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四僧”与“扬州八怪”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清代的扬州八怪扬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是清代的江南文化重镇。
在清代,扬州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人艺术家,被称为“扬州八怪”。
本文将介绍清代扬州八怪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一、扬州八怪的起源清代扬州八怪是指活跃在18世纪中期的一群扬州地区的文人艺术家。
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和文学风格。
他们大多数都是收入丰厚的官僚、商人或地主,因此有了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来从事艺术创作。
扬州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交流地,吸引了大量的艺术人才,推动了八怪文化的形成。
二、扬州八怪的特点1. 反对浮华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追求质朴、自然,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纯粹性。
他们崇尚自然景物的真实再现,排斥夸张和矫饰,追求作品的内在表达和意境的传达。
2. 批判社会现实八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八怪作品中常可见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通过绘画和文学作品传递对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3. 艺术创新扬州八怪致力于创新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山水画和文学体裁,大胆尝试新的构图、用色和意象,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4. 艺术家自我表达八怪文化注重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和主观情感。
艺术家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境界,将自身的内心世界融入艺术创作之中。
三、扬州八怪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1. 加强艺术创新扬州八怪在艺术创作中大胆尝试,推动了中国绘画和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他们对传统艺术进行了突破和革新,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2. 倡导真实自然八怪文化反对浮华和虚伪,强调真实和自然的艺术表达。
这种追求真实的精神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塑造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真实性和纯粹性。
3. 打破传统束缚扬州八怪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规范和制约,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的范例。
他们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彰显个体价值扬州八怪注重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和自我展示,强调个体的主观情感和创造力。
画坛清初四僧——弘仁、朱耷、石涛、髡残,家国情怀浸透纸素!明末清初,有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
他们的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及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莫不受其熏陶。
独具一格的画风成就了中国绘画史上名噪一时的绘画流派——“清初四僧”,即弘仁、朱耷、石涛、髡残。
“清初四僧”的绘画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与当时占据画坛的正统画风大异其趣。
1.弘仁(1610-1664):秀逸江南真山水明亡后,弘仁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
弘仁,少年孤贫性癖,事母以孝闻。
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
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
弘仁无疑是清初最富个性的山水画家之一。
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及其特征,不是简单地用遗民绘画、简洁淡远、疏淡冷寂等词语可以概括的。
他的艺术成就,是清初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是遗民情结、禅宗奥旨、山水性情、古风流韵与恬静心态在画中融为一体后的集中再现。
2.朱耷(1624—1705):画中之鸟白眼向人朱耷,号八大山人。
朱耷是明宗室宁王朱权之后。
明亡以后出家,先当和尚,后来又做了道士。
他寄情于书画,艺术成就极高,是著名的遗民书画家,其画对后世影响巨大。
朱耷性格孤傲耿介,行事怪僻,常藉诗文书画发泄内心郁闷。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
3.石涛(1642-1708):天地为师老更痴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
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
“扬州八怪”究竟是几个人?中国传统文人画在明末清初,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倾向,大体说来是复古与革新两路。
其中,后者在晚明有徐渭徐文长这样的鬼才,清初有朱耷、石涛这样名家,到清朝中期,终于涌现一个高峰,这就是扬州画派的出现。
