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班冬至教案

大班冬至教案

大班冬至教案
大班冬至教案

大班冬至教案

【篇一:2015幼儿园中班冬至教案】

2015幼儿园中班冬至教案《香香的饺子》冬至是中国传统的24节

气之一,是冬天真正来临的日子。这一天,全国人民都要吃饺子“以

防天冷冻掉耳朵”。为让小朋友既感受到冬至的节气,培养小朋友集

体生活的乐趣,又能提高孩子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所以设计了

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吃饺子”,让幼儿在游

戏中学习句型:我把xx给xx吃。然后通过完成操作表演仿编句型,将单调的仿编活动变得有趣好玩。

活动目标:

1、能够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主题对话交流,学习掌握句型“我把饺

子给xx吃”,并能进行句型仿编:我把xx给xx吃。

2、通过活动,让孩子学会分享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家人的感情。活动重点:

能够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主题对话交流,学习掌握句型“我把饺子给xx吃”。

活动难点:

学习掌握句型“我把饺子给xx吃”,并能进行句型仿编:我把xx给

xx吃。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在生活中吃过饺子,已经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2、物质准备:儿歌《包饺子》、实物饺子、小朋友做好的橡皮泥手

工饺子、水果模型、小动物模型、家庭成员的手指偶

活动过程:

一、点名法检查助听器的工作状态。

听到名字的小朋友和老师击掌问好。

二、活动导入:播放儿歌《包饺子》,然后做手指操,直接引出主题。

羊妈妈,(双手比自己,一蹲一站)

包饺子,(一只手把另一只手的五指往内、往外来回扳)中间突起,(双手

握拳)两边翘(大拇指、小指升起,作”六”的手势)

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两只手半举并左右摇动)师:儿歌里,羊妈

妈包什么?

幼:羊妈妈包饺子。

三、出示实物饺子,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主题对话交流。请幼儿观察、讲述饺子的外形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吃饺子的经历。师:小朋友们看一看,饺子长什么样子?

幼:饺子像小船,像元宝,还像橘子瓣儿……

师:你们吃过饺子吗?什么时候吃的?

师:冬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吃饺子,要不然,耳朵都冻掉了。

师:饺子好吃不好吃?饺子里面有什么?

幼:饺子很好吃。饺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馅儿。有鸡蛋,有韭菜,

有肉肉……

师:你们喜欢吃饺子吗?你们会不会做饺子?

……..

四、请小动物吃饺子,练习句型:我把饺子给xx吃。

师:“喵喵喵”,小猫来了,它说它闻到小朋友做的饺子真香!它也想

吃饺子,谁想让小猫吃饺子?

师:小猫说:谢谢你,你的饺子真好吃。小狗小狗,你怎么了?你也想吃饺子吗?那么谁想让小狗吃饺子?(引导幼儿练习表达:我把饺子

给xx吃。)

五:学习仿编:“我把xx给xx吃”的句式。

通过“我爱我家”游戏,学习仿编句式。幼儿通过教师引导学习仿编

句子。我们也请爸爸妈妈吃水果吧?如:我把苹果给爸爸吃。我把香

蕉给妈妈吃……

六、老师总结,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在家中和家人一起包饺子,体验自己动手制作食物的快乐。

活动反思:

语言教学的核心在于“运用”二字。本次活动通过创设丰富的情景,

让幼儿在宽松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练习句型,大胆仿编。而且两个情

景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对于他们并不陌生,更容易发展他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

【篇二:冬至节教案(2课时)】

六年级探究课---冬至节教案

编制者:唐晓玲

教学目标

1.收集有关冬至的传说、民俗,通过收集材料,真正理解“冬至大如年”的含义。

2.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感受传统节日的

文化底蕴。

3.让学生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

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冬至的材料,传承节日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准备

1.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与冬至有关的资料。

2.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冬至有关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 背诵《节气歌》

同学们,你们能背一背《二十四节气歌》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预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

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这样将课前准备的信息进行交流,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同时,也

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说说冬至。板书:冬至。

二、说冬至由来

简介冬至的由来、俗称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

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

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

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

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

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前是

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被称为

“活节”;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阳历

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冬至”又称为“冬节”。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三、说冬至传说、习俗

过渡:为什么古代的节日还能保留至今?让我们一起用传说和习俗

来“说冬至”吧!

