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11章 过渡元素 第5节 铜及其重要化合物习题详解(含解析)(实验班)
- 格式:doc
- 大小:515.00 KB
- 文档页数:7
201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学案:铜及其化合物复习目标:1.了解铜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
2.通过演绎法去分析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知识梳理:一、铜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铜是色的固体,导电,据此性质,铜可以用作。
铜还有许多重要的合金,如、等。
二、铜的化学性质根据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它应属于不活泼的金属,因此它置换出酸或水中的氢。
1、铜与非金属的反应与氧气反应:在潮湿空气中还可发生腐蚀生成绿色的铜锈:2、与其它非金属的反应:、3、与酸的反应铜与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磷酸等)不反应。
铜与强氧化性酸(如浓硫酸、硝酸等)能反应,但不生成氢气。
4、与盐溶液的反应、三、铜的冶炼工业上,主要采用高温冶炼黄铜矿的方法获得铜。
这种方法冶炼的铜,其含量为99.5%∽99.7%,还有Ag、Au、Fe、Zn等杂质。
要达到电气化生产铜的要求,这种由黄铜矿高温冶炼的铜还必须经过电解精炼,电解精炼得到的铜,其含量高达99.95%∽99.98%。
电解精炼铜是如何除去Ag、Au、Fe、Zn等杂质的?电解精炼铜时,阳极材料:阴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电极反应:四、铜的重要化合物1、CuO 在高温下分解:。
CuO为黑色而Cu2O为红色,氧化铜可作为铜盐的原料,氧化亚铜可作为制造玻璃、搪瓷的红色颜料。
2、CuSO4及CuSO4·5H2O硫酸铜晶体(CuSO4·5H2O)俗名或。
CuSO4·5H2O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五、铜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典型例题】1. (09广东化学10)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有Cu2(OH)3Cl覆盖在其表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锡青铜的熔点比纯铜高B.在自然环境中,锡青铜中的锡对铜起保护作用C.锡青铜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快D.生成Cu2(OH)3Cl覆盖物是电化学腐蚀过程,但不是化学反应过程答案:BC解析:锡青铜属于合金根据合金的特性,熔点比任何一种纯金属的低判断A错;由于锡比铜活泼,故在发生电化学腐蚀时,锡失电子保护铜,B正确;潮湿的环境将会加快金属的腐蚀速率,C 正确;电化学腐蚀过程实质是有电子的转移,属于化学反应过程,D错。
考点11 铁、铜及其化合物【学业要求】1.了解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了解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3.了解铁、铜分别与氧气、水、酸等物质的反应。
4.了解氧化铁、氧化铜分别与酸等物质的反应。
5.了解Fe 3+的氧化性,认识Fe 3+和Fe 2+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金属铁的性质1.铁元素的存在铁在自然界中可以以单质形态(主要存在于陨石中)存在,但主要以+2价和+3价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地壳中含量居第四位,仅次于氧、硅和铝。
(1)铁与氯气、硝酸、浓硫酸等强氧化剂反应可显+3价: 2Fe +3Cl 2=====△2FeCl 3;Fe +4HNO 3(稀)===Fe(NO 3)3+NO↑+2H 2O ; 2Fe +6H 2SO 4(浓)=====△Fe 2(SO 4)3+3SO 2↑+6H 2O 。
(2)铁与H +、Cu 2+、Fe 3+等弱氧化剂反应可显+2价:Fe +2H +===Fe 2++H 2↑;Fe +Cu 2+===Cu +Fe 2+;Fe +2Fe 3+===3Fe 2+。
(3)钝化不是不反应而是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2.Fe 2+、Fe 3+的检验Fe 2+Fe 3+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棕黄色 滴加KSCN 溶液无明显现象 溶液变血红色 反应原理 不反应Fe 3++3SCN -===Fe(SCN)3结论利用含有Fe 3+的盐溶液遇到KSCN 溶液变成血红色,检验Fe 3+的存在3.Fe 2+、Fe 3+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先滴加KSCN 溶液,溶液变血红色再加适量铁粉后,血红色褪去 先滴加KSCN 溶液后没有变化,再滴加新制氯水,溶液变成血红色离子方程式2Fe 3++Fe===3Fe 2+2Fe 2++Cl 2===2Fe 3++2Cl -、Fe 3++3SCN -===Fe(SCN)3 实验结论Fe 3+铁氯气Fe 2+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及其转化 1.铁的重要氧化物——Fe 2O 3(1)俗名:铁红。
