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4.99 MB
- 文档页数:22
适合生物做的校本课程一、植物的奥秘1. 课程目标- 了解常见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 探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 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习内容- 植物的细胞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有关于植物细胞结构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等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图片、实验(如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结构)来辅助学习。
- 植物的器官- 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详细介绍了根的结构(根尖的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等)和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根的形态观察实验,如观察不同植物的根系(直根系和须根系)。
- 植物的生长发育- 种子的结构与萌发: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有关于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对比学习,以及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可以让学生进行种子萌发的实验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
- 植物的开花结果:教材中介绍了花的结构(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等),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植物的开花情况,制作花的结构模型等。
-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产者的角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教材中有相关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简单介绍,可以结合实际的生态系统案例,如校园中的花园生态系统,分析植物在其中的重要性。
- 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课外资料如一些环保类书籍中提到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等。
3.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讲解植物学的基础知识。
- 实验教学:如上述提到的各种植物相关的实验。
-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内或植物园观察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等。
二、动物的行为与生态1. 课程目标- 认识动物的行为类型及其意义。
- 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探究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2. 学习内容- 动物的行为类型- 学习行为:教材中提到动物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等。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一、第一章:生物与食物的关联1.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与食物的关系。
认识不同生物对人类食物来源的重要性。
掌握基本的食品卫生知识。
1.2 教学内容:生物与食物的关系介绍。
主要食物来源的生物种类。
食品卫生知识的讲解和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与食物的关系,食物来源的生物种类。
实践法:讲解食品卫生知识,进行食品卫生实践操作。
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互动2.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2.2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介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原则的讲解。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
讨论法:讨论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三、第三章:生物与健康的联系3.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与健康的关系。
认识不同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则。
3.2 教学内容:生物与健康的关系介绍。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健康生活方式的原则讲解。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与健康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实践法:讲解健康生活方式的原则,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
四、第四章:生物与技术的应用4.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技术与生活的关系。
认识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
4.2 教学内容:生物技术与生活的关系介绍。
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讲解。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技术与生活的关系,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实验法:进行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
五、第五章:生物与农业的结合5.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农业的关系。
认识不同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掌握农业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
5.2 教学内容:生物与农业的关系介绍。
不同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案例。
农业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讲解。
初中观察生物生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繁衍过程
2. 观察和记录生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
3.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生物生活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
2. 生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
3. 观察生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1. 生物标本或模型
2. 放大镜和显微镜
3. 观察记录表格
4. 教学PPT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方式。
二、观察生物的特征(15分钟)
1. 分发生物标本或模型,让学生观察生物的外部特征、生长状态和行为表现。
2. 引导学生记录观察到的信息,比如生物的形态特征、运动方式等。
三、探究生物的生活习性(15分钟)
1. 让学生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和行为,如食物摄取、繁殖等。
2. 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四、总结(10分钟)
1. 综合分析观察结果,总结生物在生活中的特征和行为。
2. 让学生思考生物的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生物,在家中或校园中观察并记录其生活表现,完成观察记录表格。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观察并记录生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生物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适应能力的认识。
在未来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生物观察的内容,深入了解生物的生存和进化机制。
趣味生物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生命起源、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等;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进行生物学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环保意识,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为主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命起源与进化:介绍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细胞结构与功能:探讨细胞的结构组成、功能及其代谢过程;3.遗传与变异:讲解遗传物质DNA的结构与功能、遗传规律和变异的类型及意义;4.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三、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2.讨论法:学生就生物学问题进行探讨,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生物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4.实验法:进行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资源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生物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生物学知识;2.