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题】牛顿第一定律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学生版)

【好题】牛顿第一定律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学生版)

【好题】牛顿第一定律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学生版)
【好题】牛顿第一定律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学生版)

牛顿第一定律同步巩固复习试题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大量事实表明,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处于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_________不变的性质叫做_________。

思路解析:通过实验和观察,科学家认识了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并把这种物质属性称为惯性。

答案:运动状态惯性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_________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_________定律。

思路解析: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惯性是物体具有的基本属性之一。

答案:外力惯性

3.公共汽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小明从座位上向前冲去。这现象是因为()

A.小明没有坐稳

B.小明没有抓紧扶手

C.小明的座位光滑

D.小明具有惯性

思路解析:公共汽车正常行驶时小明具有和公共汽车一样的速度,汽车突然刹车,汽车的速度减小了,可小明的速度并没有减小,所以向前冲去,这是惯性的表现。则ABC错,D正确。

答案:D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

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C.受到汽车对它的牵引力

D.不受力

思路解析:物体匀速运动时,物体不受力或者所受合力为零。人站在车厢内相对车厢是静止的。在竖直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车厢对他的支持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点相同,都是作用在人的重心上,构成二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上没有运动趋势,更没有相对运动,所以不受力的作用。则ABC均错,D正确。答案:D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

D.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思路解析: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必须明确力和物体的运动无关,力只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关。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的作用不是使物体产生运动,而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物体如果原来的状态是运动的,不受力仍将永远运动下去,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因此A、C是错误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并不是力作用的结果,因此D是错误的。如果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等同于物体不受力,运动规律也与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相同。因此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可表达为: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时,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答案:B

3.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在静止时的惯性比运动时的大

B.物体的惯性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C.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它的惯性也越大

D.物体的惯性大小跟它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都没有关系

思路解析: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否受力,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与外界因素无关。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答案:D

4.(2010广东佛山模拟)牛顿第一定律是()

A.由科学家的经验得出的

B.通过物理实验直接得到的

C.斜面小车实验做成功后就能够得出的结论

D.在实验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

思路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初步规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牛顿力学中三大运动定律之一。它是一条理想定律,因为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所以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但它却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推理而概括得出来的。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答案:D

5.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对跳远运动员来说()

A.向西跳跳得最远

B.向东跳跳得最远

C.向任何方向跳都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思路解析:由于惯性,人同地球具有一样的速度,相对地球是静止的,所以向任何方向跳都是一样的。ABD错,C正确。答案:C

6.(2010江苏南通中学考模拟)在行使列车车厢的天花板上悬吊一个小球A,在A的正下方地板上有一点B,如图12-5-1所示,当用剪刀剪断细线,小球A将()

A.落在B点上

B.落在B点的前面

C.落在B点的后面

D.无法确定

图12-5-1

思路解析:由于惯性,球A在水平方向保持绳断前的运动状态,而小车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状态不确定,有可能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因此小球A相对于B点的位置也无法确定.

答案:D

快乐时光

冬季的一天,一位先生走进一家饭店,忘记带上门,这时一位顾客大声嚷道:“先生,外边这么冷,您快点带上门吧!”刚进来的先生随即回答道:“尊敬的先生,难道您以为我关上门外面就暖和了吗?”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2010江苏南京模拟)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一定运动

C.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慢慢停下来

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思路解析: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说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A错。我们用手推房子,房子并不运动,B错。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所以C错。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所以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则选项D正确。

答案:D

2.(2010江苏淮安金湖实验区模拟)如图11-5-2所示的四幅图中的情景,不需要用惯性知识加以解释的是()

图12-5-2

思路解析:A、B、C都是惯性现象,都能用惯性知识解释。D瀑布直下是由于重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D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物体运动时比静止时惯性大

B.同一物体运动快比运动慢时惯性大

C.载重汽车比自行车惯性大

D.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力越大

思路解析:选项A、B是错误的,因为物体的惯性与其状态无关,对于同一个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无论运动得快与慢,它的惯性都一样。惯性是物体自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选项D也是常见的错误。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力,不能把惯性与力混为一谈。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

答案:C

4.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物体立即停下来

B.物体继续做曲线运动

C.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将改变运动方向

思路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正在做曲线运动”,这说明了物体是运动的;某时刻“突然外力同时消失”,说明该物体将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而永远运动下去。因此选项C正确,ABD错误。

答案:C

5.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力时,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不变

C.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运动状态就改变

D.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可以处于静止状态

思路解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不受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应选B而不选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有可能会改变物体的状态,有可能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合力为零时,这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效果相同,相当于物体没有受力,这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没有发生变化。因此C项错,而D项正确。