1.用传说说冬至。主要有:

传说一:冬至馄饨夏至面。(见补充材料)

传说二:冬至吃狗肉。(见补充材料)

传说三: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见补充材料)

传说四:冬至吃饺子(见补充材料)

2.用习俗说冬至。主要有:

(1)习俗一: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见补充材料)

(2)习俗二: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农(见补充材料)

(3)习俗三: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见补充材料)

(4)习俗四: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见补充材料)

(5)习俗五:精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见补充材料)

3.各地冬至习俗有不同

(1)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各地在冬

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

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2)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亦称“冬至丸”。流

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

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3)宁夏:冬至吃“头脑”,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

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四、庆冬至

1.交流:引领学生走进冬至节,齐过冬至节,交流自己的父辈和祖

父辈是怎样过冬至的。

2.回忆:自己家里是怎样过冬至的。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

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等,将择优评奖。

五、畅冬至

1. 畅想:下一个冬至,你打算怎么过?

2. 结合时令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

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或描绘出你最向往过的冬至的情景。

六、作业

1. 体验:跟家长学会做馄饨或水饺,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

动手的能力。

2. 讲述:给弟弟妹妹讲述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

补充材料

民间传说

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

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

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

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

都吃馄饨。

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

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

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

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四、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

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

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

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医治

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

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

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

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九九消寒图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

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

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

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

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

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

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

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

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

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

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

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

和丰歉情况。

“冬令进补”

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

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

间习俗之一。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

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

佳时机。冬天进补能更好的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祭天迎日、缅怀祖德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

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

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

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

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

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新装雍容、衣饰应景

衣冠上国的风采联缀着礼仪之邦的气象,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传统的岁时节日中,都

有各自的应景衣饰和礼仪活动,也许正因如此,隆重如新年,反倒

不需要格外强调了。但有一点,新年强调新衣。

盛情敬师、赠袜履长

冬至节贺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所谓履长,是指晚辈

礼拜尊长,尤指儿媳献履献袜。冬至日的礼拜尊长不同于居常的昏

定辰省,一定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此外就是媳妇给公公

婆婆献履献袜,这正是“履长”的本义。这种仪俗至晚在魏晋时便已

形成了。比如,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中便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房产论坛,装修论坛,业主论坛 r% u4 x

在古代,冬至这一天还要举行“隆师”活动。隆有“尊崇”的意思,“隆师”就是敬师、拜师。到了冬至这一天,塾师先要率领学生给孔圣人

拜寿,然后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这一风俗流行面极广。民国前,各书院、学院和私塾都非常重视这一习俗;民国后,一些私塾还在

奉行“隆师”。新浪乐居论坛2 ?- q y- i,如今,各地在冬至都不进行“隆师”活动了,这种习俗也已经销声匿迹了。

【篇三:关于冬至的教案设计】

篇一:冬至主题班会教案

情暖冬至,洋溢青春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冬至的由来;

2.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让学生懂得去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以实际行动减轻父母的负担。

二、教学重点:

了解冬至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

三、教学难点:

领略祖国的传统文化——冬至的的无穷魅力,意识到在生活中能够

懂得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并以实际行动减轻父母的负担。

四、活动形式:

朗诵、讲故事、游戏、吉他、小品、歌唱等

五、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主持人宣布“情暖冬至,洋溢青春”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节日冬至的由来和传说:

(1)请听朗诵诗词《小至》和优美诗句;

(2)讲述冬至的传说和习俗:如冬至吃饺子、狗肉和混沌等。

3、冬至是一个开心的节日,接下来一起来玩游戏“模仿秀”;

4、在冬至这天,家人都会团聚一起吃汤圆,接下来请倾听吉他《卖

汤圆》;

5、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幽默又搞笑的小品《卖汤圆》;

6、冬至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在这一天我们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减轻父母的负担。接下来请听朗诵《歌颂母亲》;