参考书:提供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拓展阅读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教学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实验设备:配置生物学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践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评的30%;2.作业: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占总评的20%;3.考试:定期进行生物学知识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占总评的50%。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2.教学时间:每节课时长为45分钟,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生物学知识;3.教学地点:教室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的场所。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生物与生活课程性质:校本课程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生物与生活的关系1.1 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第二章:植物与生活2.1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2.2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2.3 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三章:动物与生活3.1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3.2 动物的生态习性3.3 动物在生活中的作用第四章:微生物与生活4.1 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4.2 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4.3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五章:生物技术与生活5.1 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5.2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5.3 生物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与生活的关系,阐述相关生物学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与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程结束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网络资源:相关的生物学网站、视频等资源。
4. 实践活动材料: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所需材料。
5. 辅导资料: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料。
六、人体生物学6.1 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人体器官的协同作用6.2 人体生理过程消化、吸收与营养呼吸与新陈代谢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6.3 健康与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的定义与重要性饮食与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常见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处理七、生态环境与保护7.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2 生态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后果7.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实践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与途径八、生物伦理与法律8.1 生物伦理的基本原则生物伦理的定义与发展生命尊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克隆、基因编辑等伦理问题8.2 生物法律与政策生物法律的定义与作用国际生物法律体系与主要公约我国生物法律体系与相关法律法规8.3 生物伦理与法律的实践应用生物伦理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生物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执行生物伦理与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九、生物创新与未来9.1 生物科技创新的意义生物科技的发展历程生物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与影响生物科技在未来的发展趋势9.2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医学与生物制药农业与生物育种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9.3 生物创新与伦理法律生物创新中的伦理法律问题生物创新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创新的政策与法规保障十、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知识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课程中的亮点与不足10.2 课程评价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课程改进的方向与措施10.3 课程展望生物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生物与生活课程的拓展与深化学生继续学习生物学的建议与期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物与生活的关系补充说明: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生物与生活课时:150分钟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生物与生活的关系,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生物与生活相关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学生:提前阅读与生物与生活相关的资料,准备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一个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生活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3.案例分析:分享几个与生物与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生物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生物现象,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5.总结与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有趣的生物现象,进行总结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一个生物现象,并运用生物知识进行解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生物与生活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第六课时教案课时:45分钟教学内容: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污染、破坏等。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思考。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 生命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生命起源的理论,了解生物进化和适应的基本原理。
2. 细胞结构与功能:研究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细胞的功能和组织构成。
3. 物质的交换与能量转换:探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了解物质的吸收、消化和排泄。
4. 遗传与变异:介绍遗传基因的传递和性状的变异,了解基因工程和遗传疾病的相关知识。
5. 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研究生物的分类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6. 生物与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研究策略与资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生物,以下是一些研究策略和可用资源的建议:1. 注重实践: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课程,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2. 创设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设计,创设相关的情境和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3. 使用多媒体资源:利用教学视频、动画和互动软件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相关概念。
4. 参考科普书籍: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丰富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5. 探索自然环境: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观察和探索活动,如户外考察、植物养殖等,让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
6. 设立研究小组:鼓励学生组织研究小组,互相讨论、分享和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研究成长。
