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点1
- 格式:doc
- 大小:175.50 KB
- 文档页数:9
“读写结合”的三种课型例析——以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为例西南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室魏小娜摘要:恰当的“读写结合”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
为避免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泛滥、僵化和形式化,特梳理出“促写”型读写结合、“促读”型读写结合、“任务”型读写结合三大类课型。
并结合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例析了三类读写结合课型的基本功能、读写结合点和常见教学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型分类;课例分析尽管“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语文能力,但是中外母语教育实践都已证明:“阅读”和“写作”之间确实存在很多共享知识,恰当的“读写结合”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
尤其近年来,国内外对“读写结合”基本理论和实践路径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读写结合的实践方式也应该越来越丰富、有效。
然而,国内目前语文课堂中流行的“读写结合”还存在目标不明、落点不准、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泛滥、僵化和形式化。
鉴于此,这里尝试结合国内外读写结合的优秀案例和理论观点,尝试梳理“读写结合”的不同课型,明确不同类型读写结合的基本功能、读写结合点和常见教学形式。
并结合人教版高段语文教材举例,供一线老师参考。
需要明确的是:不论哪种课型,既然称之为“读写结合”,从总体上看其中的“阅读”和“写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不宜厚此薄彼。
但是为了方便教师有目的地选择课型、有针对性地开展读写结合,这里依据读写结合中“阅读”和“写作”相对侧重点的不同,划分出系列课型。
一、“促写”型“读写结合“促写”型“读写结合”,是指借助阅读来促进写作的“读写结合”教学课型。
该课型中,阅读为写作服务,重在通过阅读来为写作提供语言积累、素材资源、文本形式和写作技法等内容,“写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这一读写结合课型在我国拥有比较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积淀:无论是古代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现代语文教育家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六年级语文上册读写训练点喀喇沁旗小学语文六年级教研组编写者:锦山小学李菲菲目录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习作要求-----------------------1 第一单元读写重点---------------------------------------------21、山中访友--------------------------------------------------22、山雨------------------------------------------------------43、草虫的村落------------------------------------------------5 4索溪峪的“野”----------------------------------------------7 第二单元训练重点---------------------------------------------95、詹天佑----------------------------------------------------96、怀念母亲--------------------------------------------------137、彩色的翅膀------------------------------------------------158、中华少年--------------------------------------------------16 第三单元训练重点---------------------------------------------169、穷人------------------------------------------------------1710、别饿坏了那匹---------------------------------------------1911、唯一的听众-----------------------------------------------2212、用心灵去倾听---------------------------------------------24 第四单元训练重点---------------------------------------------2513、只有一个地球---------------------------------------------2614、鹿和狼的故事---------------------------------------------28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2816、青山不老-------------------------------------------------30 第五单元训练重点---------------------------------------------3117、少年闰土-------------------------------------------------3218、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3519、一面-----------------------------------------------------3720、有的人---------------------------------------------------3821、第七单元训练重点-----------------------------------------3921、老人与海鸥---------------------------------------------- 4022、跑进家来的松鼠-------------------------------------------4323、最后一头战象---------------------------------------------4424、金色的脚印-----------------------------------------------46 第八单元训练重点---------------------------------------------4725、伯牙绝弦-------------------------------------------------4826、月光曲---------------------------------------------------4927、蒙娜丽莎之约---------------------------------------------5028、我的舞台-------------------------------------------------51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习作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五、六年级阅读的目标是:1.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人教版3-6年级下册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点作者:俞国平三年级下册语文读写结合1、燕子1.学写比喻句比喻时一定要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2.比喻要贴切本课就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句,如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写一句贴切的比喻句。