7、在这欢乐的节日当中,每个人心中都有愿望,下面请听歌曲《许

一个愿望》;

8、伴随着歌声,学生畅谈自己的愿望。

9、班主任总结。

篇二:冬至节教案

执教年级教学目标

1.收集有关冬至的传说、民俗,通过收集材料,真正理解“冬至大如年”的含义。

2.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感受传统节日的

文化底蕴。

3.让学生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

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冬至的材料,传承节日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准备

2.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冬至有关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 背诵《节气歌》

同学们,你们能背一背《二十四节气歌》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预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

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这样将课前准备的信息进行交流,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运

用信息的能力。)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说说冬至。板书:冬至。

二、说冬至由来

简介冬至的由来、俗称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

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冬至

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

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

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前是

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被称为

“活节”;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阳历

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冬至”又称为“冬节”。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三、说冬至传说、习俗

过渡:为什么古代的节日还能保留至今?让我们一起用传说和习俗

来“说冬至”吧!

1.用传说说冬至。主要有:

传说一:冬至馄饨夏至面。(见补充材料)

传说二:冬至吃狗肉。(见补充材料)

传说三: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见补充材料)

传说四:冬至吃饺子(见补充材料)

2.用习俗说冬至。主要有:

(1)习俗一: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见补充材料)

(2)习俗二: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农(见补充材料)

(3)习俗三: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见补充材料)

(4)习俗四: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见补充材料)

(5)习俗五:精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见补充材料)

3.各地冬至习俗有不同

(1)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各地在冬

至时有不同的,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

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

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2)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亦称“冬至丸”。流

行于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3)宁夏:冬至吃“头脑”,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

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四、庆冬至

1.交流:引领学生走进冬至节,齐过冬至节,交流自己的父辈和祖

父辈是怎样过冬至的。

2.回忆:自己家里是怎样过冬至的。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

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等,将择优评奖。

五、畅冬至

1. 畅想:下一个冬至,你打算怎么过?

2. 结合时令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

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或描绘出你最向往过的冬至的情景。

六、作业

1. 体验:跟家长学会做馄饨或水饺,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

动手的能力。

2. 讲述:给弟弟妹妹讲述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

补充材料

民间传说

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

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

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

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

都吃馄饨。

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

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

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

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四、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

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

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

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医治

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

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

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

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

朵没人管”的民谣。

九九消寒图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

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

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

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

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

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

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

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

上下联各填一笔,如

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

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

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冬令进补”

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

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

间习俗之一。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

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

佳时机。冬天进补能更好的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祭天迎日、缅怀祖德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

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

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

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

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

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新装雍容、衣饰应景

衣冠上国的风采联缀着礼仪之邦的气象,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传统的岁时节日中,都有各自的应景衣饰和礼仪活动,也许正因如此,隆重如新年,反倒不需要格外强调了。但有一点,新年强调新衣。

盛情敬师、赠袜履长

冬至节贺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所谓履长,是指晚辈

礼拜尊长,尤指儿媳献履

献袜。冬至日的礼拜尊长不同于居常的昏定辰省,一定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此外就是媳妇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这正是“履长”的本义。这种仪俗至晚在魏晋时便已形成了。比如,曹植《冬至献

袜履表》中便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房产论坛,装修论坛,业主论坛 r% u4 x

在古代,冬至这一天还要举行“隆师”活动。隆有“尊崇”的意思,“隆师”就是敬师、拜师。到了冬至这一天,塾师先要率领学生给孔圣人

拜寿,然后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这一风俗流行面极广。民国前,各书院、学院和私塾都非常重视这一习俗;民国后,一些私塾还在

奉行“隆师”。新浪乐居论坛2 ?- q y- i,如今,各地在冬至都不进行“隆师”活动了,这种习俗也已经销声匿迹了。

篇三:幼儿园冬至教案

幼儿园大班冬至教案来自于:石珊启发布时间:2015-12-07a-a+

幼儿园大班冬至教案

一、设计初衷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每年的冬至家家户户都有吃汤圆、吃麻糍来表示全家团聚、庆丰年

