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摆拍与情景再现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纪实性专题片的常用叙事手段纪实性专题片应充分重视细节描写。
细节可以使人物更加丰满,完整,使其表现的事件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独特性。
人物动作往往能表现出人物性格乃至内心世界,对专题片人物刻画来说十分重要。
细节要真实、精炼,有新意。
在纪实性专题片中,细节就像“血肉”,是丰满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应给以足够重视。
一、长镜头:纪实风格的电视专题片在画面的拍摄与黑处理上,重视长镜头,以保证过程的完整性。
同时少用特写,更多地使用中、全景,以介绍事件所处的环境。
长镜头可以起到的效果:1、“镜头内部的蒙太奇”效果:其可以通过景深镜头,或运动拍摄获得较好的“镜头内部的蒙太奇”效果。
《重逢的日子》2、记录情感变化的效果:人的情感有一个酝酿、发展、表露的过程。
纪实性专题片要非常真实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就要如实记录这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20:55)3、取得可遇而不可求的效果:长镜头在表现一个生活段落的完整性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而这些非设定性的情景没有人为的痕迹,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
《龙脊》二、客观拍摄:客观拍摄,就是隐匿主体视角,避免主观介入和拍摄对象的表演意识,以保证叙事性的拍摄方法。
主要表现为:“跟、隐、偷”拍和“挑、等、抢”拍。
1、跟拍:遇到要表现的生活过程,就需要长镜头跟拍,所谓“跟随,跟随,再跟随”。
摄像机需要不停地移动,操作者的站位不时的变化,而且摄像师要有一种对事件发展趋势的预知意识,边跟拍边要考虑下一步的机位变化,以便从不同角度不间断地拍摄下某一生活事件过程。
《望长城》2、隐拍:为了避免被摄对象对摄像机的'“陌生感”说造成的不安或表演意识,摄像者与对象长期生活在一起,与对象非常熟悉,并建立信任关系,以致拍摄时对象没有感到不自在,甚至不感到摄像机的存在。
《藏北人家》3、偷拍:拍摄者不告知被摄者,并在不被被摄者发现的位置,或将摄像机隐匿不然被摄者发现,暗中拍摄。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各位尊敬的老师:大家上(下)午好!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
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
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
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
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
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
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
“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纪录片情景再现手法浅析作者:王晓明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6年第07期纪录片是对社会及自然事物进行记录报道的非虚构的影片或录像节目。
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影方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情景再现手法的诞生大大拓宽了纪录片的题材领域,让部分特定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走出素材短缺的困境,辅助纪录片创作者用镜头语言形象地表达纪录片中的场面、情节、人物性格,增强了纪录片的故事性、观赏性。
情景再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表象是虚构、模拟,但其本质是实现极大可能的真实。
在不影响纪录片内容科学性、真实性的前提下,采用扮演、重现、特技合成等途径满足导演的需求是情景再现手法的根本出发点。
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意图,创作者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途径,尽可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并吸引观众。
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使用当前纪录片所使用的情景再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人物扮演、特技合成、重演、历史声画资料与虚拟场景相结合等。
通常一部纪录片包含多种情景再现手法,可增强纪录片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个性,为整部片子勾勒出完整的故事线索。
1. 通过人物角色扮演或数字特技合成实现情景再现。
国内外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不计其数。
如《故宫》中以角色扮演的情景再现手法为主,穿插引用了部分电影资料,讲述了皇帝的衣食起居、操劳朝政以及皇太子的成长、嫔妃之间微妙的关系、宦官宫女的日常生活等。
在大型纪录片《敦煌》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角色扮演和电脑三维特效,如佛像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是画师用毛笔一一勾勒的,画面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BBC 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与恐龙同行》等以故事片的形式,根据故事情节设立了不同的角色,他们有自己的名字、鲜活的性格、各自不同的背景等。
