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之首——金农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14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扬州八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现象之一,他们以文化艺术为媒介,倡导安乐无为的生活哲学。
八怪中有文人、书画家、诗人等各领域的人才,他们的作品和事迹成为了中国文化史的珍贵遗产。
扬州八怪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爱好都与古代社会的传统思想相异。
这些怪人中,有的喜欢写诗、作画,有的喜欢玩乐、饮酒,而有的则更加热衷于神秘学、神异术法。
以作者为例,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下扬州八怪中的“怪”在何处。
第一,“好打牌”的张旭张旭,字融之,生于唐朝,死于宋朝,是扬州八怪中最出名的人物之一。
他最出名的是喜欢打牌和饮酒,同时他还是扬州名士之一,著名诗人杨万里曾为他作过“樵夫”题词,徐渭也曾写过《冬夜坐便》一诗送给他。
此外,张旭还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艺术家,他的书法立意奇妙,遣词造句更是精湛。
第二,“笔精墨秀”的郑板桥郑板桥,字子厚,是扬州八怪中最为文化艺术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以清逸脱俗著称,许多后人成为了世间经典。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精通文学、书法等多种艺术,其作品在后世造就了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第三,“酷爱逛庙”的朱耷朱耷,号东篱,是扬州八怪中最嗜好古物的成员之一。
据说,他酷爱逛寺庙,时常观看各种宝物古迹。
他还拥有丰富的知识及极高的鉴赏水平,曾经在一个清代收藏者手中看到一张唐代的《骆公神去来图》,认准是真品,其他人视之为假,一场争议由此引发。
第四,“长于弹琴”的文徵明文徵明,字仲举,绰号葆光。
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和文学家,青年时代留诗“南国清溪,北山稠枝”的名篇被唐代诗人王之涣传为佳话。
文徵明除了文学才华之外,也很喜欢弹琴,他喜欢用新乐府的曲子和旧唐曲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第五,“博学多才”的杨慎杨慎为扬州八怪中颇有名气的成员之一,他不仅擅长文学,写下了《世说新语》等知名作品,也善于书画、园林、音乐、收藏等各种领域。
除此之外,杨慎还为后人留下了灵异之事,据说他在晚上里可以跳楼但不死,并善于讲述一些神秘故事,在众人的心中造就了不少神秘的传说。
“扬州八怪”有谁?有何特点“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扬州一带的郑燮(号板桥)、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鱓、汪士慎、李方膺八人。
他们究竟“怪”在哪里呢?他们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卑污、奸恶、趋炎附势、奉承等作风深恶痛绝。
八人中除郑板桥、李鱓、李方膺做过小小的知县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鲁连”、“介之推”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
就是做过官的郑板桥也与常官不同。
他到山东上任时,首先在旧官衙墙壁上挖了百十个孔,通到街上,说是“出前官恶俗气”,表示要为官清廉。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绝不粉饰太平。
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郑板桥的《悍类》、《抚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
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
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并解释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
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
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
——“扬州八怪” 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有十六、七人,“八”并非确数。
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和罗聘。
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
