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和小城各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课是从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来介绍海滨小城的景色的,学习这种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五、说教法。
1、观赏法:本课目标既是观赏为主,那样教学教程中,我将观赏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进课堂开始,带领学生观赏海边风光的图片,到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
整堂课让学生在美的画面与语言中去感受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提问法: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缺点,在教学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以激起学生探究交流的兴趣与信心,接着"顺承""深化",带出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逐个击破。
希望以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
3、练习法:本课纵然是观赏为主,运用为辅,但也不能疏忽运用带给学生的积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仿写练习。
海滨小城说课稿(一线教师纯手写)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滨小城》,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海滨小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十九课。
主要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语言清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城的热爱之情。
理解、体会文中描写小城美丽景色的语句。
懂得怎样按一定顺序观察,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念方法,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3)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不同角度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仿照某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法和学法【说教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说学法】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质疑问难,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三、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我首先与学生进行谈话: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又要到美丽南国来欣赏,地处广东海滨的一座小城的迷人景色。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海滨小城》说课稿本次说课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谈谈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一、说教材《海滨小城》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9课《海滨小城》。
《海滨小城》一文是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祖国山河”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和“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共7个自然段,主要写了海上、海滩、庭院、公园、街道5个场景,其中第四、五、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段落的关键句,能帮助学生理解一段话的大意,需要重点品读。
二、说学情《海滨小城》这篇课文虽然是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但是所要执教的学生并没有进入该单元的学习,所以,在教学本课时应把这篇课文当作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去上,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突破教学重难点;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别概括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这一自然段的关键句。
为了帮助学生领悟本单元的单元语文要素,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节课重点品读学习的内容,这也为学生学好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打好基础。
在领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以致用练习围绕一句话从多个方面写具体,这对于三年级孩子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既要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审美体验,同时又要引导他们深入到文字中去,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式,体会海滨小城不同地点的景物特点,进而准确感知小城的美,为小练笔做好铺垫。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节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文中生字,认读文中词语。
2、能找出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借助关键词感受小城的美丽。
3、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能找出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借助关键词感受小城的美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四、说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说课稿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说课稿第1篇】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海滨小城》是人教版第五册实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文章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了小城美丽的景象。
他用了五组画面分边是:海天的远景画、早晨海上日出画、渔船归来海边沙滩画、小城庭院画、小城公园画、小城街道画。
作者用这一幅幅画面把小城的美展现出来,表现出了他独特的选材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
正因为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这两种能力,本教材才把它选入进来。
其目的彰然昭示,那就是让三年级阶段的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在不同的地点安排材料写好景物。
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确定本课教学目标:1、情感性目标通过课文学习,懂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2、能力性目标使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让学生学会按地点安排材料的写法。
3、方法性目标多读多想,理解课文的内容;能够合作学习;能够探究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抓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二、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系实际法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是学生练习写景的好范文。
在学习时一定要让学生和自已平时的练习联系起来,主动去发现汲取好的写作方法。
学习完课文后总结时,可以从自已的家乡想起,看看自已的家乡有哪些值得一提的地方。
你自已在对家乡的了解中是不是也有特别让你自豪的地方。
2、读书入境法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学习《海滨小城》的过程中,要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
如,出示海滨的画面让学生看朗读要求再听范读,之后可以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比赛读等等,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3、合作、探究学习法新课标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9 海滨小城(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滨、栈”等9个生字,会写“蓝、宽”等13个生字,理解“笼罩、理睬”等词语的意思;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课文,想象画面,学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到海滨小城的美丽和整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一文。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品读课文,想象画面,学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海滨小城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读生字,理解新词,思考海滨小城的特点。
