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修辞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离骚节选比兴手法(原创版)目录1.离骚概述2.比兴手法的概念和特点3.离骚中的比兴手法运用4.比兴手法在离骚中的作用和意义5.总结正文一、离骚概述《离骚》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怀诗,是《楚辞》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
该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屈原在失去国家和民族的信任、被排挤和流放的艰苦环境中,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
全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其中比兴手法是最为突出的。
二、比兴手法的概念和特点比兴手法,又称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对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的描绘,使读者对所要表达的事物产生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比兴手法具有形象、生动、简洁等特点,可以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离骚中的比兴手法运用在《离骚》中,屈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蕴丰富。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诗人以芰荷和芙蓉比喻自己所追求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2.“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木兰和秋菊比喻自己的高洁品质,表现了在逆境中仍然坚守信念的决心。
3.“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吾与子归,彼路斯行。
”诗人以蒲荷比喻自己的困境,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四、比兴手法在离骚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离骚》中,比兴手法不仅使诗歌形象生动,还起到了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等作用。
通过比兴手法的运用,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忧虑和信念,使得《离骚》成为了古代诗歌中不朽的杰作。
五、总结《离骚》作为古代诗歌的瑰宝,其比兴手法的运用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离骚》的结构和修辞陈绍炎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喜欢用“比”“兴”说诗,曾给《诗经》逐章标注“兴也”、“比也”、“赋也”。
朱老夫子很有学问,也有文学眼光。
他对“赋、比、兴”的解释,明确简约,毛泽东十分赞同并且引述。
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离骚》经他一标注,对我们阅读很有帮助。
本文就因他的标注的启发,谈一谈《离骚》的结构和修辞方面的若干特点。
《离骚》全文93章,每章四句(按传统说法,一逗为一句。
实为一行),其中末章“乱辞”为五句,共三百七十三句。
朱熹注“赋也”的13章,注“比也”的12章,注“赋而比也”的11章,注“比而赋也”的57章。
视其内容,前32章至“岂余心之可惩”,自叙其身世、经历和从政的遭遇、感受,是为上篇;下篇驰聘幻想,张皇夸饰,上下求索,观乎四荒。
自“就重华而陈辞”以下56章,朱熹一概标注“比而赋也”。
这是颇具艺术见地的。
这就从整体上把握了全篇的结构特点。
上篇自述身世遭际,按时间顺序,叙其家世,个人生辰,赐名、修养、志趣、被谗、见疏、培育人才、关爱百姓、不容于时俗、遭嫉于众小。
叹“鸷鸟之不辞”,“怨灵修之浩荡”。
君王纵然糊涂,“虽体解吾犹未悔”,粉身碎骨也不改初衷。
下篇写其灵魂的经历,按空间布局:首先是“南征”,“就重华而陈辞”;其次是“上征”,向上天呼告以鸣不平。
但那“帝阍”不予理睬,“倚阊阖而望余”。
上天不得,投诉无门。
继而“求女”,其喻义,或以为寻求美政,或以为寻求同道者、同情者,都无不可。
但“哀高丘之无女”。
上女无可求,退而求人间的“下女”,超越时空,追寻历史上的“宓妃”、“有娀之佚女”、“有虞之二姚”,都达不到目的。
中间穿插“灵氛之占”,“巫咸之告”。
因为巫咸有过“何所独无芳草”的话,于是再接再厉,“聊浮游而求女”,“邅吾道夫昆仑”,转向西方,“指西海以为期”。
在浩浩荡荡的行进中,“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离骚》全文原文及译文《离骚》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
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作者悲叹了无知音,举世溷浊,时不我予的情感。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为《离骚》全诗比较长,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所以高中语文(必修二)只截取了其中一部分最具盛名的一段。
原文如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文: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
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给我加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
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
始终不能明了我心迹啊,我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
众女子嫉妒我长得美貌啊,放出谣言说我行为放荡。
本来世俗就崇尚投机取巧啊,任意而为将规矩背向。
违背准绳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为榜样。
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忍受着此时的穷困我好不心伤。
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
《离骚》全文高中原文概括每节内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这篇作品由前秦末年的大文学家屈原创作,共分为十三篇,内容涉及了他个人的遭遇、疑惑和悲愤。
《离骚》的第一篇描述了屈原的痛苦和忧愤,以及对桀暴政权的不满。
屈原通过比喻、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将自己比喻为飘荡的云彩,在诗中流露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失望。
第二篇通过描述屈原心灵的波澜起伏和对故乡的眷恋,展示了他对故土的深情厚意。
他对自己离乡背井的感叹和对祖国神圣地理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篇是一首婉约而富有哲理的诗,主要描述了屈原对自己身世的怀疑和对自己未来的追求。
他表达了对人生的困惑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第四篇通过屈原自我剖析的方式,描述了他离乡背井后的艰苦生活。
他将自己比喻为一只孤雁,用来表示他的孤独和离散。
他还表达了对忠臣的思念和对大雅之道的追求。
第五篇以寓言的方式描绘了不同的高度和等级,用于表达屈原个人的遭遇和与世俗的分离。
屈原用生动而多义的语言揭示了自己的宿命和自己的道德追求。
第六篇主要描写了屈原离开国家后的孤独和无助。
他抱怨国家的败乱和自己的命运,通过抒发自己的痛苦来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政府的不满。
第七篇描述了屈原在兰台中的苦闷和沮丧。
他描绘了兰台和国家的破败景象,并抒发了对兰台的眷恋之情。
第八篇以幻想型的议论来描述了屈原思想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描述自己与精神导师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对思想的追求。
第九篇主要叙述了屈原的心路历程和内心的痛苦。
他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和自己对国家的忧心,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政府的失望。
第十篇通过用壮观的景象描绘屈原心中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悲观情绪。
他通过比喻和夸张表达了对国家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满。
第十一篇揭示了屈原对人民反抗贵族迫害的呼吁和对创造美好世界的追求。
第十二篇以浩渺的篇幅描绘了屈原的思想和对国家的忠诚。
他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反抗的渴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思考。
离骚的文言知识点总结一、《离骚》的题目及背景《离骚》一词中的“离”字,原指“离别”之意,后引申为“离奇、离异”等含义。
而“骚”字在此处可以理解为“悲凄”、“扰动”等意,也可以指代词或曲的意境和意境的扩散。
整个诗篇的题目表明了屈原离散离异的心情、境遇的落寞凄凉,描绘了他在心灵世界中的动荡多变和内心的苦闷痛苦。
二、《离骚》的体裁和特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散文诗。
