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旋和反气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6.50 KB
- 文档页数:6
气旋反气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气旋和反气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认识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2. 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因;3. 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特征和影响;4. 能够通过图表和实例分辨气旋和反气旋。
二、教学内容:1. 气旋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 气旋的特点和影响;3. 反气旋的定义和形成原因;4. 反气旋的特点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特点和影响;2.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和实例分辨气旋和反气旋。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到的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与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进行关联,并激发学生对气旋和反气旋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气旋的定义和形成原因(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气旋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强调热空气的上升和冷空气的下沉,导致气旋的形成。
2.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例向学生展示气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气旋有更直观的理解。
第三步:讲解气旋的特点和影响(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气旋的特点,如气旋的转向、气压分布、风向等。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气旋的影响,如带来降水、风暴等。
第四步:讲解反气旋的定义和形成原因(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反气旋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强调冷空气的上升和热空气的下沉,导致反气旋的形成。
2.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例向学生展示反气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反气旋有更直观的理解。
第五步:讲解反气旋的特点和影响(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反气旋的特点,如反气旋的转向、气压分布、风向等。
2. 教师向学生介绍反气旋的影响,如天气晴朗、气温升高等。
第六步: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巩固对气旋和反气旋的理解。
2.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天气预报图、观察实际天气情况等方式,能够分辨气旋和反气旋。
第七步: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框架。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实时观察,评估学生对气旋和反气旋的理解程度;2. 给学生出一份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气旋和反气旋的掌握程度。
“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观测和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教案、气象地图、实物模型等。
2. 学生:天气笔记本、铅笔、尺子、计算器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先用一个关于气旋与反气旋的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如海燕台风的形成过程。
然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天气现象?- 这种天气现象是如何形成的?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等讲解,介绍气旋与反气旋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气旋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温度差异与气压差异。
- 气旋的特点:风力大小、风向、云系和降水等。
- 相关概念解释:气旋中心、气旋演变、气旋路径和卫星云图等。
3. 观察与分析(30分钟)教师将给每位学生分发一张气象地图,并让他们观察分析气旋和反气旋的情况。
学生可以用尺子测量风向,通过观察云朵和降水来判断气旋和反气旋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提供样本天气数据供学生参考,如风速分布图等。
4. 讨论与总结(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进行总结,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们观察到了哪些气旋和反气旋?- 这些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有哪些?- 为什么有的地方会出现气旋,而有的地方会出现反气旋? 5. 实践应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最近一周的天气情况,并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走势。
学生可以参考气象预报、卫星云图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
6. 总结与反馈(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气旋与反气旋的观察报告,包括观察到的具体数据和现象,以及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通过教师讲解、观察分析和实践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气旋与反气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和过程;3.能够分析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天气变化。
二、教学内容1. 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和特征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环流中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
气旋是指向中心低气压区域旋转的风系统,反气旋则是指向中心高气压区域旋转的风系统。
气旋和反气旋的特征如下:•气旋:风向逆时针旋转,中心气压低,风速较大,天气多云或阴雨天气;•反气旋:风向顺时针旋转,中心气压高,风速较小,天气晴朗或少云。
2. 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因是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
当大气环流受到外力扰动或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时,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形成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如下:•气旋:当暖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由于暖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形成低气压区域,周围的空气会向低气压区域流动,形成气旋;•反气旋:当冷空气和暖空气相遇时,由于冷空气比暖空气重,会下沉形成高气压区域,周围的空气会从高气压区域流向周围,形成反气旋。
3. 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是显著的。
