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做可信任的质性研究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做可信任的质性研究: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的核心观点与讨论。
论坛围绕质性研究在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实践展开,聚焦如何提升质性研究的信任度和有效性。
文章首先介绍了质性研究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企业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随后概述了论坛中提出的关键议题,包括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方法论挑战、以及如何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等。
文章还将探讨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中质性研究的具体应用,分析现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期望能为质性研究在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可信任质性研究的核心要素在探索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的过程中,可信任的质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我们必须深入理解质性研究的核心要素,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明确的研究目标是质性研究的基石。
研究者在开始研究之初,必须清晰地界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预期成果。
这有助于保持研究的聚焦,并在后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提供指导。
严谨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是质性研究的生命线。
数据收集应基于深入的研究设计,采用多种来源和方法进行三角验证,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同时,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遵循严格的规范和流程,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再者,深入的数据分析是质性研究的关键环节。
研究者需要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这包括数据的编码、分类、归纳和解释等过程,以揭示数据背后的意义和模式。
合适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对于质性研究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研究者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以指导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
同时,研究者还应根据研究情境和数据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反思性和透明性是质性研究的重要特征。
研究者应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反思,不断审视和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
研究者还应在研究成果中提供详细的研究过程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增加研究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品牌研究综述一、关于定义1.起源 (1)2.现状 (1)3.品牌信任的特性 (2)4.我们的结论 (3)二、品牌信任的研究意义1.品牌信任的研究意义 (3)2.品牌信任的重要性 (3)3.我们的结论 (9)三、影响品牌信任的因素1.从消费者角度,影响品牌信任的因素有哪些 (9)2.从心理学角度,影响品牌信任的心理效应有哪些 (13)3.品牌信任受政府干预影响 (13)4.我们的结论 (15)四、品牌信任危机1.品牌信任危机的定义 (15)2.品牌信任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16)3.原因及措施 (16)4.我们的启示 (18)5.如何应对品牌信任危机 (18)古人云:“人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
信用对于个人重要,对于品牌信用而言也同样重要。
信任一直是企业和营销领域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话题,然而国内外品牌问题的事件频频发生,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大打折扣。
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品牌信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主要就品牌信任的定义,品牌危机该如何预防,危机发生该如何处理,进行研究综述。
查阅文献共计99篇,其中关于品牌信任定义的研究有44 篇,占查阅文献的44.4%;关于影响品牌信任因素以及品牌信任意义的研究有30篇,占30.3%,关于品牌信任危机的研究有24 篇,占24.4%。
一、关于定义1.源起信任问题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远古的希腊哲学家试图通过对信任的思索了解人的本性,他们把信任看成是一个人相信他人,并有信心阻止他人犯罪的基础,他们称,爱与同情可以巩固和维系人们之间的信任关心。
这些哲学思考为信任的系统研究打下了基础。
(——贺爱忠、李钰,论品牌生命周期中消费者品牌信任与心理默契的建立[J] .商业研究2008,总379期,176-178)但信任概念的研究来自于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人际关系的分析,信任被看作是任何有价值的社会交往的内在特质。
1900年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的《货币哲学》一书,为信任的系统化研究首开先河,西美尔认为,信任是重要的社会综合理论。
信任研究综述作者:蔡升桂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34期摘要信任是经济和社会交换的基础,是交换得以开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人们之间没有信任,或信任度不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脆弱、难以持久,经济和社会交换就无法进行。
本文试图综合不同学科对信任研究的理论成果,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信任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为信任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信任特点类型影响因素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心理学家开创了信任研究的先河(Deutsch,1958)。
之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信任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
本文对不同学科有关信任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1信任的定义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不同学科对信任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三种取向:(1)从施信方角度来看,认为信任是施信方自愿去相信他人,即信任是施信方对于受信方诚实及善意的信念,相信对方是可靠的,且会履行应尽的交易义务。
(2)从受信方角度来看,强调信任的产生完全取决于受信方的行为能否满足施信方的需求。
施信方会根据受信方的行为表现而对其产生预期。
(3)从信任双方互动的角度来看,信任会增加施信方的风险;受信方的行为不受施信方的控制;如果双方互动的结果敝大于利,彼此之间的信任就会消失。
2信任的特点不同学科总结出信任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任发生在有风险的情境中。
信任就意味着风险,风险的来源主要包括不确定性(uncertainty)及易受伤害性(vulnerability)(Doney, Cannon & Mullen,1998)。
