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15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生物教案设计15篇初中生物教案设计模板15篇教案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教师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便于教学评价,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设计,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生物教案设计(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能力目标:能够说出猫和马等一些生物所处分类等级的位置情感目标: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了解双名命名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教学工具多媒体电子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上的一些内容师:上堂课我们练习了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
那么,我们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生: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师:分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生:种。
师:上节课讲的动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其中又可以分为哪些小类?生: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分为体温恒定和体温不恒定;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师:很好,这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第二节从种到界二、讲授新课1、分类的依据师:幻灯片放映一则汤姆寻亲记漫画要求:1)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我汤姆猫相似多的保留下来,相似少的排除。
2)我每次最多只能排除三种生物。
生:根据教师幻灯片的播放进行一一排除,找到狗和猫的相似度是很近的`。
师:要求学生回答排除的依据是什么?生:依据是他们的相似度(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2、分类的等级师:汤姆最终通过分类找到了狗和猫的相似度很近的,那你能给汤姆找到那些亲戚类别以准确的命名吗?生:学生根据老师的幻灯片播放分别予以准确的命名师:你通过这些命名,能否知道分类学上的分类单位是什么?最小的单位是什么?从大到小依次是什么?生:的分类单位是界,最小的是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师:1)进行一些扩展(如界、门的扩展)2)接下来通过一个寄信的题目引导学生回答汤姆猫分类中的地位生:汤姆猫分类中的地位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猫种师:为了进一步说明动物的分类等级,以马来进行再次讲解。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3篇)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1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近年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都与生物科学的研究有直接的关系。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中国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学生的生物学习,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主动学习精神,必须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生物课程资源。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各种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
20xx年,校生物课题《农村初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研究》荣获得岳阳市一等奖,并报送省教科院参评。
这些有利条件为我们实施生物校本课程,提前准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一、课程目标1、通过参观调查,关注家乡的生物资源与环境变迁,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逐渐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2、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探究获取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3、通过给家庭当致富参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把生物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提高运用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家乡经济建设。
4、使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驾驭新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明显提高。
5、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水平明显提高。
二、课程内容七年级:参观调查(一)给校园花木做身份证(二)参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实践探究(一)无土栽培(二)学做园艺师(三)吃自己种的蘑菇八年级:参观调查(一)调查本地鱼类资源(二)参观特种养殖专业户实践探究(一)培育绿化苗木(二)嫁接(三)试种良种综合应用致富参谋三、实施建议(一)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我校生物校本课程修学内容由三个部分构成:必学部分;选学部分;助学部分。
初中生物十五分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的主要生长因素。
2. 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掌握植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长过程和主要生长因素。
2. 植物的繁殖方式和主要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1. 植物的主要生长因素的理解和应用。
2. 植物的主要繁殖方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的图片或实物。
3. 实验器材和材料,如种子、土壤、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询问学生对植物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以及植物是如何繁殖的。
二、生长过程的学习(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
2. 讲解植物的主要生长因素,如光照、水分、温度等。
3. 进行实验演示,如种子发芽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因素的作用。
三、繁殖方式的学习(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如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2. 讲解植物的主要繁殖方式,如根茎繁殖、扦插繁殖、种子繁殖等。
3. 进行实验演示,如扦插繁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繁殖过程。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更多知识。
3.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如观察校园内的植物生长和繁殖情况,或进行家庭小实验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学习、总结和拓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掌握了植物的主要生长因素和繁殖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通过提问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实验校本教材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酵母菌的呼吸反应,了解生物体的呼吸作用过程。
实验材料:酵母菌、玻璃试管、蔗糖溶液、装有水的试剂瓶、玻璃棒、小玻璃器皿、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 将一小团酵母菌放入小玻璃器皿中,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2. 取一个玻璃试管,将装有水的试剂瓶颈对准试管口,将试管倒立放入水中,确保试管口与水接触。
3. 快速将酵母菌和蔗糖溶液混合液倒入试管中,注意不要让液体溅到试管外面。
4. 观察试管中液体变化,并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呼吸作用过程。
5. 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原理: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蔗糖分解产生能量,并释放二氧化碳和水。
在试管中加入蔗糖溶液后,酵母菌开始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水中,使试管中的液体产生气泡。
注意事项:
1. 操作时需小心,避免液体溅到身体或眼睛。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 实验过程中如有不适应,请及时向老师求助。
教学亮点: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的呼吸作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拓展应用: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其他生物体的呼吸作用过程,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初中趣味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课程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生物多样性。
适用年级:初中生
教学目标:
1.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生物的定义、特征、分类等;