2、古诗两首 1.按顺序写出春天的景物;2.抓住春天景物最突出的特点来写;3.融入感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本课的两首诗把春天的景物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生机。
写一句表达春天美景的诗句或一段话。
3、荷花 1.按花的不同姿态,不同特点去写;2.运用上恰当的修辞方法。
本课运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出荷花不同的特点晕适当的比喻句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一段话表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4、珍珠泉 1.应恰当选择观察点,不能漫无目的地观察,那样的印象是模糊的;2.抓住景物的特点。
本课通过作者描写家乡珍珠泉水很绿、很深、很清,潭底冒出的水泡很美等特点,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段话赞美家长的美景。
5、翠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本文对翠鸟的介绍作者就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将翠鸟的美丽、敏捷展现在读者眼前,出示一种动物,学习抓住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进行描述6、燕子专列使用倒叙的写法增添文章的新颖性文章的开头先写人们为燕子送行,然后记叙事情发生的原因即经过,最后回到开头送行的一幕,首尾呼应在本周的周记中,运用倒叙的方法表述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用对比写一样事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本文将小村庄以往的美丽和后来的被破坏进行对比,突出了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破坏看图,用对比的方法写两种事物8、路旁的橡树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和动作写一段话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9、寓言两则描写人物的语言《南辕北辙》一文中用四次对话提示了故事内容以及去楚国的人不听劝告,执意而行的性格特点。
随笔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舒小林读和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读写结合是符合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是有着生命力且植根于我国语文教学中的精华。
在语文阅读中通过读来促进写实现读写结合也得到了众多语文界学者的认同。
实现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好读写的切点并以学生的兴趣为主捕捉学生的感受进而拓展其写作的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从学生发展出发如何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策略加以研究读写结合是指将语文中的阅读以及写作相结合进行教学。
这说明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
语文是教育行业中的重点,小学语文教育更为的重要。
但是因为学生上课的时间有限而语文学习又需要慢慢积累而且小学生自律性不强止课容易分心。
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因素。
阅读作为语文的基础,同写结合才能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写作能力。
阅读的过程会让我们进入思考的状态,走进阅读内容。
小学生虽然理解能力有限,但是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理解阅读内容,积累知识。
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读写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因为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他们头脑中会不自觉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加工,对课文的结构和思想进行分析,从而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分析能力。
当然,学生在有了大量的阅读后,语文基础知识就会更加丰厚,并在内容情感的感染下,自然就有想表达、想抒写的动力和欲望,进而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也加强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巩固了语文知识,提升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以读促写、以写引读。
以读促写就是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
大量阅读就是要多读,不仅要做到读的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读的遍数多,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
阅读优秀作品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习理解内容,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选材、组材,如何去确定中心,如何去谴词造句,从而给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课内读写结合(一)《华北明珠白洋淀》选段夏天,整个淀区芦苇密布,一望无边,像是绿色的海洋。
湖面上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枝枝荷花摇摇摆摆。
那些荷花有白的,有粉的,还有红的,真好看!湖中心,渔舟三五成群。
渔民们一会儿张网,一会儿收网,那些网就在湖中上下翻飞。
等到鱼儿满舱的时候,渔舟就一个接着一个向村边划去。
1、阅读赏析:作者抓住了一望无边的芦苇,挨挨挤挤的荷叶、摇摇摆摆的荷花、在湖中徜徉的渔舟、翻飞的渔网等景物的特点,为读者描绘出了白洋淀独特的水乡景色,同时也暗示着白洋淀的物产丰富。
2、仿写训练:认真观察,抓住我们邯郸景物的特点,仿照文段的写法,写一写你眼中的邯郸。
二、拓展阅读第二单元一、课内读写结合(一)《祖先的摇篮》选段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1、阅读赏析:这些充满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2、仿写训练: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写,你能想象人类的祖先怎样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用上“可曾……可曾……”(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选段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1、阅读赏析:这首小诗的2---5小节,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告诉我们辨别方向的方法。
这一切是多么有趣,多么神奇呀!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秘!2、仿写训练: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指南针吗?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文段的形式,写写你知道的天然的指南针。
二、拓展阅读第三单元一、课内读写结合(一)《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选段歌声会把您领进山野,让您看到小溪里滚动的清波,闻到山花扑鼻的芳香,听到百鸟齐名的欢歌。
1、阅读赏析:第二节当我上学的时候,蝈蝈会陪伴婆婆,并且会带给婆婆欢乐。