(2)自愿承受伤害。
即使施信方不能获得受信方完全信息因而有风险的情境下,仍然信任对方。
(3)自愿依赖他人。
施信方依赖受信方执行某种特定行为,以得到施信方所期望的结果。
(4)信任是一种态度。
信任是施信方对受信方的信心或期望。
如果施信方认知受信方有自私企图,受信方没有善意,则信任不太可能产生。
3信任的类型不同学者对信任进行了分类研究,总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摘要】政治信任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和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它日益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题。
论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府绩效社会资本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政治信任的研究以来,政治信任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利维和斯托克(Levi& Stoker,2000)概括了推动政治信任研究在美国兴起的三重因:一是1965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和1968年盖森《权力与不满》的公开出版;二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包括种族关系和公民权利运动,也包括越南战争;三是关于美国全国选举调查(National ElectionSurvey)政府信任问题的调查中,美国公民的信任百分比长期急剧下滑,尤其是1964-1972年间。
这些因素都使得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对政治信任的大量研究。
政治信任的研究因此在西方政治学界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一、何为政治信任?当代社会政治信任的学术研究呈不断增长趋势,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是,政治信任的涵义到底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看待公民对政府的这种政治信任?(一)政治信任的涵义对政治信任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政治信任的概念。
政治信任首先是信任的一种。
政治信任只是信任的一种,它和所谓的信任文化(福山, 2001;尤斯拉纳, 2006;佩雷菲特, 2005)及其引起的信任社会(佩雷菲特, 2005)、社会资本(帕特南, 2001)等概念的涵义截然不同。
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一、本文概述《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人信任关系的两个重要维度: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并深入分析了这两个维度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结构特征和表现形式。
文章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人信任关系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文章首先界定了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的概念,并指出这两种信任类型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特殊信任主要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强关系,表现为对亲朋好友、熟人等特定对象的深厚信任;而普遍信任则更多地依赖于制度、法律等社会规范,表现为对陌生人或一般公众的普遍信任。
文章接着分析了这两种信任类型在中国社会中的分布状况和动态变化,探讨了它们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文章还重点探讨了影响中国人信任关系的多种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职业身份、社会交往等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制度、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社会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文章揭示了中国人信任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章总结了中国人信任结构的特征和趋势,指出了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如何促进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的协调发展,提高社会的整体信任水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也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人信任关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信任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历来受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广泛关注。
在探讨中国人的信任结构与特征时,我们不得不提及“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概念。
这两种信任形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和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人的信任行为和社会交往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信任,通常指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强关系上的信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家族和亲友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这些关系网络中的成员被赋予了高度的信任。
(上接第91页)营高新技术企业的股票市场,难以满足中小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融资的要求,因此,发展面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势在必行。
4结束语我国中小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从近期政府政策导向和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的动向看,中小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环境在改善,相信通过社会各方努力,加上企业自身的改进,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1]刘立恩,苏丽萍.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J].华商,2007,(26).[2]刘正东.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结构现状剖析[J].财经界(下半月),2006,(08).[3]欧阳强斌,何春辉,唐海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分析[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02).[4]刘勇,李善同.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启示[M].中国经济,2001,06.[5]周亮.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03).[6]陈宏明,郭冰.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02).[7]欧阳强斌,何春辉,唐海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分析[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02).组织信任研究综述李灿(河南科技大学)摘要: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综述,对组织信任的内涵、构成维度、作用以及组织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文章最后对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组织信任组织信任0引言最近几年来,组织中的人际信任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议题。
