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感受自然写作指导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3.81 MB
- 文档页数:8
第一单元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学设计教材呈现写作实践:一、片段写作。
九月份,由夏人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
你注意到这些变化了吗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描述这些变化。
提示:1. 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可以先积累下来。
2. 注意“九月份"这个特定的时节,写出由夏入秋的各种变化。
要写得具体明确,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气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在写作方面,从简单的记叙、描写向议论、抒情等多元化表达转变,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和方法指导。
有了明确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更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一单元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写作指导写作是什么?写作是沟通的桥梁,写作是交流的平台,写作是分享信息的工具。
写作始于生活,是沟通交流分享的方式。
学会观察、思考,做生活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和勤于思考习惯。
写作可写人记事、描摹万物、抒发感情、发表见解,就必须学会观察、积累观察素材、养成观察习惯。
教学准备一、明确观察目标目标设定:主题:九月份由夏入秋的自然与人文变化。
具体目标:观察并记录天气、自然景物(如树木、花草、天空等)以及人们穿戴等方面的变化。
二、引导观察步骤步骤一:选定场景指导:选择一个你熟悉且能充分展现季节变化的场景,如校园一角、公园小径、社区街道等。
步骤二:观察内容1.天气变化观察要点:早晚温差、风力变化、空气湿度与清新度等。
引导问题:早晨出门时,你是否感到比夏天时更加凉爽?晚上是否需要添加衣物以防寒意?2.自然景物变化观察要点:树叶颜色(如从绿转黄、红)、花朵凋谢与果实成熟、天空色彩与云朵形态等。
引导问题:在你选择的场景中,哪些树木的叶子开始变色了?有哪些花还在盛开,又有哪些已经凋谢?3.人们穿戴变化观察要点:服装材质(如从轻薄转厚重)、颜色搭配、配饰选择等。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案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
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果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学问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状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案例5篇,欢送大家阅读共享借鉴,盼望大家喜爱,也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尝、比拟、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根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挚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根底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挚友间相互理解、相互观赏的纯真友情。
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教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念?————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
那么我们首先用热情的掌声欢送各位领导,各位教师的到来。
(掌声)【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教师就考考大家填空:, 天际假设比邻。
相识满天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师:那么谁能告知教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人与人之间的友情。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情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日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
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二、理解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 生:伯牙绝弦。
(师适时评价、订正。
再全班齐读)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
(指名答复,老师引导)三、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相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犯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生:自由读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生1:读,生2:读。
初中语文散文敬畏自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思考,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敬畏自然的意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树立敬畏自然的意识。
2. 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自然的态度,让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分析课文: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4. 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自然的惩罚,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5. 总结: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敬畏自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的意识。
6.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自然的短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树立敬畏自然的意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然,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的景物变化,从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文中吸取精神营养,并借鉴写作方法。
2.用心感受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捕捉美好、有趣、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
3.激发对生活、对写作的热情,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
教学过程: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析读例文,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之美。
2.学习写记人叙事的文章,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师:上节课课后,我让大家写写进入初中后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
这节课,我们首先一起来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诊断,方法如下:课件出示:诊断方法1.是否有错别字、语病或标点符号误用?2.作文是否扣住了“新”字?中心是否明确?3.材料是否典型,是否有真情实感?4.条理是否清晰?5.语言是否流畅?表述是否精确?二、细节描写1.概念解读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和情节,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场景,也可以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细节描写是指写作中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可以体现人物性格,彰显人物情思。