第11讲 铜及其重要化合物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3.了解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知识点一 单质铜的性质及应用1.铜的原子结构(1)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价电子排布图:____________①最高能级电子数_______②最高能层电子数_______③未成对电子数_______④稳定性:Cu 2+___Cu +(2)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3)周期表中位置:第____周期第________族,位于_____区(4)晶胞结构(晶胞参数apm )①堆积名称:_______________,堆积类型:_______型或______型②堆积方式:…ABCABC …③配位数_______④晶胞中含Cu 的个数:_______⑤晶胞密度:_____________⑥空间利用率:_____________2.铜的物理性质(1)颜色:呈_______色或_____色(2)三性: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良好3.氧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1)加热:Cu+O 2(2)常温:Cu+O 2++4.其他非金属(1)Cu -----→S 加热________ (2)Cu ------→Cl 2点燃________ 5.与酸反应(1)稀硫酸:Cu+H 2SO 4(稀)CuSO 4+H 2↑(电解池)(2)浓硫酸:Cu+H 2SO 4(浓)+↑+(3)浓硝酸:Cu+HNO 3(浓)+↑+(4)稀硝酸:Cu+HNO 3(稀)+↑+6.与盐溶液反应(1)硝酸银:Cu+AgNO 3+(2)氯化铁:Cu+FeCl 3+ 7.单质铜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除去某种气体中的氧气(2)乙醇催化氧化的催化剂①催化原理:Cu CuO Cu②催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防止可燃性气体燃烧回火的安全装置【典例】(2020·陕西渭南一模)4的是()。
回夺市安然阳光实验学校第11讲 铜及其化合物 金属材料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考纲要求】 1.掌握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了解合金的概念及重要应用。
3.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
4.了解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
考点一|铜及其化合物(基础送分型——自主学习)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1页[巩固教材知识] 1.单质铜(1)物理性质:紫红色固体,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
(2)化学性质:①常温下,铜在干燥的空气中性质稳定,但在潮湿的空气里则会被锈蚀,在其表面逐渐形成一层绿色的铜锈。
有关化学方程式:2Cu +O 2+CO 2+H 2O===Cu 2(OH)2CO 3。
②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铜在空气中加热:2Cu +O 2=====△2CuO 。
铜丝在硫蒸气中反应:2Cu +S=====△Cu 2S 。
铜丝在Cl 2中反应:Cu +Cl 2=====△CuCl 2。
2.铜的重要化合物(1)Cu 2(OH)2CO 3的名称为碱式碳酸铜,是铜绿、孔雀石的主要成分,受热分解可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化学方程式:Cu 2(OH)2CO 3=====△2CuO +CO 2↑+H 2O ,可溶于稀硫酸,离子方程式:Cu 2(OH)2CO 3+4H +===2Cu 2++CO 2↑+3H 2O 。
(2)黑色氧化铜在高温下分解为红色的Cu 2O ,化学方程式为4CuO=====高温2Cu 2O +O 2↑。
(3)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为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化学方程式为CuSO 4·5H 2O=====△CuSO 4+5H 2O 。
(4)Cu 2O 与稀硫酸反应,溶液变蓝,同时生成红色的单质铜,离子方程式为Cu 2O +2H +===Cu +Cu 2++H 2O 。
3.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用胆矾炼铜不涉及化学反应。
( )(2)氢气通过灼热的CuO 粉末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铜其重要化合物》学案苏教版一、考试说明解读:1、铜原子的结构,铜重要的化学性质(B)2、铜的冶炼及精炼(B)3、铜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B)二、考点梳理:1、铜及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CuO CuSO4 Cu Cu(OH)2 Cu2O Cu(NO3)22、铜的原子结构3、铜与O2、Cl2、S、Fe3+、硝酸等反应的方程式4、铜的冶炼与精炼三、规律总结:(xx年19)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实验室利用废旧电池的铜帽(Cu、Zn 总含量约为99%)回收Cu并制备ZnO 的部分实验过程如下:(1)①铜帽溶解时加入H2O2 的目的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铜帽溶解完全后,需将溶液中过量的H2O2 除去。
