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德育工作
- 格式:ppt
- 大小:806.00 KB
- 文档页数:67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八章德育题库一、选择题1.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2.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4.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
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6、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A。
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7、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
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9.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0.在德育中,要注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贯彻了( )。
A.正面教育原则B.集体教育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1.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各科教学B.团队活动C.课外活动D.班主任工作12.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C.思想品德D.政治品德1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14.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 )是动力。
A.知B.情C.意D.行15.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
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16.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C.劳动D.共青团活动1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引言概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学生的德育则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德育在教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以及塑造其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
本文将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教育学中的德育,分析其意义、方法和实践,以期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德育指导。
正文内容1. 德育的意义a. 德育的定义: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过程。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律性、正义感和责任感,使其成为有道德良知和行为自觉的公民。
b. 德育的重要性:德育不仅涉及个体的道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良好的德育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公民素质,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2. 德育的方法a. 传统教育方法:传统教育方法侧重于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行为的规范化,通常通过教育者示范、奖惩体系和道德故事等方式进行。
b. 全人教育方法:全人教育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通过个体的内部价值观改变来促进德育的发展。
c. 责任与参与教育方法:责任与参与教育方法要求学生在社会和群体中承担责任和参与公益活动,通过实际经验和实践中体验道德观念和行为。
3. 德育的实践a. 学校德育实践: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承担着培育公民的重要责任,通过课堂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实践。
b. 家庭德育实践: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习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可以通过家规家训、亲子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实践。
c. 社会德育实践: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涉及道德行为,社会德育实践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方式来推动。
4. 德育过程中的挑战a. 价值观多元化: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价值观多样化,德育面临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力的差异,如何处理和融合不同价值观成为德育实践中的挑战。
b.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会影响到德育的实施,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德育机会,如何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是一个重要问题。
国开教育学德育工作方法一、德育原则(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订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的实际工作要求。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
(构成要素)定义: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
包括道德知识的道德判断两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
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辨析:品德发展的多端性)1.培养品德心里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2.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或出现“情通理不通”的现象因此品德的发展可以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德育过程还应该是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1.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2.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3.教育是外因,思想斗争是内因。
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过程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
4.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总之,在德育中,要处理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
2.德育过程就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简:为什么长期?1,2)1.首先,这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人类认识需要不断加以调整,补充。
2.其次,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第八章德育一判断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心理矛盾向积极方向转化的过程。
()2、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德育的客体。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4、学校应当把德育放首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5、学校德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6、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7、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8、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9、中学教育中要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因此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活动比其他教育活动更重要。
()1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二、单选1、孩子犯了错“爹打娘护”现象违背了的()。
A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规律B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C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D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2、让“一草一木都能说话”“每一墙壁都能说话”体现了德育方法中的()。
A 陶冶教育法B 榜样示范法C 说服教育法D 实际锻炼法3、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科教学B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C 劳动D 班主任工作4、在德育的几种方法中()侧重于道德认识的培养。
A 实际锻炼B 品德评价C 陶冶D 说服法5、提出观察学习德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皮亚杰B 赞可夫C 班杜拉D 科尔伯格6、家访可以防止5+2=0现象出现,这体现了德育的()原则。
A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B 疏导性原则C 长善救失原则D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7、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A 品德评价法B 榜样示范法C 陶冶教育法D 实际锻炼法8、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这样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
()A 德育影响B 德育内容C 德育方法D 德育内容和方法9、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 掌握知识B 激发情感C 道德内化D 活动和交往10、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一、单选题题目1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德育的实质在于()。
选择一项:A. 孝敬父母B.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C.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D. 尊重他人E. 育德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育德题目2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以下内容中不属于隐性德育内容的是()。
选择一项:A. 校园环境B. 班风C. 宿舍文化D. 教风E. 德育班会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德育班会题目3不正确获得1.00分中的0.00分标记题目题干在德育教育中,“抑其所短,扬其所长”是( )德育原则的要求。
选择一项:A. 长善救失B. 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C.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 疏通引导E. 知行统一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长善救失题目4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规范性的内容和()的内容。
选择一项:A. 操作性B. 认知性C. 选择性D. 实践性E. 意义性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意义性题目5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严而有格,严而有方”暗含的德育原则是()。
选择一项:A.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B. 疏通引导C. 长善救失D.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E. 知行统一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题目6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属于哪种德育方法()。
选择一项:A. 榜样示范法B. 陶冶教育法C. 实际锻炼法D. 心理咨询法E. 认知明理法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心理咨询法题目7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通过对学生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选择一项:A. 心理咨询法B. 认知明理法C. 榜样示范法D. 品德评价法E. 自我修养法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品德评价法题目8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在德育中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这属于()的德育原则。
第八章德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概念(说明)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来讲,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促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在古代,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必须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以培养人的社会性(德性)为旨趣。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德育姓德不姓智,与智育有如下区别。
(1)知不知与信不信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的是知不知的问题(告诉学生道理,使学生由不知到知),而德育要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把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2)会不会与行不行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而德育要解决行不行的问题。
因此,德育一定要指导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德育的功能(说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制约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
(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3.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德育主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的问题,直接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教育总是具有德育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古代,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三)德育内容(概括)1.德育内容的含义。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