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结构”研究论略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思想;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离骚》的创作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对《离骚》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解析;3. 深入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4. 分析《离骚》的结构布局、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5.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文本细读:逐段逐句地分析文本,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3. 分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5. 多媒体辅助:使用T、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导入背景知识,简要介绍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提出问题:“何为离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主体探究- 分段朗读《离骚》,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逐段解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汇和句式;- 小组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并深化《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拓展延伸- 邀请学生谈谈对《离骚》的个人感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评价其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者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离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需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离骚》备课教案《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由屈原创作。
本文将就《离骚》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备课教案的撰写,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和解读这部著名作品。
一、诗歌背景《离骚》写于楚国屈原被放逐之时,他在离乡之际,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和对国家的担忧。
二、诗歌主旨1. 对个人遭遇的抒情描写:屈原表达了自己的离愁之情,展现了对离乡背井之苦的思念和无奈之感。
2. 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屈原通过自身遭遇,抒发了对当时政局动荡和国家兴衰的担忧,表达了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古代诗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离骚》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操。
四、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讨《离骚》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安排:(1)诗歌背景介绍(2)《离骚》文本分析(3)《离骚》意境展示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老师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带领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3)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离骚》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展开:逐段讲解《离骚》的文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
3.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中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指导。
《离骚》分段讲解《离骚》分段讲解《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分段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段、通过自叙的笔法,提出了积极用世的人生观。
首先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详纪生年和名、字的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
这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成为屈原生命中进步的动力。
奠定了他那种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的基础。
接着叙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由于热爱生活,所以特别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因而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而这一切。
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在楚国政治改革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第二段、承接上文,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合的经过。
首先述三后以戒今王,接着陈尧舜以示典范。
在古代社会里,凡是具有政治抱负的士大夫,他们的理想都必然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因而屈原就必须争取楚怀王的合作,首先是取得他的信任。
可是怀王的态度是不坚定的。
这一矛盾的存在,就展开了屈原和“偷乐”的“党人”之间的剧烈斗争;同时,怀王的听信谗言,也就决定了屈原政治上的客观遭遇,为下文提出张本。
第三段、叙述自己在斗争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起来,有下面几层:第一,政治上的改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除了争取君王的合作,必须培植人才,广结同志,共赴其成。
屈原在这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可是想不到“众芳芜秽”,致使他的计划落空,陷于孤立。
第二,指出了他和“党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原因。
他们之所以勾心斗角,排除异己,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屈原的坚持理想,则是为了“恐修名之不立”,“哀民生之多艰”。
