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卵菌门、半知菌类的发病症状及发病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17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实验一:病害症状观察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症状的观察,分两部分进行。
一部分在田间,观察田间作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一部分在室内,观察室内所提供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植物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初步掌握正确地描述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
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可分为病状与病征两种。
本实验主要进行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病状类型病状就是在植物病部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状态。
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1.变色植物受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
主要表现有:(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烟草花叶病、菜豆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或谷子红叶病、植物缺铁等。
2.坏死是由于感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如玉米大、小斑病、烟草赤星病、白菜黑斑病等。
(2)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
(3)穿孔、落叶和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是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感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
实验六:子囊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及所致病害症状观察(5-17)一、目的和要求1、认识子囊菌亚门各个纲病原菌的形态特征,掌握子囊菌各主要属的分类依据及其所致主要病害的症状。
2、通过对半知菌中各类型代表菌的观察,了解半知菌的分类依据,掌握半知菌主要属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二、材料与方法观看实验教学录像与标本三、内容子囊菌亚门1 半子囊菌纲外囊菌属(Taphrina)观察桃缩叶病害(T.deformans)标本,注意受害叶片形态颜色有何变化?2 不整囊菌纲3 核菌纲3.1 白粉菌目(Erysiphales)观察几种白粉病标本。
3.2 球壳菌目(Sphaeriales)4 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5 盘菌纲(Discomyeetes)半知菌亚门1 丝孢纲(Hyphornycetes)2 腔孢纲(Coelomycetes)子囊菌亚门共同特征是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有各种形态从球形到棍棒形1 半子囊菌纲外囊菌属(Taphrina)子囊长圆筒形平行排列在寄主表面,子囊裸生不形成子囊果2 不整囊菌纲布氏白粉菌属附属丝菌丝 状短小,壁 囊壳内有多 个子囊白粉病小黑点是白粉菌的壁囊壳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呈近球形3 核菌纲3.1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 白粉菌属单丝壳属壁囊壳内只有一个子囊附属丝菌丝状发达叉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附属丝与叉丝壳属相似, 区别在于子囊壳内只有 一个孢子钩丝壳属附属丝末端卷曲呈钩状球针壳属3.2 球壳菌目(Sphaeriales)长喙壳属赤霉属子囊壳有长颈,子囊壁早期溶解,子囊孢子头盔状子囊壳蓝色或紫色生子囊棍棒形子囊孢子长梭形,多细胞危害小麦引起赤霉病顶囊壳属顶囊壳属危害小麦引起根茎腐烂4 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 )多腔菌属子囊球形生于子座组织内每个子囊腔中只有一个子囊,子囊孢子椭圆形有从横分隔黑星菌属子囊果假囊壳,顶部有多隔的刚毛,子囊圆筒形,子囊双细胞,大小不等苹果果实受害症状隔胞腔菌属子囊果假囊壳,子囊棍棒状,有假侧丝,子囊孢子长卵形,有从横分隔子囊孢子5 盘菌纲(Discomyeetes ) 核盘菌属子实层由子囊和侧组成,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囊层基外囊盘被 中囊盘被子囊子囊孢子侧丝半知菌亚门共同特点缺少有性阶段,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散生或聚集成孢梗束,或产生在分生孢子盘上,或分生孢子器内。
卵菌门Oomycota(一)概述1、生活习性及重要性卵菌门菌物的共同特征是有性生殖以雄器和藏卵器交配产生卵孢子,因此这类菌物通常称作卵菌。
卵菌的另一个特征是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因此卵菌在Ainsworth分类系统中隶属于鞭毛菌亚门。
卵菌大多为水生菌物,少数是两栖的或接近陆生的。
卵菌有的是腐生的,有的寄生在水生植物、菌物或昆虫上,有的寄生高等植物,引起严重的植物病害。
由于卵菌具有水生的习性,只有在高湿的条件下才能产生游动孢子囊和释放出游动孢子,而且大多数卵菌主要是以游动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侵入寄主植物的,因此由卵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在潮湿、多雨、低洼积水、通风透光条件差的条件下发生普遍,危害较严重。