结语初中生物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合理的研究策略和资源的应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观察生物生活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观察生物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2.培养学生观察生物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加对生活中生物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1.观察生物生活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生物的生活嗜好和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1.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物,如植物、昆虫等。
2.放大镜、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3.相关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一想这些生物是如何生活的。
二、观察生物生活
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生物的生活环境,比如观察一盆养在教室里的植物,观察花朵、叶子、根系的特征。
2.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细节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
3.让学生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的食性、活动规律等。
4.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微小生物,比如细菌、蚂蚁等。
三、总结讨论
结合观察的结果,带领学生总结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
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
四、实验记录
让学生用实验记录表记录他们的观察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记录能力。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写一份观察报告,包括他们所观察到的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环境,以及自己的想法和
感受。
【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生物生活,可以增加学生的生物素养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理解。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从观察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初中趣味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课程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生物多样性。
适用年级:初中生
教学目标:
1.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生物的定义、特征、分类等;
3. 探索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热爱;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生物的分类;
3. 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4.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活动1:观察身边的生物,讨论生物的共性和特征;
活动2:介绍生物的定义和主要特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类身边的生物。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
活动1:介绍生物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活动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外形、行为等特征分类不同生物。
第三课时:生物的多样性
活动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讨论它们的相似和差异;
活动2: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点和习性。
第四课时:生态系统
活动1: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活动2:组织户外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检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和户外探索,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课程反思和总结:
总结本节课程的教学效果,讨论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下一次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让学生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如何影响环境。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沙漠植物的节水机制。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学生能采取的行动。
1.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生物与环境的观察和理解。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生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环境保护者,提出保护环境的策略。
视频观看:播放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视频资料。
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记录: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案例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保护策略提案:评估学生的创意和实用性。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不同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培养学生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层次和价值。
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及现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方法。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览:学生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并分享其特点。
模拟游戏:通过模拟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
实地考察:访问附近的自然保护区或公园,观察生物多样性。
制作展示:学生分组制作关于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展示。
2.4 教学评估:图片展览评论:评估学生的参与和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模拟游戏表现:评估学生的策略选择和对生态平衡的认识。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展示评价:评估学生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第三章: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特点和用途。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食物、药物、材料等。
------------------------------------------------------------精品文档--------------------------------------------------------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背景: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效的引导。
“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为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有所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
课时安排:10课时。
教学内容:引言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许多东西(包括衣、食、住、行、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物,你每天也都在同它们打交道。
玉米、小麦、蔬菜、水果,鸡、羊、猪、狗,花、鸟、虫、鱼,树木、草药,细菌、真菌等等,虽然你认识了它们,并不等于说它们中的许多问题全都知道啦。
在你的周围,有许多事儿也许使你很感兴趣:公鸡为什么一到清晨就喔喔啼叫?鸭子为什么只会游泳不会孵蛋?怎样辨别动物的雌雄呢???在屋子里,你有没有想到过这些事儿:蚊子为什么爱叮咬小孩儿?为什么用蝇拍打苍蝇容易打死?米蛀虫吃干谷物为什么不会渴死???在餐桌上,你也许会发现不少问题:有些茭白为什么带黑斑点?饭菜怎么会变馊?为什么腐乳味道那么鲜美???生活中,如果你留心的话还会碰到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水果店里卖的都是水果吗?柿子的涩味从哪里来?树木草坪为什么能净化空气???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
目序言⋯⋯⋯⋯⋯⋯⋯⋯⋯⋯⋯⋯⋯⋯⋯⋯⋯⋯⋯⋯⋯⋯⋯⋯⋯⋯⋯ 2 第一:第一熟吃甘薯⋯⋯⋯⋯⋯⋯⋯⋯⋯⋯⋯⋯⋯⋯⋯⋯ 3 第二:第二玉米和健康⋯⋯⋯⋯⋯⋯⋯⋯⋯⋯⋯⋯⋯⋯⋯⋯ 6 第三:第三多吃蔬菜⋯⋯⋯⋯⋯⋯⋯⋯⋯⋯⋯⋯⋯⋯⋯⋯⋯8 第四:第四水果各样⋯⋯⋯⋯⋯⋯⋯⋯⋯⋯⋯⋯⋯⋯⋯⋯13 第五:第五公什么能及?⋯⋯⋯⋯⋯⋯⋯⋯⋯14 第六:第六狗鼻子嗅矫捷⋯⋯⋯⋯⋯⋯⋯⋯⋯⋯⋯⋯⋯19 第七:第七蚊子叮人⋯⋯⋯⋯⋯⋯⋯⋯⋯⋯⋯⋯⋯⋯⋯⋯21 第八:第八和酒⋯⋯⋯⋯⋯⋯⋯⋯⋯⋯⋯⋯⋯⋯⋯24 第九:第九藕断⋯⋯⋯⋯⋯⋯⋯⋯⋯⋯⋯⋯⋯⋯⋯⋯27序言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好多东西(包括衣、食、住、行、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物,你每天也都在同它们打交道。