组织型态发生了改变:从过去讲求价格机制的市场式组织,演变为讲求理性管理的科层式组织(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再转变为介于市场与科层间的网络式组织(networking organization)。
而网络式组织运作的基本机制,则为信任,通过信任,网络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才得以降低。
品牌研究综述一、关于定义1.起源 (1)2.现状 (1)3.品牌信任的特性 (2)4.我们的结论 (3)二、品牌信任的研究意义1.品牌信任的研究意义 (3)2.品牌信任的重要性 (3)3.我们的结论 (9)三、影响品牌信任的因素1.从消费者角度,影响品牌信任的因素有哪些 (9)2.从心理学角度,影响品牌信任的心理效应有哪些 (13)3.品牌信任受政府干预影响 (13)4.我们的结论 (15)四、品牌信任危机1.品牌信任危机的定义 (15)2.品牌信任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16)3.原因及措施 (16)4.我们的启示 (18)5.如何应对品牌信任危机 (18)古人云:“人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
信用对于个人重要,对于品牌信用而言也同样重要。
信任一直是企业和营销领域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话题,然而国内外品牌问题的事件频频发生,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大打折扣。
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品牌信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主要就品牌信任的定义,品牌危机该如何预防,危机发生该如何处理,进行研究综述。
查阅文献共计99篇,其中关于品牌信任定义的研究有44 篇,占查阅文献的44.4%;关于影响品牌信任因素以及品牌信任意义的研究有30篇,占30.3%,关于品牌信任危机的研究有24 篇,占24.4%。
一、关于定义1.源起信任问题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远古的希腊哲学家试图通过对信任的思索了解人的本性,他们把信任看成是一个人相信他人,并有信心阻止他人犯罪的基础,他们称,爱与同情可以巩固和维系人们之间的信任关心。
这些哲学思考为信任的系统研究打下了基础。
(——贺爱忠、李钰,论品牌生命周期中消费者品牌信任与心理默契的建立[J] .商业研究2008,总379期,176-178)但信任概念的研究来自于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人际关系的分析,信任被看作是任何有价值的社会交往的内在特质。
1900年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的《货币哲学》一书,为信任的系统化研究首开先河,西美尔认为,信任是重要的社会综合理论。
信任研究综述(摘自本人书稿《信用体系演化的经济学分析》)信任是社会学的传统研究对象,近年来经济学的信任研究异军突起。
一、信任的社会学研究除了对信任内涵、信任种类细分的研究,社会学还深入研究了信任的作用或功能、信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提出,没有信任,任何一种社会生活都不能展开和持续。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多依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关系进行实验研究,该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社会学的信任研究升温并先后有多部专著诞生。
尼克拉斯·卢曼(1967)在《信任》中提出,信任是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
郑也夫(2003)进一步诠释了卢曼的学说,他认为这种机制“没有帮助我们消除风险,但是它帮助我们下定决心做出决策,下决心跳进不确定性里面,去行动”。
1995年福山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阿兰·佩雷菲特的《信任社会》相继问世,1999年福山又推出了《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他们从信任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信任研究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林南(2001)的《社会资本》提供了信任和信用研究的新视角。
福山认为建立在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之上的信任程度构成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一个国家的信任度高低又直接影响企业的规模,进而影响该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尹继佐、乔治·恩德勒主编的《信任与生意:障碍与桥梁》,郑也夫主编的《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较集中地介绍了国外信任研究的前沿成果。
马克·E·沃伦主编的《民主与信任》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国内外不少学者评价了我国的信任状况。
史密斯(1894)的《中国人的性格》和孟德斯鸠(1895)的《论法的精神》都提出中国人可信任度不高的观点。
1990、97年Inglehart为了完成世界价值研究计划,先后在40多个国家做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认为大多数人值得信任的比例分别为60%、50%,居于被调查国家的前列1。
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医患关系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医患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认为,医患相互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要素之一[1-4],信任不仅会影响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利用、遵医行为、健康结局、医疗总费用[5],还会影响医者的医疗行为[6]。
研究医患信任的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在这一研究领域,发展测量医患信任的理论和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patient trust、physician-patienttrust、doctor-patient trust、nurse-patient trust、physician trust为关键词在PubMed 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256 篇,其中综述25 篇、研究性论文231 篇,近5 年的文献97 篇( 占37. 9%) 。
以patient trust或physician trust和measure-ment / assessment / evaluation 为关键词,检索到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文献共29 篇。
以患者信任、医患信任为关键词在CNKI 《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39 篇,其中近5 年文献29 篇( 占74. 4%) ,理论性研究文献31 篇,针对医患间信任程度的实证性研究文献8 篇,多采用单一问题或条目来进行评价,其中 3 篇涉及患者信任评价工具的研究。
本文对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医患关系的研究提供帮助。
1 医患信任的概念大多数学者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医患信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医患信任是患者对医生能力和动机的信心,相信医生将从患者最大利益出发而做出符合预期的行为[7-9]。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信任这一术语涉及多个层面或维度,包括认知维度( 基于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判断) 和情感维度( 基于关系和情感契约,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交往、移情和认同而产生的)[10-11]。