用卵菌进行人工接种寄主植物测定致病性时,大多是以游动孢子或游动孢子囊作为接种体。
一般认为,卵菌的进化是从水生演变到陆生的,由腐生的到专性寄生的。
低等的卵菌大都是水生的腐生菌,或者寄生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水生菌物上;中间类型是两栖的,可以生活在较潮湿的土壤中,多为腐生或兼性寄生物;较高等的接近陆生,其中有许多是高等植物的专性寄生菌。
2、营养体卵菌营养体是很发达的、没有隔膜的菌丝体,少数低等的是有细胞壁的单细胞,为二倍体;细胞含有多个细胞核,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专性寄生的卵菌往往在寄主细胞内产生球形或丝状吸器,吸取寄主营养。
卵菌进行繁殖时,多数是分体产果(eucarpic);少数为整体产果(holocarpic)。
3、无性繁殖卵菌进行无性繁殖时产生游动孢子囊(zoosporangium)并释放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囊形态变化很大,呈丝状、圆筒状、球形、卵形、梨形等多种形状,成熟时脱落或不脱落。
游动孢子囊在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梨形或肾形,具有等长双鞭毛,一为茸鞭(tinsel),一为尾鞭(whiplash)(图4-25);在水中游动时茸鞭向前,尾鞭向后。
鞭毛的结构是9+2型的,即鞭毛的鞭杆是由9根纤丝组成一个圆筒形体,圆筒形体中心还有2根纤丝,纤丝与纤丝之间填充有胶质鞘;中心两根纤丝每根是由两根亚纤丝组成的,周围的9根纤丝每根是由3根亚纤丝组成的(图4-26)。
【病害动态】卵菌类病害识别及用药须知一、卵菌类病害在作物上的发生情况卵菌病害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这类病害病原体寄生作物广泛,破坏性强,危害非常大,由于其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在一个生长季节内能快速发展造成病害流行,易导致作物损产失收。
如在1847年在爱尔兰因马铃薯晚疫病大发生导致马铃薯欠收,造成的大饥荒致使近百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落他乡。
而我区南部地区种植葡萄,由于气候适宜葡萄霜霉病为害流行,加上管理不当,导致一些果园严重失收,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那么,这类病害主要有哪些品种,在作物上分布为害情况如何呢?1、瓜菜类霜霉病:主要为害所有瓜类、白菜类、莴苣等,为害后在叶子背面可看到有一层白色或褐色霉层,叶面黄化。
湿度大,温度适宜时最容易爆发流行。
2、疫病:主要有瓜类疫病、茄类作物晚疫病和绵疫病、芋头疫病等,为高温高湿型病害。
3、苗期病害中的猝倒病。
4、果树上的种类:柑桔脚腐病、葡萄霜霉病、龙眼荔枝霜疫霉病。
5、谷类作物:谷子白发病。
6、一些茄类作物的某些根腐病。
二、对卵菌类病害防治现状1、抗药性增强八十年代,随着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的广泛使用,该病对这类制剂已产生严重的抗性。
卵菌对苯基酰胺类的抗药性由隐性的单基因或核内的单作用位点控制,发展速度快,抗性水平高,抗性菌株能稳定遗传;抗性菌适合度强,在田间与野生菌具有相同的竞争力,苯基酰胺类药剂单一、连续、大面积使用造成病菌种群选择压力增大,抗性菌株迅速发展成为优势种群,导致抗性产生,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的个别品种间存在交互抗性。
乙磷铝成份药剂属中等抗药风险品种,抗性主要表现为防效下降,用药量增加,与苯基酰胺类相比抗性发生速度慢、抗性水平低。
由于缺少内吸性卵菌病害防治药剂品种,苯基酰胺类及乙磷铝仍在大量使用,使用剂量继续提高,施药次数不断增加,抗性继续发展,不能控制病害流行。
而霜脲腈成份的制剂,近几年来市场上涌入品种较多,也表现极大的抗药性。
2、农村农民觉悟性低,缺乏防治常识,滥用农药现象严重,导致病害大面积流行。
谈谈卵菌病害卵菌是引起蔬菜病害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因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而得名。
卵菌的寄生范围很广,几乎所有蔬菜上都有卵菌病害。
卵菌破坏性强、为害性大、发展迅速,由卵菌引起的蔬菜病害大多较难防治。
引起蔬菜病害的主要是腐霉属、疫霉属、霜霉菌和白绣属,霜霉菌又包括假霜霉属、霜霉属、盘梗霉属等。
其中,霜霉菌和疫霉属引起的病害潜育期短、再浸染次数多、发病迅速,易造成病害流行,导致蔬菜生产的严重损失。
主要卵菌病害分析近些年来,我国棚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卵菌病害对蔬菜生产的为害也日趋严重。
为害棚室蔬菜生产的主要是卵菌中的腐霉属、疫霉属、霜霉菌。
由卵菌引起的各中病害都是危害性很强的种类,虽种类不多,但发病迅速、传播快、为害重。
1.猝倒病主要为害幼苗,多从茎基部感病。
初为水渍状,并很快扩展、溢缩变细如“线”,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成“由点到面”方式扩展。
也能引起烂种或烂芽。
该病多数由瓜果腐霉引起,少部分为刺盘腐霉和疫霉。
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
主要靠雨水、灌溉传播。
病菌在土温15-16℃时繁殖最快,适宜发病地温10℃,故早春发病重。
浇水后积水处或薄膜滴水处,最易发病而成为发病中心。
2.绵腐病主要为害成熟期的瓜果,病部初呈褐色水浸状,后迅速变褐软腐。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厚的白色绵毛。
病原菌主要是瓜果腐霉、终极腐霉等。
病菌以卵孢子在表土层越冬。
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和土壤耕作传播。
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6℃,温度高于30℃受到抑制;适宜发病地温10℃,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利于发病。
3.疫病疫病危害性很强。
可侵染叶、茎、根及果实,受害部位产生黑褐色水渍状腐烂斑。
