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第七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口语交际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古代的著名书法家和他们的故事,学习欣赏名家作品,谈一谈学习书法过程中的感受和学习书法的好处。
作文《我的拿手好戏》,要求句子通顺,重点突出,先列出提纲,再写作文。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学习一些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说出意思;学习运用合适的说明语言说明事物;理解积累一些与艺术有关的词语等内容。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
《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三、单元课时安排21.文言文二则…………………………………………………………2课时22.月光曲………………………………………………………………2课时23*京剧趣谈……………………………………………………………2课时口语交际:聊聊书法……………………………………………………1课时习作:我的拿手好戏……………………………………………………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21.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和田的》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间为一节。
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的是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和田亲身感受到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以及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从而可以感受到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的:知识技能目的:读熟课文,积累“铺天盖地、载歌载舞、美不胜收”等词语和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从而感受到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的特点以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美妙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学习他们的精神风貌,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由于本课文质兼美,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感情朗读,理解感受和田人的特点及其民风民俗。
难点是: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到达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人的高尚品质。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出示民族风俗的录像、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间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考虑、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互相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理解的独特风俗。
学生详细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歌曲《我们好地方》以及表达民俗的图片歌舞录像片段等相关课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
案
目标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复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所学内容,巩固知识,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复七单元的主要课文和重点知识点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为了顺利进行本课教学,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 备好学生练册和课本
- 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例题
-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有序
教学步骤
1. 复:回顾七单元的主要课文内容,提问学生相关问题,帮助
他们复和巩固所学知识。
2. 阅读理解:选择一篇与七单元内容相关的短文,让学生阅读
并回答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题目,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知
识进行写作训练,帮助他们提升写作表达能力。
4. 引导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对七单
元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复中的收获和提升。
课后作业
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并鼓励他们独立
思考和表达。
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教
学评价,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资料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
- 练册
- 阅读理解题目- 写作题目。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7教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7教案习作7【教材解读】1、教材简析本次习作是写书中的故事,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补充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
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发表自己的感想,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2、教学目标(1)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中包含的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步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写出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有自己的感想。
授课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1、从学期初,就要为本次习作做好准备,每学习一课,让学生做好预习,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相关故事,课后做好拓展,为本次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将搜集的资料结集成册,为本次习作做好铺垫。
2、习作前组织学生演好课本剧《完璧归赵》,并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谈感受。
(引导说出看完后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得到的启示,或从情节安排、人物设置等方面对课本剧本身说说看法。
)【教学过程】流程一:作前指导一、阅读要求,明确指向1.指导学生阅读《习作7》,并通过问题启发:读了《习作7》,你了解到哪些内容?2.引导学生发表对这次习作内容和要求的理解。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说出习作要求。
选择范围:可以在本册书中寻找故事,也可以是小学阶段学过的十一册书中的故事。
【新教材】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六年级语文组XXX2020年6月一、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突破教材重难点,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通过教规矩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已复习的能力和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3.对教学中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新学知识。
4.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轻负担、高质量。
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喜欢学语文,会学语文。
5.面向全体、不适时机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使优生更优,差生有较大进二、复习内容1.学会200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300个生字。
