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田义庄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一、早期义庄社会保障模式:宗族福利早期义庄的典型代表是北宋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其首创的义田-义学-义宅社会保障模式和?义庄规矩?对同时代及后来继起的其他宗族义庄保障都具有示范意义。
因此,北宋时期范氏义庄的保障模式可作为早期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典范。
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时为尚书、资政殿学士、礼部侍郎、杭州知州的范仲淹以其俸禄于苏州置良田十余顷,将田租捐于范氏宗族,旨在为族人生活提供福利,这即是义田。
钱公辅的?范文正公集?义田记?称范仲淹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在发达之后更是买了千亩良田作为义田,为其族人提供帮助,在族人吃、穿、嫁娶方面都有补助,从而保证了族人能够有饭食、有衣穿、有钱使。
为了使义庄能够继续健康运行,范仲淹制定了?义庄规矩?作为范氏义庄的管理制度。
其内容大体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向族人发放义米、布匹等生活必需品。
第二、族人如有嫁娶丧葬之事,皆给予相应资助。
第三,丰年留三年粮作为储备,以御凶年。
第四,乡里、外姻、亲戚中有贫困、急难不能度日者,诸房商议核实,酌量济助。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就指出范家没有穷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范家子孙一直都遵守义庄的规矩。
从以上行动与规范之中可以发现,早期义庄的保障模式大体是对全体族人进行普遍施惠,而仅在有限的程度上对贫困族人酌情加以救助。
同时,嫁娶丧葬之事用钱多在于操办礼节仪式,与族人基本生活保障并无太多联系。
因此,早期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部分贫困宗族族人的基本生活,而着眼于为全体族人提供额外的收入。
因此,与其将早期义庄的社会保障模式视为一种社会救济,不如将之定性为一种以义田田租收入为基础的宗族福利制度。
二、义庄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发展〔一〕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转向义庄的存在为宗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然而随着明清社会的发展,宗族人口逐渐增加,均摊到每个人身上的宗族福利也就日益减少,早期义庄以宗族福利为原那么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同时,由于同等价值的财物对于贫户和富户的效用存在差异,宗族内部也逐渐认识到平均主义的社会保障规那么往往并不意味着公平。
第六单元第17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对民力的控制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答案】B 【解析】汉代户籍统计具体准确,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征发赋役和控制百姓,故B项正确;加强户籍管理并不等同于抑商,排除A项;材料中的户籍管理并非仅针对诸侯王国与豪强地主势力,排除C、D两项。
2.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
这一制度( ) 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成熟B.使得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退C.使得均田制进一步推广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实力【答案】D 【解析】将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编入国家户籍,削弱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实力,故选D项。
3.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而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客户的比例不断下降,反之,主户的比例相应上升。
这可能是因为( )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科举制度改革C.市民阶层的壮大D.理学的发展【答案】A 【解析】宋朝户籍中的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客户的比例下降,主户的比例上升,故选A项。
4.元明时期政府以职业定户籍,这种做法(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B.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造成政治的动乱【答案】C 【解析】以职业定户籍使被定籍的人所从事的职业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这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故C项正确。
5.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了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答案】D 【解析】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和商鞅“集乡为县”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项正确。
一、选择题1. 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
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
这一蚕茧(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2.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朱元璋在当时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太湖流域“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之后,竟弄到几乎清一色土地国有化地步,以致“苏州一府之地土,无虑皆官田,而民田不过十五分之一”。
朱元璋的措施( )A.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维护了富人的根本利益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维护了小农经济,巩固了统治3.“宗族宗法制度的一个产物是族田义庄。
族田义庄的济困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
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宗族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因而又兼具慈善性质,这也决定了其受众范围的有限性。