这里,他强调法度绳墨,进一步提出他的法治思想;这和腐化没落的贵族势力绝不相容,因而这一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第三,在这样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怀王的昏庸糊涂,“不察民(人)心”,不辨黑白,助长了邪气的高涨,造成了群小进谗的有利条件。
第四,从邪正不能相容,预测自己前途遭遇的必然性;强调不屈服、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并准备为此而不惜作任何牺牲。
《离骚》研究性学习指导一、目的和宗旨:在课文《离骚》的学习基础上,更深入的研究某一相关领域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写出1000字以上有一定见解的论文,以求加深对《离骚》的理解本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不求课题结论的深刻老到和自成一家之言,而重在研究过程的体会和总结。
即如何查找和运用信息资料、如何推理论证形成观点结论、如何培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养成良好的自学和治学方法等。
二、前期准备:熟读并背诵《离骚》课文。
深入理解屈原的思想人格和表现手法。
要注意的是“《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语言深奥难懂,会给鉴赏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配有详细的注释,句句有译文,为的是不在理解词句上耗时费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的为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和艺术价值上。
”由老师指示并提供一些书籍资料。
可3-5人自由组合为一课题小组,进行协作研究。
五周之内上交论文结果。
三、课题设计:下列课题自选其一进行合作研究。
第一课题:屈原的人物研究1.课题解说:屈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职业诗人。
更是对后世文学创作手法和文人思想人格有着极其重大影响的文学家。
我们今天对屈原其人进行研究重点不在于对其生平事迹进行展览和评述,主要应用力于探究其思想人格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内涵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本可并由此探寻屈原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2.资料检阅和提示:①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
提示:这是最早也可说是最有权威性的有关屈原生平的史料记述,同时作者司马迁在记传的同时也对屈原的为人和为文进行了评述。
也是最早研究屈原的作品。
必读。
②贾谊《吊屈原赋》。
提示:贾谊任长沙王太傅因深感怀才不遇与屈子同病相连遂有此赋。
语言艰深晦涩,含义深沉高远。
可选读。
③《屈原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提示:该文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阐述了屈原的思想人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对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
Q:结合作品论述《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主要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奸逆猖獗与朝政腐败,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第一,屈原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开篇屈原描写自己的身世,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的祖先还有宗族十分热爱,对此屈原充满了自信和自豪感。
他既是“恐皇舆之败绩”,为楚国的,又是“夫唯灵修之故也”,为楚君的,同时也是“哀民生之多艰”,有对普通人痛苦的同情。
即是君、国、民三位一体的。
尤其是他“将尽忠楚国和楚王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个出身高贵,高洁品行又少年得志的屈原深深地爱着楚国这片土地,即使在很久以后,他因为受到楚王排斥,小人陷害而放逐之时,都没有想过要离开。
良禽择木而栖,他却只愿意呆在这个既让他爱也让他痛苦的地方。
所以到最后,屈原选择死亡让自己永远留在故土。
第二,存君兴国的美政思想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
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等,他也赞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等,也许屈原是将这些贤臣作为奋斗目标。
因为永远将出国的兴与衰放在第一位,他对自己,对楚王,或者还对人民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从此,他积极地辅助楚王,倡导美政思想。
第三,放言无忌的批判精神因为屈原的美政思想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这些奸佞小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人民,不管楚国的未来,离间屈原与楚王,而楚王却忠奸不分,听信小人谗言开始疏远屈原,最终将他放逐在外。
当屈原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
《离骚》备课教案备课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阅读与理解(30分钟)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段《离骚》进行阅读。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每段的意义、主题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对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3.分析与解读(20分钟)教师梳理《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痛苦、无奈和抱负等。
4.欣赏与评论(2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优美诗句和形象描绘。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评论,对《离骚》的主题和意义进行剖析。
5.拓展与实践(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段落,用现代白话进行改写,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鼓励学生找寻现实生活中的离骚情感,进行创作和表达。
6.总结与延伸(10分钟)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提供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比《离骚》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三、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时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
3.评价学生的评论和创作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个性。