2. 使用重演或历史声画资料与虚拟场景结合的手法实现情景再现。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的《武林传奇——铁打潭腿》中,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当年潭腿创始人少林寺高僧钻研腿法的情形。
纪录⽚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2019-05-19当纪录⽚运⽤搬演、再现还原历史史实时,由于不是直接拍摄的历史影像,往往被⼈们简单地称作“虚构”。
正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研究员单万⾥在《纪录与虚构》中指出的,“出于形象化的需要,纪录⽚在表现过去发⽣的事情时往往需要采⽤‘搬演’的⼿法,这也许就是通常所说的‘虚构’的含义”。
①中国传媒⼤学副教授刘洁在《纪录⽚的虚构——⼀种影像的表意》中曾这样对虚构进⾏界定:“狭义地说,纪录⽚的虚构就是在纪录⽚的创作中,创作主体在‘事实核⼼’的基础上,借助有声画形象的影像进⾏搬演、再现与建构,来超越历史时间、现实时空、⽂化差异、意识形态、认知表达、⼼理情绪等存在的界限,所进⾏的⼀种主观性的创造性重构。
”②很明显,她也把在“事实核⼼”基础上的搬演、再现认定为“虚构”。
《现代汉语词典》对“虚构”的解释是“凭想象造出来”,也就是说虚构的东西是没有客观事实依据的。
但是⽴⾜事实核⼼的“搬演”、“再现”,是对事实的⼀种还原⽅式和⼿段,并没有凭想象造出不存在的事实,不应该被纳⼊“虚构”体系。
“搬演”、“再现”等纪录⽅式,准确地讲是“情境再现”或者“真实再现”,不能叫做“虚构”。
其实单万⾥也看到了将“搬演、再现”称为“虚构”会引起混乱,“我们通常⽤‘虚构’这个汉语词汇来翻译英⽂fiction……通常情况下,我将这些词统统译为‘搬演’,之所以采取这种简单的做法,不是因为汉语的词汇不够丰富,⽽是不想使读者(包括我⾃⼰)陷⼊语⾔的圈套,不想引起更⼤的混乱”。
③“《中华⽂明》的作者虽然有时⽤‘虚构’⼀词来概括⾃⼰的表现⼿段,然⽽,或许是由于担⼼⼈们对这个词持有偏见,所以有时更喜欢⽤‘真实再现’⼀词取⽽代之”。
④“再现”没有虚构事实1.不虚构事实核⼼保证了纪录⽚的事实真实纪录⽚要反映的“事实核⼼”不能虚构,是纪录⽚界长期以来坚守的底线;纪录⽚创作的⼤量实践表明,相关纪录⽚运⽤情景再现的部分,在历史上是确有其⼈、确有其事,也就说纪录⽚所要还原的“事实核⼼”是真实的,⽽搬演、再现、补拍等只是还原事实的⼿段⽽已,所以并没有违背纪录⽚真实性的本质特征,从⽽也能为受众所接受。
如何看待电视新闻的摆拍和“情景再现”作者:魏璐芳来源:《今传媒》2009年第11期在目前的一些电视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摆拍和“情景再现”的画面。
这种做法是否合理?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吗?在新闻报道越来越讲究真实的今天,应该如何来看待摆拍和“情景再现”?怎样处理好电视新闻摆拍和“情景再现”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一、摆拍现象的弊端分析摆拍就是拍摄对象在摄影师的指导或导演下,摆出一种姿势或故意做出某种动作来供摄影师拍摄。
这种在电影、电视剧和艺术照片拍摄中常用的手法,现在却被某些摄像、摄影记者用到了新闻报道中。
较常见的做法是:⒈事后补拍有些新闻事件发生后等记者赶到时已经没有现场了,记者为了“再现”生动的现场情景,就组织事件当事人返回原始现场重拍。
说起来记者的理由还十分充足:“新闻事件已经发生过了,要想给观众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就只好摆拍了。
”如某地开展植树活动,记者迟到了,就再叫上一帮人去把已经种好的树拔起来重新种一遍;小学生上街打扫卫生记者没拍到,就让学校领导把学生拉出去,重扫一遍。
在拍摄中,有的记者还要不停地“现场指导”,叫当事人在某条路上走过去又走过来,如果画面不理想,可能还要请采访对象再来几遍;更离奇的是某地警方抓获了一名飞车抢夺者,但犯罪嫌疑人已关在看守所,某媒体的记者为了重现现场,第二天竟要求警方押着犯罪嫌疑人返回原地制造抓捕现场气氛来进行补拍。
电视新闻通过其特有的声画同步记录手段,能够传递更加直观的现场信息,虽然也有一定的加工过程,但信息的畸变较小,其记录形态符合大众“眼见为实”的心理。
摆拍的现场与事实则会有出入,特别是以指向性镜头对待无关人员和无关场合,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与错觉。
提倡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应成为电视记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采访当事人并追踪事件进展,也能适当弥补没有拍到事发场景的遗憾。
电视新闻报道,最忌讳的就是摆布、导演。
通过摆布、导演出来的电视新闻,不仅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且在观众中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浅谈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作者:王雪雯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9期摘要:历史虽然无法再次复制,但作为纪录片来说,它能够带着人们去无限地接近从未接触过的真相。
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传递历史的方式,引起了人们对纪录片真实性的重新思考。
本文结合纪录片的创作和表现手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指出情景再现与纪录片结合所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更好地去研究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创作手法;真实性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情感的力量。