答案:BD

6.坐在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的人,身体突然向右倾斜,这可能是()

A.汽车正在加速

B.汽车正在减速

C.汽车正在向左拐弯

D.汽车正在向右拐弯

思路解析:坐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车里的人原来与车运动状态相同,当车的运动状态突然发生变化时,人与车接触的部

位由于受力与车一起改变了状态,但上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人相对车向右倾斜,则说明车向左拐弯,故选C。

答案:C

7.氢气球用绳子系着一个重物,共同以10 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当到达某一个高度时,绳子突然断开,这个重物将()

A.继续上升一段,然后下落

B.立即下落

C.以原来的速度一直上升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思路解析:重物原来随气球一起以10 m/s的速度匀速上升,当绳子突然断开,重物由于惯性会继续向上运动,又由于重物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所以重物向上运动越来越慢,最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做加速运动,故选A。此题易错选B,因为气球的拉力是重物上升的动力,重力为阻力,此时绳子断开,动力消失,只受重力,有的同学可能没考虑到惯性而轻易认为在重力作用下,重物会立即下落,从而错选B。

答案:A

8.吊在室内的电扇重为G,静止时固定杆对它的拉力为F1,电扇的扇页水平转动起来后,杆对它的拉力为F2,则()

A.F1=G F2=G

B.F1>G F2=G

C.F1=G F2<G

D.F1>G F2>G

思路解析:由吊扇静止时固定杆对它的拉力为F1,知F1=G。当电扇平转起来后,电扇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杆的拉力F2和空气对它的浮力F浮,并且浮力F浮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怎么来的呢?因为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当电扇平转起来后,它吹出来的风方向竖直向下,作用在空气上,空气自然也对电扇产生一个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作用在电扇上,这个力就是浮力。三力的合力为零。

即F2+ F浮= G 由此就知道:F2

答案:C

9.从左向右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先后投下两枚炸弹,不计空气阻力,落地前两枚炸弹在空中的位置应如图12-5-3中的()

图12-5-3

思路解析:两枚炸弹原来都随飞机匀速向右飞行,炸弹投下后,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一段距离,但由于重力的作用,最后都要落下来。因此落地前两枚炸弹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是相等的。故应选B。

答案:B

10.一杯水放在列车内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面突然发生了如图12-5-4所示的变化,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图12-5-4

①列车突然向右启动②列车突然向左启动

③列车向右运动时突然刹车④列车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

A.①或②

B.①或③

C.②或③

D.②或④

思路解析:本题可采用代入法。将各个选项代入题中,分析产生的结果与图中所示的现象是否相符。列车如果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杯中水面应是水平的,车子若向右运动或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水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应向左涌,因此①、④两个变化是不可能的。若列车突然向左启动或向右运动时突然刹车,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向右涌,因此②、③两个变化是可能的。故应选C。

答案:C

11.(2010江苏泰州模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下列一些经历或体验。其中,与物理学中所说的惯性有关的是()

A.明知自己的某个习惯动作不好,可是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改正

B.公交车往往是开开停停,因而给乘客们带来后仰前俯的烦恼

C.提着较重的物体走路,时间长了会感到手臂肌肉酸痛

D.长时间看书,突然抬头看远处的景物会感到模糊

思路解析:A项是个人平时的生活习惯;C项是由于一种动作时间太长而感到累;D项是由于长时间的看书,再看远处的景物时眼睛有点不适应,这三项都与物理的惯性无关,而B项正是惯性在生活中的表现。要能够区分生活中的习惯与物理中的惯性。

答案:B

12.(2010河北课改区模拟)我国第一列磁悬浮列车于2002年12月在上海通车,它的设计最大速度为430 km/h。磁悬浮列车是利用同名磁极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列车与导轨脱离接触,消除了车体与轨道之间的____________,从而大大提高了列车的速度。坐在该列车上的小红同学,看到窗外的房子飞速向后退去,这是以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思路解析:磁极相互作用的特点是同极性相斥,异极性相吸。磁悬浮列车是利用同名磁极相斥的原理使列车与导轨脱离接触,消除了车轮与铁轨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列车的速度。车上的小红看到窗外的房子飞速向后退去,这是以列

车为参照物的。

答案:互相排斥摩擦(摩擦力)列车

13.运输液体货物的槽车,液体中有气泡,如图12-5-5所示,当车向前启动时,气泡将向_________运动,刹车时,气泡将向_________运动,其原因是_________具有惯性。

