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的病例讨论
- 格式:ppt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11
左下肢静脉血栓的疑难病例讨论-V1左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循环疾病,它通常是由于血液凝固途径出现异常而导致的。
症状包括疼痛、肿胀、感觉异常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静脉血栓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
最近,我遇到了一个关于左下肢静脉血栓的疑难病例,并将在下文中讨论该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
一、病例描述患者X男,42岁,体检时发现左小腿静脉血栓。
患者之前无血栓病史,体重指数(BMI)为27。
患者在办公室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很少运动。
患者没有吸烟或饮酒史,有些高血压。
二、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左小腿肿胀和疼痛,但没有明显的红肿。
患者的左小腿周围温度感觉略高于右侧。
腿肚子在活动后疼痛更明显。
患者没有咳嗽、胸闷或气促的症状。
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都在正常范围内,但D二聚体水平略高于正常值。
三、诊断和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确认患者患有左下肢静脉血栓。
接下来,进行了以下治疗措施。
1. 抗凝治疗该患者开始了抗凝治疗,包括肝素和华法林。
肝素为患者提供立即对凝血的抑制,而华法林为患者提供长期的血栓形成保护。
在服用华法林期间,患者需要持续监测INR值,以确保华法林的有效治疗水平。
2. 运动患者被建议适当运动,尤其是要避免长时间坐着不动。
建议患者每天走动,做简单的体操运动等。
3. 康复期在抗凝治疗开始后,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在治疗期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长期康复,以减轻复发的可能性。
建议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继续适度的运动,避免生活中长时间久坐不动,也需要遵守其他一些饮食和生活方式上的建议。
四、结论左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病因的多样性和治疗方法的综合性。
该病例揭示,运动不足、肥胖和高血压等有不良习惯或慢性疾病存在的患者容易发生左下肢静脉血栓。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请建议患者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进行适当的运动以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左下肢静脉血栓的疑难病例讨论(1)
左下肢静脉血栓的疑难病例讨论
背景:本病例为一位60岁女性,因左下肢疼痛、肿胀、皮肤潮红、发
热等症状就诊。
病史: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但患有抑郁症。
此外,患
者曾患有右侧肺动脉栓塞,但已经康复。
检查:血液检查未显示明显异常。
超声检查显示患侧腘静脉血流速度慢,静脉局部弥漫性增粗。
下肢CT提示左侧髂深静脉和股骨静脉内见
高密度影,考虑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抗凝治疗,包括华法林口服和肝素皮下
注射。
在治疗的同时,患者还接受了足部袜和加压包的帮助以改善下
肢静脉回流,并进行了营养支持和心理咨询等综合治疗措施。
讨论:
1. 病因: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曾患有肺动脉栓塞、年龄、性别和抑郁症等因素有关。
2. 治疗:抗凝治疗是目前治疗左下肢静脉血栓的常规方法,在治疗的
同时,多种辅助治疗手段对促进病情康复也都很重要。
3. 预后:左下肢静脉血栓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患者治疗合作情况、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及时与规范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结论:左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并需特别注意抑郁症等患者的特殊情况,合理的治疗和科学的管理可以提高预后。
病例一患者,男性,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某日上午在田间劳动时突然跌倒不省人事2小时入院。
入院检查:体温38℃,血压210∕120mmHg,神志不清。
心尖搏动呈抬举样,心浊音界向左扩大。
左侧上、下肢呈迟缓性瘫痪。
头颅CT扫描示右基底核区及脑室内高密度影,临床诊断为高血压心脏病、脑出血,后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尸体解剖见左心室壁厚1.7cm,室间隔及左室肥厚,乳头肌、腱索增粗。
镜下观,部分心肌细胞体积增大,胞质染色变深,部分心肌细胞体积缩小,核周有黄褐色颗粒状物。
脑右侧内囊、脑室、桥脑、中脑见出血灶。
问题:1、该患者心脏发生了哪些适应性变化?2、为什么心脏会出现一部分心肌细胞体积增大,一部分心肌细胞体积缩小的现象?病例二患者,男性,43岁。
因腰部不适、闷胀入院。
体检发现有一肿块位于右腹部,有波动感。
超声检查肾脏体积增大,皮质变薄,实质内见大小不等液性暗区,左侧输尿管中段见一个1.2cmX1.0cmX0.5cm高亮度光斑,X线静脉尿路造影显示严重肾积水。
对侧肾功能尚好,遂行患侧肾切除。
病理检查见左侧肾脏体积20cmX14cmX10cm,呈囊性,剖开其内充满淡黄色清亮液体,肾皮质最薄处仅为0.1cm,左侧输尿管官腔内有一同上光斑大小结石。
问题:1、患者肾脏发生了什么病理变化?2、患者肾脏体积增大,能否诊断为假性肥大?病例三患者,男性,46岁,右下腹疼痛14小时入院。
体检:体温38.6℃,脉搏84次/分,血压110/70mmHg,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以右下腹为著,周围血检查WBC15.7X109/L。
