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制剂研究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221.10 KB
- 文档页数:5
雷公藤毒性反应研究进展标签:雷公藤;毒性反应;综述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味苦、性寒,有大毒,归肝、肾经,药用部位为根,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杀虫止血等功效。
雷公藤对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雷公藤有大毒,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报道发生中毒事件最多的中草药之一,对消化、泌尿、生殖、心血管、骨髓及血液等系统有较明确的损害。
笔者收集了2000年以来有关报道雷公藤及其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和相关实验研究,现综述如下。
1 一般毒理1.1 临床研究雷公藤在临床上可产生急性毒性反应,常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产生单个或多个脏器严重的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
资料显示,服用雷公藤后产生严重脏器损害致死者,绝大部分是因超大剂量服用所致[1]。
倪氏等[2]报道了1例因一次性服用140 g雷公藤水煎剂后,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消化、循环、血液等系统多脏器功能损害。
雷公藤亦可产生慢性毒性反应或迟发性毒性反应。
刘氏等[3]观察了雷公藤多苷片(GTW)口服治疗慢性肾炎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67例患者中23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转氨酶升高20例(29.9%),乏力、食欲降低19例(28.4%),胃炎19例(28.4%),月经失调或停经10例(27.0%),恶心、呕吐5例(7.5%),失眠4例(6.0%),腹痛、腹泻3例(4.5%),腰及腿部肌肉痛11例(16.4%),皮疹3例(4.5%),轻度骨髓抑制2例(3.0%),皮肤黑斑病、血小板减少各1例(各占1.5%)。
邱氏等[4]对123例服用GTW治疗的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6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0例,强直性脊柱炎18例,肾病综合征13例)进行了随访,发现GTW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2%,其中消化系统35.8%、生殖系统22.8%、感染13.8%、皮肤黏膜6.5%、血液系统4.9%和神经系统1.6%。
雷公藤甲素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雷公藤甲素是中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
目前雷公藤甲素已被用作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狼疮,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等。
雷公藤甲素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肿瘤、免疫抑制等,近期研究表明雷公藤甲素对心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均有保护作用。
该文以近期雷公藤甲素的研究进展为基础,对雷公藤甲素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标签:雷公藤甲素;药理作用;肿瘤;炎症;骨质疏松[Abstract]Triptolide is an active compon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ipterygium wilfordii Currently,triptolide has been used to treat various diseases,including lupus,cancer,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nephritic syndrome Its main pharmacology efficacies include antiinflammation,antitumor,and immunity suppression Recent studies have also demonstrated triptolide′s protective effect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osteoporo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harmacological efficacy of triptolide based on the advance in studies of triptolide[Key words]triptolide;pharmacological activity;tumor;inflammation;osteoporosis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属于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是一种传统中药。
●综 述●经皮肤使用的雷公藤制剂概况朱晓燕1 张 毅2 唐海燕111成都中医药大学硕2002级(成都610075) 21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提要:本文对近二十年来经皮肤使用的雷公藤制剂情况进行了综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原料也从雷公藤粗品发展到单体成分的使用;相关的内容也由单纯的临床研究到更加重视实验研究,研究的方面和层次都已非常广泛,但剂型研究还应注意实验与临床并重,注重制剂原料研究。
关键词:雷公藤 经皮肤使用 综述 雷公藤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又名莽草、水莽子、黄藤等,能祛风除湿,舒经活络,消炎,杀虫,解毒。
目前认为其红素、内酯、甲素、乙素是主要的活性成分,现代药理试验证实其具有抗炎、抗免疫、抗肿瘤、抗生育、抗肾损害等作用[1]。
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红斑狼疮及各种皮肤病,其口服片剂应用最为广泛,但因其存在强烈的胃肠道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雷公藤的应用,因此其外用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将其近二十年来经皮肤使用的情况综述于下。