“杨州画派”是清代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杨州画坛的一批画家的总称,他们还有一个江湖气颇重的称号叫做“杨州八怪”(是不是想到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江南七怪)。
顾名思义,扬州八怪应该是指八个人,不过也不一定,就象“八大山人”的别号就只有朱耷一个人。
有关扬州八怪究竟有谁,说法不一,就连人数也有不同说法。
清朝末年,北京通州有一位学者李玉棻花了三十多年时间,编纂了一本画论《瓯钵罗室书画目过考》,记载评论了清朝近千名画家。
根据他的考证,扬州八怪应指的是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这八个人。
但实际上,曾先后被人列为“八怪”的,还有边寿民、高凤翰、杨法、李葂、闵贞、华喦、陈撰等人,因此“扬州八怪”这面大旗下的画家,至少有十五人之多。
不过不管八怪还是十五怪,这些人的作品,邓拓多有收集。
郑燮,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字克柔,清代一流的大诗人、大画家。
40岁中举,44岁中进士,曾赴山东范县、潍县等地任县官,廉政爱民,深得百姓拥戴,后来因上书赈灾得罪了大官,被罢官回乡,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诗书画皆精,其作品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人称三绝。
尤善画竹,其画墨竹,挺劲孤直,疏密相间,以少胜多。
在他的竹画上曾有这样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另一幅《竹石图》中,三两枝瘦竹,从石缝中挺然挺出,坚韧不倒,其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透过这样的画和诗,人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竹子,而分明是高尚的气节人品。
郑板桥还将书法与绘画糅合一起,不守成法,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了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行款得体,画亦增色的境界。
清“四僧”与“扬州八怪”清初“四僧”与清代宫廷与正统派艺术大异其趣的也有不少画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僧”以及稍后的“扬州八怪”,他们在突破陈规,传统出新以及拓展笔墨的表现力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四僧”指八大、石涛、髡残和弘仁四个和尚。
弘仁(1610—1663年),原名江韬,字六奇,为僧后号渐江,安徽歙县人。
明灭亡入武夷山为僧,后曾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
后回故乡,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
他的绘画早年学孙无修,中年师从萧云从,尤多取法于倪云林,构图洗练,用笔方硬简洁。
另外重视师法自然,少荒寒之境,而多清新之意。
尤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等人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
在安徽,从学者甚众,形成“新安派”。
著名者如其侄江注,其学生姚宋(字雨金,号野梅)、祝昌(字山嘲),以及受其影响的同乡郑旼(字慕倩)等人。
还有一些安徽画家,不属“新安派”,但也受到影响,负有时名。
如程邃,字穆倩,号垢道人,歙县人,歙派篆刻创始人。
山水有独特面貌,善用枯笔焦墨,并融入金石趣味,风格苍厚冷逸。
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
好画黄山,自谓“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
他笔下的黄山,以气势取胜,取景奇险,富有运动感,有异于新安派比较生涩清峻的画风。
石涛早年受其影响,晚年则反受石涛影响。
另外,弘仁还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家”(海阳,歙州旧称)。
查氏(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休宁人。
书宗董其昌,山水初学倪云林,后参以吴镇、董其昌画法,粗拙简逸,晚年逸笔草草,更为放纵。
孙逸字无逸,号疏林,休宁人。
画学倪、黄和文徵明,山水疏朗宁静,笔法沉稳。
与萧云从齐名,并称“孙萧”。
汪之瑞,字无瑞,号乘槎,休宁人。
明末新安画家李永昌高足,山水宗黄公望,善以渴笔焦墨作简淡之景,爱作背面山,常用披麻、荷叶皴。
以新安地区为主的安徽画家,在明末清初形成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
扬州八怪名词解释扬州八怪是古代中国绘画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出现在明朝中期,充分展示了扬州绘画家的独特风格和个人才华。
八怪一词源于齐己所著《八怪草堂书画谱》,是对当时绘画家的称呼,后来由于他们的艺术特点相似,因此被统称为扬州八怪。
以下是对扬州八怪每个名词的解释:1. 齐白石:齐白石(1864年-1957年)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擅长绘画花鸟和山水,以写意的风格著称。
他善于用浓墨重彩的笔法表现生动的形象,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被誉为“民间大师”。
2. 马远:马远(1254年-1321年)是元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画作多以山水为主题,擅长用点染法表现山石的质感和水墨的变化,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奇妙,尤其擅长表现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3. 黄宾虹:黄宾虹(1865年-1955年)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中国第一批留学欧美的画家之一,对中国山水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理念,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4. 张大千:张大千(1899年-1983年)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的一位巨大的艺术家,他是中国画史上最全面的画家之一,擅长花鸟、人物、山水等各种题材。