虽然情景再现在目前中国的电视节目中被运用得十分广泛,甚至已经成为电视节目无可替代的表现手法,但在创作理念方面仍然偏重拍摄和纪实技巧而忽略了中国人文情怀和人物情感内涵的挖掘和表达,而情景再现所表达的每段纪实人物的情感故事和人生道路,更加要求纪录片的导演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最为平凡的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情感故事,引导社会向着正确而且阳光的方向去发展。
目前,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创作已经开始步入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虽然情景再现作为当下最流行的纪录片表现手法,但仍然存在利弊的两面性。
有专业人士认为,情景再现这种表现手法会破坏原本纪录片原汁原味的表现手法,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情景再现是情有可原并且架构在原本事实的标准之上进行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平白无故,而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次呈现。
1 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的一种表现手法,打破了以往纪录片中一贯呆滞无味的表现风格,可以通过多种形象化的拍摄和剪辑手法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将主人公的情感信息传递给观众。
尽可能地将已经发生,不复存在的历史事件、文化历史进行还原,有效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
对于创作人员来说,情景再现为纪录片工作解决了许多烦恼。
例如,当拍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时,想要还原当时最真实的影响是非常困难的。
而对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最重要并且极具说服力的就是史料,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历史和我们相差了千年的距离,想要搜集到历史文物或是历史影像大多少之又少,导演无法表现出一部完整的作品。
浅谈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摘要:历史虽然无法再次复制,但作为纪录片来说,它能够带着人们去无限地接近从未接触过的真相。
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传递历史的方式,引起了人们对纪录片真实性的重新思考。
本文结合纪录片的创作和表现手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指出情景再现与纪录片结合所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更好地去研究探讨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创作手法;真实性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情感的力量。
虽然情景再现在目前中国的电视节目中被运用得十分广泛,甚至已经成为电视节目无可替代的表现手法,但在创作理念方面仍然偏重拍摄和纪实技巧而忽略了中国人文情怀和人物情感内涵的挖掘和表达,而情景再现所表达的每段纪实人物的情感故事和人生道路,更加要求纪录片的导演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最为平凡的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情感故事,引导社会向着正确而且阳光的方向去发展。
目前,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创作已经开始步入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虽然情景再现作为当下最流行的纪录片表现手法,但仍然存在利弊的两面性。
有专业人士认为,情景再现这种表现手法会破坏原本纪录片原汁原味的表现手法,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情景再现是情有可原并且架构在原本事实的标准之上进行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平白无故,而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次呈现1 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的一种表现手法,打破了以往纪录片中一贯呆滞无味的表现风格,可以通过多种形象化的拍摄和剪辑手法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将主人公的情感信息传递给观众。
尽可能地将已经发生,不复存在的历史事件、文化历史进行还原,有效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对于创作人员来说,情景再现为纪录片工作解决了许多烦恼。
例如,当拍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时,想要还原当时最真实的影响是非常困难的。
而对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最重要并且极具说服力的就是史料,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历史和我们相差了千年的距离,想要搜集到历史文物或是历史影像大多少之又少,导演无法表现出一部完整的作品。