图12-5-5

思路解析:本题中的液体和气泡相比(单位体积的液体和气体),液体的质量比气泡大,所以液体的惯性要比气泡大,当车启动时,液体由于惯性要保持静止状态,即相对于槽车向后运动,所以会看到气泡向前运动,当刹车时,液体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会扯到气泡向后运动。

答案:前后液体

14.(2010安徽芜湖模拟)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理想实验能深刻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

如图12-5-6所示,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有: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③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④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图12-5-6

(1)请将上述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___(只要填写序号)。

(2)在上述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面关于这些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思路解析:(1)略。(2)在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的四个步骤中①、③、④实际不能做到,因为运动过程中有阻力作用,所以不能达到原来的高度,不能做持续的匀速运动,是理想化的推论。②可以,实际能做到。所以选B。

答案:(1)②④①③(2)B

三峡 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三峡同步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阙.处( ) 叠嶂.(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 (2)重岩叠嶂.( )(3)夏水襄.陵 ( ) (4)沿.溯阻绝 ( )(5)或王命急宣. ( ) (6)其.间千二百里( ) (7)飞漱.其间 ( ) (8)林寒涧肃. ( )(9)属引.凄异 ( ) (10)猿鸣三.声泪沾裳( )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至于/夏水襄陵 C.猿鸣/三声泪沾裳 D.每至/晴初霜旦 4.按要求默写。 (1)描写春冬之时三峡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直接描写三峡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现夏季时三峡水流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直接描写高猿长啸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 (1)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 (2)《三峡》选自《_______》一书,作者_______, _____(朝代)的_________家、______家。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景,描绘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B.本文布局匠心独运,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迅猛,接下来依次描绘秋、冬、春三季的景物。C.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写山为静,写夏水为动。 D.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内容丰富,可谓穷三峡风光,尽四时景物。 (一) 阅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清荣峻茂”是对_______________四个对象的描写。 9.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1)描写三峡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侧面烘托三峡群山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断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11.作者写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试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二)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 同步测试(9)摩擦力

摩擦力 1、关于摩擦力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C.两物体之间有压力就一定有摩擦力 D.两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压力 2、关于摩擦力,有人总结了“四条不一定”,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B.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 C.受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或运动 D.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滑动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3、在中学秋季田径运动会上,李好同学奋力拼搏,勇夺男子100m 冠军,以下两图为该同学奔跑途中的两个瞬间,用12f f 、分别表示该同学在图甲、乙两瞬间所受到的摩擦力,则关于12f f 、的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1f 向后,2f 向后 B.1f 向前,2f 向前 C.1f 向前,2f 向后 D.1f 向后,2f 向前 4、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关于接触处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 B.如果有弹力,则一定有摩擦力 C.如果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 D.如果有摩擦力,则其大小一定与弹力成正比 5、如图所示,物体P 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左边用一根轻弹簧与竖直墙相连,物体静止时弹簧的长度小于原长。若用一个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 向右拉P,直到拉动,那么在P 被拉动之前的过程中,弹簧对P 的弹力T F .的大小和地面对P 的摩擦力f F 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 A.弹簧对P 的弹力T F 始终增大,地面对P 的摩擦力始终减小