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既可以写实又可以写意,色彩鲜艳夺目,形象生动,堪称绘画界的奇才。
5. 金农:金农(1687年-1763年)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以绘画少年儿童而闻名,常以单纯、天真的笔法表达儿童的快乐与活泼。
他的作品构图独特,充满童真,给人以温馨、喜悦的感觉。
6. 周石楠:周石楠(1865年-1942年)是中国近代画坛上的重要画家,尤其擅长绘画山水景色。
他的画作注重表现山水之气势磅礴、变化万千的一面,色彩明快,构图独特,给人以一种震撼力和豪迈之感。
7. 朱耷:朱耷(1626年-1705年)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一位重要画家,尤以画人物著称。
他的作品刻画细腻、神情自然,部分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扬州八怪是扬州城有名的传统民间文艺表演,源于明清时期,是江苏文化的瑰宝。
据传说,其名来源于清代著名学者林则徐所著的《林则徐八怪图谱》,又称《八怪临江图谱》,八怪分别为:童牛头、把俏诺、椅子坐、锄头挑、倒拔杆、瓢箪倒、玉环担、豆腐满。
一、八怪作为扬州传统文化扬州八怪是江苏省特有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既是一种传统文化,又是一种艺术演出。
它融合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以及现代的艺术表演,具有江苏文化特色,是江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八怪出自何处《林则徐八怪图谱》的原作者林则徐,是明末清初的知名文学家,曾被封为“禹都相”,后来被列入《四库全书》,授以封号曰“福本古今太宗”。
八怪图谱画于淮安八怪庵佛寺,在林则徐指导下,由九节师太和大禹七女僧人共同谱演,由此起源于九节师太和大禹七女僧人“八怪临江舞”,又称“八怪庵舞”,渐渐称作“八怪”。
三、八怪在何处表演八怪文艺表演在扬州各县乡镇开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市九龙湖的“九龙湖八怪节”活动,每年以八怪文艺演出以及各式历史文化展示为主机节目,并有传说史诘、讲故事、斗趣谐、悬梁刺绣、观练花鼓、博古物件、一把马褂、服侍客人等传统活动,展示江苏传统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参观。
四、八怪曲谱八怪曲谱是由上古遗传下来的,始于玉环担曲,后增添童牛头、把俏诺、椅子坐、锄头挑、倒拔杆、瓢箪倒、豆腐满七支曲子,结成八支曲谱的八怪曲,改编而成的曲谱被叫做“佛乐”,区别于凡乐,属于阴阳交合的音乐,每支曲子都很独特、生动鲜明,是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五、八怪文化内涵八怪文化历经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到明、清,历经千年变化而不衰,具有极强的文化魅力。
它蕴含着汉文化精华,充分体现了平民百姓信息神秘之感,它将节日、法度、神话、小说、乐曲、修习、宗教以及政治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历史熔铸到每支曲子中,具有了强烈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清代画坛“四僧”是谁?清代宫廷画家中的王恽、王鉴、王时敏、王原祁被人称作“四王”,同一时期还有一些人的创作与“四王”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情感,对振兴当时画坛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时称“四僧”的四位僧侣画家,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四人都是明朝后裔,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都擅长山水画,却各有风格。
他们都主张竭力发挥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都有较大的影响。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字刃庵,取号雪个,后又有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号,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字。
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为南昌宁献王朱权九世孙,著名书画家。
明亡,一度为僧,后又作道士,后人尊其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江西省南昌市的青云谱道院,曾为八大山人出家修行地,现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周边为梅湖景区。
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炼,形象夸张,亦画山水,意境冷寂。
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状,署款八大山人,以及含意隐晦的题诗,都寄寓着亡国之痛。
他的水墨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后人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以简洁的笔法,描绘出了花草、树木、鱼雁、芭蕉及怪石等生动的形象,艺术造诣极深。
现代美术家范曾先生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中国美术史苟无八大山人,绝对也会黯然失色。
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计量的,而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艺术将使千秋蒙庥,恩泽无以数计的后之来者。