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厨具却很难做出口味地道的麻

糍了,很多人对其传统的制作过程也已全然不知。冬至即将来临,

利用现有的资源让幼儿亲身体验制作麻糍,不仅能让幼儿感受节日

的气息,了解麻糍的制作过程,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劳动的快乐,激

发幼儿对传统工艺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l.初步了解冬至与麻糍的意义,掌握制作麻糍的基本常识及制作技能。

2.能独立或与人合作制作麻糍,体会劳动的快乐,激发爱劳动的情感。

三、客座教师:章良忠(以下简称“章”)

四、活动对象:大班

五、活动准备

1.与客座教师联系,把制作麻糍的工具准备好。(糯米、芝麻、黄豆、红糖)

2.联系车辆。

六、活动过程

(一)教师交代活动目的及注意事项。

1.师:过几天就是冬至了,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吃麻糍,你

们知道麻糍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幼儿:不知道)那今天老师就要带你

们去参观麻糍作坊,好吗?

2.师:外出活动应该注意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注意安全、要排

好队伍、讲礼貌,等等)

教师小结:外出时除了讲礼貌,还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到『糍店,

那儿人很多,很挤,小朋友要注意安全,还要跟好队伍,并要在老

师指定的地方参观,不能随便乱跑。

(二)谈话,激发兴趣。

1章:小朋友吃过麻糍吗?幼:吃过,很好吃。

2-章:你们还记得麻糍是什么样的?幼:圆圆的,软软的;黏黏的,

外面还有粉;特别软,粘牙….

章:看来小朋友很喜欢吃麻糍,说得很棒

3.章:谁知道麻糍是用什么做的?幼:我奶奶说是糯米粉做的;可能

是面粉做的,要搓圆… 章:今天,我就带小朋友去看一看麻糍到底

用什么做,要用到哪些工具? 了解麻糍的制作材料、工具及程序

1.捣米

(1)章:小朋友,这是什么呀?有什么用呢?幼:好大的石头,中间有

个大口,是用来盛水的吧!章:这叫捣池,是用来捣米的。我们做麻

糍先要将米蒸熟,再倒入捣池中反复捶捣,直到米粒全都一起为止。

(2)幼儿观看捣米操作情况。

(3)幼儿尝试、脑沁(4)幼儿说说淘米的感觉。幼:好重,抬不动;太

累了,我们两个人也抬不动…章:捣锤是用石头做的,有几十斤重!

这些米就是谌着重的作用才能融在一起。

2. 癍团曾

(1)章:我们要将捣成的米团捏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麻糍。谁知道怎么

把米团变成麻糍?幼:用手搓;就像搓汤圆一样,先搓圆再压扁……章: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举

(2)章沸黯碰:锄一部分米团矽人手中,捏出小块拉断。好吗?

(3)幼儿操作,讲述涟动体』幼:这米好黏,手都粘住了,很难捏;刚

开始辖出夹垦圆圆的,可是拉也拉不断,所以就变得长长的了;米团

软软的像棉花,就是太粘手了……

3. 滚豆沙

(1)让幼儿区别滚过豆沙和没滚过豆沙的麻糍的呸道。章:你们来尝

尝自己捏出来的麻团。幼:淡淡的不怎么好吃。章:这个好吃吗?(幼儿品尝)幼:又香又甜。章:所以做麻糍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滚上豆沙,这样味道才好,但豆沙不能滚太多,也不可太少,还要滚得均匀。

(2)观看客座教师滚豆挲。

(3)师幼共同尝试滚豆觊

4. 幼儿品尝。

(三)小结。师:小朋友,伯伯为我们做的麻糍好吃吗?幼:好吃!师:但是做出这么好吃的麻糍要付出很辛苦的劳动,你们刚才也看了章

伯伯在捣米的时候流下的汗水,可见我们的粮食来的是多么不容易!

我们不仅要爱惜粮食,而且要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四)延伸活动(回幼儿园尝试做麻糍)师:小朋友,我们观看了制作麻

糍的过程,现在我们也来做麻糍,让我们跟着厨房阿姨一起来做吧!1. 幼儿尝试制作麻糍。2. 幼儿品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