B.弹簧对P 的弹力T F 保持不变,地面对P 的摩擦力始终增大 C.弹簧对P 的弹力T F 保持不变,地面对P 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 D.弹簧对P 的弹力T F 先不变后增大,地面对P 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 6、如图所示,A 为长木板,在水平面以速度1v 向右运动,物块B 在木板A 的上面以速度2v 向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是12v v =,A B 、之间无滑动摩擦力 B.若是12v v >,A 受到了B 所施加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C.若是12 v v <,B 受到了A 所施加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D.若是12v v >,B 受到了A 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7、水平桌面上,重300 N 的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最大静摩擦力为33 N( ) A.当用15 N 的水平拉力拉此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5 N B.当用32 N 的水平拉力拉此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32 N C.当用32 N 的水平拉力拉此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30 N D.当用60 N 的水平拉力拉此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30 N 8、如图所示,在粗糙的斜面上,一木块受平行于斜面向上且从零逐渐增大的力F 的作用,木块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关于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沿斜面向上 B .摩擦力的方向可能先沿斜面向上、后沿斜面向下 C .摩擦力逐渐变大 D .摩擦力可能先变小后变大 9、在水平路面上,一辆卡车上放着一只集装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当卡车启动时,卡车对集装箱的静摩擦力使集装箱随卡车一起运动,方向向前 B.卡车匀速运动时,卡车对集装箱的静摩擦力使集装箱随卡车一起运动,方向向前 C.当卡车匀速运动时,卡车对集装箱的摩擦力为零 D.当卡车刹车时,卡车对集装箱的静摩擦力为零 10、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被水平推力压着,静止在竖直墙壁上,当推力F 的大小增加到2F 时,则(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描写春天小兴安的片段,完成练习。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积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观赏)自己(应映)在水里的影子,,。 132.给括号里用的恰当的词画上“”。 133.文段中形容溪水流动的声音的词语是_____,我还能写出两个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134.这段话依次写了春天里的这些景物:_____________。 135.在溪边散步的小鹿还会有那些举动?请在原文后的横线上续写两个。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魔法师的帽子(节选) 他们回到家,小木民矮子精吹三声长口哨,把大家叫来。(这三声长口哨表示出了一件异乎寻常的事情。) 大家从四面八方跑来,围着那个旋紧盖子的瓦罐。 “你们在里面放着什么?”小吸吸问。 “一只蚁狮,”小木民矮子精神气地说,“一只凶狠的真正蚁狮,我们把他给逮住了!” “真了不起,朋友!”斯诺尔克小妞佩服地说。 “我想现在得把他倒到帽子里去了。”斯诺尔克小子说。 “那他就会跟我一样变成另一样东西。”小木民矮子精说。 “能不能请你们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赫木伦干脆地问道。 “我上回变样,就因为我躲在这顶帽子里,”小木民矮子精解释说,“我们想出来了。现在我们要证实一下,看看蚁狮是不是也变成别的东西。” “可……可他一定要变成另一种东西,”小吸吸大叫,“就怕他变成比蚁狮更危险的东西,一分钟就把咱们大伙儿给吃掉。”

他们心惊胆战地看着瓦罐,听着里面闷着的沙沙声。 “噢!”斯诺尔克小妞叫了一声,脸都吓灰了。 小嗅嗅提议,变的时候大伙儿得躲在桌子底下,同时在帽子上压一本大书。“做实验总得冒险,”他说,“现在马上把他倒到帽子里去。” 小吸吸马上钻到桌子底下,小木民矮子精、小嗅嗅和赫木伦把瓦罐倒过来举在帽子上面,斯诺尔克小子快手快脚地旋开罐盖。蚁狮连沙一起落到帽子里去了,说时迟那时快,斯诺尔克小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一厚本外文字典压在帽子上。接着他们全都钻到桌子底下等着。 (有删改)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不同于平常。________ (2)形容非常害怕。________ (3)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使人来不及防备。________ 2.大家商量把蚁狮倒入帽子,害怕发生的事情是() A.蚁狮会变成更凶猛的东西,把大伙儿吃掉。 B.蚁狮会逃走。 C.蚁狮会把帽子咬破。 3.用横线画出描写大家把蚁狮倒入帽子时的表现的语句。 4.蚁狮落到帽子里后,请你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麻雀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中透明的网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目光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它们不仅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3.1认识氧气》同步练习及答案

《3.1认识氧气》同步练习及答案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说法中,能准确表述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液态氧呈淡蓝色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具有可燃性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 思路解析:A、B选项属于物理性质。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所以C错。 答案:D 2.下列氧气的作用,利用了氧气可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性质的是( ) A.气焊 B.炼钢 C.医疗 D.潜水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氧气的用途。注意区分气焊和炼钢。炼钢主要利用氧气的氧化性除去生铁中的杂质,而不是利用氧气支持燃烧。 答案:A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A.碳 B.铁 C.镁 D.红磷 思路解析:做好本题需要同学们记忆氧气性质实验的反应现象。 答案:B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的是( ) A.木条 B.硫 C.铝 D.磷 思路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准确描述。所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只有硫。 答案:B 5.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中,不十分准确的是( ) A.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B.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 C.氧气能支持常见可燃物燃烧 D.氧气具有氧化性 思路解析: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和支持常见可燃物燃烧。 答案:A

6.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无味 B.密度比空气大 C.能支持燃烧 D.不易溶于水 思路解析: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关键是看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A、B、D三项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都属于物理性质。C项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故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C 7.装满氧气的甲、乙两个集气瓶,按图3-1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缓缓由瓶口伸入瓶底,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比在乙中燃烧旺且时间长。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图3-1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解题时先要比较甲、乙两种实验方式有什么不同,再比较甲、乙中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差异,由此推断出氧气的有关性质。 答案:(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2)氧气具有助燃性。 我综合我发展 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研究外界条件对水中氧气含量的影响。他们利用仪器测得以下数据: 表1 某日的不同时间,长有水生植物的人工湖的水样 :30