”朱耷亦善书法,精篆刻,黄宾虹尝称“书一画二”,确为至言。
八大山人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
【中国美术研究】文章主要从“清初四僧”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人物画风形成原因,从他们的传世作品中了解他们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最后阐述“清初四僧”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当代水墨画发展的启示。
一、“清初四僧”人物介绍及画风形成原因“清初四僧”是指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位僧人画家。
他们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由个人经历和身份特征相似而得名。
弘仁和髡残是由明入清的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是明代宗室,明亡后,他们便出家为僧,以示不屈服于清廷。
他们将国破家亡之痛寄托在画中,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憾,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不为命运所屈服的精神力量。
(一)弘仁弘仁,号浙江,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画家。
他从小孤贫性癖,喜爱文学和绘画。
作为明代遗民,明亡后,他为了不臣服于清廷便去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
同时,他还是“新安画派”的创始人,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等四人称为“新安四大家”。
弘仁的山水画大多呈现出萧散冷寂的意境,其笔墨技法师从萧云从,作品神韵又似倪瓒。
他在早年就推崇和喜爱倪瓒的作品,其所画的家乡黄山,在继承了倪瓒的笔法和墨法上,又根据黄山的山石体貌独创新格,表现出黄山的独特精神气质。
(二)髡残髡残,字石溪,湖广武陵人,明末清初画家。
他年幼丧母,生性寡默,二十多岁出家为僧,常游于名山大川之中,三十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就加入了抗清队伍。
虽然反清失败了,但反清过程中为了躲避战争的烽火,经常逃到大山深处,便给了他感受大自然的好机会,为他后来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绘画上,髡残擅长人物、花卉、山水,且尤其擅长山水,他的作品山重水复,有深邃清幽之韵。
他的笔墨技法师从黄公望、王蒙,擅长用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厚重而不板,豪放而又有节奏感。
(三)朱耷朱耷,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
他生于明代宗室,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从小受父辈的艺术熏陶,他在很早的时候就会作画写诗。
到了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加上父亲去世,朱耷抑郁悲痛,便隐名埋姓于山野。
扬州画派之扬州八怪风雅自古是扬州。
形胜东南的维扬古郡,凝聚了江南风致,荟萃了往古人文。
唐宋以降,孕育出几多春江花月的诗情画意,引领艺林风骚。
然而,自清初以来百余年,政治高压,文字狱盛行,艺坛渐归寂寥,殊少变化创新。
“四王”、董(其昌)、赵(孟頫)风靡艺坛,摹古巧熟、闭门造车。
虽为庙堂所喜,却已经脱离了生活现实,走向了黄昏没落,新的风格在萌生。
时至清代中叶,一群深受石涛影响、锐意变革的艺术家翕然纷至,景从云集于扬州。
他们切磋砥砺,纵横驰骋,终于冲破藩篱,为中国艺术史改换出新的面貌。
他们惊世骇俗的艺术创作,以其“怪”著称,深受崇敬和喜爱,遂有“扬州八怪”之美名流传后世。
“八怪”其实非止八人,亦迄无定论。
“八怪”作品以泼墨写意花鸟画为主,并以金石书法入画,诗、书、画、印融会贯通,开一代之新风。
气势雄强,朴茂奇崛,至今余音袅袅,足见其艺术生命之悠长。
继“四僧画家”之后,又崛起一个革新画派“扬州八怪”。
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有十六、七人,“八”并非确数。
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鳝、李方膺、汪士慎、高翔和罗聘。
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金农隶书七言诗联纸本纵124.2厘米,横2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墨梅图》金农作者简介: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五十三岁后才工画。
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金农的书法概括起来,有两种面貌,一种为行楷书,一种为隶书,这两种书体金农统称为“漆书”,是融楷、。
四大名僧:在中国画史上称“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
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
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都自具风裁。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较大的影响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
清代初年和尚画家之多,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除“四僧”之外,著名的和尚画家还有弘智、自扃、普荷、七处、珂雪、智舷、诠修、超揆、超弘等人。
在一个短时期内,涌现这么多的和尚画家正是政权鼎革时势所造成的。
“遗民”和“遗民画家”出现较多的时代,往往是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替代中原汉族政权的时代,如金与北宋、蒙元与南宋的相替。
满清替代明王朝亦复如此,所不同的是,除了政权的替代之外,还多了一道衣冠易制,特别是其中严厉的剃发令,这使清初许多知识阶层中的人当“遗民”也不可能,只有遁入空门,从而造成了和尚画家成批的出现。