疫病病原种类很多,卵菌、真菌、细菌引起的病害都有称为疫病的,以卵菌为主。
由卵菌引起的疫病主要有茄果类晚疫、瓜类疫病等。
病原菌以菌丝或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粪肥里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
发病温度范围为5-37℃,最适20-30℃。
植保专业综合技能测试与训练复习指导编者按:植保专业综合技能测试与训练复习指导以大田作物生产上的病虫害问题为对象,采取提问的形式将植保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贯穿其中,并将《化学保护》中的有关概念和应用中的问题单独列出,使学生在毕业之前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复习和综合分析,也是对学生有关专业学科掌握情况的测试。
植物病害一、基本知识1. 名词解释: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非侵染性病害: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遭遇到不适宜的非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潜伏侵染: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并不立即表现症状,而是在侵染点潜伏一段时间后,在环境条件或寄主组织条件适宜时,才表现出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
专化型:同种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上没有差别,仅表现在对不同科、属寄主植物的寄生性不同。
子实体:菌物在繁殖过程中形成的产孢结构,无论是无性繁殖或有性生殖、结构简单或复杂,通称为子实体。
侵染过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侵染部位接触,侵入寄主植物后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发生致病作用,到它的侵染活动停止为止,包括一系列顺序的环节。
病害循环:植物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病害循环。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积年流行病:单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又称为积年流行性病害原核生物:是一类细胞核DNA无核膜包裹的单细胞微生物,不像真核生物具有核仁和核蛋白,也没有由单位膜隔开的细胞器,核糖体为70S型。
单年流行病: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卵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主要区别异同卵菌门分布广,低等的多为水生或寄生;高等的多为陆生植物专性寄生;能引起鱼类病害.营养体为单细胞至发达的菌丝体,整体产果式或分体产果式。
无性生殖由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陆生类型的孢子囊萌发多生芽管,然后发育成菌丝体。
有性生殖通过雄器和藏卵器的接触交配,由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卵饱子;减数分裂在雄器和藏卵器中进行。
卵饱子、游动孢子、菌丝体均为二倍体。
卵菌门与其他真菌区别游动孢子具有双鞭毛;细胞壁成分为葡聚糖、纤维素,多数几丁质;有性生殖为卵式生殖;减数分裂在配囊配合时进行,体细胞为二倍体。
接合菌门多为腐生菌,少寄生菌.绝大多数有发达的菌丝体或虫菌体(菌丝分节为一个个细胞,这些分节而成的单个细胞),菌丝无隔多核,少数在幼嫩时便形成隔膜。
细胞壁由几丁质和壳聚质形成。
无性生殖:孢子囊内产生静孢子,如单孢孢子囊、厚垣孢子,少数种类产生节孢子、毛孢子或变形虫状孢子.有性生殖:配子囊结合成接合孢子。
子囊菌门子囊菌大都陆生,营养方式有腐生、寄生和共生子囊菌的营养体大多是发达的有隔菌丝体,少数(如酵母菌)为单细胞.子囊菌的营养体为单倍体,丝状子囊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无性繁殖:子囊菌的无性繁殖依种类与环境不同而进行分裂、断裂,或形成休眠孢子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配子囊质配后产生产囊丝(双核菌丝),产囊丝形成一个子囊母细胞核配,即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通常形成8个单倍体的子囊孢子.担子菌门基本全为陆生,多数腐生,其中黑粉菌、锈菌和外担菌为寄生生活绝大多数为发达的有隔菌丝体,细胞壁为几丁质无性繁殖:大多数的担子菌在自然条件下没有无性繁殖,芽殖、菌丝断裂产生分生孢子、节孢子、粉孢子。
有性生殖:除锈菌产生性孢子器外,多数通过两个不同性质的初生菌丝联合产生双核菌丝,后期双核菌丝顶端产生担子,核配减数分裂后形成担孢子。
低等担子菌如黑粉菌有两单核孢子或孢子产生的菌丝相互结合形成双核菌丝。
卵菌门菌物的主要特征
《卵菌门菌物的那些事儿》
嘿,今天咱来聊聊卵菌门菌物的主要特征哈。
你知道不,我有一次去野外玩的时候,就发现了一种特别奇怪的东西。
那是在一个湿漉漉的角落里,有一片看起来黏糊糊的东西,走近一看,哇塞,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这些卵菌门菌物啊,它们的身体结构就很有意思。
就像我看到的那些,它们有的形状怪怪的,有的还有些毛毛糙糙的感觉。
它们的繁殖方式也挺特别,就好像它们有自己独特的“小计谋”来繁衍后代。
还有哦,它们对环境的要求也挺高呢。
就拿我发现它们的那个地方来说吧,又湿又暗的,感觉它们就喜欢在这样的地方待着。
它们好像很会找地方,专门挑那些能让它们舒舒服服生长的地儿。
而且它们的生命力也挺顽强的,就像打不死的“小强”。
有时候看着它们在不太好的环境里,还能努力地活着,真的不得不佩服它们。
总之呢,卵菌门菌物就是这么一群有着独特特征的小家伙们,那次野外的发现可真让我对它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呀!现在每次想到那次的经历,我就会想起那些奇奇怪怪的卵菌门菌物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