除去H2O2 的简便方法是。
(2)为确定加入锌灰(主要成分为Zn、ZnO,杂质为铁及其氧化物)的量,实验中需测定除去H2O2 后溶液中Cu2+的含量。
实验操作为: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含有Cu2+的溶液于带塞锥形瓶中,加适量水稀释,调节溶液pH=3~4,加入过量的KI,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摇摇2Cu2++4I-=2CuI(白色)↓+I22S2O32- +I2=2I-+S4O62-①滴定选用的指示剂为,滴定终点观察到的现象为。
②若滴定前溶液中的H2O2 没有除尽,所测定的Cu2+含量将会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四、考题再现:1、(xx,7)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Cu 溶于稀HNO3:Cu+2H++ NO3- = Cu2+ + NO2-+ H2O2、(xx,6)FeCl3溶液与Cu的反应:Cu+Fe3+==Cu2++Fe2+3、(xx,20)Mg2Cu是一种储氢合金。
350℃时,Mg2Cu与H2反应,生成MgCu2和仅含一种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其中氢的质量分数为0、077)。
Mg2Cu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xx,21)含有NaOH 的Cu(OH)2 悬浊液可用于检验醛基,也可用于和葡萄糖反应制备纳米Cu2O。
“过渡元素”一、选择题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 .将铜屑加入3Fe +溶液中:3222Fe Cu 2Fe Cu ++++→+ B .将磁性氧化铁溶于盐酸:3342Fe O 8H 3Fe 4H O +++→+C .将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2332Fe 4H NO Fe NO 2H O ++-+++→+↑+D .将铁粉加入稀硫酸中:322Fe 6H 2Fe 3H +++→+↑解析:选项A 正确,符合3个守恒;选项B 错误,电荷不守恒,34Fe O 中Fe 有两种价态,正确的应为:32342Fe O 8H 2Fe Fe 4H O ++++→++;选项C 错误,电荷数不守恒和得失电子数不守恒,正确的应为:23323Fe NO 4H 3Fe NO 2H O +-++++→+↑+;选项D 错误,不符合客观事实,反应后铁只能产生2Fe +和2H 。
本题答案为选项A 。
2.图11-16是一种稀硫酸对Fe —Cr 合金随Cr 含量变化的腐蚀性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稀硝酸对Fe —Cr 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弱B .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 6HNO +(稀)()3223Fe NO 3NO 3H O →+↑+C .Cr 含量大于13%时,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所以对Fe —Cr 合金的腐蚀性最强D .随着Cr 含量增加,稀硫酸对Fe —Cr 合金的腐蚀性减弱解析:选项A 应该说铬的含量大于13%,稀硝酸对合金的腐蚀速率比盐酸或硫酸弱。
选项B 应生成NO ;选项C 不能解释盐酸和硝酸中氢离子浓度相等,但硝酸腐蚀速率小。
本题答案为选项D 。
3.由5m o l 23Fe O 、4mol 34Fe O 和3mol FeO 组成的混合物,加入纯铁1mol 并在高温下和23Fe O反应。
若纯铁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混合物中FeO 与23Fe O 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是( )。
第五节 铜及其重要化合物非选择题 1.试样X 由氧化亚铁和氧化铜组成,取质量相等的两份试样按图11-12所示的步骤进行实验:(1)请写出步骤③中发生的全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全部的溶液Y 和全部的粉末Z 充分反应,生成的不溶物W 的质量是m ,则每份试样X 中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用m 表示)。
解析:由题分析可知,溶液Y 中含有氯化亚铁和氯化铜以及剩余的HCl ,Z 是Fe 和Cu 的混合物。
Y 与Z 反应后,一部分铁先将铜置换出来,剩余铁与HCl 反应,铁元素最终全部变成2Fe +,铜元素均变成Cu 单质,不溶性物质全部是Cu ,质量是m ,为两份试样中Cu 的总质量,则X 中氧化铜的质量(6416)0.625642mm =⨯+=⨯。
本题答案为:(1)22Cu Fe Cu Fe +++→+;222H Fe H Fe +++→↑+。
(2)0.625m 或58m 。
2.在铁与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1g m ,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后,剩余金属2g m ,则1m 与2m 的关系是( )。