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
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
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
⾦农名作欣赏⾦农(1687年—1763年),字寿门、司农、吉⾦,号冬⼼先⽣、稽留⼭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寿道⼠等,因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封“三朝⽼民”的闲号,钱塘⼈,布⾐终⾝。
清代书画家,扬州⼋怪之⾸。
荷花图⾦农善以书⼊画,其漆书笔意常体现在其画作中。
此图荷花以淡墨⽩描勾勒,荷叶叶脉留⽩,以重墨淡墨两⾊分染正反两⾯,⼯整稳重,具有简约平实的装饰意味。
⾦农杂画之⼗⼆温⽇观号智归⼦,宋末元初画家,擅长草书,善画葡萄,顷刻⽽就,世称“温葡萄”,此图题跋即有感于此⽽写。
画中绘⽔墨葡萄,⾃左向右⽣发,枝叶重叠有序,葡萄颗颗饱满,⾏笔不迫不促,古朴⾃然。
⽡盆菖蒲菖蒲常见于端午时节,是⽂⼈书斋⼏案清供赏玩之物,也是⾦农眼中的“仙草”。
⾦农喜写菖蒲画菖蒲,爱菖蒲的孤清。
此图中蒲叶细密短⼩,⽡盆质朴⾼古。
画中题诗给菖蒲过⽣⽇更是妙趣横⽣:“蒲郎蒲郎鬓发古,四⽉楚天青可数。
红兰遮户尚吐花,紫桐翻阶正垂乳。
写真特为祝长⽣,⼀盏清泉当清醑。
⾏年七⼗⽼未娶,南⼭之下⽯家⼥,与郎作合好眉妩。
”墨梅图⾦农画梅,⾃称“江路野梅”。
此图布局奇绝,⾃右向左上⽴⼲,侧枝穿插倔如虬龙,笔法古拙简练,配以浓墨点苔,以⽩描清笔绘就梅花,颇具古意。
墨梅图⾦农此作⾃题诗:“⽼梅愈⽼愈精神,⽔店⼭楼若有⼈。
清到⼗分寒满把,始知明⽉是前⾝。
”以⽼梅树为主体,⽉影朦胧宁静,虚实相⽣,画作充满清寥之⽓,以梅花、明⽉⾃寓,表现出画家的孤⾼与淡泊。
墨梅图⾦农画梅在技法上博采各名家之长,师宋代⽩⽟蟾,也受到杨补之的影响,此外更是“以梅为师”,曾冒着风雪反复揣摩梅枝正反转侧、疏密穿插的⽣动情态,师法⾃然。
此图⾪书笔意出枝,细笔淡墨勾花,点蕊⼲脆精炼,点萼墨⾊浓重,⽤笔挺健有⼒。
墨梅图梅花清雅俊逸,凌寒傲放,其品性⾃古为⽂⼈所乐道。
⾦农爱梅,梅开时节就天天赏梅画梅。
此作双梅图,梅⼲以湿笔写出,以不同浓淡墨⾊濱染分出前后,⾃在穿插,圈梅和点梅缀于其间,暗⾹浮动,秀润天成,古朴⽂秀。
成语故事出口成章主人公成语故事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丰富的知识和道理。
想象自己出口成章,就像能够点石成金一样让人羡慕。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成语故事出口成章主人公,希望对你有用!成语故事出口成章主人公是金农成语故事出口成章主人公人物简介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
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
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五十三岁后才工画。
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金农,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
别号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
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据金农自述:“家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中为书堂,面江背山,江之外又山无穷”。
金农天姿聪颖,早年读书于学者何焯家,与“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比邻,又与吴西林同时,与号称“浙西三高士”交往熏陶,更增金农的博学多才。
乾隆元年(1736)受裘思芹荐举博学鸿词科,入都应试未中,郁郁不得志,遂周游四方,走齐、鲁、燕、赵,历秦、晋、吴、粤、终无所遇。
年方五十,开始学画,由于学问渊博,浏览名迹众多,又有深厚书法功底,终成一代名家。
晚寓扬州卖书画以自给,为“扬州八怪”之首。
妻亡无子,遂不复归。
金农的一生,大半在坎坷中渡过,有时“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
在困苦时也不得不依赖贩古董、抄佛经,甚至刻砚来增加收入,也曾托袁枚,求写彩灯,王昶撰《蒲褐山房诗话》记述金农,“性情逋峭,世多以迂怪目之。
金农漆书大集合高清欣赏金农漆书大集合高清欣赏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
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为扬州八怪之首。
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五十三岁后才工画。
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何谓漆书,漆书一种书体名。
有两种意思:其一指用漆书写的文字。
传说孔子“漆书壁经”,即在其住宅的壁上用漆写经,故名。