“四僧”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先后削发为僧的;此后,佛教的禅理、出家与还俗之间的抉择,都深深影响着这四名僧人画家的艺术生命。
弘仁:归黄山而益奇在“四僧”中,只有弘仁于出家之前有画迹可寻。
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祯七年(1634)创作的《秋山幽居图》扇和明崇祯十二年(1639)创作的《冈陵图》卷,署款均为“江韬”。
《冈陵图》共由5位新安画家创作,各自独立成幅。
弘仁之作笔法结构参用倪瓒、黄公望,秀逸可爱。
其时,弘仁于5人中年龄最小,只有30岁,由于他画得过分认真,运笔略显拘谨文弱。
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
他的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
国破家亡的影响与弘仁坚贞的个性固然是其偏爱倪瓒作品的主要原因,此外,也与具体的地域背景有密切关系。
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中文名: 八大山人别名: 朱耷民族: 汉出生地: 南昌 出生日期: 1626 逝世日期: 1705 代表作品: 《眠鸭图》《鹭石图》《莲花鱼乐图》八大山人的字、号、别名特别多,他原名统,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
后做道士,居“青云谱”。
入清后隐其姓名,削发为僧时取法名传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岁。
号雪个始于41岁,用到55岁。
号个山始见于46岁,直到59岁,他还有驴、驴屋、人屋等号,驴款最早见于56岁,最晚是58岁。
人屋、驴屋同时使用,60岁以前使用的字,号尚有法堀、掣颠、纯汉、綮雪衲、卧屋子、弘选等。
朱耷为僧名,“耷”乃“驴”字的俗写,至于八大山人号,乃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59岁,直至80岁去世,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
所书“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与“山人”紧联起来,即“类哭之、笑之”作为他那隐痛的寄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四僧:弘仁弘仁(1610——1664)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
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僧。
出家后,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
他兼工诗书,爱写梅竹,但一生主要以山水名重于时,属“黄山派”,又是“新安画派”的领袖。
弘仁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因而在诗画中常有流露。
出家为僧后,云游四方,十余年中足迹遍大江南北。
其艺术的可贵处在于:既尊传统,又主创新,所谓师法自然,独辟蹊径,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
扬州八怪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
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
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
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
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
诗文创作,载誉全国。
有些盐商,堪称豪富,本身亦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
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
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富商大贾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面更是着力搜求。
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
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
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绘画至明末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笼囿,以临摹抄照为主流,画坛缺乏生气。
这一萎靡之风激起有识之士和英才画家的不满,在扬州便出现了力主创新的大画家石涛。
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宛如空谷足音,震动画坛。
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开扬州一派”,稍后,终于孕育出了“扬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
一、“扬州八怪”有哪些名家?“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
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
小编为您揭开清初画坛“四僧”的神秘面纱尽管清朝的书画在中国书画史上的地位并不像宋元那样举足轻重,但还是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画家。
比如小编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四僧',他们对近代中国画坛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而这四人中我们最熟悉的听到最多的应该就是八大山人了。
那么,你是否想更深入的了解八大山人这个人同时又对另外三位画家感兴趣呢?那就接着看下去吧!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四僧'都包括哪四人:清初四僧'是指活动于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位画僧。