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

《三峡》同步练习题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5分) 阙()湍() 涧() 曦()啸() 溯()漱() 嶂() 襄()属() 2.填空题。(13分)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____________ ,字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学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渔者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 , 0 ” 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1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绝巘多生怪柏()()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遡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4.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6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

2019届人教版 摩擦力 单元测试

(五)摩擦力 对点训练:对摩擦力的理解 1.(2018·昆山模拟)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B.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也可能有摩擦力 C.有相对运动的两物体之间一定存在着摩擦力 D.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它的运动方向相反 解析:选B静止的物体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如在地面上滑行的物体,地面受到是滑动摩擦力,故A错误;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也可能有摩擦力,比如:在沿着斜向上运动的传送带上与传送带相对静止的物体,故B正确;有相对运动的两物体之间,接触面不一定粗糙,因此不一定存在着摩擦力,故C错误;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运动的方向相反,但总是和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故D错误。 2.[多选]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把木块放在 水平长木板上,在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下轻放一个小纸团,它只能 被指针向左推动。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拉力由零 缓慢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开始运动前,摩擦力逐渐增大 B.当拉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 C.该实验装置可以记录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 D.木块开始运动前,拉力小于摩擦力 解析:选ABC由题意可知,开始时木块保持不动,木块受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可知摩擦力始终等于拉力,故摩擦力大小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而当拉力增大到某一大小时,木块开始滑动,此时说明木块恰好达到最大静摩擦力;而由于滑动摩擦力要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木块移动后拉力将减小,根据纸团的位置即可记录下最大静摩擦力,故A、B、C正确,D错误。 对点训练:静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3.(2018·南京期末)为保障市民安全出行,有关部门规定:对乘坐 轨道交通的乘客所携带的物品实施安全检查。如图所示为乘客在进入 地铁站乘车前,将携带的物品放到以恒定速率运动的水平传送带上, 使物品随传送带一起运动并通过检测仪接受检查时的情景。当乘客将携带的物品轻放在传送带上之后,关于物品受到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品与传送带相对静止时,物品受到静摩擦力

3三峡之秋练习题及答案

3.《三峡之秋》课时练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上拼音。 阙()湍()涧()曦() 啸()溯()漱()嶂() 襄()奔()属()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峡()峭()消() 陕()悄()梢() 胧()陡()峰() 拢()徒()锋()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山岩()的果实()地摇曳 ()的青光()的光辉()的岩石 四、读课文,再填空。 课文是按顺序记述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照样子,写出带“丽”字的词。 例:明净的美(明丽) 雄壮的美()鲜艳的美()灿烂的美() 清秀的美()异常的美()光彩的美() 六、写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反问) 1.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2.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3.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寂静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6.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七、阅读答题。

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白天拥挤的人潮已离去,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艳丽的晚霞,像是打翻了的颜料,洒在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而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把蓝色的海洋,都染成了耀眼的殷红。 渔船点点,如浪花上的花蕊,在斜阳的陪伴下,家人的期待中,满载而归。 远天,归鸟盘旋海面,翅边仿佛擦过晚霞,此时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啊!海边的黄昏,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1.作者通过对()、()、()、()、()、()、()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壮美的海边黄昏风景图。 2.读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打“√”,不是的打“×”。 (1)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 (2)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 (3)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4)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 3.从文中找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仿的语句。

三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三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三峡》练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5分) 阙()湍()涧()曦()啸() 溯()漱()嶂()襄()属() 2.填空题。(13分)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字,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③故渔者歌曰:“ ,。”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1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绝巘多生怪柏()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6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7分) ①重岩叠嶂: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4分)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2分)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2分)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3分) 11.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3分) 1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3分) 13.《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2分) 14.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3分)15.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6.下列加点词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只填序号) (3分) ①沿溯阻绝绝:A.断绝B.极、最 C.缺乏 D.穿过 ②有时朝发白帝发:A.射出 B.揭露 C.启发 D.出发 ③水落而石出者而:A.如果 B.表承接 C.表转折 D.通“尔” 答:①绝:②发:③而: (三)回忆《三峡》《答谢中书书》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17.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18.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分) 19.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1:原句: 理由2:原句: 背诵默写 1.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 2.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 3.从侧面交代三峡两岸山势之高的句子: 4.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5.交代水流湍急,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6.形容三峡江水澄清、风光妩媚的句子: 7.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8.借猿啼和渔歌表现三峡凄凉景象的句子: 9.《三峡》中以快马和疾风来衬托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10.《朱元思书》中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借比喻突出了江水流速极快,本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 文章①段总写,描述了地势。 4.②、③、④段写,分别写出了三峡、、,四季变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的总特征。 5.第②段写三峡;第③段写三峡;第④段写三峡。