气旋会带来阴雨天气和风暴,而反气旋则会带来晴朗和温暖的天气。
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气温:气旋会带来冷空气和降温,反气旋则会带来暖空气和升温;•降水:气旋会带来阴雨天气和风暴,反气旋则会带来晴朗和少云;•风力:气旋的风速较大,反气旋的风速较小;•湿度:气旋会带来湿润的空气,反气旋则会带来干燥的空气。
4.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天气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天气变化是本教案的重点。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天空、测量气温、测量湿度等方式,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趋势,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预测天气变化的方法如下:•观察天空:如果天空阴沉,云层低压,可能会有降雨;•测量气温:如果气温下降,可能会有冷空气来袭;•测量湿度:如果湿度较大,可能会有降雨。
气旋与反气旋教案教案标题:气旋与反气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它们的形成原理。
2. 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特征和区别。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投影仪2. 气象图表和实例图片3. 学生练习册4. 实验材料(如磁力线模型等)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一幅气象图表,引起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表中的气旋和反气旋的标记,并提问学生对这些标记有什么了解。
探究:3. 通过简单的实验,向学生展示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理。
可以使用磁力线模型来模拟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磁力线的旋转方向和形状变化。
4. 解释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理,例如气旋是空气以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反气旋是空气以顺时针方向旋转。
概念讲解:5. 使用幻灯片或投影仪,详细介绍气旋和反气旋的特征和区别。
包括气旋的中心低气压、气旋云系的形态等内容,并与反气旋进行对比。
案例分析:6. 展示几个气旋和反气旋的实例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实例中的天气变化。
7. 引导学生分析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例如气旋常伴随着阴雨天气,而反气旋则常伴随着晴朗天气。
练习与巩固:8.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气旋和反气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总结:9.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气旋和反气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10.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多与气旋和反气旋相关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拓展活动(可选):11.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气象观测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天气图表和记录实际天气变化,进一步深入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和影响。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可根据教育阶段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2. 能够区分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
3. 掌握气旋与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旋(低气压)与反气旋(高气压)的概念和形成原理。
2. 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
3. 气旋与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及PPT课件。
2. 动态模型展示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
3. 实例图片或视频展示气旋与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授气旋与反气旋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和特征。
2. 直观演示法: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和天气影响。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加深对气旋与反气旋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旋与反气旋在实际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台风”、“飓风”等天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背后的形成原因,从而引出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
2. 讲授新课:首先讲授气旋(低气压)的形成原理、气压和气流状况以及天气影响;其次讲授反气旋(高气压)的形成原理、气压和气流状况以及天气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二者的异同点。
3. 巩固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某些天气现象属于哪种天气系统(气旋或反气旋),例如:龙卷风、副热带高压等。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旋与反气旋在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气旋与反气旋的实例,并撰写一篇关于天气系统的短文。
常见天气系统之一-气旋与反气旋系统的教学设计常见天气系统之一-气旋与反气旋系统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天气系统之一-气旋与反气旋系统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和概念辨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分析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绘制简易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图,并分析其特点。
学习者特征:高一新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开展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及策略: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媒体:版图教学实施:情景创设:投影图片小组观察交流:①台风发生的季节和区域②台风四周的气流如何运动的?为什么?台风眼处的天气特征如何?为什么?③联系已有知识,思考台风会带来什么影响?④阅读课本,把上图中的台风卫星图绘制成简易的示意图。
(让2位学生上台绘制)教师精讲:评析学生绘制在黑板上的示意图(展示分析思路和角度,起到示范作用),主要讲清楚:①等压线的的闭合与中心气压是低压特征,故命名低压②回顾旧知识,标注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四周的气流向中心旋转,中心的气流向上旋转,故命名气旋。
③气旋与天气关系④此天气系统与我国的天气关系。
典型例子,夏秋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天气和梅雨伏旱天气,特别要讲清副高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联系,这是疑难点。
突破难点步骤:1.学生阅读课本p46的文字2.指导学生看地理地图册p5中国地形图,了解有关地理名词位置,如北回归线,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华北与东北等。
