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
- 格式:ppt
- 大小:22.73 MB
- 文档页数:1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摘要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可以提高重组频率,使得遗传物质的交换、传递更完整,成为微生物育种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过程包括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原生质体融合以及融合体检出等步骤。
在每个步骤中均要考虑到其应注意的因素,从而提高原生质体育种的效率,达到快速育种的目的。
因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优势,其在多功能菌种选育、工程菌选育和工业生产育种等方面应用广泛。
关键词原生质体制备融合育种原生质体再生融合体检出引言传统的杂交育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受到亲和力的影响,并且要求亲本有性的分化,而原生质体育种则克服了这些缺点。
当细菌细胞壁被剥离,剩下由原生质膜包围的原生质部分称为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融合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
[1]原生质体融合不受种属限制,能够完整的传递遗传物质,使得重组几率提高进而提高育种速度。
[1-2]育种步骤可分为五大步骤:直接亲本及其遗传标记的选择、双亲本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亲本原生质体诱导融合、融合重组体分离、遗传标记分析和测定。
1.亲本遗传标记的选择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的双亲本一般要携带遗传标记,以顺利地筛选到融合子。
常用营养缺陷型、抗性、荧光染色、温度敏感性、孢子颜色、菌落形态等作为标记。
其中营养缺陷型是常用而有效的选择手段。
[3]2.原生质体制备制备原生质体是融合育种的前提,为了制备原生质体,需要将包围细胞的细胞壁去除掉。
去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机械法、酶法和非酶法,现在使用较多的是酶法。
[4]2.1酶法制备原生质体的条件(1)菌体年龄微生物的生理状态决定了原生质体的形成,而菌龄明显影响了原生质体的形成率,菌龄过长不利于释放原生质体,过短则菌丝体容易破裂。
丝状真菌一般选择年轻的尖端生长点的菌丝;细菌与霉菌一般采用对数生长期,而放线菌以对数期到静止期的转换期为好。
[5](2)稳定剂原生质体由于失去了细胞壁因此对环境十分敏感,渗透压尤为重要。
原生质体融合操作方法
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个或更多的细胞融合在一起,以形成单一的细胞。
在实验室中,原生质体融合可用于合成杂交细胞或研究细胞膜蛋白质交互作用。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原生质体融合操作方法:
1. 制备原生质体:收获新鲜的植物细胞并环绕其周围的细胞壁。
用酶类解除细胞壁以获得原生质体。
2. 制备混合物:在离心管中将两种原生质体混合并加入缓冲液。
3. 让细胞融合:通过高渗透压或电脉冲使膜破裂或局部破损,让细胞形成互通。
4. 分离融合物:将融合物分离出来,并放在一个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
5. 检测融合结果: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真正融合,或使用特定的抗体标记来检测融合后的细胞表面分子。
需要注意的是,原生质体融合需要谨慎操作,避免损坏细胞结构或引入杂质。
在实验中,需要仔细选择不同类型的原生质体,以确保它们能够融合。
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原生质体融合又叫体细胞杂交,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植物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再经培养获得杂种植株的过程。
一、盐类融合法1909年,Kuster用低渗NaNO溶液引起原3生质体的融合。
融合方法获得1972年,Carlson等用NaNO3了第一株体细胞杂种,即烟草与其野生种间体细胞杂种(粉蓝烟草与郎氏烟草)。
原理:NaNO3、KNO3、Ca(NO3)2、NaCl、CaCl2等。
通过改变细胞膜表面的理化特性,增加细胞的内吞作用,而实现融合。
应用最早的融合法,但由于异核体形成率低,且对细胞有毒害,目前已不太应用。
二、高钙-高pH融合法1973年,Keller和Melchers用强碱性的高浓度钙离子(5mM CaCl2·2H2O,pH10.5)溶液融合烟草叶肉原生质体,获得种内及种间体细胞杂种。
原理:CaCl 2•2H 2O 0.05mol /L ,pH9.5-10.5,可使质膜表面特性发生改变,而发生融合。
异核体形成率有所提高,但对细胞有一定毒害,目前已不太应用。
三、聚乙二醇(PEG)融合法1974年,Kao和Michaylub用聚乙二醇(PEG)作融合剂,明显提高了异核体的形成率,且对细胞的毒性很低。
因此,该方法迅速展开。
1978年,用PEG法,成功获得了西红柿与马铃薯第一个属间体细胞杂种。
薯番茄或番茄薯PEG融合原理:短时间内,细胞质膜粘连,形成分子桥,进行融合。
四、PEG 、高钙-高pH 相结合的融合法PEG 融合液PEG600030%Ca(NO 3)2•4H 2O0.1M 甘露醇0.4-0.6M pH 10.0五、电融合法开发较晚,1979年,Senda发现电融合方法。
由于对细胞无毒害,已广泛应用。
电融合必须有融合仪和融合板。
电融合仪融合板两个电极原生质体电融合的基本程序①细胞膜的接触:两极通以交变电流,使原生质体沿电场方向排列成串珠状;②膜的击穿:再给以瞬间的高强度电脉冲,使原生质体膜局部受损失而导致融合。
原生质体培养与细胞融合第一节原生质体培养一、原生质体的培养概况1、概念:植物的原生质体:指除去细胞壁以后的裸露细胞。
原生质体培养:是将植物细胞游离成原生质体,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使其再生细胞壁,进而细胞进行持续分裂形成细胞团,进一步生长形成愈伤组织或胚状体,最后分化或发育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原生质体培养特点是:①比较容易摄取外来的遗传物质,如DNA;②便于进行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③与完整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仍可产生细胞壁,经诱导分化成完整植株。