1 经皮肤使用的常见雷公藤制剂111 洗剂 陆树柏[2]等以雷公藤根外皮200g煮水,待温后浸泡手足,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4周为1疗程,治疗手足部位湿疹56例,结果指跖背、甲周围湿疹治愈15例,好转10例;掌跖皲裂性湿疹治愈10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43%。
用此药连续浸泡手足皮肤1月未发现因吸收而引起毒性反应和副作用。
112 酊剂 雷公藤洗净晾干,切成薄片,浸泡于乙醇之中,密闭浸渍1~2周,过滤去渣即得雷公藤酊剂。
郭巨灵[3,4]等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时应用该剂型局部涂擦配合内服,对止痛、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113 软膏剂 以雷公藤某成份为主与适宜基质制成的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
上海协作组[5,6]采用其内酯醇软膏外用治疗303例寻常型银屑病,以011%维甲酸软膏作对照观察,单纯外涂,每日两次,见效时间为3~20天,总有效率为8511%,显效率为4412%,显效率为外用011%维甲酸软膏的4倍,特别对肥厚型的银屑病治疗效果尤佳,惟局部刺激作用发生率高,达32134%,但均能耐受,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且据分析,疗效与病程、皮损形态、性别等均无明显关系。
雷公藤制剂生殖毒性及联用减毒研究进展雷公藤具有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等功效。
目前常见制剂包括雷公藤片、雷公藤多苷片、昆明山海棠片、昆仙胶囊、雷公藤双层片和雷公藤总萜片等。
生殖毒性是雷公藤制剂治疗免疫性疾病时最棘手的不良反应之一,而通过联用单味药或复方可明显减小雷公藤制剂生殖毒性。
本文就近年该领域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Abstract: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has the properties of rheumatism dispelling,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dredging collaterals,detumescence,pain relieving,anti-parasitism and detoxification. Its common medication forms include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tablets,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polygonal tablets,Kunming Shanhaitang tablets,Kunxian Capsules,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bicolor and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total terpene tablets. Reproductive toxicity in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preparations is a side-effect that may deeply impact reproductive-age patients. The combination of single herb or compound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eproductive toxicity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preparation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cen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Keywords:Tripterygium wilfordill Hook;TCM;reproductive toxicity;review雷公藤制剂为具有类似激素作用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治疗多种风湿免疫疾病。
时闻研究证实中药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烜、张奉春、唐福林教授团队联合多家单位,通过对自身免疫病(AID)发病机制和诊疗关键技术长达16年的系统研究,揭示了AID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和分子、创建高敏感特异性诊断技术、创新开展靶向免疫和中成药治疗研究。
以具代表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研究为例,项目组通过严格的临床前瞻性研究证实了中成药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成功率达76.8%,高于国际甲氨蝶呤方案。
该研究在国内外首次证实了雷公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低廉有效的中成药雷公藤带入了国际社会的视野,或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几千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策略。
美国梅奥诊所首席风湿病学专家Eric L.Matteson评价说,这项研究发现雷公藤多苷的治疗效果很明确,既值得深入研究,又具有发展前景。
AID是由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攻击及破坏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功能障碍的免疫性疾病,代表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等。
AID患病率和致残致死率较高,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
相当大比例病人糖皮质激素和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欠佳,往往会产生诸多副作用。
因此,明确AID发病机制、提升诊疗技术尤为重要。
该项目建立和推广了AID的中国治疗方案和新技术,将我国AID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提高至国际领先水平。
软饮料危害有多大?美国研究称将增加过早死风险新知软饮料是指酒精含量低于0.5%的天然或人工配制的饮料,又称清凉饮料或无醇饮料。
有研究称,经常喝人工配制的软饮料可能会引起肥胖、牙齿损伤、肾脏受损等健康问题。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更加严重,据美国网络杂志“SLATE”报道,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经常饮用软饮料将会显著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
