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25.95 KB
- 文档页数:1
2019年23期高校思政高教学刊健康人格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杨聪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1209)在探索未知的进程中,对同一研究客体、研究者或由于所依据的经验事实不同,或由于理论背景、知识结构和思想传统的不同,或由于研究的具体思路,方法的不同,或由于其他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不同,会构建出不同的理论模型,从而形成不同的研究纲领。
目前,心理学还没有形成一个解释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论体系,而是在某些领域形成了一些理论或规律。
当然,人格心理学中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这些不同的理论范性,在解释说明各种人格问题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概念、假设和理论。
每种人格理论都像一束投向人格这一“黑屋”的光线,照亮了黑屋的一部分,使我们看到了人格的某个部分。
[1]一、健康人格模型的理论探讨(一)分析心理学派荣格:“个体化的人”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占据心理学体系最重要的位置,他关于人的“个体化”又称“自我现实化”观点,是其人格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关于健康人格问题的重要表述。
荣格认为,实现了“个体化的人”应该具备健康的人格。
实现个体化的人的特征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认可,能协调自身并较好的进行自我整合,不必刻意隐藏、刻意表现或掩饰;容忍并认可他人,体谅他人;能对已经发生的过往进行反思和总结,对于未来具有预判力,但并不排斥新事物,对事物有基本的自我认知,不全面否定或盲从他人,“不仅坚定地立足于外部世界,同时也坚定不移地植根于内部世界”。
[2]荣格在临床治疗实践研究中发现,当时的很多个体化的人,其实并不是完全健康的人,很多人出现了心理问题。
随着荣格的深入研究,他发现个体化是每个人的先天倾向,与生俱来且很顽强。
面对外界环境的分裂力量,这种实现自身倾向的力量,一直在试图帮助个人回归内心,重建自我。
与此,荣格的结论是,健康人格是个体化的过程。
在走向健康人格的过程中,个体化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虽然与遗传有较大关系,但也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则是人的主观意识,它能够支配个体在人格结构发展过程中具备更加的自觉意识及自觉接受教育的意识,使人格不断发展并进入个体化的过程,进而达到健康的人格。
健康人格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作者:支艳赏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从人格和健康人格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健康人格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健康人格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同时,健康人格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培养人格健康的大学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了解人格和健康人格的含义,认识到健康人格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格与健康人格1.人格的内涵人格是西方心理学中最有吸引力、最有挑战性也最具争议性的研究领域之一。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人格”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意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相当于我国京剧表演中的各种脸谱。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在他的《人格:一种心理学解释》一书中,综述了多种人格概念,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这个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
”这一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现代心理学中习惯用法的综合。
心理学史上许多杰出的心理学家对人格进行了研究,像弗洛伊德、艾森克班杜拉、马斯洛等。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格的本质,但是却没有达成共识。
在精神分析学家看来,潜意识代表了人格;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人格是行为习惯系统;人本主义者则认为,人格是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意志;而特质论者则将人格等同于特质的组合。
人格心理学将“人格”释义为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伦理学上的道德人格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我国理论界通常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诸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和特有的自我。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蒋雪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1期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是由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组成的。
同时人格结构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14-02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将人的精神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次;到了后期,他修正了自己的学说,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精神本性的理论。
他用动力学的观点把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看成一个能量系统、动态系统,这个系统服从物理与化学的规律,研究人的精神活动、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人的个性,就是研究这个动态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这个系统即人格。
在人格的组织内部有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子系统。
本我,弗洛依德认为本我是人的心理本质,是最原始的主观实在,是在个体获得外界经验之前就存在的内部世界。
凡本我的东西必然是无意识的,但无意识的东西未必是本我的,即是说本我包含在无意识之中,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最有力的部分。
说它难以接近是因为它潜藏在无意识之中,说它最有力因为它是人所有精神活动所需能量的贮存库。
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组成的。
它与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并且贮藏它们向自我和超我提供能量。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快乐,贪婪而不开化,只对自己的需要感兴趣,一点也不听从现实和理性的指引。
本我是建立人格的基础,它始终保持着幼儿时期的特点,它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它不断地提出要求;易于冲动,非理性,自私,偏爱快乐;它无所不能,可依靠幻想、想象和梦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但是现实世界不是伊甸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现实与本我的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两者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同时在现实面前本我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不具备理智的功能,它不能区分自己和现实,只求趋乐避苦。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4期 155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首要内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高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它肩负重要的任务,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其中,人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投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以心理教育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它注重促进人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的和谐发展,进而使个体能够充分发挥最大潜能,实现个性发展适应社会并较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人格教育内容大致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的人际关系、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自我认识的培养等内容。