2.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
4能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已的话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5.能背诵或默写所学的古诗以及课外自学的古诗6.能掌握《读读背背》里的成语、名言警句,以及课外的有关知识7.能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课外读物,了解主要内容,能按要求答题8.能听懂程度适合的短文,并按要求答题。
9.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说一段话,能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0.留心周围享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
做到语句完整通顺、感情真实、学会使用标点符号。
三、复习要点1、全面掌握本册要求会写的300字和要求会认的200字,并能用这些字组词,写句子。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3、结合《语文园地》中出现的思维训练,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扩散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总结延伸阅读和习作的练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和习作的能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课时数:1课时教材: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2. 掌握识别反衬手法的能力;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2. 掌握识别反衬手法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掌握反衬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学生课本第七单元;2. 电子白板;3. 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出示几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和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师生互动,让学生谈论一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想法。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翻开课本,阅读课文《大圣归来》。
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反衬手法的概念,并标出文中运用了反衬手法的句子。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反衬手法的定义和例句,并进行解释和讲解。
2.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反衬手法的运用,并解释其作用。
3.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提问并互相评价。
四、巩固提高(15分钟)1. 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看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此教案结合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巩固提高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反衬手法的识别能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整体上,此教案设计合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续)六、延伸拓展(15分钟)1. 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文学作品,自行找出其中运用了反衬手法的句子,并解释其作用。
2.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反衬手法的资料,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3.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并运用反衬手法进行描写和表达。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分析】本单元围绕人文主题“艺术之美”组织选文。
主要由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一篇略读课文《京剧趣谈》。
课文文质兼美、情真意切,包含着一定的想象意境和联想空间,吸引读者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从而体会艺术形式之美以及艺术家的人格之美。
除此之外,本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编排了一组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与各种艺术相关的成语。
这些内容紧扣单元主题,穿越时空,选取了古今中外的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带领学生开启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学习本单元,既加深了学生对艺术之美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审美、品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提高“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表达能力。
本单元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不足,在理解文本,审美、品鉴能力方面有一定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生活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更好地体会“艺术之美”,教学时可以调整原有的教材顺序,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补充相关资料。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单元学习主题为“我是艺术传承人”。
【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2.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京八写具伙。
教学本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把头生活,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技能方面的感悟展示自己的艺术特长。
从书本到生活,,人阅读到习作,从艺术到语言,既激发了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更让学生在想象中只味艺术。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是小学阶段阅读、表达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训练。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从中年级开始就进行螺旋式上升的训练,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阅读文本、品鉴语言的能力,能够借助词句的表达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这个单元里则需要引导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行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从而感受艺术作品的形象和情感之美。
本次习作的题目是“我的拿手好戏”,“好戏”原意是指“演的好的戏剧,吸引人的戏剧”,在这里,并非指戏剧,而是取了“好戏”的引申义,指绝活或者绝招。
“好戏”前面的两个修饰词“我的”和“拿手”,一个强调了是属于“我”的而不是别人的,一个强调了是自己擅长的,这里就引出了一种心理感受,也就是成就感和自豪感,即为这篇习作需要表达出的情感。
所以这次习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建立自豪感与成就感的过程。
围绕这个话题,本次习作编排了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启发习作思路。
教材通过一句提示语“十八般武艺,样样是好戏!”提醒学生拿手好戏并不神秘,大家都有。
接着列举了四组词语,这四组词语按类别划分,有文艺类的,手工类的,生活类的,游戏类的┈┄旨在提示学生写习作的方向,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确定话题,为“写什么”开拓思路。
第二部分是启发学习思路。
教材以三个引导性的问题,从内容和表达方面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角度。
首先是内容的确定,也就是选材,要说说自己的好戏练成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故事;第二是习作的顺序,先写哪些内容,再写哪些内容;第三是详略的安排,思考哪些内容要作为重点内容具体写,哪些内容可以写得简略些。
第三部分是展示提纲样例。
教材给出了《三招挑西瓜》的习作提纲,旨在为学生写清楚自己的拿手好戏提供支架,降低习作难度。