3. 探索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热爱;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生物的分类;
3. 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4.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活动1:观察身边的生物,讨论生物的共性和特征;
活动2:介绍生物的定义和主要特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类身边的生物。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
活动1:介绍生物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活动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外形、行为等特征分类不同生物。
第三课时:生物的多样性
活动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讨论它们的相似和差异;
活动2: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点和习性。
第四课时:生态系统
活动1: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活动2:组织户外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检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和户外探索,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课程反思和总结:
总结本节课程的教学效果,讨论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下一次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初中十五分钟生物教案
课时:1课时(15分钟)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
2. 认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3. 能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
难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
3. 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8分钟)
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体系的多样程度,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重要的经济、生态、科学和文化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3.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目前,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大规模的砍伐、生态环境的污染等情况。
三、讨论(3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相关问题。
四、总结(1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
五、作业布置(1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文章,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课堂氛围良好,效果较好。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讨论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关心生物多样性。
初中生物15分钟教案
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引起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认为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二、学习内容(5分钟)
1. 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生物之间的遗传差异。
2. 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维持生物圈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提高生物资源的利
用效率。
三、案例分析(3分钟)
1. 分析一个具体案例,例如某种珍稀动物的灭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
样性的重要性。
四、小组讨论(2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五、总结(综合训练)(1分钟)
1. 整理学生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让学生逐一阐述并加以总结。
六、作业布置(1分钟)
1.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小论文,探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和热情,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初中生物十五分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教学难点:1. 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理解。
2. 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教学准备:1. 显微镜、细胞模型、细胞图片等教学用具。
2. 提前让学生预习细胞的基本结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如生物的基本特征等。
2. 提问:“你们认为细胞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概念。
二、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10分钟)1. 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2. 结合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的各个部分。
3. 讲解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如细胞膜的保护和物质交换、细胞核的遗传信息储存等。
三、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5分钟)1.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或细胞模型。
2.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细胞各部分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提问:“你们认为细胞的重要性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细胞结构示意图,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2. 布置一道有关细胞结构功能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了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验课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学知识。
初中生物教学15分钟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能够描述细胞的不同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功能。
教学难点:
1. 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2. 掌握细胞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玫瑰花叶片。
3. 绘制教学模型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一张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图片,并问学生们对细胞有什么了解。
二、讲解细胞的结构(5分钟)
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器等。
2. 演示细胞结构图,并解释每个部分的作用。
三、实验探究(4分钟)
1. 老师展示玫瑰花叶片的镜片下细胞图,并让学生们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
2. 学生们用细胞观察镜观察并描述细胞的结构。
四、讨论与总结(3分钟)
1. 学生们讨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2. 老师总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各部分相互配合才能保证细胞正常运作。
五、作业布置(1分钟)
要求学生们回家整理今天的学习内容,准备下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下节课可以继续深入讲解细胞的功能和生物代谢过程。
初中生物校本教材教案
教学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运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来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实验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
3.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细胞的功能,并分享给全班。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细胞,引发学生对细胞的认识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以及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实验: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片中的细胞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细胞的功能,然后每组分享给全班。
5. 总结: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观察结果和对实验的理解。
2. 知识检测: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1.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认真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延伸:
1. 结合生物学中的其他知识,如细胞分裂、细胞器官等,拓展学生对细胞的理解。
2. 让学生自主探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进行展示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