因为'四僧'的遗民身份,明亡后纷纷遁入空门。
小编发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包括小编自己一开始都有一个误区,都误认为八大山人指的是八个人。
因此在这里,小编要重点强调一下八大山人指的就是朱耷这个人,并不是指某一画派或者八个画家的统称。
弘仁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
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号梅花古衲。
清初四画僧之一。
弘仁的书画,受倪瓒影响较深,不少作品带有明显的仿倪风格,但在景物的刻画上又加入了个人风格。
笔墨简易,清空脱俗,尤好黄山松石。
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家'。
兼写梅竹,工诗。
存世作品有《枯槎短荻图》《西岩松雪图》《黄海松石图》等。
髡残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
与石涛并称'二石'。
好游名山大川,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
存世作品《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清髠残江上垂钓图》等。
髡残的山水,构图饱满,善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苍劲凝重中透出丰润秀逸,意境奇僻幽深。
朱耷是明宁王朱权后裔,中国画史上的一代宗师。
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驴屋等。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
所绘花鸟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
山水近师董其昌,远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黄公望、倪瓒诸家。
名词解释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指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活跃在扬州地区的八位著名艺术家,他们分别是:高俅、陈洪绶、金辰、董其昌、魏忠贤、黄宾虹、郑燮、龚贤。
高俅是明末清初的官员,他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画风而著名,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
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富有浓厚的写意风格,被誉为"绘事神器"。
陈洪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家,他擅长绘制写意山水,将自然景物融入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以笔墨流畅、构图独特、形神兼备而闻名。
金辰是扬州八怪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和诗人。
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为主,字体工整、气韵生动,被赞为"五体却存难敌者"。
董其昌是一位卓越的画家、诗人和书法家,他以其擅长花鸟画和隶书而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以精湛的写实技巧和独特的创意而闻名,被誉为"董宝钗"。
魏忠贤是明末清初的权臣,他是一位文学才子和书法家,尤其擅长行书。
他的书法以工整刚劲、气韵雄浑著称,为后人所敬仰。
黄宾虹是中国近代画坛的一位杰出代表,他是一位独立思考的画家和理论家,对中国画的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创新。
他主张"写意固然重要,而透彻理像更重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郑燮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他擅长楷书和行书,并提出了"书法有三患:刻板、凌厉、妖媚"的观点,主张书法应具有自由、舒展和自然的风格。
龚贤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擅长山水画和楷书。
他的作品以线条简练、构图匀称、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誉为"笔坛新杰"。
扬州八怪以他们对传统艺术的超越与创新,开启了中国艺术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们的艺术作品以独特的笔墨技巧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并成为了中国画坛的重要代表之一。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一批风格相近的革新派画家的总称,即以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八人为主要成员的“扬州画派”。
金农(1687~1764),字寿门等,号冬心等,别号十五个之多,杭州人,人称扬州八怪之首。
他博学多才,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志,37岁始远游,50岁后始作画。
50—64岁经常往返于杭州于扬州之间。
人生际遇坎坷,平生未做官,64岁后定居扬州。
善以破笔泼墨作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长于花鸟、山水,尤擅墨梅;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独创“漆书”隶属字法,笔画粗细悬殊,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头重脚轻呈长方形,别有意趣。
作品有《月花图》、《墨梅图》等。
郑燮(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人称郑板桥,谓之为扬州八怪重要骨干。
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50岁以前处于奋发自雄而考取科举的读书求仕的穷困潦倒境遇中。