它的体裁在一定程度上介于诗与赋之间,它继承了先秦时期乐府的骚体文学传统,融合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离骚》一文使用了许多古代文言词汇和句式,在语言表达上非常精练,并且意境幽远,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三、《离骚》的内容及主题《离骚》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屈原自身的遭遇、心路历程和对时局的忧虑展开,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的反思。
全文以屈原的思想情感为主线,抒发了作者在意外被流放时的无奈和彷徨,对家国破灭和人生命运的苦楚感叹,以及其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时局的忧虑等。
《离骚》以古代神话传说为背景,引发了对道德、政治、人生、伦理等多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四、《离骚》的文言知识点总结1、古代文言词汇的使用《离骚》中运用了许多古代文言词汇,如“怀瑾”、“精金”、“凝负”、“綦暮”等,这些词汇多为古代文言词汇,反映了作者对古代文言的熟悉和运用。
2、句式的运用《离骚》中使用了许多古代文言句式,如“宁逝为鸟兮,弃名与利兮”、“吾草树之本乎兮,岂乐夫落佚兮”,这些句式具有典型的古代文言特点,句式多为并列句、倒装句、排比句等。
3、修辞手法的运用《离骚》中使用了许多古代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拟人等,比如“千里逝兮,吾望望兮”,“肆出此下民兮,愿死以谢天”,这些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4、意象的运用《离骚》中使用了许多古代文言意象,如“繁鸟逝兮,人莫识兮”、“萧条兮蕰黍、露坚兮藁麦”,这些意象在文中用以突出作者的感情和境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离骚互文比喻象征手法的句子
【最新版】
目录
1.离骚概述
2.离骚中的象征和比喻手法
3.离骚中的互文手法
4.离骚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1.离骚概述
《离骚》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该诗采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以及独特的互文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执着追求,表达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2.离骚中的象征和比喻手法
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政治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他将自己比作香草,将小人比作狗等不好的东西,将怀王比成荃,美人比成芷兰等。
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令人遐想。
3.离骚中的互文手法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了互文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秋来春早去,迟暮美人悲”和“前圣光明引,先王勇武随”等句,通过
上下文的互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4.离骚对后世的影响
《离骚》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而且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骚语言风格
离骚语言风格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离骚》所使用的语言风格。
《离骚》是一首长达780字的抒情诗歌,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语言风格以清新、简洁、富有感染力和抒情性著称。
《离骚》的语言采用了楚辞的语言特点,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韵律。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以楚国地方文化为背景,其语言特点是简练、流畅、富有表现力,常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在《离骚》中,这些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诗歌语言独具特色。
除了语言特点外,《离骚》的语言风格还与其主题和表现手法密切相关。
《离骚》的主题是追求自由和理想,因此其语言充满了抒情和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和向往。
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出对自由和独立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离骚》的语言风格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独特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简洁、优美的语言风格为后世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离骚的特点离骚的特点《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1、《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它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的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的编织幻想的境界。
它还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把诗人品格刻画得异常的崇高,具有浪漫主义特质。
2、《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反之了它。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
《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段,《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来表现它的内容。
3、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
《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一系列幻境,便使它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
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态度,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境界。
4、《离骚》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排内,既有利于包含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
《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一章,字数不多,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
语言特色《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离骚中的抒情手法研究《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被誉为抒情诗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从抒情手法的角度探讨《离骚》中所运用的各种技巧和表达方式。
1. 形象化描写《离骚》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将作者内心世界和外在景物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深切的情感。
例如,在第六章中,“顾策乎前马之薨兮,不知其旌旗之所维。
”通过对战场上马匹死亡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战争残酷现实的痛苦和无奈。
2. 比喻手法比喻是《离骚》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抽象或复杂的事物与人们熟悉并具体形象化的对象进行类比,增强了诗歌表达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第二章中,“小人何襜襜兮,靡所厌忍。
”通过将“小人”比喻为“蝼蛄”,突出了作者对社会低下阶层苦难生活的揭露和批判。
3. 幻想与联想《离骚》中运用了丰富而奇特的幻想与联想手法,展示了作者丰富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在第十章中,“欲寄彼曝裘兮,何神之衰!”通过将衣裘比喻为灵魂,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苦闷和绝望。
4. 感情交融与对比《离骚》中采用感情交融与对比的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例如,在第五章中,“於泽之渑,至于四极。
”通过对人事物位置变化的描述,突出了作者内心困扰和迷茫的情感。
5. 音乐性表达《离骚》以其独特的音乐性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诗歌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在语言层面上增强了节奏感和美感。
同时,《离骚》还通过巧妙使用字谐音、音呼应等技巧来达到表达情感的目的。
总结起来,《离骚》中的抒情手法多种多样,包括形象化描写、比喻手法、幻想与联想、感情交融与对比以及音乐性表达等。
这些手法使《离骚》成为了一部富有艺术感染力和内涵丰富的作品,引领了中国古代的抒情诗歌创作。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