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术后肠内营养共27页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14
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据2020年世卫组织统计,全球全年共新增超100万例胃癌病例,而我国新增病例超50万成为全球胃癌新增患者最多的国家。
每年大量的胃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将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因为该方式拥有诸多优势,所以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由于各种并发症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此护理措施也不可少。
一、胃癌术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EN)是补充特定患者身体营养的一种支持方式,作用方式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有些患者由于患上某种疾病,例如胃癌等,导致不能正常饮食,需要某些特定方式提供营养维持身体代谢,肠内营养正是基于此而产生。
其主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服,直接让患者摄取营养物质以增强抵抗力,恢复效果更好;另一种是经导管,常见有鼻胃管、鼻空肠管,需要结合患者病情特征选用合适的方式。
相较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方式具有给药方便、费用低、直接吸收等优势,而且随着对胃肠道结构功能认知的深入,发现胃肠道不仅单纯的具有消化作用,而且能发挥出免疫功能,所以肠内营养更能保证肠道的免疫功能和结构完整性。
胃癌手术属于一种择期手术,经过诊疗满足标准后应越早治疗越好。
其治疗方法是切除胃部的病变部分,以防止癌变细胞在体内进一步扩散,是目前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
临床中主要有三种治疗方式,开放性胃切除术、腹腔镜/机器人辅助下胃切除术和内镜下胃切除术,但由于技术水平限制,相比之下对患者创伤更大、手术风险更高的开放性胃切除术仍然是主要治疗方式。
患者在术后一般需要3~6个月恢复时间,术后禁食,在此期间的营养供给方式主要是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二、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胃癌患者术后身体虚弱,无法正常饮食,肠外营养方式会对胃肠黏膜免疫功能造成损害。
而胃癌术后肠内营养不仅能直接或间接营养肠道黏膜细胞,而且不会破坏胃肠道的免疫功能,同时需要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1)无菌清洁:患者接受肠内营养需要保证用具及使用过程是无菌清洁的,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配置营养液,然后再置于4℃的冷藏箱中保存,但务必要在一天时间内使用,即用即制。
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胃癌手术后的肠内营养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之一。
但是,手术后患者的胃肠管道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营养吸收障碍。
这时,肠内营养支持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消化道给予营养物质的方式,包括肠内滴注和肠内膳食。
这种方式与通过静脉输液的静脉营养支持相比,具有更接近生理的吸收、更容易维持肠道功能等优点。
肠内营养的护理肠内营养支持需要细致的护理,以保证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肠道功能的良好恢复。
肠内滴注的护理肠内滴注是一种将营养液通过管道送入肠道的方式。
肠内滴注的护理包括:•管路的处理。
管路需要每天更换,防止细菌感染。
管路更换前需要进行手卫生,将管路连接处消毒后更换。
•营养液的配制和更换。
营养液不能交叉配制,更换营养液前需要先将残留液体全部排空。
更换次数一般在4~6小时,过于频繁或过于稀释都可能影响滴注效果。
•明确滴注量和滴注速度。
滴注量和滴注速度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过快或过多都可能引起不适,过慢则可能导致营养不足。
肠内膳食的护理肠内膳食是指将营养物质通过口鼻或胃插管等方式送入肠道。
肠内膳食的护理包括:•监测胃肠道反应。
肠内膳食可能引起腹胀、呕吐等不适,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确保饮食的多样性。
肠内膳食需要遵循科学的膳食原则,包括搭配合理、营养充足等。
•定期更换导管和敷料。
肠内膳食需要通过导管送入,需要每天更换一次导管和敷料,防止感染。
肠内营养的监测肠内营养支持的监测是肠内营养护理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营养状态的监测。
应当通过定期检测病情变化和及时调整营养方案,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肠内营养的效果监测。
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体重、肌肉质量、脂肪质量等指标来评估肠内营养的效果。
•有关并发症的监测。
肠内营养支持可能引起并发症,如呕吐、腹胀、腹泻等,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
总结肠内营养支持是胃癌手术后护理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护理人员的细致关注和科学管理。
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发布时间:2023-03-09T11:12:30.33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月22期作者:钟平[导读]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钟平(隆昌市人民医院;四川隆昌642150)目前,胃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外科手术为主。
几乎所有胃癌患者吃了东西后都会存在腹胀不舒服、食欲减退和癌变引起的营养摄取量下降情况,而人体的消耗量增加代谢率高,导致大部分病人在术前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而在胃癌手术后,有很大的创伤且长期禁食,营养不良也会加重。
所以,在手术后的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护理,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减少感染,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就十分重要。
一、胃管如何置放?在进行手术过程中,胃癌患者在病床为半卧位,头部朝一边倾斜,把石蜡涂在鼻胃管上,在病人的胃中放置45 cm左右的鼻胃管,同时在病人的空肠上部20 cm处放置鼻肠管。
胃管进入鼻腔后,可能会引起咳嗽,应提前告知患者。
当胃管抵达后,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动作,以使胃管能够顺利地进入食道。
胃管进入食道后,指导病人做深呼吸,当胃管长度达到50~60 cm时停止,并将胃导管固定,防止脱落。
术后8~12h,通过鼻胃管滴入37~40℃的氯化钠溶液,35~40滴/min。
术后第一天,无恶心、咳嗽等症状后,滴入500 mL的肠内营养粉剂(AA),40滴/min。
术后第二天,滴入1000 mL的AA,80~90滴/min。
术后第三天,滴入1500 mL的AA,120滴/min以下速度匀速滴入。
当病人的肠道蠕动完全恢复,大便排出后,就可以将胃管取出。
二、胃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1、营养管护理:置入鼻胃管和鼻肠管后,使用医用胶布固定好胃管,并留出足够的空间。
在帮助病人翻身的过程中,要小心不要扯断胃管,为了防止胃管滑落,应定期给病人换一次医用胶布。
每天定时监测鼻胃管的位置,防止胃管出现移位、变形。
在滴入肠内营养粉剂过程中,首先把黄色的汁液吸干,在空肠内滴入。
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应用效果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5.27/100 000,高居中国各类恶性肿瘤的第2位,50岁以上人群是胃癌高发群体。
全胃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胃癌的常用术式,临床疗效显著,但大多数胃癌患者因病情折磨和心理应激,食欲下降、乏力、精神抑郁、心态消极,易合并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临床表现,身体营养状况较差,加上手术应激损伤和术后禁食时间较长,患者的营养状况可进一步恶化,而高龄胃癌患者的上述问题更为突出,还易引发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尽快恢复。
胃癌术后积极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是临床共识,对于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和加快住院恢复进程尤为重要,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是目前主要的营养支持途径。
关键词: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应用效果;护理对策近年,临床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小肠恢复最快,术后2~4h后就有肠蠕动,术后6~12h小肠就有消化和吸收功能。
因此,对胃癌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方面效果显著。
目前,胃癌术后进行肠内营养的方式主要采用空肠造瘘管和鼻肠管。
本文对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组、鼻肠管肠内营养组及肠外营养组的3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方式的效果,为临床工作中采用不同的护理对策提供指导,以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388例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在我科行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的患者资料。
男210例,女178例;年龄26~82岁,平均(48±23)岁。
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根据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第1组132例,患者术后通过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第2组128例,患者术后通过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第3组128例,患者术后未行肠内营养。
3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