50岁后曾任山东范县知县4年、潍县知县7年,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上司,61岁辞去知县,居扬州卖画为生。
其诗、书、画造诣俱高,有“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之美誉。
诗“歌咏百姓之勤苦”,“描写英杰之风猷”,诗中既有关心民生疾苦的热肠,也有抒发个人志向的情怀,还常以题画诗加以表达,如《竹石》画中所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表达自己不为恶浊环境所屈动的高尚志节;书法行、隶、草等各体相兼,风格迥异;画擅画竹、兰、石。
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晚年以画兰竹为主,他画的竹,被称为“郑竹”,以情入画,以情写竹。
他晚年的代表作《竹石图》,瘦竹挺立,长短不一,或作左倾,或作右倾,虽各自独立,却顾盼有情,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
清初“四僧”与清代宫廷与正统派艺术大异其趣的也有不少画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僧”以及稍后的“扬州八怪”,他们在突破陈规,传统出新以及拓展笔墨的表现力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四僧”指八大、石涛、髡残和弘仁四个和尚。
弘仁(1610—1663年),原名江韬,字六奇,为僧后号渐江,安徽歙县人。
明灭亡入武夷山为僧,后曾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
后回故乡,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
他的绘画早年学孙无修,中年师从萧云从,尤多取法于倪云林,构图洗练,用笔方硬简洁。
另外重视师法自然,少荒寒之境,而多清新之意。
尤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等人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
在安徽,从学者甚众,形成“新安派”。
著名者如其侄江注,其学生姚宋(字雨金,号野梅)、祝昌(字山嘲),以及受其影响的同乡郑旼(字慕倩)等人。
还有一些安徽画家,不属“新安派”,但也受到影响,负有时名。
如程邃,字穆倩,号垢道人,歙县人,歙派篆刻创始人。
山水有独特面貌,善用枯笔焦墨,并融入金石趣味,风格苍厚冷逸。
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
好画黄山,自谓“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
他笔下的黄山,以气势取胜,取景奇险,富有运动感,有异于新安派比较生涩清峻的画风。
石涛早年受其影响,晚年则反受石涛影响。
另外,弘仁还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家”(海阳,歙州旧称)。
查氏(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休宁人。
书宗董其昌,山水初学倪云林,后参以吴镇、董其昌画法,粗拙简逸,晚年逸笔草草,更为放纵。
孙逸字无逸,号疏林,休宁人。
画学倪、黄和文徵明,山水疏朗宁静,笔法沉稳。
与萧云从齐名,并称“孙萧”。
汪之瑞,字无瑞,号乘槎,休宁人。
明末新安画家李永昌高足,山水宗黄公望,善以渴笔焦墨作简淡之景,爱作背面山,常用披麻、荷叶皴。
以新安地区为主的安徽画家,在明末清初形成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
主要宗法元四家,尤其是倪云林,作画重视气节,格调冷逸,又受到安徽自然景色的陶冶,有别于那些一味摹古的画家。
髡残(1612—1673年),俗姓刘、又号石溪,电住道人等,湖南醴陵人。
明朝灭亡后,曾参加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1651的落发为僧。
四十三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居牛首山幽栖寺。
其人品与画品为众多名士所钦佩,如钱谦益、周亮工、顾炎武、龚贤等人,程正揆与他交谊尤深,时人并称为“二溪”,他与石涛并称“二石”。
兼擅花卉、人物,尤精于山水。
宗法黄公望、王蒙,以秃笔渴墨,描绘繁复景致,风格浑厚凝重。
程正揆(1604——1676),字端伯,号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长期寓居金陵。
其山水受董其昌影响,崇尚元四家,多用秃笔,枯劲简老,景色近于自然。
尤喜画《江山卧游图》,共画有五百卷之多。
也是当时一位有新意的画家。
八大(1626—1705年),江西南昌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祖父为弋阳王朱多火正,他的谱名为朱统(上面一个林,下面一个金字)。
十九岁遭国破家亡之痛,二十三岁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号雪个、个山、驴、驴屋、八大山人等。
一生经历坎坷,常藉诗文书画,发泄内心积郁,不少作品内容隐晦。
其绘画大多缘物抒情,主观成份较多,往往将物象人格化,以寄托情感。
其花鸟极富个性,渊源林良、沈周、陈淳、徐渭等写意花鸟大师,所绘花卉鱼鸟,形象简练、造型夸张,笔墨雄健泼辣,达到了“笔简形赅”、“形神毕具”的境地。
其山水则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倪,不似董那样秀逸平和,而是枯索冷寂,其寄托与花鸟画相一致。
他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有牛石慧、万个等,但对后来影响极为深远,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乃至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人,莫不受其熏陶。
石涛(1641—1707年),原名朱若极,明靖江王赞仪十世孙,出家后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广西全州人。
他早年云游四方,40岁后往来南京、扬州,去京二载,晚年居扬州。
擅山水、兰竹,也能画人物。
其作品运笔灵活,善用墨法,构图新奇,强调师法自然,曾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
在“四僧”中以奔放恣肆见长。