其二是指清代书家金农把点画破圆为方,像用漆帚写出,号称“漆书”。
金农漆书,自称得意于《国山》与《天发神谶》二碑,“余近得《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字法奇古,截毫为书,要以气魄取胜。
”金农用笔一反‘中锋’古训,以笔为刀,纯以侧峰而行,切削蚕头雁尾,使笔画两端齐整,横粗竖细,拙中藏巧,而布白益增险绝,其风渊懿古穆,拙朴奇绝,蜕尽《国山》、《天发神谶》二碑形貌,在中国书坛,一枝独秀,别开生面。
梁楷传论轴纸本1737年作纵102.8厘米横47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梁楷传论轴》是金农漆书的最早作品。
金农除用笔结体的特点外,在用墨方面也有向浓、渴而着力,笔画浓而涩出“飞白”。
“飞白”特征是金农后期完善了的漆书的基本特征。
“用笔似帚却非帚”“银机乱吐冰蚕丝”透露出金农艺术创造的根本。
司马光佚事漆书轴纸本 1738年作纵95.5厘米横31.5厘米台湾兰千馆藏《司马光佚事漆书轴》是金农隶书向漆书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金农刻意加大了横画,笔锋偏扁的夸张性,和“倒薤”式的露锋笔痕。
《童蒙八章》1754年作229.2×92cm 立轴纸本《童蒙八章》是漆书典型化的代表。
其用笔横画平直切下横扫至右,如以刷排过,而竖画则较含蓄,其撇法“倒薤”状更加鲜明,较之漆书刚刚形成之际更长且变化更丰富。
其斩截、爽直,且具美术韵味的装饰性,形成了漆书风貌完善化的特征。
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金农《隶书七言联》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摘要:金农的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
初画竹,继画马,画佛像,画梅更能独创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
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墨梅立轴水墨纸本扬州八怪金农《墨梅》赏析:款识:寻梅勿惮行,老年天与健。
半树出江楼,一林见山店。
对拈冻笔头,未画意先有。
枝繁花亦繁。
空香欲沾手,拟作万玉图。
春风吹满纸。
谢却金帛求,笑寄瞽居士。
居士尝断炊,噤痒寒耿耿。
挂壁三摩,赏我横斜影。
稽留山民画诗书。
钤印:金吉金印(白文)、金氏寿门(朱文)、生于丁卯(白文)“元章茂密补之疏,妙笔华光淡欲无。
七百年来无继起,画诗书见一癯儒。
”这是张大千1956年边跋金农《墨梅图》的诗。
前两句论画梅,说到元代王冕(元章)的茂密与宋代杨无咎(补之)的疏淡,后两句则称赞金农是数百年来能够继起此道的画、诗、书皆长的“癯儒”。
图中的梅自左下端发干,向上、向右曲折变化而生出花枝、花朵,或疏或密,或正或侧,运笔中缓行缓止,不迫不促,有顿有挫,有节有律,好似不用力而力自在,又似无用意而其意无处不在。
中国画谓之写,和书法通,无须事先安排,一笔既落,笔笔生发,一气而成。
这古朴而文秀的梅,又何尝不是作者性灵写照!溥心畬题曰:“无剑拔弩张之势而逸韵自高。
”这逸韵是文人画的追求,是作者学养、性灵的体现。
冬心先生作画时间仅十六、七年,其传世作品必然有限。
在其署款的作品中有三类:一为亲笔,二为代笔,三为伪笔。
三类中,亲笔最少。
亲笔画,如此画者,其重要特征是,画与字的笔法、笔性的一致。
试看图中,梅的枝干和其题诗的漆书,有着相似松灵中的沉着,舒缓而鲜明的节律。
这种一致性发自内在的性灵,是摹仿不出的。
此帧《梅花图》,写寒梅怒放,花疏气清,野逸古拙,韵味隽永。
画面布局奇特,繁简相宜,黑白对比尤妙。
画中题诗,表现了画家“人与梅花一样清”的高尚节操,还透露出他和一位盲友的深情厚谊。
清朝中期“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十九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
扬州八怪包括:高翔、黄慎、金农、李方膺、李鱓、罗聘、汪士慎、郑板桥(郑燮)八人绘画作品。
我们先来分享金农白描绘画作品。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
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
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体势欹侧笔力千钧作者:尹莉莉来源:《现代艺术》2022年第07期金农的书法匠心独运,精妙入神,隶、楷、行俱精。
隶书中的“漆书”,更富创造性,苍古奇逸,魄力沉雄,在帖学盛行的时代,他能独辟蹊径,创立“漆书”新格,真可谓是书坛豪杰。
金农(1687-1763),系布衣学士,为“扬州八怪”之首,博学多才,善诗词,精鉴赏,喜收藏。
弱冠于何焯处从学,乾隆元年经推荐赴京应博学鸿辞科之选,未中,遂周游四方,后寄居扬州,以卖字画为生,至衰老穷困而死。
嗜奇好古尤喜金石文字,精鉴赏,收汉唐金石拓本数百种,凡古书画过目即辨真伪。
金农自称其书为“漆书”。
他特别喜欢浓墨,他作品的墨色,乌里发亮,据说他的墨是亲自监工定制的,因此,他的书法乌黑如漆,并非言过。
但是,他所谓的漆书,更应从笔法上理解,他的书法,隶不隶,楷不楷,用楷法写隶。
方笔是他书法的最大特色,他的方笔,方得像现代的油画扁笔刷出来的。