四、板书设计:《离骚》- 背景与作者- 主题和意义- 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作品欣赏和评论- 拓展和延伸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和欣赏《离骚》,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评论和创作。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背诵,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延伸: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人。
《离骚》全文解读《离骚》全文解读《离骚》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它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它不是用直接的形式来表现现实和作者的理想,而是更多地通过幻想的形式来抒写。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两千五百字。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他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 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
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自己蒙冤受屈。
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离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品德。
疑难的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音、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
二、解题1、简介“楚辞”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汲取楚声歌曲的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
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
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其中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
三、诵读课文1、放录音: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四、作业:诵读《离骚》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5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这一篇课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诗歌的抒怀》中的《离骚》一诗。
详细内容涉及对《离骚》的全文解读,包括作者屈原的背景介绍、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全文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古典诗歌的能力,领略《离骚》的艺术魅力。
3. 通过学习《离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离骚》的全文解读,特别是其中较为生僻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教学重点:把握《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屈原的生平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离骚》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屈原的图画,引导学生思考这位古代诗人的故事和作品。
2. 作者背景介绍:讲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习《离骚》奠定基础。
3.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并感受《离骚》的韵律美。
4. 课文解读: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详细讲解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5.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和解读《离骚》。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离骚》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讨论:针对《离骚》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离骚》2. 主要内容:屈原背景、全文解读、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
3. 板书结构:以提纲形式展示,方便学生记录和回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离骚》的内容,谈谈对屈原爱国情怀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楚辞的艺术特点,拓展文学素养。
《离骚》“结构”研究论略.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
摘要: 本文结合近五十年来楚辞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离骚》结构的代表性实例, 论析了“文章学”的《离骚》“两个主题旋律”及“一个中心链条”结构说, “楚辞学”的《离骚》“二段式结构”说, “民俗学”的《离骚》“巫事活动形式”构成说, “审美形态”学的《离骚》“悲剧结构”说的成就得失, 提出了适应文学作品的“多层次”、“复调”结构特点, 进行多侧面的结构研究, 以揭示《离骚》等文学作品艺术奥秘的主张。
中图分类号: I20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2435 (2004) 03 - 0286 - 10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Lament PAN Xiao - long ( Research Center of Chi nese Poetics , ANU , Wuhu 241000 , Chi na) Key words : The L ament ; st udying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 various schools on st ruct ure ; deepening of t he st udy Abstract : There are researches on t he st ruct ure of The L ament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 t he st udy of t he songs of Chu. From t he perspective of composition , it bears t he st ruct ure wit h two t hemes connected by one clue. From t he perspective of t he style of songs of Chu , it has t he st ruct ure wit h two - part pattern. From t he perspec2 tive of folklore , it is const ructed by t he form of witchery. From t he perspective of aest hetic , it has t he st ruct ure of t ragedy. The paper analyzed t he above four views and put forwards an approach suitable for literary works wit h multi - level st ruct ure to explore t he artistic beauty of such works as The L ament . 在《离骚》的艺术研究中, “结构”研究占着引人注目的地位。