原生质培养首先在烟草上获得成功。
2、原生质体培养的意义①比较容易摄取外来的遗传物质(壁中有活性很强的核酸酶)—研究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再生植株技术,有可能采用细胞遗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新品种。
②便于进行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可广泛地重组植物界优良遗传性状,创造新物种和新品种(如能固N的禾本科植物,高光效植物,高抗植物)③原生质体可作为遗传理论研究的材料—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如细胞起源、壁生物合成、胞间相互作用、不亲和性、激素作用机理等3、原生质体培养程序取材→预处理→分离→纯化→活力检测→培养→细胞壁再生→细胞分裂分化→愈伤组织→愈伤分化→再生植株取材:大田叶片(消毒灭菌)、无菌试管苗叶片、愈伤组织或悬浮细胞预处理:黑暗、低温、叶片萎蔫处理、预培养、和不同光质照射等,可提高原生质体产量和代谢活力。
二、原生质体的分离和纯化1 原生质体的分离叶肉组织是制备原生质理想的材料,遗传性状一致。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
分离原生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机械法和酶解法(1)机械法①首先将细胞放在高渗的糖溶液中(水势低),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原生质体收缩成球状;②破碎组织,从伤口处可释放出完整的原生质体。
最早在19世纪末,利用机械法分离藻类原生质。
(缺点)获得的原生质体少、产生的原生质体的细胞类型受到限制。
一般取材局限于具有液泡化程度较大的细胞或长形细胞的组织。
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融合。
1、相关概念:(1)原生质体:是指那些已去除全部细胞壁的细胞。
细胞外仅由细胞膜包裹,呈圆形,要在高渗液中才能维持细胞的相对稳定。
此外,在酶解过程中残存少量细胞壁的原生质体称为原生质球或球状体。
(2)原生质体融合:即体细胞杂交。
用人工的方法,把分离的不同品种或不同种的原生质体诱导成融合细胞,再经离体培养诱导分化和再生完整植株的整个过程。
若取材为体细胞,则成为体细胞杂交。
2、原生质体的制备:在植物组织里,原生质体被坚硬的细胞壁包裹着,而且由于果胶质等使细胞相互紧紧粘连在一起。
在愈伤组织中,这种粘连相对松些;在细胞悬浮培养物中,只有存在细胞团的情况下,有轻度的粘连。
如果破除这种粘连作用,即可使细胞分离开来,进一步去除细胞壁,就能使裸露的原生质体游离出来。
游离效率的高低主要与植物材料和酶混合浓的组成有关。
基本程序如下:取材→除菌→酶解(加酶、渗透压稳定剂)→原生质体的收集与纯化→洗涤→原生质体活力的测定。
(1)取材与除菌:原则上植物任何部位的外植体都可成为制备原生质体的材料。
但人们往往对活跃生长的器官和组织更感兴趣。
因为,由此制得的原生质体一般都生活力较强,再生与分生比例较高。
常用的外植体包括:种子根、子叶、下胚轴、胚细胞、花粉母细胞、悬浮培养细胞和嫩叶。
对外植体的除菌要因材而异,悬浮培养细胞一般无需除菌。
对较脏的外植体往往要先用肥皂水清洗再以清水洗2-3次,然后浸入70%酒精消毒后,再放进3%次氯酸钠处理。
最后用无菌水漂洗数次,并用无菌滤纸吸干。
(2)酶解:现以叶片为例说明如何制备植物原生质体。
①配制酶解反应液:反应液应是一种pH值在5.5-5.8的缓冲液,内含纤维素酶0.3%-3.0%以及渗透压稳定剂,细胞膜保护剂和表面活性剂等。
③酶解:除菌绿。
反应液转绿是酶解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说明已有不少原生质体游离在反应液中。
经镜检确认后应及时终止反应,避免脆弱的原生质体受到更多的损害。
原生质体的分离、融合与培养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原生质体分离、融合和培养的基本原理。
2.掌握植物原生质体分离、融合和培养的基本过程。
3.了解并掌握利用PEG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原生质体是除去细胞壁后为原生质所包围的“裸露细胞”,是开展基础研究的理想材料。
其中酶解法分离原生质体是一个常用的技术,其原理是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因而使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能降解细胞壁成分,除去细胞壁。
许多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方法可诱导原主质体融合,现在被广泛采用并证明行之有效的融合方法是聚乙二醇(PEG)法、高Ca高pH法和电融合法。
PEG诱导融合的机理:PEG由于含有醚键而具负极性,与水、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一些正极化基团能形成氢键,当PEG分子足够长时,可阼为邻近原生质表面之间的分子桥而使之粘连。
PEG也能连接Ca2+等阳离子,Ca2+可在一些负极化基团和PEG之间形成桥,因而促进粘连。
在洗涤过程中,连接在原生质体膜上的PEG分子可被洗脱.这样将引起电荷的紊乱和再分布.从而引起原生质体融合:高Ca高pH由于增加了质膜的流动性,因而也大大提高了融合频率,洗涤时的渗透压冲击对融合也可能起作用。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1.材料新鲜的菠菜叶片2.试剂(1)酶液:依次加入 1.25%纤维素酶、0.3%果胶酶、0.04%甘露醇、20mmol/LKCl和20mmol/L2-吗啉乙磺酸(MES),55℃水浴10min,冷却至室温,再加10mmol/LCaCL2、5mmol/Lβ-巯基乙醇和0.1%BSA,0.45um微孔滤膜过滤,溶液呈透明橙色。
(2)PEG溶液:4GpPEG4000\3mL去离子水、2.5mL0.8mol/L甘露醇和1mL1mol/L CaCL2。
(3)MMg溶液:0.4mol/L甘露醇、15mmol/LMgCl2、mmol/LCaCl2和4mmol/L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