一、 人格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首先,人格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内在的心理依据。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思维意识,间接影响人的个性与品质;人生观决定个体的人生走向,指引个体未来的发展方向;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的事物能否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评判,它是人们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标尺。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源于正确的理论学习和指导,而单纯的理论学习难以自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念的形成需要以长期稳定的心理要素为基础,这一心理要素便是良好的人格要素之一,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影响中逐渐内化而来的。
这个内化的过程是心理过程和人格形态的统一。
个体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格,才能够有效地接受正确的理论知识,并且将其内化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再外化到个体的具体行为之中。
基于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当前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从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设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基于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实践意义,强调了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启示,促进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全面提升,为他们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批判性思维、综合素质、实践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素养。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培养大学生人格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人格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个具有良好人格素养的大学生不仅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还能够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品质,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高校教育中,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格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对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为本文接下来的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动力。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基于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格素养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人格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作者:秦雪雯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20期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
西方人格理论流派众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
基于此,本文将选取以弗洛伊德人格“三分说”、埃里克森人格“阶段论”等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提出其在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关注学生成年早期阶段的心理冲突,发挥教育者健康人格的作用三方面的启示,以期提升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人格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示一、人格与人格理论(一)人格的含义及其特征我们目前所使用的“人格”一词最初源于拉丁文“persona”,指演员表演时佩戴的“面具”,面具的形态会随剧情和人物情感变化而改动,这与“人格”本身表达的含义是契合的。
正如“面具”之下还有一副真正面孔一样,“人格”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具有外显特征的由个体表现在外的公开的自我,如个人的语言行为、待人接物等,这一层面就如同演员佩戴的“面具”一样,为他人提供认识自己的一种途径,让他人借此来推测“我是什么样的人”;二是具有内隐特征的真实自我,这就是“面具”遮蔽下的真正的自己,考虑到社会接纳、道德要求以及与群体融洽相处等因素,人们有时会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界定“人格”,即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独特性与整体性以及稳定性与可塑性相统一的特征。
(二)人格理论对于个体如何形成健康的人格,不同的学派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理论。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主张通过解决人格各成分间的冲突与矛盾,建构起健康人格;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则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相信人具有寻求全面发展的潜能,并由此形成健康人格;行为主义学派建立起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由此使人的行为作出改变,形成健康的人格。
浅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作者:朱松林李莉来源:《高教学刊》2017年第03期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的人格三分说、人格发展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来论述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以期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3-0164-02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心理教育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管理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有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心理教育理论很多,其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包含人格三分说、人格发展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本文就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发表一些粗浅看法。
一、人格三分说理论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其中,本我是人格中最早、最原始的部分,是指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完全处于无意识之中。
以满足个体基本的生理需要为要求,在其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形下,就会出现焦虑、惶恐。
自我,即现实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我既能帮助自身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能帮助自身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超我,即道德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
在谈及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关系时,弗洛伊德的观点是: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一部分,包含各种本能的冲动和原始的欲望,如饥饿、性欲、冲动和求生欲,属于潜意识下的思想,纯粹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物本能,遵循享乐原则;自我代表了审慎和理性,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和支配。
在一定程度满足本我的各种欲望同时,又必须依据周边环境来调整本我的活动。
就像弗洛伊德所说“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他驾着这匹桀骜不训的马约束它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