七年级科学下册3.6摩擦力2同步测试新版浙教版2

2 ?浴室中为了防止地面沾水而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A .浴室地面应铺上带有凹凸花纹的地砖 B ?人淋浴时穿的鞋底带有凹凸花纹 C .脚底下放一条毛巾 D .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 3 ?下列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 .白行车车闸皮与轮罔之问的摩擦 B .火箭升空时火箭与空气的摩擦 C .圆珠笔的笔珠与纸面之间的摩擦 D .手拿物体时手与物体之间的摩擦 4. 某同学对生活中的一些做法 进行了分析,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 .连接玻璃管与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门用水润湿,水起润滑作用 B .要把拧得很紧的瓶盖打开,在手和瓶盖之问垫一层毛巾,是为 r 减小摩擦 C .雨天,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是由于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力小 D .铅笔芯粉加入到生锈的锁中,起润滑作用 5. 很多动物是“科学应用高手”,它们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进化出具一定科学规律的身体 部位,下列从科学的角度给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壁虎趾上有吸盘,可以增大摩擦 B .泥鳅的体表有黏液,可以减小摩擦 C .斑马身上长满花纹,可以 增大摩擦 D .蚯蚓腹部长有刚毛,呵以增大摩擦 6. 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小超同学利用牙刷做实验,当用力匀速拖动牙刷时,刷毛发生了 如图所示的弯曲,对这个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刷毛弯曲越厉害说明牙刷受到的力越小 B .手的拉力和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不平衡 C .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作用在刷毛上 D .从刷毛弯fH1的方向可以判断牙刷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向右 7. 近年来,一些运营者将车辆加长加高、 增大载重量, 致使有些交通拥挤的路段不堪重负, 伤痕累累。交通部门及时出台限制非法加长、 加高车辆的交通规则, 这主要是考虑到下列中 的() 3.6摩擦力⑵ 1在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 j '增大摩擦的是 九轮滑楼带有滚轮 B 冰淤路面上划出一道 道榄线 轮胎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全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全面) 一、课内阅读。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一(______________)结实一(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起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 B.引出下文 C.承上启下 3.这段话主要是围绕赵州桥的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特点来写的。 4.本段描写了种形态的龙。在文中用“﹏﹏﹏”画出来。 5.我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仿写一句话。 ______ 二、课外阅读 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美丽的秋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花园。霎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田间。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像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候,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器轰鸣。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硕果累累。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数不胜数。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你悄悄地走来,走上山坡,带去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

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人体呼吸道的功能() A、保证气体顺利通过 B、温暧、湿润、清洁人体吸入的空气 C、气体振动发出声音 D、进行气体交换 2、在呼吸系统的结构中,有清洁、温暖、湿润吸入气体作用的器官是() A、气管 B、鼻 C、支气管 D、咽 3、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欧人比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非洲人鼻孔窄小,鼻梁高尖,这有利于() A、气体交换 B、温暖空气 C、气体扩散 D、气体顺畅通过 4、吃饭时随意谈笑,食物可能误入气管的原因是() A、声门裂未来得及关闭 B、会厌软骨盖住了食道入口 C、悬雍垂未阻住鼻腔内口 D、会厌软骨未盖住喉的入口 5、人体呼吸道能对吸人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①温暖②湿润③干燥④清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⑧④ 6、气管能保证气流顺畅通过的原因是() A、气管壁较硬 B、肌肉较松弛 C、有“C”型软骨支架 D、周围有肌肉牵拉 7、鼻腔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清洁和温暖,与此功能无关的是() A、鼻黏膜能够分泌黏液 B、鼻黏膜内有嗅细胞