据研究项目负责人,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研究员瓦桑提·马里克表示,通过对37716名美国男性及80647名美国女性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饮用过多汽水、功能型饮料、果汁饮料之类的软饮料将会显著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
雷公藤多苷片研发及工艺开发雷公藤及其制剂自20世纪80年代证实其有免疫抑制作用后,广泛用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各类疾病,如风湿类疾病、各种肾病及皮肤病等,并且在器官移植中具有良好的抗排斥作用。
由于雷公藤及其制剂既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独特的、几乎无可替代的疗效,又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雷公藤及其制剂既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中草药之一1 文献雷公藤甲素是一个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二萜内酯,来源于中药雷公藤的根,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C20H24O6) 又名雷公藤内酯醇,是从雷公藤中分离的一种含有3 个环氧基的二萜内酯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和免疫抑制等活性[1],是雷公藤多甙片的主要有效成分。
雷公藤甲素的提取雷公藤叶—烘干-粉碎-浸提(以9 5 % 乙醇浸提溶剂进行雷公藤甲素浸提操作)-抽滤-滤液浓缩, 弃滤渣-加水沉淀-氯仿萃取- 浓缩得氯仿浸膏浸提(先用石油醚去掉一部分油脂、叶绿素等非极性成分,然后用浸提率最高的7 0 % 甲醇溶剂提取得到甲醇浸体物,浓缩后用四氯化碳和石油醚的不同组合萃取,去除部分杂质后再用氯仿萃取,干燥浓缩,得氯仿浸膏。
)[2]各因素试验设计好提取路线后对其最佳提取条件的研究,浸提溶剂的选择、浸提时间的选择、料液比的选择、浸提次数的选择,建立正交实验表,对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取最佳的条件,使成本适宜,产量较高。
工艺优化确定剂型根据药物的适用人群、药物性质等因素确定剂型,选取合适的粘合剂及辅料,制作雷公藤多苷片。
并研究其纯度的检验方法。
毒理学选取小鼠做动物实验,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制剂稳定性研究、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急毒、亚急毒、长毒和生殖毒性研究。
雷公藤多苷片的毒副反应可见于全身大多数系统, 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
雷公藤制剂对骨髓有抑制作用, 对更新较快的组织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尤其是造血干细胞,而对淋巴组织的毒性可使淋巴细胞数减少(3),肾损害多为急性肾损害, 呈现急性肾衰竭。
雷公藤研究综述李海月李心怡摘要: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
雷公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各种皮肤病,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
对近年来雷公藤的活性成分、药理活性及毒性等研究新进展进行慨述,其中雷公藤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研究是雷公藤制剂减毒研究的首要条件,其次对雷公藤的活性成分进行结构修饰,降低其毒性而又不影响、甚或增加其疗效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字:雷公藤;活性成分;药理作用雷公藤属卫矛科木质藤本植物,别名黄藤、黄藤木、黄腊藤、断肠草等,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
雷公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其味苦、辛,性凉,归肝、肾经。
有大毒。
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等功效[1]。
药理及临床研究证实,雷公藤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及抗生育等多种性,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各种皮肤病。
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其临床上的毒副作用不容小视,由于其有效成分也就是其有毒成分,所以雷公藤的广泛应用一直受到限制。
现对近年来雷公藤的活性成分、质量控制、药理活性及毒性等研究新进展进行概述。
1药用资源中国共有3种雷公藤属植物,包括: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主产于长江流域至西南及台湾省;昆明山海棠(T. hypoglaucum(Levl) Hutch),其形态与雷公藤相似,主产于长江流域至西南;东北雷公藤(T. regeliiSprague et Takeda),主产于东北和日本,是中国传统的一味中药[2]。
随着雷公藤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其良好的药效和广泛的应用,雷公藤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开发利用仅仅20多年的时间,其资源就已经大幅度的减少,有一些地区的野生资源甚至面临枯竭的危险,为了保障雷公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对雷公藤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16 期2018 Vol.5 No.16192雷公藤的药理基础及其制剂的进展马屏南(济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山东济南 250000)【摘要】雷公藤属于传统中药的一种,其化学成分比较复杂,药理活性包括很多种,是现阶段国内与国外研究的一种重要天然药物,不管是中药雷公藤还是雷公藤制剂均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本文对雷公藤的药理基础及其制剂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雷公藤;药理基础;制剂【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16.192.01雷公藤性寒味苦辛,有毒,归心肝肾经。