”由此可见,族田义庄( )A.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统治 B.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C.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权力纷争 D.阻碍了田庄经济的发展4.(2013·德州)《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东林党人周起元描写:“我穆庙(隆庆帝)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船舶,分布东西路。
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千万。
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这表明当时A.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海外贸易B.此种贸易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C.进出口贸易额巨大D.政府曾一度废除重农抑商政策6.明末松江“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浅析北宋族田义庄产生的原因_历史师范
北宋时期,社会结构逐渐演变为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社会。
在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族田义庄制度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原因。
一、土地私有化
在北宋时期,土地大规模的私有化已成为主流。
贵族、地主等
占有了大量土地,而许多农民却失去了耕种的土地。
为了维护生计,许多农民开始聚居,并形成了由同一个家族或姓氏组成的部落。
这
些部落的成员拥有共同的祖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族”的概念。
二、族群间竞争
在经济基础上,北宋时期的社会还存在种种矛盾和冲突。
各种
族群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经常发生激烈的争斗。
为了防范外
来的侵略,很多族群开始对自己的领地进行保护。
三、政权调节
北宋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对族田义庄制度的形成起到了调节的作用。
政府通过明确的法规和政策,规定各种族群的权利和义务,以
维护社会的平稳。
四、文化传承
族田义庄制度的形成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密切相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讲究强调家族和渊源,追溯祖先和宗族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弘扬。
由于文化传
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族群通过建立“义庄”形式,强化族群凝聚力,维护自身的权益。
20世纪以来的宗族义庄研究李学如【摘要】义庄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清中后期,在土改运动中衰熄.作为传统宗族社会的赈恤组织,义庄关涉绅权、族权、庄产运营、族内救助、社会控制等诸多环节.20世纪上半期,中外学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新中国成立后,族产被界定为封建制度的核心要素,国内义庄研究一度中断;直至80年代始,义庄问题才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目前,学界对义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义庄的功能、性质、兴盛缘由、地理分布等方面,而在义庄宗族结构、保障机制、义庄与地方政治经济的互动及对当下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启示等领域,尚显薄弱,有待学界继续耕耘.【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3)001【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宗族;义庄;研究现状;评价【作者】李学如【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3义庄是传统宗法社会中,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由宗族中的士绅、商人或力田起家的庶民地主捐置田产和房屋,以达敬宗、收族、保族之目的,得到国家认可和支持的一种封建宗族赈恤组织。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在其家乡吴县置义田、建义宅、办义学,救恤族人,开义庄之滥觞。
此后,经过元、明及清前期的缓慢发展,义庄在清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清末民初达到了顶峰。
对义庄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明清一些文人的义庄记述中,但真正学术意义的研究最早见之于归堤的《常熟之义庄》[1]和田中萃一郎的《义庄の研究》[2]。
目前,学术界关于义庄的研究,时间上多述及明清时期,空间上集中于江南一隅。
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并对研究状况进行简要评析,以期增进学界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关于宋代义庄的研究,学界多以范氏义庄为个案,对其发展变迁、租册、行政管理方式的演变等进行了探究。
如DenisTwit chett,“DocumentsonClanAdministration:ITherulesofAdministrati onoftheCharitableEstateoftheFanClan”[3]、近藤秀树《范氏义庄变迁》[4]、伊原弘介《范氏义庄租册の研究》[5]、陈荣照《论范氏义庄》[6]、廖志豪和李茂高《略论范仲淹与范氏义庄》[7]、黄明理《范仲淹入祀孔庙因缘蠡测——兼谈范氏义庄的收族功能》。
2013年6月理论学刊J un2013第6期总第232期T heor y Jour nal N o6Ser N o232_一_-————————_-————_—_—_———————_—————————————_—————————一近代的义庄及其租佃制度‘——以苏南义庄为中心的考察李学如,陈勇(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安徽淮北235000;上海大学历史系。
上海200444)(摘要)同苏南地貌的自然状况及地权分割严重的特征相适应,近代苏南义庄实行租佃经营模式,庄、佃之间存在典型的经济契约关系。
凭借家族力量和政府支持,义庄厉行收租,有些义庄也有恤佃举措,旨在建立良好的主佃关系,以利于收租及管理。
近代后期,义庄由个体收租逐步走向联合租栈形式,反映了社会动荡的加剧和主佃矛盾的激化趋势。
[关键词)近代;苏南;义庄;地权;租制;恤佃【中圈分类号】K25;F129.5(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6-0095-06义庄是传统宗法社会中,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由宗族中的士绅、商人或力田起家的庶民地主捐置田产和庄屋,以达敬宗、收族、保族之目的,并得到国家认可和支持的一种封建宗族赈恤组织。
北宋仁宗皇韦占二年(1050)。
范仲淹在其家乡吴县(今江苏苏州)置义田、办义塾,救恤族人,开义庄之滥觞。
此后,经过元、明及清前期的缓慢发展,义庄在清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清末民初更是达到了顶峰。
清人李兆洛说:义庄“自文正创之,后人慕而效之。
至今而几遍天下”…(秽)。
但就全国范围来看,近代义庄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方省份,其中尤以苏南地区为最,即如冯桂芬所云:“自明以来,代有仿行之者,而江以南尤盛。