由于他不讲究笔法,就干脆把自己的书法起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名称。
他的漆书拙朴古茂,方正的笔划,方正的结构,像小木片搭配起来一样,这种充满天真稚气童趣而又淳厚苍老的书法,同样是对馆阁体的叛逆。
历来书法巧媚易学,古拙难成,金农的漆书自成一格,亘古无双。
金农漆书的独特性元明清以来,书家长期游目骋怀于传统的二王书风之间,金农“漆书”的出现犹如耀眼的强光划空而过,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金农的书法,兼擅隶、真、行三体,而以隶书成就最高,他晚年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漆书”确系惊世骇俗之举。
在不无担心之中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中国传统书法的主要审美内容之一的线条,在他的“漆书”里表现出一种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
他对中国传统书法的线条进行了各个击破,如“鼠尾”的撇画冲破了线条形态上的沉着和运动带来的力量。
横画也在金农书法中变得扁平,节奏感本来取决于运动的快慢和用笔提安顿挫的交替变化。
我们又无法指责金农的“漆书”失去了书法美,它虽具有美术化的倾向,但它又不完全如是。
清代书画家金农生平简介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书画家金农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金农生平简介金农,字寿门,号冬心。
除了这个号之外,还有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多个称号。
金农于1686年出生于钱塘,也就是现今的浙江杭州。
根据金农自述,他的家就在钱塘江边上,面对江面背靠着大山,家里有几亩地,应该是属于小康家庭。
金农从小就十分的聪慧,小时候在何焯家读书,与“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是邻居。
又与吴西林同一时期,于是这三人被称为“浙西三高士”。
金农一直与他们交往,使自己更加博学多才。
但是金农这个人做文章不循规蹈矩,因此考了多次的科举都没有中,也导致了他一生与官场无缘。
金农年过半百后,由于郁郁不得志,就下定决心去四处游历。
游历期间被大好河山的风光给深深的迷住了,从中获得了感悟,开始学画,最终成为了“扬州八怪”之首。
金农的交友圈也十分的广泛,身份高贵的名门公卿,腰缠万贯的富豪巨贾,甚至生活贫苦的普通百姓中都有金农的朋友。
在金农这么多的朋友中,与他关系最好的应该就是郑板桥了。
他们两个经常聚在一起把酒言欢,郑板桥甚至还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杭州只有金农好”,由此可见这两个人的关系是有多好了。
金农年过半百才开始学画,但是却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在是不容易的。
不过这主要得益于金农有良好的书法功底,自己又学识渊博,收藏了许多名作,对绘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家。
金农是什么朝代的人金农是我国著名的画家,那么金农是什么朝代的人呢?我们大家都知道,金农是“扬州八怪”之首,而“扬州八怪”指的就是在我国清朝中期活跃在扬州的八个画风相近的著名画家的总称,又被成为扬州画派,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金农是我国清代的书画家。
清朝初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扬州作为富豪聚集地,开始追求起了文化的发展。
金农与“扬州八怪”书画交游考略作者:莫金龙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5期摘要:金农学贯古今,精通书画、诗文、治印,尤喜收藏金石拓本,深厚的学识与才情使他成为“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
他虽终身布衣,但通检冬心诗文集,不难发现其交游圈甚广,尤其与后来称为“扬州八怪”的汪士慎、高翔、郑燮等人往来密切。
他们皆有颇高的诗文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见解,在彼此的交游中相知相惜,互相影响。
关键词:金农;扬州八怪;交游;郑板桥金农(1687—1763年),浙江钱塘人,初名司农,字寿田,后改名为金农,字寿门,自号冬心先生,又号金吉金、昔耶居士、如來最小弟等。
因其一生经历了康、雍、乾三朝,所以又自封闲号“三朝老民”。
金农学贯古今,精通诗书画印,尤喜藏金石拓本。
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续集》《冬心先生随笔》等,深厚的学识与才情使他成为“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
金农虽终身布衣,但通检其诗文集,不难发现他的交游圈甚广,尤其与“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高翔、郑燮等人往来密切,其中最年轻的罗聘更是成为他晚年的得意弟子。