入院后急行阑尾切除术,见阑尾长10cm,直径1cm,充血肿胀明显,腔内有粪石,阑尾体部明显紫黑色,病理报告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问题1、何为坏疽?如何分类?2、本例阑尾炎属于哪类坏疽?机体可能的病变有哪些?病例四患者,男性,35岁。
肝区胀痛、乏力、食欲不振、厌油两周。
肝功能检查AST 486U/L、ALT61U/L、GGT 186U /L,肝脏免疫学检查BsAg(+)、HBsAb(-)、HBcAb(+)、HBeAg(-)、HBeAb(+)。
病例摘要:某一大面积烧伤病人,住院期间输液时曾行大隐静脉切开插管。
患者后因感染性休克而死亡,死后尸检了现髂外静脉内有血栓形成.分析题:1、该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血栓是何种类型并描述其大体及镜下特点?参考答案:1、大量失液后血液浓缩,各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同时血中释放大量幼稚血小板,粘性增加,易于发生粘集形成血栓.2、属红色血栓。
大体:呈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一定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表面光滑,干燥后,无弹性、质脆易碎。
镜下:在纤维蛋白网眼内有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呈条索状。
一青年发性,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
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
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
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
病人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
分析题: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有哪些?2、左肺可能是什么病变?与前者有无联系?肺内病变的病理变化及发生机制是什么?参考答案:1、手术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升高)及卧床休息(血流状态改变:变慢)都有助于血栓形成。
2、①左肺发生出血性梗死.②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③病理变化:肉眼多位于肺下叶边缘,呈暗红色锥体形,尖向肺门,底部位于肺膜面,边界清楚;镜下,肺组织广泛坏死、出血。
发生机制:血栓形成后活动使其脱落,血栓栓塞于肺,同时由于病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使得肺有明显的淤血水肿,在此基础上栓塞后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一女性,25岁,自然破膜,约10min后,出现寒战及呼吸困难,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发现双肺明显水肿、淤血及出血,部分区域实变,切面红褐色,多数血管内可见数量不等的有形羊水成分,如胎粪、胎脂、角化物及角化细胞等。
护理查房病历讨论记录时间:年月日地点:主持人:职称:讨论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参加人员:讨论内容:XX护师: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
DVT好发于下肢深静脉,为上肢的十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手术后,尤其是妇科手术和骨科手术后近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其病情复杂多变,血栓易脱落,随血液循环运行可致肝、肾、肺栓塞,如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致死或非致死),后期则形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甚至致残,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大家积极发言:XX主管护师:对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发病原因:①静脉血流淤滞:如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手术后、偏瘫、截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淤滞,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可能沉积粘附在血管内膜上,构成血栓形成的核心。
②血液高凝状态:如创伤、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因素造成失血、失液而又补充不足或妊娠、肿瘤、高龄、肥胖及其他疾病等患者自身因素,均可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③静脉内膜损伤:手术可造成血管内膜直接和间接损伤,如静脉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感染等因素,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当静脉壁损伤后血小板黏附其上,发生聚集,促进血栓形成。
XX护师:针对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护理评估,找出高危人群。
手术及分娩、长期卧床制动是引发LEDVT的重要因素。
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不明原因的腿部疼痛、红肿史,既往有无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史,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特别是对高龄、吸烟、肥胖、下肢静脉曲张者,护士更应该结合血常规、出凝血等实验室检查,以确定高危人群,重点预防。
1健康指导: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特别是高危人群,应向其讲解LEDVT的发生原因、后果及预防措施,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护士进行床上运动,尤其是下肢运动,可有效预防LEDVT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