此外,他还是中国画史上极为重要的理论阐述者,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一画”的命题把山水画理论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主张“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和“借古以开今”,强调“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影响尤为深远。
“四僧”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不限于临摹,不囿于挪用古法。
分别以激情洋溢或深情凝蓄的个性鲜明的艺术,突破了四王派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的效用并密切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上,发展了笔墨技法。
艺术风貌虽各不相同,在当时都是十分新颖大胆的创造。
扬州八怪的艺术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商业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对艺术的需求,加上此时民族矛盾下降,各种社会矛盾包括封建阶级内部矛盾的加剧,带有初步民主色彩的思想文化的抬头。
在石涛以及另外一些清初富于创新精神的画家画风影响下,在盐商富贾聚集,思想活跃的扬州,出现了各家各派。
其中的“扬州八怪”(有“丑八怪”的意思,当时带有贬义),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写意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
扬州八怪,具体指哪八位画家,说法不下,清末李玉棻《欧钵罗室书画汇考》中所列八人,为一般所公认,即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另列入“八怪”的尚有华喦、高凤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人,由于人数众多,故亦有“扬州画派”之称。
其中大体可分三类人。
一类是丢官后来扬州的文人,如郑燮、李鱓与李方膺。
他们虽学优登仕,但官卑职小,因宦途失意,不得施展政治抱负,才来扬州“换米糊口”。
这些人接触过民间疾苦,体验到现实的种种不平,一种关心人生忠于皇帝又胸存块垒的思想感情盘郁胸中,欲罢不能,既然已操画业,便用己所长,选择了历来文人易于掌握的“四君子”等题材。
在诗书画的互相生发中,发泄牢骚,表现品格,寄托“用世之志”。
由于感情个性的驱使,他们画风已非温文尔雅,而是或清刚跌宕或泼辣奔放、甚至有所谓“霸悍气”。
其中郑燮影响最大。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50岁始出任山东范县县令,后调潍县做县官,亲政爱民,得罪上级罢官后来扬州卖画。
他并擅三绝,尤长墨竹,多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又经过了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幻化,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
在诗情画意中歌颂了清风劲节,表达了关心“民间疾苦声”的抱负。
对于前人成法,他主张“学一半,撇一半”,“自探灵苗”,不泥古人。
在诗书画上均自成家数。
其绘画作品有《衙斋竹图》、《兰竹图》等。
第二类是厌弃官场的文人画家,如金农、高翔和汪士慎。
他们出身贫寒文人,或因看破官场腐败,洁身不仕,或因功名不就,甘为布衣,一律靠鬻文卖画售字为生。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抒个性尚创造的文人画传统,另方面又注意从金石书法的古朴自然,似拙实巧中吸取营养,作品虽时而流露不满现实的思想情感,但更多的用来寄托高洁的人品与不肯同流合污的情操。
其中金农(1687—1764年)被称为“八怪”之首,字寿门,号冬心等,浙江仁和人,久居扬州,被举博学鸿词,考试落选而返,在扬州鬻字卖画,兼售骨董。
他的思想存在矛盾:既伤“寄人篱下”,怀才不遇,又“以布衣雄世”。
但他修养广博,工诗文,精鉴赏,善篆刻,长漆书,五十岁后作画,四君子、蔬果、山水、人马、佛像、肖像无不擅长,“涉笔皆古,脱尽画家习气”。
作品造意新奇、构境别致,笔墨朴秀,巧拙互用,耐人寻味。
花鸟山水多意境隽永,有生活情趣、人物肖像则形象古朴稚拙,放笔写意,开一生面。
作品有《自画像》、《月华图》、《寄人篱下》、《墨竹》、《采菱图》等。
第三类是有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
如黄慎、罗聘和华喦。
这些人出身寒苦,亦不满现实,因早年即卖画为生,故炼就了广泛而深厚的功力,较注意适应民间欣赏习惯,又因扬州风气影响,也吸取了文入画家之长,讲求人品,兼擅三绝、放笔写意,所以作品题材广泛、画法精熟。
其中,黄慎(1687—1770年?),原名盛,号瘿瓢,福建宁化人,幼年家贫:但习画精勤,克苦力学,擅肖像,人物、山水、花鸟,来扬州后发展了大写意人物画。
他的人物画取材多社会下层人物,立意时见生活情味,形象虽较雷同定型,但能以狂草入画,作风粗豪奔放,气势贯通,别具一格。
作品有《伏生授经图》、《渔妇图》、《携琴仕女图》、《雪景山水》、《花卉册》等。
罗聘全面发展了乃师金农的艺术,画《鬼趣图》讽刺现实尤为著名。
稍早的福建上杭人华喦(1682——1756),移居杭州,长住扬州。
一生布衣,靠卖画为生,其绘画成就亦为卓著,花鸟脱胎于恽派,并吸取明陈淳、周之冕之长,拓为小写意,虚灵巧妙、机趣横生,既有细节描写的精微,又不失笔墨的简逸生动。
人物、山水亦为当时空谷足音。
如上所述,八怪中的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师,既不满于现实,又在卖画于扬州路上殊途同归,相互影响,且受扬州市民阶层喜新尚奇的推动,所以在艺术创作上普遍具有下述特点: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
这些已经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和已经文人化的职业画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宫廷提倡的正宗保守艺术的羁绊,或多或少地摆脱了贵逸平和的“士气”与“书卷气”,形成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发展了写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