浅析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使用作者:张文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情景再现是纪录片创作手法当中的一种,在很多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都有应用,对纪录片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为了制作出质量更加精良的纪录片,首先应当了解情景再现的应用要点,进而提升纪录片整体制作质量,这是重要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情景再现;应用要点;纪录片制作情景再现,其本质是对于过往事件的再现,一般情况下,情景再现是编导在无法现场采集事件影像的情况下所选择的艺术加工形式,即是说并非所有情况下都可以使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去进行纪录片创作,而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即无法当场采集影像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
即便情景再现片段的制作精良,高度还原,但是相较于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依然是有差距的。
真实影像所具备的历史感是无法复制的,情景再现难免会存在漏洞。
这便提示了我们,即便情景再现再真实,也只能用于弥补历史情节的缺失,应当合理使用。
纪录片的创作与其他艺术创作形式不同,凡纪录片当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必须要充分体现出对于客观事实的尊重。
所以情景再現也必须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去应用。
真实性永远是纪录片不可缺失的特征,是区分纪录片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典型属性。
所以在采用情景再现手法进行纪录片创作时,必须要避免出现臆想的、捏造的情节,要最大程度还原现实,包括事件现场、人物穿着、行为等等。
即便事件难以完全还原,也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去最大程度进行还原。
当今的许多影视作品,对于一些事件与人物的还原便存在很大程度的失真,抗日时期的女英雄,用上了近年来推出的口红品牌,历史事件的真相,也被过度臆想扭曲,严重缺乏逻辑性,不仅仅失去了应有的艺术价值,更容易误导大众,让年轻观众认为事实便是如此。
这样的问题,在情景再现过程中是不允许存在的,即是说情景的再现,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不能违背真实生活的惯例。
如果人物所处的时代没有某种物件,没有某个事件,便不能加入到还原的情景当中,即便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也绝对不可以利用。
电视法制节目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电视法制节目中,情景再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
通过情景再现,节目可以更加生
动地还原当时的案件情况,让观众深入感受案件的发生和解决过程。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分析情景再现的运用。
一、情景再现的形式
情景再现的形式可以非常多样化,常见的有实拍再现、动画再现、演员再现等。
其中,实拍再现最能真实还原当时的案件情况,但实拍再现的难度也相对较大,需要找到合适的
地点、场景和演员。
动画再现和演员再现则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有好的画面或演员就可以
进行制作。
情景再现的内容主要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案件的经过和解决过程等。
通常情况下,一部好的情景再现节目会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境,从而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
受到案件的发生和解决过程。
情景再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案件的情况,提高观众的法律意识,并引导观众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
通过情景再现,观众可以了解到一些法律知识,同时
也可以对一些违法行为产生警醒。
纪录片“情景再现”中的表演元素
“情景再现”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表演再现历史事件的纪录片。
在这种纪录片中,表演元素非常重要,以下是常见的表演元素:
1.演员表演。
在“情景再现”中,演员通常要扮演历史上真实的人物。
他们不仅要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准确还原角色,更要抓住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从而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地真实感人。
2.场地和道具搭建。
在纪录片中,对于历史场景的还原非常重要,演员们需要在焕然一新的场地中穿梭,模拟实际发生的场景。
同时,道具的使用也是取决于历史事件,例如衣服、武器或其他必要的道具都是“必需品”。
3.音效和配乐。
音效和配乐是情景再现的重要部分,它们能够使得情景再现更加真实,同时也引导观众进入到历史事件的氛围中。
4.灯光和摄影。
灯光以及摄影极大地影响着视觉效果,能够使得场景更加真实。
拍摄“情景再现”需要更多的特殊技巧,包括更加稳定的画面,
特别的镜头角度和更好的合成效果等。
总之,“情景再现”纪录片的表演元素相对来说更加地繁杂,因此制作团队需要更多的配合,才能够使得最终的作品更加地出色。