蝈蝈的歌声会将婆婆带到田野,调动婆婆的视觉、嗅觉、听觉,解除婆婆的寂寞。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课例研究》方案课题提出的背景: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叶圣陶认为“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从此,“以读促写”的观点占据了作文教学理论的主导地位。
它把阅读作为写作学习的基础或前提,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写作教学。
本课题通过课例研究,旨在探索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整合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学课文”的现象,教师不能很好地挖掘课文中的语文训练点,导致学生不会运用语言文字。
不少学生习作时不会选择材料、组织语言,每学年的16次课内习作,学生远远不能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点是必要的,也是有其价值的。
课题概念的界定:1.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3.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4.小学教学读写结合的课例研究:本课题通过课例研究,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整合点,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以便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训练点的确定(挖掘训练点)。
2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实施(设计有效教学环节)。
3.以“课例研究”的方式评价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实施教学评价)。
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了“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课例和经验。
实践意义:一是通过课例研究记录、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经研究、反思,选择适合学生的读写整合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第二,教师在研究中对学生学习过程获得的认识,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第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语文读写结合的方法(一篇)语文读写结合的方法 1读写结合,进行言之有序的训练。
三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年段,它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
为了搞好这个过渡,三年级的片断练习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
片断练习中,宜以仿写和训练言之有序为重点。
仿写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形式,是引导学生写作上路的阶梯。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后,有规可循,写起来就不难。
根据三年级教材中连句成段的一些规律,可采用下列几种训练形式进行仿写。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
讲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所写的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怎样,还要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描述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的,然后仿照课文练习写一段话。
(2)按总起分述顺序写。
总起→举例→小结或总起→分述,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段落结构形式。
总起分述段写法的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这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出了写的门道后,就应要求学生结合写来加深认识。
例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可以小花坛真美为总述句,用总起→举例→小结的形式写一段话。
(3)训练描写动植物的顺序。
学生写状物的难点在于理不出顺序,教师在讲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出状物的顺序。
描写动植物的外形不外抓住特点按顺序写。
描写的顺序要么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要么从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
例如:学习了《翠鸟》后,可仿照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一段写法,规定按耳朵、眼睛、嘴、脚、毛等外形顺序及活动特点写小兔。
学习《爬山虎的脚》,可规定按花、杆、枝、叶的顺序写三角梅等。
(4)按写连续动作的先后顺序写。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观察得不仔细,描写动作往往不具体或顺序颠倒。
又由于受方言影响,不能准确运用动词。
教师在有关课文的讲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换词比较推敲词语用法,接着进行仿写。
此外,还可以进行对话仿写等。
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和改写。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蟋蟀的住宅》读写结合含例文一、《蟋蟀的住宅》读写结合写一种小昆虫训练主题:结合《蟋蟀的住宅》,写一种小昆虫。
训练目标:1、观察一种小昆虫,写出观察到的小昆虫的特点。
2、细心观察,描写时按一定顺序来写。
难点分析:城里的孩子缺乏观察接触小虫子的机会,此时,正是中秋时节,可结合中秋、国庆节假日,让孩子走进乡村,探寻自己喜欢的昆虫。
观察它的形体,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感受昆虫世界的乐趣。
读写结合:《蟋蟀的住宅》一课,对蟋蟀建造房子的一部分抓住了蟋蟀的动作描写,拟人化的写法深入学生内心。
学生在写一种昆虫捕食时也可以抓住动作描写,充分将昆虫拟人化。
训练准备:1、细心观察小昆虫,它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它有什么习性,它以什么为生,如果是连续观察,可以写观察日记。
2、读法布尔的《昆虫记》,里面形形色色的写了很多关于小昆虫的趣事和它们的生活。
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活动课中,到学校的草坪中去观察昆虫,走进昆虫的世界,走进自然。
习作例文:神奇的西瓜虫星期天,我和小伙伴约好在草地上玩。
我提议说:“今天咱们一起捉蜗牛吧。
”伙伴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各自拿起瓶子、小木棍,在草地上捉蜗牛。
找呀找,有的小孩把草连根都给拔起来了。
突然我的手摸到了一个像蜗牛壳一样的东西,耶!我找到了,小伙伴都好奇地凑过来看,我原以为是蜗牛,可是拿起来一看,像蜗牛的壳,又不是蜗牛,到底是什么呢?我也弄不清楚。
我把它们放到地上,认真地观察起来,这时候,它们变得更圆了,跟大米虫差不多,只是颜色淡黄。
我试图让它们展开,它们把身体缩得更圆、更紧了。
怎么也扒不开。
我继续在草地上捉蜗牛,当我捉了四五只蜗牛的时候,这时,我突然发现,我刚才捉的几个像蜗牛壳样的“小球”,它们正在不停地躺下、起来,起来、躺下,在做“仰卧起坐”操呢!不大一会儿,就都“变”成了一只只小虫子,有的跑丢了,有的还是小团,还有的刚钻进草丛,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再也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