3.指导学生看课本p41页,复习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规律。
4.指导学生看课本p42七月海平面气压图,找出夏威夷高压位置,让学生用笔描绘出它的闭合的等压线,教师提示学生它的西端延伸到了我国东部。
《气旋和反气旋》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区别2。
让学生理解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重点难点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关于锋面气旋的比较多。
今天咱们来详细剖析锋面气旋的判读技巧。
一、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天气系统(北半球)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水平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由中心流向四周(低空)垂直气流上升下沉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晴朗天气我国典型的天气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长江流域7、8月份的“伏旱”;冬季的寒潮天气;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规律总结:气流规律记忆方法(左右手定则)由图可以判断出气旋、反气旋的低空水平气流的运动方向。
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山脊,叫做高压脊,在此控制之下,多晴朗天气;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峡谷,叫做低压槽,在此控制之下,多阴雨天气。
对比记忆——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的特征比较内容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气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高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水平气流平面示意图(北半球)风北逆时针向中心辐合顺时针向四周辐散二、锋面气旋与天气(1)概念:锋面与气旋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 (2)锋面位置:气旋在等压线向外弯曲处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
(3)天气: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甲锋面附近的降雨主要在A 处,而乙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D 处。
(4)常见地区:中纬度地区. 难点突破与风向向 半球南半球顺时针向中心辐合 逆时针向四周辐散垂直剖面图过境前后气压变化 曲线我国典型的天气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气旋、反气旋中风向的判断气旋、反气旋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判断方法,分析如下: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右图所示,为北半球一气旋.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45°,即为风向。
《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一、课前学习共同体的条件准备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两个主要角色。
师生需要借助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完成各自在学习过程中所担当角色的任务。
具体来说,除教育云平台和教师所配备的个人电脑用以备课和上传学习资源外,师生每人均需配备有支持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智能终端设备(如pad),教室需配备可以连接网络的电脑和电子屏幕(或触屏一体机)设备。
二、学习共同体的角色任务学习共同体的主要角色——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分工,而这些任务均是基于时间轴,在参与学习过程(如下图所示)中产生的。
基于互联网的学习过程分为两大阶段:自主学习阶段与课堂学习阶段。
1.自主学习阶段教师以“学习任务单”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以“互动答疑”来反驱动教师备课。
具体可分为四个环节:第一步,教师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建议的学习时间、学生自主学习需掌握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生自测题通过清单的形式列出,并将学习内容媒体化(如录制集PPT、文字、影像、图片、声音讲解等为一体教学微视频),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学习资源。
教师将“学习任务单”和媒体化的学习资源通过教育云平台推送给学生端设备;第二步,学生接收教师发送的任务和资源后,以“学习任务单”为依据进行自主的、个体的、分散的学习。
在该部分,学生的主要任务,除基本掌握学习内容外,还应通过自测找出自己的不足或提出疑问;第三步,学生进入教育云平台“互动答疑区”通过文字进行生生交流,将讨论、交流后提出的共同问题以及交流过程中激发生成的新问题反馈给教师;第四步,教师浏览“互动答疑区”学生的交流过程,推荐“最优解答”方案,或给予更专业解答,同时,筛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作为备课内容以备课堂进一步探讨,在课堂学习阶段之前,提前将上课用到的课件、视频、图文资料等导入资料库中以备课堂使用。
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将传统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的问题驱动学生的自主完成。
气旋和反气旋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能利用已有知识,绘制简略的气旋、反气旋表示图。
(2)能依照表示图,概括气旋和反气旋运动特点和天气特点。
(3)能判断详细天气现象所属的天气系统。
2过程与方法:经过绘制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表示图,推测垂直运动方向和天气的过程,获得气旋、反气旋的基础知识,掌握绘图的基本技术。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气旋和反气旋等常有的天气系统的学习,认识各因素的内在联系,学会用广泛联系的看法对待问题,注意做到详细问题详细剖析。
教课要点和难点1要点: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气流的绘制、垂直气流的方向的推导和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表示图的绘制。
教课方法启迪式、研究式教课工具:多媒体课件协助教课教课过程教课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环节创建用幻灯片展现近来天气预告创建情形,激发情形的卫星云图学习兴趣用幻灯片展现课时学习目标(1)能利用已有知识,绘制展现课时学习目简略的气旋、反气旋表示图。
阅读领会让学生明确本节目标标(2)能依照表示图,概括气课的学习任务旋和反气旋运动特点和天气特点。
(3)能判断详细天气现象所复习属的天气系统。
在教案上所给的为新内容的学习导入温故知新出示甲图等压线图上画甲做准备,解决学复习在水平解说绘图要领并板图地气压梯度力的生绘图过程中常等压线图上方向微风向犯的错误教课教课内容 环节画气压梯度 力微风向的方法教师活动1010甲10051000出示乙图解说绘图要领并 板图学生活动 设计企图在教案上所给的 层层深入,由易等压线图上画乙 到难,为试尝试地气压梯度力的 究新内容打好基方向微风向 础解说 出示闭合等压线图新课突出要点、打破小组合作试试画难点,将学生熟巡视指导,发现问题,以北京北京、天津、迁安、悉的地名引入新为例解说画气压梯度力方向课学习,利于激承德四地水平气 试尝试究压梯度力的方向发学生学习的兴北半球气旋承德微风向趣,用详细的地图北京995 迁安名标明气旋中心1000不一样部位的点,天津倾听教师解说、思利于学生理解处微风向的方法考后作改正 在台风中心不一样部位风向的差气旋:水平气流(北半球)异。