3. 交流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关注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和手法,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海滨小城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6. 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一幅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并用文字描述画面。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9 海滨小城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特点。
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一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想象画面,学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海滨小城》说课稿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文章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了小城美丽的景象。
他用了五组画面分边是:海天的远景画、早晨海上日出画、渔船归来海边沙滩画、小城庭院画、小城公园画、小城街道画。
作者用这一幅幅画面把小城的美展现出来,表现出了他独特的选材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
正因为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这两种能力,本教材才把它选入进来。
其目的彰然昭示,那就是让三年级阶段的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在不同的地点安排材料写好景物。
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确定本课教学目标:1、情感性目标通过课文学习,懂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2、能力性目标使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让学生学会按地点安排材料的写法。
3、方法性目标多读多想,理解课文的内容;能够合作学习;能够探究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抓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二、主动参与,说学法。
联系实际法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是学生练习写景的好范文。
在学习时一定要让学生和自已平时的练习联系起来,主动去发现汲取好的写作方法。
19 海滨小城【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滨、鸥”等1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臂”,会写“灰、渔”等13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几个场景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场景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1.理解本课是从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来介绍海滨小城的景色的,学习这种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滨、鸥”等1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臂”,会写“灰、渔”等13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9、《海滨小城》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海滨小城》《海滨小城》是2018版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文章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滨、鸥”等12个生字,会写“滨、灰”等13个字;积累“海滨、街道”等词语。
2、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书写字词,积累语言。
2、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二、说教法
精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教学,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目标导读→探究问题→交流汇报→感情朗读→课堂总结。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朗读训练为主线;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教师扮演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启发者的角色,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让学生通过划一划,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自主思考问题,合作交流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基于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阅读评价的要求,我设计本课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拉近距离。
1、同学们,你去过海滨吗?你想了解海滨小城是什么样子的吗?
2、板书课题:19、海滨小城。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的问题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教学。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本。
1、学生齐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一段主要讲什么内容?课文描写了海滨小城的什么特点?
2、学生讨论、交流,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汇报学习成果。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不同色彩的笔勾画本课的生字、词语。
会认字:滨、鸥、胳、臂、睬、载、凰、亚、榕、凳、逢、除
会写字:滨、灰、渔、遍、躺、载、靠、栽、亚、夏、除、踩、洁
词语:海滨、街道、交界、来来往往、云朵、帆船、渔民、遍地、远处、汽笛、船队、满载、银光闪闪、靠岸、初夏、散发、除了、打扫、整洁。
2、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3、给生字(会写字)组词。
4、同桌互助,互认互纠。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圈画、学习,同桌交流互助,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积累语言的能力。
)
(四)目标导读,唤醒思维。
1、教师出示以下几个目标问题,唤醒学生阅读思维。
①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课文描写了海滨小城哪两个方面的特点?
③文中描写了哪几处景物?把点明这几处景物的词语画出来。
2、教师点拨引导。
(五)探究问题,启动思维。
1、学生带着以上3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一划,用脑想一想,探究文中隐含的答案。
2、教师巡视指导。
(六)交流汇报,碰撞思维。
1、学生探究问题结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谈谈自己的看法。
2、小组派代表汇报各小组的探究结果,让思维在小组汇报中撞击出绚丽的火花,让学生在小组汇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比无目的的阅读,收到的阅读效果更佳。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通过目标导读、探究问题、交流汇报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的思维经历唤醒、启动、碰撞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七)感情朗读,培养语感。
本文虽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文质兼美,表达晓畅,结构清晰,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齐读、赛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欣赏美景,在读中培养语感。
(设计意图: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理解、欣赏、品味,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受到爱家乡、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教育。
)(八)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根据教师板书,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本课的知识体系。
2、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说一说或写一写。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达到语文教学沟通课堂内外、联系生活实际的目的,让学生树立“生活语文”的思想。
)
五、说板书设计
19、海滨小城
海滨小城
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美丽整洁
(设计意图:板书是一篇课文的袖珍版,是一部微型教案。
本板书以直观性、条理性、整体性原则为设计指导思想,突出课文结构,绘出文中美景,点出文章中心,学生一看便一目了然,文本的知识结构便存于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