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中推定属于“工作原因”的前提及其限制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伤认定中推定“工作原因”的前提及限制——兼论最高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第(一)项的理解与适用

引言

“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是工伤认定的三个要素,其中,“工作原因”是核心要件,是认定工伤的充分条件1。在工伤认定过程中,一旦因工作原因受伤能够确定,则工伤也基本能够认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在工伤认定中是辅助判断的工具。与此对应的是,工伤认定的三个要素中,最难认定的也是“工作原因”。实践中,什么时间受伤、在什么地方受伤,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认定,但是,因何受伤,以及受伤是否与工作有关,往往较难认定,也是工伤认定中最容易产生争议的地方。此次最高院及时发布《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第四条第(一)项就体现了“工作原因”这一要素在工伤认定中的核心地位,也明确了“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的辅助作用。而该条款关于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确定的情况下推定“工作原因”的规定,更是体现了对劳动者利益的充分保护。但是,该条文也可能导致人们理解上的偏差,即认为工伤认定中的举证责任进一步转移到用人单位身上,任何情况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只要能够确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这两个要素,即可推定为因工受伤,并认定为工伤,除非用人单位能够提供反驳的证据。《规定》出台之后,在企业主群体内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恐慌,认为《规定》对职工过分倾斜的保护,将大大加重企业的负担,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在经济转型时期,更是有可能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以偏概全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最大程度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虽然是工伤认定的原则和精神,但公正与合理也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二者应当兼顾。对于《规定》第四条第(一)项,应当通过分析条文隐含的条件、遵循体系解释的原理、考量条文适用的效果等方式来理解和适用,并通过个案正义来丰富其内涵,而不是简单地以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作为推定“工作原因”的理由。

一、推定“工作原因”的前提条件

(一)“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两个要素应当明确。“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在工伤认定中的作用,一是补强“工作原因”,二是推定“工作原因”。第一种情况下,“工作原因”本身能够初步认定,但由于直接证明“工作原因”的证据不是非常充分,尚未达到事实清楚的程度,则需要通过“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两个要素来补强,通过证据、事实的相互补充、衔接,最终认定为工伤。此时,认定“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的证据可能是非常充分的,也可能仅仅达到了初步证明的程度,即便如此,也足以起到补强“工作原因”的作用。第二种情况下,“工作原因”完全处于无法查明的状态,且客观上可能并不是因工受伤的,但为了体现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也考虑到日常经验法则,而以“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两个要素来推定“工作原因”。这种情况下,作为推定“工作原因”的前提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应予以明确。反映到法律推理的过程中,则要求认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并运用科学的逻辑推理方法进行判断,避免主观推断。

(二)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仍需履行调查职责。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评估剖析,并判断是否可以作出工伤认定,必要时,为了得出准确的结论,也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无论是否进行调查核实,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最终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应当有足够的事实依据。但是,即使在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已经能够证明“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两

1马永欣、李涛、杨科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法院报》,2014年8月21日第4版。

大要素的情况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也不能直接援引《规定》第四条第(一)项来认定属于工伤。就事实认定而言,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工伤认定的行政行为时,应当秉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在工伤认定过程中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如果在“工作原因”尚无法确定的情况下,未履行调查职责而径直认定工伤,不符合依法行政的原则。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规定》第四条第(一)项“没有证据证明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为认定工伤的事实依据,按照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标准,其应当保证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的准确性。质言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穷尽调查手段,经调查仍无证据表明非工作原因导致受伤的,才能作出“没有证据证明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这一结论,否则,即属于事实不清、程序不当。因此,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履行调查职责后作出判断,方符合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标准。

(三)用人单位无相反证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足以证明劳动者工作时间内、在工作场所受伤的事实,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穷尽调查手段后,仍无证据表明是受伤非工作原因导致的,若用人单位仍坚持不构成工伤的,应当提供相反的证据。这既是用人单位的权利,又是用人单位的义务。一方面,即使根据现有材料已足以确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两个要素,且工伤认定机关又无法证明受伤系“非工作原因导致”,若用人单位主张不构成工伤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能直接认定工伤,而应当允许用人单位行使提出反驳证据的权利,例如,指定用人单位在一定期限内提供受伤非工作原因导致的证据,逾期不提供证据的,才能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及调查情况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另一方面,《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都规定了用人单位对“不认为是工伤”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未能举证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或者调查取得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二、应如何理解作为前提条件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

通常我们所讲的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或者单位要求职工工作的时间,工作场所是指职工日常工作所在的场所,以及领导临时指派其所从事工作的场所2。实践中,由于工作情况的复杂性,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定义不是狭隘、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着合理的延伸。比如,职工从事接触粉尘的工作,下班后需在单位浴室洗澡的,那么洗澡的时间和地点就是工作时间和场所的合理延伸;职工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有多个工作场所的情况下,职工往来于多个工作场所之间的必经区域,该区域属于工作场所的合理延伸;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所涉及的时间和区域也是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合理延伸3;还有人认为,上下班途中是工作时间的合理延伸,上下班路线是工作场所的合理延伸4。可以说,上述有关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合理延伸的观点可以从《工伤保险条例》的原则和精神中发掘出来,也得到了《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的支持。《规定》第四条第(二)项还将本职工作以外、用人单位组织的或受用人单位指派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活动的时间和区域也作为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合理延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理解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状态,与工作职责相关的合理时间和合理区域内,均可以认定为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这种开放式的规定,体现了最大可能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和精神。

那么,《规定》第四条第(一)中作为推定“工作原因”的前提条件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应当如何理解?是否包括合理延伸的所有情况?还是对“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延伸有一定的限制?

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合理延伸,能够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

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政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工伤保险司编:《工伤保险条例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3杨科雄:“突发疾病死亡的工伤认定问题研究”,载《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12年第6集,第72页。

4高鸿、殷勤:“职工上下班途中发生电动车事故伤害可以认定为工伤——陈卫群诉江苏省启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决定案”,载《中国行政审判案例:第40~80号案例》第2卷,第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