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诗歌之部夜归鹿门歌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613.50 KB
- 文档页数:4
《夜归鹿门歌》时间:星期:主备人:李俊使用人:教学目标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知识梳理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诵读欣赏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诵读提示: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四、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夜归鹿门歌一、【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就是( )( )A、《长恨歌》与《秦中吟》都就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就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案】CD【解析】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与辛酸。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就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二、【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本题干的关键词源于诗的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习难点: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问题一: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朝代与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齐名,号。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
问题二:学生诵读诗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山寺问题三:首联“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出现了哪两种声音?分别给你怎样的联想?这句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志向?山寺问题四:颈联“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句诗创造了怎样的一种情境?问题五:尾联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问题六:“幽人”指谁?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志向?问题七:小结主旨延伸拓展: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的生平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从《夜归鹿门歌》寻访“隐者”孟浩然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通过意象创造出来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归隐文化和文人的隐逸情结。
教学重点:理解“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通过意象创造出来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旷野上,落日带走最后一抹辉光,只留给世界一个半睡的夜晚,残枝在风中摇曳,稀疏的风吹不走一丝凄清,大地,一片沉寂。
在这个夜晚,有巴山的秋雨陪伴着李商隐,有寒山寺的钟声陪着张继,有皑皑的白雪陪着白居易,还有河面的渔灯陪着查慎行。
那么,这漫漫长夜,又有什么陪着孟浩然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夜归鹿门歌》去探寻答案。
二、目标解读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夜归鹿门歌》的学习,一方面要领悟通过意象来创建意境的技巧,另一方面要掌握通过意境来分析诗人情感的方法,同时通过对孟浩然对意象的选择和应用,理解孟浩然面对人生困境所作出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初识诗人•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赠孟浩然》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
——闻一多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
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
不达而卒。
——《旧唐书》(二)诵读体悟,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师:示范朗读)2.读懂大意,把握内容(1)解题质疑: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预设:夜:点明时间归:归去、归隐。
点明事件鹿门:点明地点。
用典,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用此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与散文制定的课程目标是:1.培养兴趣,丰富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思想内涵,探索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课,是高中古诗文学习的重要补充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古诗文基础,扩大知识积累,提升品鉴能力,加强实践运用。
课改后,古诗文为本省高考考纲必考内容。
因此,如何在教学时使选修课“去必修化”,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取舍,采取多样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标是适应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通过拓展鉴赏,提升学生感受、品鉴古诗文的能力。
该书篇目众多,诗文兼收,要在规定课时内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困难,需要合理把握教学深度,进行整合、取舍,多样化呈现教学形式,建立适合学情的多元评价体系。
夜归鹿门歌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幻灯片首页)一、导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及反思《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2、感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及隐逸志趣。
教学重点1、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把握诗歌意境,领悟感情。
2、理解惟有幽人自来去所体现的诗人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学情分析及预习要点1、已经懂得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2、预习诗歌内容,熟读诗歌。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问题点拨:问题点1:“夜归鹿门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讨论明确:夜“夜”表示时间,归“归”表示事件,鹿门“鹿门”表示地点,从注释①、②可知关于鹿门的两个信息:诗人孟浩然曾隐居鹿门;东汉隐士庞德公曾隐居鹿门山;教师补充: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外岘山附近,在汉江西岸,而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乘船前往数十时可达。
﹙教师补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
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
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歌”表示一种文体,说明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与《长恨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问题点2: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生及平鹿门山这个特殊的地方你能体会到诗的题目中暗含的情感吗?师生共识:诗歌的题目可知这首诗应该是写孟浩然由岘山夜归鹿门的情形,可能与归隐之情有关。
二、学生朗读诗歌,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
1、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教师指导诵读节奏,七言古诗,“二二一二”节拍﹚2、教师以问题点拨学生感知诗歌整体意思。
点拨问题:1、假如以“周末回家”为题写一段文字,你准备写什么?讨论明确:周末回家回家心情,途中所见,回家后的心情。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教材依据】人民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二课《夜归鹿门歌》。
【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唐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和积淀人文素养,所以本教学设计将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内蕴,从而使学生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2)教材分析:《夜归鹿门歌》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在于实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隐逸诗人孟浩然应试落第,在吴越游历多年之后,隐居鹿门山时的作品。
诗歌从日落黄昏写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写到鹿门山途,表现了诗人从陈杂世俗隐居到自然山水的超然洒脱的情怀志趣,但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3)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唐诗,对于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品味意境、对比鉴赏的步骤基本熟悉,对于孟浩然的诗已有所了解,他们初中学过孟浩然的《春晓》《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基本了解孟浩然诗歌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的风格。
但高二学生,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抓住关键词领悟诗人情感内蕴的能力以及在对比中深入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
(4)本节课是本节课是针对小课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开展的一节校内实践展示课,其意图之一在于实践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即“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品味意境、对比鉴赏”四步骤;意图之二在于引领学生按照基本步骤自主赏析古典诗歌;意图之三在于引领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歌意境,抓住关键词语品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内蕴。
(2)过程与方法:关注诗歌意象,品味关键词,反复诵读,通过联想与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人的隐逸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悟诗人的隐逸志趣,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内蕴。
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
篇目一夜归鹿门歌
一、字音认读
1.栖.隐(qī) 2.岩扉.(fēi) 3.寂寥.(liáo)
4.喧.闹(xuān) 5.缩颈鳊
..(jǐnɡ biān) 6.轩冕.(miǎn)
7.揖.让(yī) 8.耆.年(qí) 9.槎.头(chá)
二、词语积累
1.渔梁渡头争渡喧.喧:声音嘈杂
2.岩扉
..松径长寂寥岩扉:石门
3.惟有幽人
..自来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指
三、佳句诵读
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2.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3.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说作者
(一)简介:孟浩然(689-740),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人称孟襄阳。
主要活动于唐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二)作品:著有《孟浩然集》。
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三)评价: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寻背景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
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时的作品。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的特色。
提示:江边:钟声、渡头喧闹的黄昏江景图山中:月亮、烟树、岩扉、松径幽静的月夜山景图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结合全诗,可以看出诗中主人公是一位怎样的人?
提示:体现了诗人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
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
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
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主人公是一位孤高的隐者。
前四句的尘世生活的动态描写与后四句的隐居生活的静态刻画两相对比,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也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其中,显得离人很近。
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
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
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②柘(zhè):一种树。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诗人颂扬村民勤劳智慧之意俱在其中。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E.诗中“牧童”的形象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中“牧童”形象相同。
解析:选BE B项,三、四两句没有描绘农家生活,后面四句才是写农家生活;E项,两个牧童的形象不同。
4.全诗以山翁热情相邀收束,可谓戛然而止。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种笔法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虽未写眼前景象,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已经展现眼前;虽未写作者心情,可面对如此宁静美好的环境,面对如此殷勤好客的人们,作者流连忘返的心情也已经不言而喻。
如此写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二、语言应用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是中国文学极具特色的一朵奇葩。
唐诗绚烂、宋诗清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真实反映古代社会的人情风貌,易为人们所接受,流传十分广泛。
①所选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
②它们既表现了中国文字的艺术魅力
③又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雍容典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④从感时伤怀到离别赠友,从凭古吊今到故园之思,从写景状物到羁旅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