A .1m 一定大于2m B .1m 可能等于2m C .1m 一定等于2mD .1m 可能大于2m解析:原溶液中有3NO -存在,当加入稀硫酸时,酸性增加,剩余的金属将继续与溶液反应而使最后剩余的金属质量减小。
本题答案为选项A 。
3.黄铜是一种铜锌合金,除含铜和锌外,还有少量铅、铁等杂质。
为了测定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实验共分成五步完成。
①用2∶1的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溶解黄铜屑,使Cu 、Zn 、Pb 、Fe 转化成相应的离子而进入溶液。
②用2∶1的氨水中和溶液中过量的硝酸(用弱碱调pH ,以确保各种金属离子不生成沉淀),并无损地移入250mL 锥形瓶中。
③称取黄铜屑0.1g 放入小烧杯中。
④加入42NH HF 溶液,使3Fe +变成不参与反应的[]36FeF -,然后加入过量KI 溶液。
⑤用浓度为0.06mol /L 223Na S O 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黄色时,加入0.02%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滴定至终点,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322462Na S O I 2NaI Na S O +→+,重复滴定三次,平均耗用223Na S O 溶液体积为15.80mL 。
(1)用编号填出实验步骤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已知事实写出测定含铜量的过程中加入KI 溶液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已知数据写出计算含铜量的数学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滴管、玻璃棒、酒精灯除外)。
(5)如果不加42NH HF 溶液会使测定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溶液中2Pb +、2Zn +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③①②④⑤。
(2)222Cu 4I 2CuI I +-+→↓+。
(3)15.800.0664100%1000Cu%60.67%0.1⨯⨯⨯==,()33223Na S O 15.810L 0.06mol L 0.94810mol n --=⨯⨯=⨯/,则由化学方程式: 22322462Na S O I 2NaI Na S O +→+,可知:()2232Na S O (I )2n n =;由222Cu 4I 2CuI I +-+→↓+可知生成的铜离子()()()22223Cu 2I Na S O n n n +==;则含铜量即可求出。
(4)天平,烧杯,锥形瓶,碱式滴定管。
(5)偏高;3Fe +将I -氧化成2I ,使2I 的量增加,消耗223Na S O 的量增多。
(6)2Cu +的氧化性比2Pb +、2Zn +强,2Pb +、2Zn +不会将I -氧化。
4.铜器长期露置在潮湿空气中,它的表层往往含有“铜绿”(碱式碳酸铜),加热会分解:()23222Cu OH CO 2CuO H O CO −−→++↑△。
为了从铜绿中制得铜,并测定铜绿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把铜绿样品放在试管中,与通入的纯净2H 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实验装置如图11-13所示。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A 处应选用图11-14所示装置中的__________(填写编号)。
选用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前,对整个实验装置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进行时,最好先通过2H ,后加热;反应完毕后,若不改变原装置的连接,应先__________,待试管稍冷却后,再__________,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观察到试管底部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测定铜绿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除需知道样品质量外还需测定的实验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一道综合试题。
解题时应通读全题、明确整个实验中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①()23222Cu OH CO 2CuO H O CO −−→++↑△;②22H CuO Cu H O +−−→+△。
(1)A 处选用的装置是给固体加热制取气体,同时又要用2H 还原氧化铜,将两装置合二为一,应选装置丙,理由为:①因反应有水生成,试管口应略低于试管底部;②通入2H 的导管应伸入氧化铜的上方,有利于将试管中的空气排净。
(2)反应前除要称量样品质量外(已知g a ),还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称量装置D (含NaOH 溶液)的质量,为测定铜绿的质量分数留存数据。
反应进行时,要先通入氢气后加热。
反应完毕,要先将B 中的导管升高至离开酸液液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酸液倒流。
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防止还原后的灼热的铜再被氧化。