C、鼻腔内有鼻毛 D、鼻腔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8、哪项不是组成痰的成份() A、食物 B、尘粒 C、细菌 D、粘液 9、患感冒时,常感觉呼吸不畅,主要原因是() A、鼻黏膜分泌的粘液过多 B、气管、支气管分泌痰液过多 C、鼻粘膜充血肿胀 D、声带充血肿胀 10、下列哪一结构没有黏液腺,不能分泌黏液() A、气管 B、鼻 C、支气管 D、肺 11、下列不属于呼吸道的结构是() A、口腔 B、咽 C、气管 D、支气管 12、鼻腔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的作用,主要是因为鼻腔内() A、有鼻毛 B、内表面有粘膜,能分泌粘液 C、有咽 D、粘膜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13、我们不能随地吐痰是因为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痰生成的部位是() A、鼻腔黏膜 B、喉腔侧壁 C、口腔黏膜 D、气管和支气管 14、空气进入肺的正确顺序是()①鼻腔②支气管③喉④咽⑤气管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③⑤② C、①③②⑤④ D、①⑤③②④ 15、感冒时,常常感到呼吸困难,进食无味,是因为()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0题;共26分)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 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 林:青林翠竹林寒涧肃 C. 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 素:素湍绿潭以调素琴 2.下列句子中“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之至市,而忘操之 B. 故时有物外之趣 C. 是吾剑之所从坠 D. 鞭数十,驱之别院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于/夏水襄陵 B. 绝巘/多生怪柏 C. 虽/乘奔御风 D. 常有高/猿长啸 4.读课文《三峡》,体现三峡山河秀丽的句子() A.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 三峡七百里 C.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D.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读课文《三峡》,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A.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C.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读课文《三峡》,下列各句翻译错误的是() A.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C.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D.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7.读课文《三峡》,从侧面交代三峡两岸山势之高的句子() A.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8.对文章《三峡》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 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 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9.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的作者是郦道元,________(朝代)地理学家。本文选自《________》,这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学专著。 10.根据课文《三峡》内容填空。 (1)用奔马、疾风来突出水流速度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与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3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3摩擦力同步测试

摩擦力?能力测试 A卷 1 ?下列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两个相对静止物体间一定有静摩擦力作用. B .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阻力. D .静摩擦力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大. 2. 如图1 - 34所示,用水平力F把重为G的木块压紧在竖直墙上静止不动,不计手指 与木块间的摩擦力,当把水平力增加到2F时,木块所受的摩擦力[ ] A .是原来的2倍. B .是原来的4倍. C.和原来的相等. E1-34 D?是原来的]倍*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越重,使它滑动时的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与物重成正比. 由占可知,动摩擦因数与滑动摩擦力成正比,与正压力成反比. N c.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 .摩擦力总是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D . B 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B 和A 间的静摩擦力等于 F . 4. 一木块重G=30N 按图1 — 35中四种方法放置时施加的外力分别为 F 仁10N, F2=20N F3=30N, F4=40N 则木块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分别为 2= _______ ,N2= _____ ,N3= ______ N4= _____ . 7777777777 (1) El-35 5.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块重 G=200N 的木 块,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卩=0.2,设桌 面对木块的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 则分别用水平拉力 F 仁15N F2=30N F3=80N 拉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 f1= ______ , f2= ______ , f3= ______ . 1. 如图1 — 36所示,一个重 G=200N 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和水平面 2. 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 A 和B 两个物体,A 和B 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 平力F 拉B,而B 仍保持静止(图1 — 37),则此时 A . B 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 F , B 和A 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 F . th 7777777777 间的摩擦因数 卩=0.1,同时物体还受到大小为 10N 方向向右的水平力 F 作用,则水平面对 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 A .大小是10N,方向向左. C .大小是20N,方向向左. ] B .大小是10N,方向向右. D .大小是20N,方向向右. G — 7777777777 E1-36 B . B 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 F , B 和A 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C . B 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B 和A 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零. ⑷

《月迹》训练试题(含答案)

《月迹》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多积累】 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niǎoniǎo() shū()忽 jí()妒面面相qù()争执()粗糙()满盈()依偎() 3、请你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一句关于月亮的比喻句。 例句:月亮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让夜行的人们明确前进的方向。 4、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描写对象,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思乡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请写出古诗词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及其出处。(以下文中出现的此处不可再写) 5、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至今。嫦娥是神话中的人物,美貌非凡,后飞天成仙,住在月宫,千百年来孤身一人。如果你现在登上了月宫,你

有什么话想对她说请写下来。 【语段阅读精品析】 (一)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文字的意思。 2、本段在描写月亮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请写出动态和静态描写的内容各一句。 3、本文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二) ①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②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③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④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⑤“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⑥“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⑦“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⑧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⑨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 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用斜竖线将选文划分成两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 意。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三峡》同步练习题与答案

《三峡》练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 5 分) 阙()湍()涧()曦()啸() 溯()漱()嶂()襄()属() 2.填空题。( 13 分)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 之间。作者,字,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③故渔者歌曰:“,。”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1 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绝巘多生怪柏()()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6 分) ① 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③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7 分) ①重岩叠嶂: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4 分)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 分) 8. 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2 分)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2 分)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3 分) 11.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3 分) 1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3 分)