人物“鲜活”的特征:具体可感、鲜明生动、富有情韵。
2.具体分类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肖像、衣着、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
场面描写:事情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
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动物、静物描写。
生活描写:情节、事件的细节描写。
二、例文析读1.习作示例片段一:初到新的环境,我很想家,周末一放假我就回家,我见到妈妈说我想她,妈妈说她也想我。
片段二:初到新的环境,我很想家,周末一放假我就冲回家,打开门,我看见妈妈正在洗衣服,听到开门声,她抬起头向门口看了一眼,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的向我跑来,嘴里还不停的说:“娜娜,你可回来了。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活动目标】情感态度培养:1.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思维能力培养:3.学会观摩,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联想和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语文能力训练:4.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
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活动重难点】1.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让学生对写景抒情有所体会。
2.通过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活动时间】课外一周,课内三课时。
【活动过程】第一课时制定计划,明确分组一、导入同学们,自然是美好的,我们就生活在这美好的大自然的怀抱中。
大自然万生万物,都是可现的情态,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那些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使我们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美景。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都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不过,有时我们却像条化石里的鱼,感受不到海水;像化石里的叶片,感受不到清风的吹拂……这一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让我们走进自然,用心灵去感受自然,抒写自然!二、学生提建议,制定计划活动一:我有一个“朋友”(建议侧重于对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观照”,物我之间“心灵的对话”。
可分组游览舒城飞霞公园、万佛湖万某某以及附近自然景物;也可二人一组,一个拟作“物”,一个拟作“我”,展开物我对话。
)活动二:走过四季(建议侧重于对四季景色的独特体验。
可按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四季的诗句,下一节交流。
)活动三:心中的美景(建议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沉浸和遐想。
可写一篇感受自然、描摹现实世界的作文,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
也可写《我家住在___________》描摹想象世界的想象文,如填上“草原上、森林里……”等词语,构思自己向往的自然家园,内容具体,想象合理。
作文中,可利用美术特长,绘制相应图片附以说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写作教案●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第六单元写作>语言简明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教案主备人备课成员七年级语文老师备课时间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课题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手段教案教材多媒体教法与学法举例法,练习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一、导入1.看到他,你马上会想到关于他的哪些事?(出示多媒体图片)这些事件又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学生看图说话)2.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
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二、经典回顾1.可以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出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2.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
出示《邓稼先》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3.还可以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4.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出示《故乡》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5.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出示《药》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三、小试牛刀也许闭上眼睛你都能想出好朋友的样貌,写出他的外在特征并不难,但你还能写出他的性格与气质吗?以《我的朋友》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训练的主题是布局和谋篇,它是立足于明确了具体文体写作的指导,而且是一种共性指导,不论哪一种文体,它都能从一个普遍的高度来进行布局谋篇方面的指导。
而后面的写作训练的第三大题是要求学生写一篇以“快乐”为话题的作文,但同学们对什么是话题作文都知之甚少,所以很有必要就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几种形式,话题作文的审题过程,话题作文拟题的思路分析(即应从哪几方面去拟题),所拟作文题目中哪一种或哪一个最好,......应是本单元首当其冲要指导的。
其次,可就本单元写作训练的主题——布局和谋篇,简略的进行指导即可。
【学情分析】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写作指导和训练,学生对作文中的审题和立意、选材和加工、有了比较清晰和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但有些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太强,对写作各个方面知识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审题分析能力不是很好,对于具体文体的写作更是一无所知。
有鉴于此,特设计此次写作指导课,以期让学生系统的了解话题作文相关知识及其在写作特别是中考中所占的份量和比重,达到应有的训练目的。
【教学目标】一、识记理解话题作文的概念、形式和审题步骤;二、根据话题作文知识的要求拟一个以“快乐”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教学重点】识记理解话题作文的概念、形式和审题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话题作文知识的要求拟一个以“快乐”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设计理念】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点很多,面面俱到的研读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研究话题作文拟题思路的开拓指导上,在系统掌握话题作文的概念形式审题步骤以及例题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汉语知识中词、短语、单句甚至是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打开狭窄的拟题思路,开拓思维——正向逆向思维,优中选优,最终拟出一个令学生心仪的题目,从而写出不同凡响的作文来。
【教学方法】1、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引进泰安地区近12年的中考作文题目,并一一分析其命题类型,最适合用哪一种文体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