信任研究综述
作者:胡小玄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21期
摘要信任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对社会稳定有重要影响。
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可以有效预测国家发展水平,在中国体制转型和制度转轨的双重改革下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信任危机,因此了解信任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任理论模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1信任的定义
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信任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信任的却没有统一的定义。
Hosmer(1995)认为信任是一种面对不确定情境下衡量可能获得收益和预期损失之后所做的选择。
Rousseau等(1998)整合不同学科的观点,将信任定义为个体以对他人意图和行为的积极预期为基础,自愿使自己处于易被对方伤害的地位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决策情境中,信任的核心是对不确定情境进行评估,衡量感知到的风险和可得收益,评估对方是否值得信任并且愿意使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选择。
2信任的理论模型
Bohnet等(2004)提出背叛厌恶理论(betrayal aversion theory)来解释不信任现象,认为由他人决定收益的社会风险情景比由偶然因素决定自然风险情景更复杂。
在遭受损失之后信任者会体验到被背叛的强烈的负性情绪,Aimone 等(2012)强调人类存在普遍的厌恶动机,驱使人们选择不信任以避免强烈的负性情绪。
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从遵守互惠原则的预期来解释人类的信任行为,强调互惠原则是一种为世人所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个体相信并预期人们能够遵守互惠规范,进而奖赏善意的行为(张蔚等, 2016)。
道德规范理论(moral norm theory)从尊重他人道德品质角度理解信任,即使信任者并不相信对方会遵循互惠原则但出于对对方品质的尊重仍然会选择信任。
因为不可信的标签对于个人的社会地位有重要影响,对一个人表示不信任会极大损害对方的自尊心,因此尊重他人的动机驱使人们选择信任(Dunning et al, 2014)。
默认行为模型(default mode of behavior)是根据神经生理机制提出的,它认为信任是信任博弈中的默认模式,由杏仁核对输入的社会刺激进行评价。
如果反馈正性则会促进信任行为产生,若反馈为负性则促进不信任选择的产生。
3信任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决策者的个人特质,比如有实验结果指出性别因素在个体信任行为的选择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汪思琪等, 2015)。
社会价值取向会影响个体信任行为,Komiya等(2015)发现在社会风险情景下被试亲社会性越高则信任率越高,而在自然风险情景下亲社会性不影响被试的信任率。
也有信任博弈实验发现信仰、地域、城乡、工作经验等个人特征对于信任存在显著影响(夏纪军等, 2005)。
其次是实验情境因素,比如环境中的温度、气味等,辛自强和徐啸尘(2013)发现温暖条件下的被试比较冷条件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信任。
Sellaro等(2014)则发现被试在薰衣草气味中比在薄荷气味和无气味环境下表现出更多信任行为。
人際距离也会对信任产生影响,信任者更加信任朋友而不是陌生人(Binzel& Fehr, 2013)。
4总结
信任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认为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原因。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在高信任度的社会中人们自发组织各种活动,经济贸易繁荣,社会和谐稳定。
在低信任度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合作需要依赖第三方机构,经济缺乏活力,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如何提高中国的国民信任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信任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Hosmer, L.T.Trust: The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philosophical ethic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02):379-403.
[2] Rousseau, D.M.&S.B.Sitkin&R.S.Burt&C.Camerer.Not so different after all: A cross-discipline view of trus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03):393-404.
[3] Bohnet, I..&R.Zeckhauser.Trust, risk and betrayal[J].Ja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4,55(04):467-484.
[4] Aimone,J.A.&D.Houser.What you don’t know won’t hurt you: A; laboratory analysis of betrayal aversion[J].Experimental Economics,2012,15(04):571-588.
[5] 张蔚,张振,高宇,段华平,吴兴南.经济决策中人际信任博弈的理论模型与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6(11).
[6] Dunning,D.&S.E.Anderson&D.Fetchenhauer.Trust at zero acquaintance: More a matter of respect than expectation of rewar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4,107(01):122-141.
[7] Koscik,T.R.&D.Tranel.The human amygdala is necessary for developing and expressing normal interpersonal trust[J].Neuropsychologia,2011,49(04):602-611.
[8] 汪思琪,郭文敏,虞爽,李江南,陈叶烽.性别歧视、能力和信任—基于可选择的信任博弈实验[J].南方经济,2015(11).
[9] Komiya, A.&N.Mifune.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betrayal aversion: Prosociality predicts more risky choices in social but not natural domains[J].Letters on Evolutionary Behavioral Science,2015,6(01):5-8.
[10]; 夏纪军.中国的信任结构及其决定一基于一组实验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5(06).
[11]; 辛自强,徐啸尘. 温暖环境的人更信任吗?温度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05):685-689.
[12]; Sellaro,R. &W.W.van Dijk&C.R.Paccani& B.Hommel&L.S.Colzato.A question of scent: Lavender aroma promotes interpersonal trust[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4(05):1486.
[13]; Binzel,C.&D.Fehr. Social distance and trust: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a slum in Cairo[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3(103):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