玉米、小麦、蔬菜、水果,鸡、羊、猪、狗,花、鸟、虫、鱼,树木、草药,细菌、真菌等等,诚然你认识了它们,其实不等于说它们中的好多问题全都知道啦。
在你的周围,有好多事儿也许使你很感兴趣:公鸡为什么一到清早就喔喔啼叫?鸭子为什么只会游泳不会孵蛋?怎样鉴识动物的雌雄呢? ?? 在房子里,你有没有想到过这些事儿:蚊子为什么爱叮咬少儿儿?为什么用蝇拍打苍蝇简单打死?米蛀虫吃干谷物为什么不会渴死? ??在餐桌上,你也许会发现很多问题:有些茭白为什么带黑斑点?饭菜怎么会变馊?为什么腐乳味道那么鲜美? ??生活中,若是你留神的话还会碰到好多有意思的问题:水果店里卖的都是水果吗?柿子的涩味从哪里来?树木草坪为什么能净化空气???生活中各处有生物学。
你只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虑,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关于生物学方面的问题。
好多事情都很幽默,每一件事儿都是个谜,等待着你去揭晓。
让我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学吧!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入秋今后,红、黄、白各色的甘薯应市了。
它的别名可多啦:河南叫红薯,四川叫红苕、红芋,北京叫白薯,江苏、天津叫山芋,山东叫地瓜,浙江福建叫番薯等等。
寒冬时分,甘薯变得更甜了,你爱吃蒸甘薯,味道细腻象栗子;烤甘薯的甜美味儿,更使你爱上了它。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篇一: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目录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课题2.腐乳的制作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四.酶的应用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五.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课题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七.生态环境与生活课题1.环境保护课题2.低碳生活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制作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 教育。
教学重点: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教学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教学过程引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
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
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
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
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
优秀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优秀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篇一」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一)问题的提出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的课程。
新课程内容加强了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立和科学探究精神。
校本课程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延伸,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营造一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个性化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培养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支点。
我们觉得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生物学科的是一门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自然科学,学生通过对生物学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大自然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从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四次高考分析可知,生物学的各项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内容的分值占生物学科总分值的比例由20xx年的44%提高到20xx年的66.7%。
由此看来,只局限于现行教材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因此,进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也是势在必行了,本课题也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的着眼点。
我校生物实验室条件的完备,校园网络的改善,新农村生态基地和星海湖生态旅游基地的建立以及当下石嘴山市正在大力打造新型园林化的工业城市等等,这一切都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这些都给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虽然在一些地区(如山东、江苏、广东等)的一些学校已有一些成型的经验和做法。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校本课程建设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
尤其对高中学校来说,如何在高考升学压力下,根据学生全面成长的具体需要,建设好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始终是急需解决的实际课题。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篇一: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目录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课题2.腐乳的制作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四.酶的应用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五.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课题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七.生态环境与生活课题1.环境保护课题2.低碳生活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制作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 教育。
教学重点: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教学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教学过程引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
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
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
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
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
高中《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材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背景:XXX早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就提出了研究性研究。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研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研究性研究能充分调动学生研究兴趣和积极性,但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研究生活,形成了接受式研究的惯性,缺乏主动研究的惯和主动探索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效的引导。
“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为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有所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
课时安排:10课时。
讲授内容:引言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许多东西(包括衣、食、住、行、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物,你每天也都在同它们打交道。
玉米、小麦、蔬菜、水果,鸡、羊、猪、狗,花、鸟、虫、鱼,树木、草药,细菌、真菌等等,固然你认识了它们,其实不等于说它们中的很多问题全都知道啦。
在你的周围,有许多事儿也许使你很感兴趣:公鸡为什么一到清晨就喔喔啼叫,鸭子为什么只会游泳不会孵蛋,怎样辨别动物的雌雄呢,??在屋子里,你有没有想到过这些事儿:蚊子为什么爱叮咬小孩儿,为什么用蝇拍打苍蝇容易打死,米蛀虫吃干谷物为什么不会渴死,??在餐桌上,你也许会发现不少问题:有些茭白为什么带黑斑点,饭菜怎么会变馊,为什么腐乳味道那么鲜美,??生活中,如果你留心的话还会碰到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水果店里卖的都是水果吗,柿子的涩味从哪里来,树木草坪为什么能净化空气,??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
你只需仔细观察,勤于考虑,就会提出五花八门的关于生物学方面的问题。
很多事情都很有趣,每件事儿都是个谜,等待着你去揭晓。
让我们从生活中研究生物学吧~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入秋以后,红、黄、白各色的甘薯应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