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精要第十版chapter emotions and moods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4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课程代码:B27052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 32学分: 2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一、课程介绍1。
分别从个体,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面上帮助读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导论、态度和工作满意度、情绪与心境、人格与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工作团队、沟通、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结构与组织行为、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部分。
2.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它的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组织行为学案例,培养学生以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为依据,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人际沟通、领导、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与发展、跨文化沟通、学习型组织建设等组织行为学的实务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阅读:本科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泛读规定的参考教材。
老师随堂抽查学生阅读情况.2、听课: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课堂听讲全部课程,并做好笔记。
听课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3、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随时提出问题,老师随堂辅导。
要求学生与老师建立电话、电子邮箱、QQ、微信联系,交流自学情况。
另外,每学期期末集中大型辅导1次。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含考勤、回答问题、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教材:《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tephen P。
Robbins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参考书目:《组织行为学》,陈春花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l 复习笔记一、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10种管理角色如表1.1所示。
3.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第10版——罗宾斯)06一、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lfilling propheay 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的期望决定他们的行为,即若管理者对其下属表达高期望时,下属不太可能令管理者失望。
二、组织沟通:communication 指意义的传递与理解,在组织中沟通有四种功能:控制、激励、情绪表达与信息。
沟通的过程是信息为内容的源码、编码、通道、解码、接受者、反馈。
有正式群体网络、小道消息、电脑辅助沟通等形式。
三、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技能完成:从众、借口、道歉、自我推销、吹捧、施惠、拉关系等。
四、群体思维:group think 由于群体中从从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常的、由少数人提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
五、领导:leadership 界定为一种能够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在一个群体内部领导者可以通过正式命令形式产生,也可以从群体中自发产生(处理变化的问题,通过开发未来愿景而确定前进方向,然后把愿景与他人进行交流,并激励他人克服障碍以实现远景目标。
)六、组织层面的变革阻力有哪些:组织层面的变革阻力可分为个体阻力和组织阻力两个方面。
变革的个体阻力包括:个体习惯、安全感、经济因素、对未知的恐惧、选择性信息加工五个方面。
变革的组织阻力包括:结构惰性、有限的变革关注、群体惰性、对专业知识的威胁、对已有的权力关系的威胁、对已有资源分配的威胁。
七、社会促进效应,举例说明:指在别人面前,个体绩效水平的提高或降低的倾向。
例如,当别人在场时,个体从事简单的、常规性任务会更快、更精确。
如你一直练习书画,在一群朋友面前表演,比自评是书画地更出色。
再例如,参加演讲比赛前,反复诵读文稿,可是当正式演讲时,面对观众却发挥失常。
八、什么是行为塑造?行为塑造是道德的吗?行为塑造之管理者常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