电视新闻的“摆拍”与事件的真实作者:李正荣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6期内容提要: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属性,是新闻的生命。
在目前的一些电视新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情景再现的电视“摆拍”画面,在越来越讲究真实的今天,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基于画面重构的“摆拍”与事件的真实性的关系,对摆拍现象进行相应的利弊分析,对摆拍的合理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研究分析,力求为新闻事业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电视新闻;摆拍;事件真实一、电视新闻“摆拍”的内涵分析电视摆拍是指拍摄对象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摆出一种姿势或作出相应的动作进行拍摄。
电视摆拍通常用在电影电视或摄影拍摄等领域,但如今却被某些记者应用到新闻报道之中,常见的主要有:事后补拍、摆布现场两种做法。
当记者到达某些事件现场时,事件已经结束,记者为了再现之前的情景,就组织人进行还原重拍,这种摆拍通常被称为事后补拍。
有的记者在采访事件性的新闻过程中,喜欢刻意摆布,以求最佳的收视效果,结果造成导演痕迹比较明显,这种做法通常被称作摆布现场。
无论采用哪种摆拍,新闻事件和人物所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特定存在的,新闻记者必须尊重客观,注重真实,否则会造成新闻失去真实性。
二、电视新闻“摆拍”应遵循的原则(一)“摆拍”应尊重真实。
电视新闻的摆拍是一种还原真实现状的重新构架,但必须尊重新闻的客观性,不应是道听途说,未加论证凭空虚构的事情。
摆拍不仅在电视新闻中出现,在纪录片中同样也有。
纪录片中能够通过摆拍获得奥斯卡奖,以还原真实世界的方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那么在电视新闻中,只要尊重新闻本身的客观真实,群众仍然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其存在也是非常合理的。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新闻报道也必须遵循客观存在。
在新闻的采访拍摄中,必须以真实为本,注重对真实生活的勾画和还原,这里并不否定画面重构,但重构一定是还原真实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只有报道真实,新闻才不会失去本真和报道价值。
浅析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的运用通过整理的浅析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的运用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浅析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的运用摘要一部优秀的历史纪录片离不开情景再现的协作。
情景再现能够在历史纪录片中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事务,使当中的故事和人物更加困难化,而不是趋向于文献中的片面性、使人物更加的立体饱满。
所以历史纪录片中大量的应用到了情景再现。
本文将从情景再现的定义及发展、情景再现的作用、情景再现运用的适当性三个方面来分析。
有助于加深对情景再现的叙事手法深层理解,更好地运用这种叙事手法,使它发挥出独有的魅力。
为今后从事相关探讨或创作的人员供应一个理论性的参考,从而更好地为历史纪录片创作服务。
关键词: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情景再现运用ABSTRACT A good historical documentary cannot leave the scene representation.Scene reappearance to maximum reduc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make the story and characters of more complicated, rather than a single tendency in the present, make a person more three-dimensional full.So a larg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of historical documentary into the scene.Thisarticle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tuation representation, scene representation, scene of the action of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Helps to deepe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situation representation methods, better use of this technique, make it play a unique charm.Personnel engaged in research or creation for the future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better serv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production. Keywords:Documentary of history;Scene reappearance;Reconstruction of scene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 