在彼此的频繁往来中,他们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交游圈。
因金农性情孤峭、不随附于人,交友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故笔者以金农为中心,从“扬州八怪”成员中择取与其交游事迹可征者若干人,逐一考述。
一、与汪士慎的交游汪士慎(1686—1759年),“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左盲生,安徽休宁人,流寓扬州。
工诗书,善篆刻,以画梅称颂于世。
汪士慎晚年双目俱瞽,但他并未因此消退对书画创作的热情,反以梅言志,坚守文人风骨,笔下梅花更是气静神闲,墨淡趣足,这亦是他一生疏淡、高洁、不染尘垢的人格写照。
其《岁暮自嘲》中写道:“莫道称高蹈,孤清性所耽。
结欢无热客,侵梦有烟岚。
”汪、金二人性情恬淡豁达,不随浮尘世俗,品性、兴趣亦有相同之处。
金农曾言:“画梅之妙得二友焉,汪士慎巢林,高翔西唐,人品皆是扬补之、丁野堂之流……”(金农《画竹题记》)。
德风堂——扬州八怪,冬心最怪稽留山民、冬心先生、枯梅庵主、莲身居士、耻春翁、寿道士、龙椶仙客、苏伐罗吉苏伐罗……这二十来个别号其实都是一个人。
他叫金农,是个爱起别号,特立独行的怪文人。
▲「《秋林共话图》1759年」说到怪,这位金冬心先生可谓个中翘楚。
他生于康熙年间,那时正值盛世。
人人都打破头想凭科举挣得功名,他学养深厚,可偏偏就喜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借青壮之年,遍走齐鲁燕赵秦晋楚,游历大半山河。
而且,他的旅行方式叫人大开眼界。
▲「《玉川先生煎茶图》1759年」按今天的话说,金先生那叫穷游。
没钱作旅费,除了化缘僧院,朋友资助外,他还找到一批身怀奇技的奇人,组成一个“访游团”里面有凿纹刻砚的、会弹奏乐器的、擅于画墨竹的、跟精于乌丝栏的等等,他还自任团长,每到一处地方就开展活动,以此来筹措旅资。
这超前的商业触觉不仅让他顺利完成梦想,日后还帮助他成为了扬州炙手可热的自由职业者。
▲「《隐几卧梦图》年份不详」在定居扬州时,他早已对仕途不抱希望,于是开始了画画与卖画的生涯。
尽管50岁才开始正式作画,但浓厚的学养却使他下笔不凡人们称他是“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
此后二十几年间,他的画越发意境高旷,自成一格。
艺术成就更被誉为扬州“八怪”之首。
▲「《墨竹图》之一、之二年份不详」在扬州以画画为生是比较艰苦的,金农却乐于其中,只管行心中畅快之事。
有次,他相中了十株极好的剑兰,那阵子手头刚紧,他本想作罢。
没想到,突然有个叫程雪门的盐商朋友要请客。
原来这个程雪门晚上要宴请新任盐务道吃饭,想请他这个名满江淮的大文人去充场面。
金农略一沉吟,便欣然前往。
▲「《红桥漫步图》1759年」酒过三巡,新任盐务道提出要行个酒令,每人说一句古诗词,得嵌有“飞”、“红”二字轮到主人程雪门时,他一时情急胡诌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
”结果来宾起哄:“柳絮怎么可能是红的,定是杜撰。
“旁边的金农却不急不缓站起来说道这是元朝人一首咏叹此处住所的诗,全文应是: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金农(画作)便做了梅花、寄与谁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他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
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
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五十三岁后才工画。
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
金农博学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
精篆刻、鉴赏,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
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
来源:潜斋游艺《梅花》册页冻萼吐华吾家有耻春亭,因自称为耻春翁。
亭左右前后,种老梅三十本,每当天寒作雪,冻萼一枝,不待东风吹动,而吐花也。
今侨居邗上,结想江头,漫写横斜小幅,未知亭中窥人,明月比旧如何?须于清梦去时问之。
寿门金吉金画记。
绿萼含芳寿道人写意兰宫空香如洒空香如洒。
近号日老丁。
蜡梅初绽乾隆廿五年八月,在广陵九节菖蒲憩馆,画梅花小册,七十四叟杭郡金农记。
佛院冰姿苏伐罗吉苏伐罗,画于佛家无忧林中,庚辰秋日。
寒香清韵龙梭仙客,仿神霄散吏。
八月十五日记。
吹香照眼雀查查,忽地吹香到我家,一枝照眼,是雪是梅花。
曲江外史。
繁枝密萼冬心先生画繁枝密萼,窃比古人也,谁许之乎。
琼枝俟赏百二砚田富翁之所为也。
赏之者,有俟其人。
玉蝶清标曲江外史小笔。
金农把梅花的形式美与诗情美推向了极致,在他的内心存在着悲凉的矛盾,一方面追求文人雅士之清高,另一方面必须卖画“乞米”维持生活。
在怀才不遇的矛盾心态当中,金农叹息世道又自强不息,利用坚毅的品格寄情于书画,借梅花的铁骨冰心激励自己与寄托忧思。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始知明月是前身。