“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基本概念;b. 掌握气旋和反气旋形成的原理和特征;c. 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在天气系统中的作用;d. 能够分析和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b.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c. 多媒体展示,使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资源获取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于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兴趣;b.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2. 教学难点:气旋和反气旋的相互作用及与天气系统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播放有关气旋和反气旋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兴趣。
2. 教师提问:你们对气旋和反气旋有什么了解?对于气旋和反气旋你们都见过吗?步骤二:概念讲解(20分钟)1. 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介绍气旋和反气旋的基本概念。
a. 气旋:大气的旋转运动。
b. 反气旋:与气旋运动相对的,大气的反向旋转运动。
2.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动画等形式讲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a. 气旋形成: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运动的结果。
b. 气旋特征:风向逆时针转,气压中心低,最低气压在旋转中心。
3. 教师讲解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a. 反气旋形成:冷空气上升、热空气下沉,形成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运动的结果。
b. 反气旋特征:风向顺时针转,气压中心高,最高气压在旋转中心。
步骤三:案例分析(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气象现象的原因和特征:a. 龙卷风的形成原理和特征;b. 台风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2.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将分析结果呈现给全班。
步骤四:探究活动(6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天气状况,并记录下来。
2.3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2.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气流运动特点,掌握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的规律性3.使学生掌握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二、能力目标1.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2.能够说明这些天气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能够结合当地情况分析学校所在地曾经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系统3.通过研究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初步具备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步骤4.通过对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的对比分析来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锋面气旋的分析来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三、德育目标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2.通过学习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进行天气预报的预报分析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教学重点】1.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及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教具准备】城市天气预报挂图、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
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
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板书】2.3 常见的天气系统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出现不同的天气。
常见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内坑中学曾清清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旋与反气旋。
2、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特点和天气状况。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教学以识图、辨图、启发诱导、精讲多练为主, 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旋和反气旋示意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使学生懂得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解释自然天气现象, 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气旋与反气旋的特点, 天气状况。
三、教学方法图示法、对比法(课内探究式整合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课题]观看天气预报, 从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其中所说的天气现象, 联系所学的知识。
过渡:(天气预报中提到的降温、下雪、阴雨、雾主要是由冷锋造成的)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冷锋和暖锋, 除了这两种天气系统还有哪些天气系统会造成天气变化的呢?气旋与反气旋,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
[讲述新课](阅读并思考)什么是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系统?低压或气旋, 高压或反气旋, 都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A低压、高压指气压分布状况低压气压值由中心向四周增加高压气压值由中心向四周减少B.气旋、反气旋指气流状况气旋总是伴随低压出现, 形成低压(气旋)系统反气旋总是伴随高压出现, 形成高压(反气旋)系统因为他们指的是同一个天气系统, 所以气旋就是指低压系统, 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过渡:由于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的不相同, 其天气状况也不相同,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气旋。
一、气旋(低气压)与天气【学生活动】: 用图示回答以下问题:近地面气旋的气压是如何分布的?水平方向的气流如何运动?垂直方向上呢?【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画图的技巧A: 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再画出风向(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气旋:逆时针方向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方向辐合B: 接着再画出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情况。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以运用常见天气系统基本原理解释天气特征形成和天气变化原因为目标,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地理现象为素材,通过图文及“ 活动”说明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突出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全文穿插两项活动,突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为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二目内容,首先介绍了气旋、反气旋与低压、高压的关系,接着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闹释了气旋、反气旋的概念及其气压分布状况、气流运动特点和中心的天气状况、形成的典型天气,突出培养学生空间推理能力。