绪论…………………………………………………………………………………………1 一、历史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1 (一)情景再现的概念…………………………………………………………………1 (二)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的发展……………………………………………………2 二、历史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4 (一)弥补史料的不足,连接情节……………………………………………………4 (二)提高可看性和观赏性……………………………………………………………6 (三)恰当表现人的情感………………………………………………………………6 三、历史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恰当运用……………………………………………………7 (一)不能偏离纪录片的真实性………………………………………………………7 (二)躲避开虚构,着重于事实…………………………………………………10 (三)必要的应有解说词或字幕提示………………………………………………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后记………………………………………………………………………………………14 绪论近几年,随着古装电视剧的热播,在找寻历史的原型下,使得历史纪录片的关注度直线上升。
纪录片《河西走廊》情景再现叙事方法探究一、情景再现的概念在叙事学中,再现主要是指作家、艺术家或导演用描写或记录来代替亲身经历。
情景再现并非由此而得名,而是指文学创作时,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场面、对话、声音等作为基础材料,借助电影技巧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最终使得情节与细节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二、情景再现与其他叙事方法的区别1、情景再现的再现性与其他叙事方式的再现不同,这里说的“再现”指的是按照现实原貌,真实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生活,事件发展的过程。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实原貌,是所有再现中唯一真实的再现。
也就是说,因为不符合现实原貌,所以,它不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或修饰后产生的再现,而是根据真实生活,依照真实生活本来面目再现的生活的“原生态”。
2、情景再现与情感体验的关系(表现手法)情景再现强调以作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基础的创作活动。
情景再现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复制和再现,而是以作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支撑,使客观事物呈现出一种逼真的原生态形态。
三、情景再现与直觉思维的关系(1)再现的具体形象化(外部结构)(内容组织)通过自然规律的表现,如运动变化的节奏和韵律的起伏变化;主观感受的表现,如鲜明的爱憎、复杂的心理状态、丰富的想象;以及在描写对象的空间关系时的层次、段落,它都包含着作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再现生活内容的重要手段。
(2)故事线索的引导性、暗示性和影射性(3)时空结构的整体性4、虚构的艺术虚构的“小说意识”是建立在某种特殊心理结构基础上的。
要有读者意识、悬念意识、悖论意识、互文性意识等。
5、转换视角的自由性和随意性1)、采访或现场记录:通过与被采访对象面对面地交流,去捕捉采访对象真实的感受和信息,更好地掌握对象的个性特征和语言风格。
2)、侧面或间接记录:通过别人对采访对象的介绍和描述,从中捕捉到独特的视角。
3)、综合多种感知:将不同的视角汇集在一起,形成更全面更真实的信息。
人文纪录片拍摄分镜技巧在拍摄人文纪录片时,分镜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巧。
通过合理运用分镜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情感、凸显故事主题,并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人文纪录片拍摄分镜技巧,帮助拍摄者完善他们的创作。
一、长镜头长镜头是人文纪录片中常用的一种分镜方式。
通过持续拍摄一个场景或一个人物,长镜头能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更好地与被拍摄对象产生情感共鸣。
在长镜头中,观众可以看到人物的微表情变化、物体的细节变化,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二、中景与近景交替中景与近景交替是一种常见的人文纪录片拍摄技巧。
通过在人物演讲或行走等场景中,将观众的视角交替在中景和近景之间切换,可以更好地凸显人物的情感和行为细节。
在中景中观察人物的整体动作,可以帮助观众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和背景;而在近景中,观众可以看到人物的微妙表情变化,更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运动镜头运动镜头是人文纪录片中常用的一种分镜方式。
通过运动镜头,可以增加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吸引观众的眼球,使得整个纪录片更富有活力。
在拍摄运动镜头时,可以运用稳定器或者运动车等设备,保证画面的稳定性,并确保拍摄角度与镜头运动的流畅性。
四、对比镜头对比镜头是一种能够凸显故事主题和展示人物情感的重要方式。
通过将截然相反的镜头进行对比,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对比。