雷公藤不仅具有除湿止痛以及祛风通络的效果,还可以解毒杀虫,可以在癌瘤积毒、湿热结节中应用,可对部分肿瘤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病等进行治疗,因此其药理基础及其制剂成为研究的重点[1]。
1 雷公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1 免疫抑制针对胶质瘤细胞,雷公藤单体可以起到体外抑制作用。
利用MTT法对胶质瘤细胞株C6、SHG44、U251应用雷公藤红素、雷公藤甲素以及雷公藤Wilforol A三种单体所产生的体外抑制作用进行测定。
通过免疫组化法雷公藤红素与甲素对SHG44胶质瘤细胞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显示,雷公藤二萜类单体可以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2]。
同时雷公藤三萜类单体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次之,雷公藤红素、雷公藤甲素均可以增加SHG44胶质瘤细胞bax表达,同时降低SHG44胶质瘤细胞bcl-2蛋白表达,由此可见雷公藤红素与甲素可以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对bax表达有促进作用,对bcl-2表达有抑制作用,进而达到使细胞凋亡的目的。
1.2 抗炎雷公藤的二萜类成分包括7种,其抗炎作用治疗指数分别为T7、L2、T2、T8、T9、T10、T11,由此可见大部分二萜类成分均可以起到抗炎作用。
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概况
李鹏;方剑乔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08(027)006
【摘要】对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大量学者研究发现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与治疗RA的西药相比,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小,患者耐受性好的优势.应加深对雷公藤制剂的研究.制定较为明确的应用标准、原则,使个人经验总结系统化,上升到指导临床的理论高度,同时,加大对本类制剂减毒增效的研究.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李鹏;方剑乔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6
【相关文献】
1.雷公藤及其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J], 刘晓辉
2.雷公藤制剂合六味地黄丸治疗激素依赖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J], 邢志红
3.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J], 汤淑彧;赵玉山;赵丽霞;陈斯;郭亦媛
4.雷公藤叶与根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J], 陈林囡;李华
5.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J], 许卫华;温泽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公藤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进展摘要:雷公藤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的草药,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然而,雷公藤的毒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对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引言:雷公藤是一种常见于我国南方地区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近年来,随着对雷公藤药用价值的深入研究发现,它对许多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如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等。
然而,雷公藤的毒性作用也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进展,为相关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化学成分分析:雷公藤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等。
其中,三萜类化合物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苯丙素类化合物则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和作用与雷公藤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
毒性研究:雷公藤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肝肾损伤、免疫抑制、生殖毒性等。
研究发现,雷公藤中含有多种毒性成分,如雷公藤甲素、乙素等。
这些毒性成分可引起肝肾损伤、骨髓抑制、生殖毒性等不良反应。
雷公藤的毒性还与其炮制方法、配伍、剂量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雷公藤的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其毒性作用,合理使用以保障患者安全。
除了以上提到的毒性成分和不良反应外,近年来关于雷公藤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致癌性等方面的研究也引起了。
有报道指出,雷公藤可能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例如,与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合用时,可能加重免疫抑制作用,增加感染的风险。
有动物实验显示,大剂量长期使用雷公藤可能增加肺癌、食管癌等癌症的发生率。
这些研究提示我们在使用雷公藤时,应充分考虑其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合理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雷公藤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草药,其化学成分和毒性作用受到广泛。
研究表明,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但其毒性作用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