之所以如此, 大抵与“结构”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有关。
德国学者恩斯特?? 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 文学艺术的创造, 并不是一种“非自愿的本能的反应”, 而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构形”过程。
所以, “在每一种言语行为和每一种艺术创造中, 我们都能发现一个明确的目的论结构”。
[ 1 ] ( P181) 按照美国学者雷?? 韦勒克的看法, 文学艺术作品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正在于它的“结构”: “一件艺术品如果保存下来, 从它诞生的时刻起就获得了某种基本的本质结构”, “这种结构的本质经历许多世纪仍旧不变”; 而且它也是人们讨论作品“价值”的基础, “因为价值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 “能够认识某种结构为‘艺术品’, 就意味着对价值的一种判断”。
[ 2 ] ( P163 - 164) 法国“发生学结构主义”学者卢西恩?? 戈德曼亦指出, “伟大的文学、艺术或哲学的作品, 都极可能构成凝炼而有意味的结构”, “文艺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有凝聚力的内在结构” (重点号为笔者所加。
下同) 。
[ 3 ] ( P782 - 783) 这与德国“完形”心理学家 K?? 考夫卡在《艺术与要求性》中所提出的“艺术品是作为一种结构感染人们的。
这意味着它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的集合, 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整体”的见解亦正不谋而合。
[ 3 ] ( P684) 文学作品的“结构”既如上引诸家之第32 卷第3 期 Vol. 32 №. 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 nhui Normal Uni versit y ( Hum. &Soc. Sci. ) 2004 年 5 月 May ,2004 Ξ收稿日期: 2004 - 02 - 17 基金项目: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 SHSK01 - 02D026) 作者简介: 潘啸龙 (1945 - ) , 男, 上海市人, 安徽师大“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 著有《屈原与楚文化》、《邺下风流》、《屈原与楚辞研究》、《楚汉文学综论》等。
7 8 2 第 3 期潘啸龙: 《离骚》“结构”研究论略金氏此说并不是从《离骚》本文的实际内容中归纳的, 而是从《离骚》题旨的“遭忧作辞”中推断的。
因为诗人实现“美政”的手段有“两种”, 所以诗人“彻底失败”后的“忧”思内涵也只能是“两种”: 这样的推断其实是有问题的。
首先是推断的前提不正确: 在屈原时代要实现“美政”, 事实上只有自上而下依靠国君这唯一“手段”, 并不存在自下而上“集结同志”、“共张声势”的其他“手段”或途径。
其次是推断结果的简单化: 屈原经历了两方面的“彻底失败”, 并非只能产生“两种”忧思———除了“得不到君王信任之忧”和“孤立无援之忧”外, 《离骚》中不是还贯串着“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的深切忧国之思, 反复倾诉着“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伏清死直之志, 以及被刘安、司马迁赞为“死而不容自疏”的凄怆恋国之情? 这样看来, 《离骚》的诗旨既非只有二重, 对其结构分析亦不宜只从表现忧患的种数着眼。
所以金氏的“两个主题旋律”说, 虽然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脉络清晰, 毕竟仍有千虑一失之憾。
戴志钧先生对《离骚》的结构分析, 主要体现在与金开诚论辩的《也谈〈离骚〉的整体结构和求女、问卜、降神问题》, [ 5 ] ( P112 - 125) 以及《论〈离骚〉的形象体系和抒情层次》中。
[ 1 ] ( P91 - 111) 戴氏认为, 《离骚》的总体结构, 可用“一个中心链条”、“两部分”和“三个抒情层次”概括。
所谓“一个中心链条”, 是针对金氏的“两个主题旋律”说提出的不同见解: “我认为, 长诗并不存在‘两个“主题旋律”’, 只有一个艺术形象中心链条, 表现一个抒情基调。
”“长诗艺术形象中心链条包括四个环节: 抒情主人公、楚王、党人、‘兰蕙’, 主要形成三种关系: 抒情主人公与楚王; 抒情主人公与党人; 抒情主人公与‘兰蕙’。
”其中“最关键的环节, 则是诗人与楚王的关系。
”“一个抒情基调”, 则指《离骚》全诗所表现的“对‘美政’理想不得实现的忧愤基调”, 但其具体“表现情态”却又是复杂的: “对楚王是‘忧’与‘怨’”, “对党人是‘忧’与‘愤’”, “对‘兰蕙’变质感到‘忧’与‘哀’”。
所谓“两部分”, 则是针对大多研究者将《离骚》分为“三大段”提出的不同看法。
戴氏认为: “在三大段之前, 还应有一个‘两部分’的层次”。
“从开篇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 从‘女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一部分 ( ‘乱曰’一章为全篇结尾, 姑属于此) 。
前一部分主要写抒情主人公现实政治斗争经历和不幸遭遇, 故以实为主, 以虚为辅; 后一部分主要是写抒情主人公政治斗争失败后的心灵矛盾, 理想追求和幻灭, 故以虚为主, 以实为辅”。
并采用王邦采“后两大段另辟神境”说, 以为后一部分“以神话故事化形式来表现, 故为‘神境’”, 前一部分则为“人境”: “全诗是‘人境’与‘神境’变幻交织, 构成恍惚迷离、光焰夺目的璀璨的艺术世界”。
所谓“三个抒情层次”, 则指“《离骚》通过‘三致志’的抒情方式”, 将诗人的“痛苦忧伤, 往复加深, 逐步深化加以表达”的过程: “《离骚》三大段, (笔者注: 其划分与王邦采同) , 恰恰是由实化虚, 由浅入深, 虚实相生的三个抒情层次”。
三个不同的抒情层次, 则又有三种不同的“意象体系”所构成: “在第一个结构层次中, 以政治意象体系为主, 婚姻爱情意象体系次之”; “在第二个结构层次中, 爱情意象体系跃为主要地位, 这种关系以神话传说意象表现出来, 寓托政治生活关系”; “在第三个结构层次中, 神话传说体系跃为主要地位, 爱情生活意象、政治生活意象更加恍惚朦胧”。
应该说, 戴氏对《离骚》的结构分析, 不但涵盖了全诗内容的大层次 ( “三个抒情层次”) , 而且论及了前、后两部分诗境构成上的不同色彩和虚实变化特点 ( “两部分”) , 还深入辨析了《离骚》“抒情基调”在三种不同关系中的同中之异, 揭示了不同抒情层次中“意象体系”的特征及其主次变化。
这样的结构研究, 既基于“文章学”的段落层次分析, 又超越了文章学的考察视野, 而带有了“抒情艺术”考察的独到眼光。
较之于金开诚先生的“三大段”、“两个主题旋律”的分析, 无疑更为精当而深入了。
需要指出的是, 戴氏的《离骚》结构研究, 在早先的《〈离骚〉的组织结构与构思艺术》中, [ 6 ] 即已有“两大部分”的“人境”、“神境”区分, 以及抒情方式上的“直陈”写实为主和“象征”虚写为主的剖析, 但毕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见解。
金开诚先生论文的发表, 推动了戴氏对《离骚》结构的重新审视, 提出了与金氏“两个主题旋律”说不同的“一个中心链条”及“三个抒情层次”说, 从而与前后“两部分”说相融合, 构成了戴氏自己对《离骚》整体结构的论析系统。
仅从这一点 8 8 2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2 卷看, 人们即能体会: 学术上不同见解的争鸣, 对于推动研究的深化, 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了。
二、楚辞学的结构分析———《离骚》的“二段式结构”说对《离骚》的结构研究, “文章学”的分析提供了就一篇作品进行内容层次剖析的方式。
这种结构分析, 在作品教学或赏析中较为流行, 也较适合初学者或文学爱好者条理清晰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