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测试新版新人教版57

《摩擦力》同步练习 1.假如摩擦力消失了,将会直接导致( ) A.声音不能传播 B.冰块不能漂浮于水面 C.徒手不能爬上直杆 D.电灯通电后不能发光 2.如图所示,穿久了的运动鞋鞋底磨损得厉害,原因是鞋底受到() A.重力 B.摩擦力 C.压力 D.支持力 3.运动鞋底面或汽车轮胎表面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此特点主要是为了() A.增大摩擦 B.轻便省力C.增大压力 D.节省材料 4.如图所示,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A.旱冰鞋装有轮子 B.给车轴加润滑油 C.轴承中安装钢珠 D.轮胎绕上防滑链 5.超市里小红用15N的力推着重30N的购物车,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购物车受到的摩擦力为N,购物车安装车轮的作用是(选填“增大”或“减小”)摩擦. 6.如图,三个相同的物体叠放在一起,当B受到5N的水平拉力时,三个物体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A与B之间、B与C之间的摩擦力分别为N和N.

7.小李利用图示装置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他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板,稳定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读数为N,在木块上放一重物,重复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拉动木板过程中,木板(受到/不受到)木块的摩擦力. 8.电工常用的老虎钳手柄上套有橡胶套,这是利用了橡胶性能好的特点.橡胶套表面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来増大摩擦的. 9.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选取三个相同的木块分别放在不同的接触面上,其中甲、乙两图的接触面是相同的木板,丙图的接触面是棉布 (1)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运动.根据条件可知,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由图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关系. (3)若乙装置中,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拉力突然变大,滑动摩擦力将(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评估此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是.(答出一条即可)

长春版五年级上语文随堂练习及答案-1.2 三峡之秋

长春版五年级上语文随堂练习 1秀丽山河 三峡之秋 积水成渊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正确读音下面画“— —”) 一层.(céng chéng)一匹.(pī pǐ) 光晕.(yùn yūn)跌.倒(diē dié)充.满(cōng chōng)摇曳.(yiè yè)二、字典公公来帮忙(查字典,填空)。 “累”字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按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在本课读(),可以组词为()。它的另外两个读音分别是()、(),可以组词为()、() 三、巧辨双胞胎(比一比,组成词语)。 跌()昏() 轶()混() 俏()峡() 峭()侠() 耀()烁() 戳()砾() 四、词语美容院(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山岩()的露水 ()的光辉()的深谷 ()的果实()的秋天 ()地摇曳()地流淌 五、一起唱反调(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坚硬—— ( ) 消逝—— ( ) 偶尔—— ( ) 朦胧—— ( ) 巨大—— ( ) 平静—— ( ) 显露—— ( ) 成熟—— ( ) 六、我说你猜(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不清楚,模糊。 ( ) 2.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 ) 3.摇荡。 ( ) 4.消失。 ( ) 七、快乐排排队(将下列词语按顺序排列)。 1.中秋端五清明春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汽车车运输工具公共汽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学语文教科书书语文教科书 教科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黎明夜晚黄昏早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修辞面面观(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 修辞方法,并选择其中两种各说一句话)。 1.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 ) 2.于是渔火和灯光,都像惊醒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 ) 3.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 ( ) 4.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 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 ) 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同步练习(有答案)

空气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空气同步练习一.我会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 二氧化碳 .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2、减少污染,净化空气,“还我一片蓝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下列气体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3、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A.二氧化硫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4、下列图示所表示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监测点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状况南浦 57 可吸入颗粒物 II(良) 将军桥 48 I(优) 状元 66 可吸入颗粒物 II(良) 黎明西路 63 可吸入颗粒物 II(良) 5、右表是2008年5月7日温州市部分监测点的空气质量日报。从表中可知,该日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南浦 B.将军桥 C.状元 D.黎明西路 ]6、某同学采用燃烧法除去――瓶空气中的氧气,来得到较纯净的氮气,请你帮助该同学选取最适宜的物质()A.蜡烛 B.铝丝 C.木炭 D.红磷 7、已知在相同情况下,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是() A、约等于21% B、大于21% C、小于21% D、无法确定 8、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9、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用氧气急救病人 B.把氮气和氩气混合充入灯泡,使灯泡耐用 C.用氧气进行气焊D.将氧气、氮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 10、某市的《空气质量周报》,是环保部门对某地区空气污染程度所作的监测报告,主要有①总悬浮颗粒物、②二氧化硫、③氮的氧化物三项量化指标。下列情况中,能直接引起①②两项指标变差的是() A、随意扔弃难以分解的塑料垃圾 B、用煤炭做燃料放出大量烟气 C、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中 D、农业上滥用化肥和农药 二.我会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1、2007年6月9日,“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