这个提纲从整体上构思了三部分习作内容:先点明拿手好戏是挑西瓜,再简单介绍怎样练成挑西瓜的拿手好戏,最后详细写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
从这个提纲可以看出来,最后一部分是要重点写的内容,为了把趣事写详细,提纲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又构思了三个内容:一是自信地挑西瓜;二是被夸赞;三是遭遇尴尬。
这样既写出了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又突出了重点内容。
通过列提纲习作的“怎么写”就一目了然了。
第四部分修改和评价的要求,写之后自读习作,检查是否写通顺,是否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用以继续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修改习作的水平。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
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
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锲(qiè)而不舍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
新课教学(3 6 )分钟1 采薇(节选)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图片,释题。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①自由读古诗。
②正音。
雨: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雪。
)应该读:[yù]③齐读。
提示节奏。
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柳树图片。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诗歌教学,语文教学内容之一,领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诗精练优美的语言,具有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习古典诗词要咬文爵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所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词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生读。
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指名试背。
全班试背。
【教育资料】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第七单元
古诗二首《古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诗中以纪实的手法,直叙了丰收之年,辛勤耕种的农民还饥饿而死的悲惨遭遇。
《蚕妇》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诗中描写了蚕妇进城赶集引起的悲伤,揭露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封建社会现实。
虽然诗歌反映的朝代不同,但都是对罪恶的剥削制度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句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教学这两首古诗,除了加强朗读,熟读成诵,巩固学生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外,更要围绕本单元训练重点,训练学生认真读懂诗句,体会诗意。
由于诗句之间表达意思的跨度大,要重视启发学生想象,一是通过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二是想一想诗句与诗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整首诗的诗意。
真正做到让学生读思结合,边读边想。
其次,每首古诗配有一幅插图,画面上对比鲜明,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把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观察图,一边读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寓言二则,《揠苗助长》出自古书《孟子》,讲一个人想使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高些,想了个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的办法来帮助禾苗生长,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的故事,说明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使用外力往往会把事情办坏的道理。
全文分四自然段,通过焦急急忙喘气等词语,勾画出了拔苗助长的经过和结果。
《守株待兔》讲了一个人有一天得到一只偶然撞在田边树桩上的死兔,便认为每天都可能得到一只死兔。
从此丢下锄头,专等死兔,结果一无所获的故事,告诉人们怀着侥幸的心理,希望不劳而获是不可
行的。
全文分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看到兔死;第二段写得到死兔;第三段写等得死兔。
两则寓言描绘了两个令人可笑的形象,故事浅显,说明的道理却深刻。
这两则寓言是从原教材七册中调整来的,因此要注意把握单元的教材安排意图。
在抓住词语理解句子的同时,重点在于理解寓意。
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描写两个人物形象言行举止和心理的语句上下功夫,认真读懂课文中每一句话,掌握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知道两个人哪些地方可笑,想一想为什么可笑,然后理解寓意,并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受到教育。
课文在描写两个主要人物言行、心理时,用词准确,十分生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增强理解句子的能力。
《会摇尾巴的狼》讲一只掉在陷阱里的狼想装成狗欺骗老山羊救它。
老山羊识破了狼的本来面目,没有上当受骗。
课文用了5次对话,写狼怎样装成狗欺骗老山羊所露出凶相威胁老山羊的,也是老山羊逐步认识和揭露狼的真面目的过程。
5次对话,联系紧密,表明了本来不会装会暴露的必然性。
这篇课文也是一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善于识破像狼一样的坏人,不要被它的假象欺骗,要看透它的本质。
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要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先感知形象,再揭示寓意。
本课重点抓5次对话,通过认真读懂句子,知道狼与狗有什么不同,狼为什么要装成狗,狼的本性是什么,老山羊是怎么识破狼的假象的,再来体会寓意。
课文对狼和老山羊的形象刻画深刻,五次对话中各自说话的目的、心理、动作、神态都在变化,要在朗读
时指导学生注意提示语,读出双方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狼暴露本性的过程和老山羊识破狼的伪装的过程。
《群鸟学艺》是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结果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最好的事。
全文7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介绍群鸟跟凤凰学习搭窝。
第二至六自然段以凤凰认真地教群鸟搭窝的全过程为线索,叙述了群鸟学习搭窝的不同态度。
这五个自然段的叙述形式基本一致,先写凤凰教什么,再写其中一只鸟的学习态度,最后写这只鸟的行动。
不同的学习态度,带来不同的结果。
第七自然段对以上五个自然段正好是个总结,在结构上是从分到总的关系,也分别和五个自然段是因果关系。
这篇课文说明了只有认真、虚心、耐心地学习,才能真正把本领学到手的道理。
教学《群鸟学艺》,要体现阅读课文的特色。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很适合学生阅读,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己读懂课文,从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的关系上理解童话要说明的道理。
想一想三、四、五自然段中,凤凰教搭窝的过程为什么都使用了省略号,体会其作用,加深领悟课文要说明的道理。
让学生根据第七自然段的提示,从群鸟学习搭窝的本领后,仍不会搭窝,有的搭的窝粗糙到小燕子搭的窝最好,按次序给鸟排个队,感知全文自然段排列的条理。
基础训练7是配合本单元教材进行的综合训练,包括四部分:字词句听说阅读和作文。
训练重点是巩固字词教学,准确用词,把句子写具体、写通顺。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复习巩固部首查字法查字典,二至五题既是巩固字词,又是学习准确用词,把句子写具体、写通顺的训练,同时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阅读材料《知了学飞》跟《群鸟学艺》思想内容基本相同。
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巩固读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培训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作文是进行观察、写话的训练,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的顺序,表达的顺序,培养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