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李嘉图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161.50 KB
- 文档页数:36
一、李嘉图模型(一)李嘉图模型理论分析李嘉图模型是一个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的静态模型。
在李嘉图模型中,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在于它们在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它的模型框架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每种商品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L),生产函数为线性,规模收益不变;两个国家生产技术存在差异;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无交易成本;要素可以跨行业流动,但不能跨国界流动。
这些就是基本假设,李嘉图模型就是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
李嘉图模型揭示了国际贸易类型取决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既可以出自绝对优势较大的生产领域,也可以出自绝对劣势较小的生产领域。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会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在两个国家间进行专业化生产可以使两国都获得利益。
另外,在这一章中,李嘉图提出由于技术差异的缺失,爱好的不同也会产生比较优势。
第三,如果两个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很相似,那么通过让两国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是进行贸易的决定因素。
在本章中还提到了国际要素流动,贸易均衡不一定导致要素交个均等化,工资率是否均等取决于相对要素禀赋和消费偏好。
第四,规模报酬递增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基础。
另外,考虑在多种产品情况下的李嘉图模型,假定产品是连续的情况下,各国的专业化模式和相对工资水平。
(二)实证检验1、移民△L/L=ΑL*(w*-w)/Lw2、两国、多种商品的实证检验:完全放松专业化的程度;工资结构。
工资结构从三方面检验:⑴国内、国外行业工资率差异行业工资:w z=p z/a z, w*=p*/a*, 根据n种商品贸易前的价格比决定分工格局:出口:p*z/p z=a*z w*z/a z w z>1,z=1,2,……m进口:p*j/p j=a*j w*j/a j w j<1,j=m+1,m+2,……,n比较单位成本:a*z w*z/a z w z>a*j w*j/a j w j(2)国内外行业相对工资率相同,但行业工资存在差异行业工资:w*z/w z=w*j/w j固定比较劳动生产率决定分工格局:由a*z w*z/a z w z>a*j w*j/a j w j可得到a*z/a z>a*j/a j(3)国内工资率相同,但国际工资率存在差异国内工资:w*z=w*j=w*,w z=w j=w,w*/w固定分工格局:a*z/a z>w*/w>a*j/a j二、要素禀赋模型(一)理论分析要素禀赋理论在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主要地位,也称作H-O-S理论。
第二章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两个:•首先,它们在气候、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
•其次,它们试图通过贸易来达到规模经济。
▪李嘉图模型以国家间的技术差别为研究基础:•这些技术差别反映在劳动生产率上。
第二节单一要素经济▪假定存在一个经济社会(我们称之为本国),在这个经济社会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只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和奶酪)。
•劳动的供给是既定的。
•每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是既定的。
•所有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表明了本国的技术水平,为简便起见,我们用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来表示劳动生产率。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指一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aLW表示生产一加仑葡萄酒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aLC表示生产一磅奶酪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L为本国的全部资源,即劳动供给。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二、相对价格与供给▪在单一要素模型中,产品的供给是由相对价格与机会成本共同决定的。
▪PC-为奶酪的价格,PW-为葡萄酒的价格。
▪以葡萄酒衡量的奶酪的相对价格为PC/PW。
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因此每小时工资率等于一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
第三节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模型假设:•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和奶酪•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在每个国家劳动的供给是既定的(L,L*)•每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固定的•劳动在两个国家之间不可流动•市场为完全竞争的•用*来表示外国的变量一、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那么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假设–这意味着本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
也就是说和外国相比,本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效率更高。
–即使本国在两种产品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互惠贸易也是由可能发生的。
贸易模式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1. 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A. 各国间的差别,做善长的事,取长补短,获益(比较优势)B. 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生产效率提高 2. 比较优势:本国生产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外国,拥有比较优势(北美计算机,南美玫瑰) 3. 英国经济学家 大卫-李嘉图模型 A. 一国: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a L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单位劳动生产率是它的倒数生产可能性边界:斜率是横坐标的机会成本(前提是同质)(一个国家能够生产不同产品的组合)不等式:L Q a Q a LC LC LW LW ≤+劳动总是流向工资比较高的部门,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劳动力的流向 奶酪的小时工资: P c /a LC当 Pc/Pw>aLc/aLw , 奶酪部门工资高,本国专门生产奶酪 关键命题:一国相对价格>机会成本时,只生产奶酪如果没有国际贸易,本国必须为自己生产两种产品,导致两种产品的价格必须等于机会成本。
即: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他们的相对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B. 两国*LW*LC LW LC a a a a < 比较机会成本 得出比较优势绝对优势: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
(光凭绝对优势没法确定贸易模式) 4.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确定研究比较优势时必须注意两个市场,即注意两种产品的相对供求量。
RDTOT5.贸易所得两种方法体现贸易互利性: ①间接生产:用1小时生产的奶酪换取葡萄酒:(LCa 1)(Pw Pc )直接用1小时生产葡萄酒:LWa 1因为(LC a 1)(Pw Pc )> LWa 1,所以第一种方法好。
当世界市场均衡时,没有国家会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就一定有PwPc>LWLCa a 。
②研究影响消费可能性:贸易前:消费可能性与生产可能性一致贸易后:都扩大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提高 6.相对工资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工资率也较低,就具有了成本优势(工资相同是在一国情况下)。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斯密绝对优势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还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或者说还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而当时许多殖民地便处于这种状况,它们又与宗主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双向贸易。
李嘉图(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说)解释了这一问题,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7章“论对外贸易”中,运用两国两产品模型,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一、李嘉图模型的假设进行经济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使问题简化,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关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使用或隐含了以下假设:(1)两国两产品模型。
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homogeneous)。
(3)生产成本不变。
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4)运输成本为零。
即不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
这意味着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不变的,从而经济是静态的。
(6)物物交换。
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
但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
即没有闲置的资源,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
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可以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相对成本与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