例如,在人文纪录片中,可以通过对比贫富、光影、喧嚣与宁静等元素来展现故事的主题和人物的情感。
五、静止画面静止画面是人文纪录片中常用的一种分镜手法。
通过定格某一画面的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加聚焦在画面中的人物或物体上,体会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静止画面可以呈现出时间的停滞,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其中,思考画面中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合理运用上述分镜技巧,我们可以拍摄出更加生动、丰富的人文纪录片作品。
每种技巧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效果,拍摄者应根据故事主题和情感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技巧,以达到更好的创作效果。
纪录片中摆拍与情景再现的区别
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
目前,大家在收看电视新闻尤其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摆拍或是“情境再现”的表现方式。
面对这些现象,有人斩钉截铁地指出“摆拍就是假新闻”(人民日报许林),但另一些人也给出了“可以理解”的观点,觉得这是电视新闻的另一种方式。
摆拍和“情景再现”是否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是否能区别于“假新闻”?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又该如何来运用这两种表现手法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探。
一、摆拍与情景再现概念浅析
摆拍,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
情景再现,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又称“情景模拟”、“现场模拟”、“情景回放”、“形象化再现”,有时也称为戏剧性再现或真实再现,是类似电视剧的一种制作方法。
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往往用具体的、典型的或想象的方法,通过模拟、扮演、重演、道具、动画、绘画和特技等手段,把过去曾经发生的事重现出来,一般采用虚镜头来表现全景,用局部特写镜头来表现细节。
摆拍与情境再现两者有何区别:它们都是目前电视新闻的常见发现方式,摆拍更强调的是记者的主观能动力,经常运用在一些硬新闻中,记者的考虑通常是为了画面更加丰满,视觉冲击力更有美感;而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通常运用在软新闻中,是为了能缝合叙事断点。
二、电视新闻应追求一种理性的平衡
记者如果一味靠“摆拍”、设计情节来追求报道的感染力,甚至不惜干涉事情的发展,也违背了职业道德。
记者可以是冷静的旁观者、理性的思考者、热情的记录者,却绝非随意设计故事情节的导演。
实际上,一些记者导演新闻的做法,也一直广受非议。
因此,面对采访对象,记者还是应该多一些对新闻的捕捉,少一些“摆拍”,在真实和摆拍之间追求一种理性的平衡。
三、情景再现表现方式的特点
“情景再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有效地缝合叙事断点。
我们知道,在缺乏现场资料的情况下,最常用的补救方法是请旁观者或当事人回忆事发情况,这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还原现场的作用。
但由于画面内容不够丰富,常常影响传播质量。
尤其在事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场景缺失,不但弱化了节目的表现力,还可能影响观众的理解和接受,有学者把这种核心事件现场缺失的现象称为“叙事断点”。
而“情景再现”,正好能起到弥补“叙事断点”的作用。
四、情景再现的适用范围
1.情景再现观众可接受度
一项对纪录片中扮演允许限度的观众调查结果表明:如果真实再现或者“摆拍”仅仅是为了促进观众理解事实的话,观众是可以接受的,对他们来说甚至是必要的。
例如2008年4月12日《新闻周刊》栏目在“许霆恶意取款案”的报道中,为了重现事实,节目中特别给
出了由演员模拟许霆在广州市取款的场景。
尽管画面只持续了一两秒,却使整个事件的画面连贯、脉络清晰流畅,同时也交代了当事人所处的环境,为之后的叙事做了铺垫。
当然,节目也完全可以通过语言叙述的方式传达信息,但这就与报纸、广播的单通道传播没有两样,失去了电视传播的优势。
2.情景再现的适用范围
如果从新闻的报道内容或报道对象划分,可以把电视新闻分为以政治、经济、科技类新闻构成的“硬新闻”,和以娱乐、体育、社会新闻、服务性新闻为主的“软新闻”。
一般来说,硬新闻对事实有非常高的刚性要求,不能使用“情景再现”,而软新闻中则可以根据需要适当使用。
软新闻对表现形式的要求是多样的,它一般不涉及重要事务,而以轻松活泼的新闻内容吸引观众。
观众收看软新闻主要是为了消遣、寻找情感共鸣,很少认真地对新闻作分析解读。
软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它在表现形式上具备更广阔的空间,这也是软新闻和硬新闻的区别之一。
软新闻不仅可以使用更“轻盈”的表述语言,还可以将其他艺术形式借用进来,“情景再现”就是表现手法的一种。
从目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情景再现”出现在软新闻中,涉及情感、娱乐等节目类型。
比如凤凰卫视的《文涛拍案》节目,作为一档法制类新闻栏目,为了还原事实真相,在形式上运用各种影视手段起承转合,也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拍摄方式,丰富情景,强化感染力,力图还原事实真相。
比如在《警察打死警察案:是好警察还是坏警察?》一期中,通过扮演来表现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过程。