”诗里画外,无不透露出金农孤高、淡泊、寂寞的人生,仿如画家自身命运的真实写照。
金农画梅题记《梅花图》吾乡龚御史田居先生家,有辛贡粉梅,丁处士钝丁家,有王冕红梅,皆元时高流妙笔。
“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简介金农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金农别名:寿门号: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别号: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清朝出生地:钱塘出生时间:公元1686年去世时间:公元1763年职业:画家主要成就:扬州八怪之首代表作品:《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金农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为浙江杭州人氏,生于公元1687年,去世于公元1763年。
金农所处的那个时代,扬州有许多著名的书画家,特别是有八位成就最高,性格异于常人的书画家,被当时人称为扬州八怪。
金农也在扬州八怪之中,并且还是扬州八怪之首。
清康熙二十六年,金农出生在钱塘一个比较富庶的家庭,家中有些田产,房屋也有不少,按照金农自己说说:家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中为书堂,面江背山,江之外又山无穷。
金农自幼聪颖,家中将其送往著名学者何焯家中学习。
他与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比邻,又与吴西林同时,与号称浙西三高士交往熏陶。
与这些颇有才华的名士交往,使得金农才学渐长,使其博学多才。
乾隆元年,金农经裘思芹荐举博学鸿词科,然而可惜的是他入京参考未中。
此次落第,使他大受打击,自觉郁郁不得志,遂放弃继续科考,开始周游各地,增长自己的见识,陶冶自己的情操。
年过五十的时候,金农开始学习作画。
因为早年专心做学问,后来又周游各地,走遍齐、鲁、燕、赵,历秦、晋、吴、粤,所以学起书画来还算得心应手。
因为有深厚的抒发功底,加之游览名迹数不胜数,所以最终在书画一道获得成就,成为一代名家。
不仅各阶层人民追捧他的画作,许多书画后辈也对其推崇备至,希望得到他的指点和品评。
金农的一生都在旅途中渡过,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画作都受到个人追捧,有些更是许以千金的报酬。
然而和许多浪漫派艺术家一样,金农对于钱财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第一篇人过几十不学艺《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50岁拿起画笔学画,终成一代大师!》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50岁拿起画笔学画,终成一代大师!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金农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
第二篇人过几十不学艺《学习的四大规律(转有才人)》学习的四大规律终身学习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质量人生的需要,学习是人一辈子要做的事,我们有时被动学习,有时主动学习,有时学习目的明确,有时稀里糊涂地学习,有些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有些学习却徒劳无益。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什么一母之子有贤愚之分?老师在传授知识时是最公正无私的,为什么一师之徒有高下之别?问题出在哪里?我苦思苦想了多年,四十以后才明白,学习是有规律的,经过实践验证的学习规律可以称之为定律。
季节定律。
人生有四季,做任何事都不要错过季节,更不宜反季节,反季节的蔬菜成本高,营养不良且没味道,学习也是一样的。
少年儿童阶段身体发育迅速,首先要把体育课上好,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和交际习惯。
青少年时代心理发育迅速,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接受能力和记忆力最强,首先要把计算技术、语言工具掌握好,小学把字识足,否则,一辈子写错别字;中学把文章写好,否则,一辈子写不好文章。
大学本科阶段是学“手艺”的,三十岁以前一定要学一种养家活口的过硬的本领。
大学没有学到过硬本领,找不到舒心的工作,何以安身立命?读研究生是思想操练,继而出道为师,为领军人物,独当一面,建功立业,实际情况怎么样呢?如果把大学读成继续长知识的“高七”,把硕士博士读成外语补习班,只开花,不结果,有什么用?“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不上学,高龄上学,成本高,效率低,收益率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