活动是对常见的天气系统原理的综合运用。
查询中央气象台网站的实时天气图,完成相应的天气变化分析任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课标分析: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选自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分析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本条要求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一一大气,重点是天气系统的形成、结构和运动变化及其影响。
本条要求旨在让学生能够“ 运用示意图”来分析问题。
提倡学生在绘图、读图的过程中,将比较抽象的天气系统知识观化,便于理解。
低压、气旋是对一个天系统的不同表述,低压是从气压场来描述,气旋是从流场来描述,高压、反气旋亦同。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以及在它们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方面来分析。
在对各天气系统进行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分析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这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进行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
学生能够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是一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进行适当拓展分析。
《气旋和反气旋》导学案
临沧市一中赵珍
学习目标
1、识记气旋和反气旋的气压性质;
2、通过画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方向的示意图,复习和巩固风向的画法;
3、通过画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方向的示意图,理解和总结出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方向上的气流的运动状况;
4、通过画气旋和反气旋垂直方向的示意图,理解和总结出气旋和反气旋的天气特点;
5、通过以上2、3目标,理解和总结出气旋和反气旋过境前后的气压和气温变化情况,并画出示意图。
学习重点
1、通过画图,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气流运动状况;
2、理解气旋和反气旋过境时的天气特点;
3、会在气温和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坐标图中判断出气旋和反气旋过境前后的示意图。
学习难点
会在气温和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坐标图中判断出气旋和反气旋过境前后的示意图。
教学流程
1、以传统的方式口述上节课的内容和这节课的新内容导入新课时间是1分钟;
2、学习目标的展示和解读,时间是3分钟;
3、以画图和观看动画示意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查,时间是10分钟;
4、合作学习:用探究案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的实施,时间是12分钟;
5、随堂检测:用训练案进行检测,时间是13分钟;
6、课堂评价:由课代表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并公布表现得较好的小组和相对落后的小组,时间是5分钟。
教学评价
小组课堂评价表
【预习案】
1、温馨提示:
①低气压-中心气压值低于四周;
①高气压-中心气压值高于四周;
③气旋-像江河中的旋涡,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运动;
④反气旋-与气旋相反,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流出。
2、思考:低气压、高气压与气旋、反气旋的区别?
①低气压、高气压:;
①气旋、反气旋:。
3、列表比较
【探究案】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面气压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2题。
1、在图中所示的天气系统中 ( )
①a 地的气压比b 地低 ②c 地附近有冷锋活动 ③d 地的风力比e 地小 ④e 地的风向为偏北风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a 、c 、d 、e 四地中,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的是 ( )
A.a 、e
B.a 、c
C.e 、c
D.d 、e 3、当B 锋面出现时,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
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一场春雨一场暖,田间农夫忙种田
(20XX 年北京文综)如图是某日08时和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读图,回答第2题。
4、由08时到20时,图中()
A.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
B.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
C.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
D.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
【训练案】
一、选择题
1、(20XX年上海)今年4月中旬,受强冷空气的持续影响,本该是春暖花开的我国北方地区却出现“倒春寒”,暴雪降温严重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下列放映这次强冷空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
20XX年9月,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40小时内相继形成“狮子山”“圆规”“南川”三个热带气旋的罕见天气现象,随三者势力的增强,发展成为台风。
据此回
答2~3题。
2、下列能反映北半球台风气流运动特征的示意图是()
3、下面四幅图表示台风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的是()
(20XX年全国文综Ⅱ)如图是20XX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
图中色调由浅到浓依次是云层、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和陆地表面。
读图,回答4~5题。
4、该沙尘发生地位于()
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东北信风带
5、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A.反气旋、冷锋
B.反气旋、暖锋
C.气旋、冷锋
D.气旋、暖锋
二、综合题
6、读“我国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和“我国部分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⑴此时A地处于(填“高压”或“低压”)控制下,从气流运动状况看,其属于(填“气旋”或“反气旋”),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是。
⑵C地现在处于(填“冷”或“暖”)气团控制下,不久锋将过境,锋面过境后,气温将会出现的变化是
,气压将会出现的变化是。
⑶暖空气在冷、暖锋面上常有大规模的上升运动。
在B、C两地中,暖空气被迫抬升的是地,被雨区覆盖的是地。
⑷读“我国部分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