如果仅仅是由他人转述受害者的被害过程,就会显得单调空洞,所以节目中通过摇晃的画面,地上人物的阴影等空镜头的形式来表现被害过程的惊险,有效地弥补了画面缺失的不足。
例如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新闻女生组》是一档以情感、家庭、伦理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栏目。
为强化观众的情感体验,该栏目频繁使用“情景再现”。
软新闻中使用“情景再现”让节目制作者们感受到它的魅力,一些新闻报道尝试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素材,同时却按照虚构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手法对事实重演,把“情景再现”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经济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经视直播》,不少记者也习惯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比如系列报道《烟魔》,采访中,孩子的家长不愿意面对记者,由于孩子是未成年人,正常播出时需要做特技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据孩子家长讲述的故
事来了个情景再现,将故事完整地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经视直播》每周的一周警情通告,记者也大量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模拟犯罪分子可能采取的各种手法,直观的提示电视机前的观众注意事项。
系列报道《天下五贼》,关注的对象是江城反扒队员,它们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不能面对镜头,因此在后期的镜头处理中,记者也大量运用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虽然没有真实的镜头,但运用在这样的新闻中也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可。
3.情景再现不可滥用
需要指出的是,软新闻中的“情景再现”不可滥用,同样只能作为新闻中某些片段的“提示”和局部的“烘托”,起到弥补情节与画面的作用。
此外,频繁地运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方式,也有其弊端。
“再现”并不等于完全的“真实”。
因为“真实永远不会是一般人理解的那个排除了人的主观主义倾向的真实。
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艺术家们推崇的真实,一旦离开了人的主体性,就失去了意义”。
记者主观想象的镜头穿插在部分真实的镜头之中,比如犯罪嫌疑人抢劫银行,事后就找人来扮演犯人,将这些镜头与当时现场人员的描述剪接在一起,希望通过这种“张冠李戴”的方式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虽然画面信息丰富了,但这实际上还是一种不真实的表演。
时间、人物、事件过程、环境氛围都发生了改变,许多细节也相去甚远。
所以“情境再现”说到底只是记者在基本的新闻事件上进行想象,并导演拍摄的行为,过多过滥地运用这一拍摄方式,还可能导致记者转向投机取巧。
所以在实际运用中,记者必须自己学会甄别。
五、摆拍和情景再现是否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摆拍以及“情景再现”的拍摄方式之所以遭到质疑,是因为怀疑其是否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就摆拍来说,有些新闻事件等记者赶到现场时已错过了关键情景的拍摄,于是便要求现场人员重新演绎新闻事实。
比如某地有井盖被偷,有过路市民掉入坑中,为了有画面可以表现,记者要么就找人来演绎这一情境,故意“摔入坑中”,或者在路边等候,看是否有人会掉入坑中并进行拍摄。
这两种做法都不对。
后者违背的是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这种照片往往会产生极大的争议性,明明记者可以在路边对没有注意到井盖的市民加以提醒,却仅仅为了能得到新闻而违背良知,眼看着他人掉进坑中。
而前者就属于事后摆拍,但这种拍摄完全丧失了新闻的真实性,是不真实的。
诚然,新闻事实是真实的,现象本身也是真实的,所拍摄的对象源于客观事实。
看似没有违背新闻真实性,但在实际拍摄中,摆布出来的场景肯定与原场景有所差别,镜头所拍摄出来的东西容易产生畸变,“以指向性镜头对待无关人员和无关场合,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和错觉”。
笔者在2009年拍摄了一
组系列报道,讲述的是80多岁的老婆婆的故事,在新闻中一个镜头引起了很多电视观众的
目光,从老婆婆的讲述中,我们得知她每隔几天就会带上吃的东西去另一个山头看望无依无靠的另一位年迈的婆婆,为了反映这个细节,我们就请婆婆从另一个山头沿着平时的路线再走了一遍,就在记者在另一个山头吊拍的同时,这位婆婆突然自己跌倒了,本能的反
映,记者赶紧去扶这位老婆婆,可由于一直处于开机状态,这个镜头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在新闻播出中,我们播出了这个镜头,遭来很多质疑,认为违背了职业道德,不该导演让老婆婆摔倒,这个摔倒镜头不是记者摆拍,也不是记者安排的情景再现,但被很多人理解成了摆拍或是情景再现,因此质疑声一片。
故事类新闻能不能用这样的镜头,该不该摆拍,也是成了业内人士探讨又一热点话题。
其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每一个记者都应该将新闻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
新闻节目要想有公信力,就必须建立在真实报道、客观公正的立场之上,得到观众的信任。
“对电视新闻而言,真实性不仅体现在文字稿件中,也体现在画面和声音中。
”因此对摆拍和情景再现两种方式要慎之又慎,要知道它们并不是电视新闻的万能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