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样品由绿色(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变成黑色(氧化铜),最后变成光亮的红色(铜)。
(3)要测定铜绿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需测定样品的质量及实验前、后装置D 的质量。
依据2CO 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算出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再算出铜绿在混合物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注意:①原混合物中含有铜不能依据反应后铜的质量来计算铜绿的质量。
②加热铜绿和氢气还原氧化铜都有水生成,不能依据装置B 、C 增加的质量,即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来计算铜绿的质量。
5.将氧化亚铁和硝酸铜的混合物9.08g 全部溶解于含有0.3mol HCl 的某浓度的盐酸中(此时有部分2Fe +被酸性条件下的3NO -氧化:23323FeCl HNO 3HCl 3FeCl NO 2H O ++→+↑+),当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时,溶液中的2Fe +刚好被完全氧化,再向溶液中加入10g 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放出标准状况下的氢气224mL ,过滤,得到不溶固体6.72g 。
求: (1)原混合物中FeO 和()32Cu NO 的物质的量。
(2)通入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解析:(1)若6.72g 不溶物全是铜,则至少()32 6.72Cu NO 18819.74g 64=⨯=,大于原混合物的质量,所以此假设是不成立的。
也就是说此6.72g 不溶物应是铜与铁的混合物。
设原混合物中FeO 的物质的量为mol x 、CuO 的物质的量为mol y ,则有: 721889.08x y +=……①由以下所给出的反应关系: 22Cu Fe Fe Cu +++→+m ∆3+22Fe Fe 3Fe ++→ m ∆ 56g 64g8g +56g 56g -22Fe 2H Fe H +++→+↑ m ∆56g56g -由趣意可得:0.22410568 6.72222.4x y ⎛⎫-⨯++= ⎪⎝⎭……②解①②得:0.1mol x =,0.01mol y =。
(2)设通入的氯气为L V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规律,有以下关系:20.01230.1122.4V⨯+⨯⨯=⨯,解得:0.448L V =。
6.向()243Fe SO 、2CuCl 混合溶液中投入足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得到的固体经过滤、干燥、称重,得知固体质量与加入铁粉质量相等,则原混合液中24SO -与Cl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 .3∶2B .1∶7C .2∶7D .3∶14解析:向()243Fe SO 、2CuCl 混合溶液中投入足量的铁粉,最后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的铁粉的质量相等,可以推导出:铁还原氯化铜导致固体增重的质量=铁还原硫酸铁中减少的铁的质量。
假定反应中参加反应的Fe 的质量为56g ,物质的量为1mol ,()243Fe SO 的物质的量为1mol 。
22Fe CuCl Cu FeCl +→+固体增重m ∆1mol 64g 56g 8g -=()2CuCl n 56g故()2CuCl 56g 8g 1mol 7mol n =÷⨯=,所以原溶液中()24SO c -∶()Cl 1mol 3c -=⨯∶7mol 23⨯=∶14。
本题答案为选项D 。
7.CuS 和2Cu S 都能溶于硝酸,它们在高温下灼烧的产物相同,以下鉴别CuS 和2Cu S 两种黑色粉末的方法合理的是( )。
A .将两种样品分别溶于硝酸,区别所产生的气体B .将两种样品分别溶于硝酸,区别溶液的颜色C .取两种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在高温下灼烧,区别残留固体的质量D .取两种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在高温下灼烧,区别残留固体的颜色 解析:将两种样品分别溶于硝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33CuS 8HNO +(稀)()3223Cu NO 3S 2NO 4H O −−→+↓+↑+△; 233Cu S 16HNO +(稀)()3226Cu NO 3S 4NO 8H O −−→+↓+↑+△。
将两种样品在高温下灼烧,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22CuS 3O 2CuO 2SO +→+ 222Cu S 2O 2CuO SO +→+产生的气体都为NO ,无法区别,所以选项A 错误; 溶液的颜色都为蓝色,无法区别,所以选项B 错误;等质量的CuS 和2Cu S 分别在高温下灼烧,质量的变化不同,2Cu S 灼烧后残留固体质量不变,CuS 灼烧后质量增大,所以可以根据残留固体的质量进行判断,所以选项C 正确;灼烧后产物都为氧化铜,不能鉴别,所以选项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