”[2】(晰’俞樾也说:“吴中为文正故里,义庄尤盛。
”【3】(嗍’近代以来,苏南地区义庄林立。
义庄田产少则数百亩,多则数千亩,个别义庄的田产竟达万亩以上,成为庞大的地方经济实体。
目前学界对义庄的发展、功能、性质等问题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义庄租佃问题尚未进行系统的考察①。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1.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2.欧美主要国家在近代建立了不同模式的民主政体。
其共同点是①以法律保障民主的实施②国家元首必经选举产生③逐步形成分权制衡机制④民意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A.①②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3.马克思在1853年说:“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
”而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之纪念焉。
”马克思、蒋介石对太平天国的评价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4.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A.小农经济是各朝代统治稳固的基础B.皇权与地主阶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C.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D.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有着共同利益5.“宗族宗法制度的一个产物是族田义庄。
族田义庄的济困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
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宗族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因而又兼具慈善性质,这也决定了其受众范围的有限性。
”由此可见,族田义庄A.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的权力纷争B.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C.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统治D.阻碍了田庄经济的发展6.1937年美国总统特使埃文思·卡尔逊观战(淞沪会战)一个月后,致信罗斯福总统说:“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
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这说明A.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B.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倡导的全面抗战路线唤起了民众的抗日热情C.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共真正实现了“全面团结”D.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完全觉醒7.1943年5月蒋介石给宋子文电报称:“丘吉尔称西藏为独立国家,将我领土与主权,完全抹杀,侮辱实甚。
族田义庄
定义
宋以后属于某一宗族所共有的土地。
族田分两种,一种是由一个家族拨出一部分土地,征收地租,专作该家族祭祖开支的祭祀田,也叫祭产、祀田。
这种祭祀田一般数量不大,但极为普遍。
一种是由族内为官者、殷富者捐置或合伙捐置,用以接济贫穷,赈恤孤寡及协济族人读书应试的赡族田。
这类族田又称义田、义庄。
义庄原指掌管族田及租米分配的机构,后来不加区别,义庄和赡族田成为一个族姓土地的通称。
起源
族田义庄创始于北宋范仲淹。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范仲淹在苏州长洲、吴县置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供给各房族人衣食、婚嫁和丧葬之用,始称“义庄”。
范仲淹亲定规矩十三条,规定各房五岁以下男女,每人每天给白米一升;冬衣每人一匹,五到十岁减半。
族人嫁娶、丧葬,则分等发给现钱。
在以后续定规矩中,又规定义庄的经济管理有相对的独立性:尊长不得干预义庄掌管人依规办事;族人不得借用义庄的人力、车、船和器用,不得租佃义田,不得私自将义宅屋舍兑赁典当,不得占居会聚义仓。
义庄不得典买本族族人土地。
南宋时,范氏义庄田产逐渐增多。
宋宁宗时,族人购置田产,另置“小庄”,以补义庄的不足。
宋理宗赵昀时,义庄田产达三千多亩。
兴盛
范氏义庄为宋代宗族置田开创了先例,各地官员竞相仿效。
义庄田产的用途不仅在赡养本族族人,而且扩大到培养本族士人和赈济本地贫苦百姓。
从此,建立义庄成为地主阶级维护宗族统治的一种手段。
宋代以后,义庄更为盛行。
族田义庄在元明时有所增加,但为数不多。
清代两百多年间发展比较迅速,各省都有关于族田义庄的记载。
族田占比重最大的为广东省。
族田义庄创建人多系“累世仕宦之家”,即官僚地主,也有少数富商。
这类土地因系私人捐献,地权基本操在地主富户之手,他们凭借族田,通过租佃关系,操纵族众。
剥削穷苦族人。
这类族田相对稳定,一般不准买卖,并受到国家法令保护。
清乾隆二十二年制定律例,盗卖族田照“盗卖官田律治罪”。
意义
官绅地主创建族田义庄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经济权力维护宗法关系,以巩固封建统治,因此受到封建政权的维护。
明清时尤其是清代,伴随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宗法关系趋向松懈,或谓“自宗法不行,士大夫无以收其族,昭穆既远,视为路人”。
针对上述变化,官绅地主建祠修谱,加强宗法关系,同时建置族田义庄,用经济手段约束族众。
清人大倡“祠堂敬宗”、“义田收族”之说,即源于此。
方苞在论述吴县范氏义庄时曾明确指出:范氏族姓宗法之所以长期持续不坠者,“盖以文正置义田,贫者皆赖以养,故教法可得而行也”。
乾隆年间,章学诚谓创建义庄可以“补王政所穷”,即通过族田义庄强化宗法关系,起稳定封建秩序的作用。
直到清代后期,冯桂芬说:“千百族有义庄,即千百族无穷民”,他的设想是推广族田义庄制,使“亿万户皆有庄可隶”,这样,广大农民都被控制在官绅地主所操纵的义庄之下,则“奸宄邪慝,无自而作”。
所以,有清一代,在封建宗法关系趋向松懈、农村阶级分化加剧、社会秩序日益动荡的条件下,族田义庄曾成为地方行政的辅助,对封建统治起着一定维护作用。
评析
族田义庄是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宗族制的发展而产生的。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中晚期,宗法宗族制逐渐演变成以同族间血缘的尊卑长幼伦理为内核、以宗祠族谱为形式、以祭祖赡族为手段以达到收族睦族的目的地宗法宗族制,而且随着土地关系的变化,这种宗法宗族制逐渐深入到庶民之家。
封建社会后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人们的血缘宗法思想趋向松懈,宗族之间的尊卑长幼伦理关系发生动摇,为了使宗族宗法制延续下去,于是上借国家法令的维护,下依族田义庄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强制,使得宗法血缘的思想得以延续和发展。
其中,封建土地关系的变化,当是族田义庄产生并且蓬勃发展的根源。
起先,义庄的创立者多从考虑族人,尤其是其中的贫困人口的共同利益出发,化个人私产为集体财产。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身为高官,厉行节俭,首创族田义庄,其动机就是解决族众的生活问题。
一些经济困难的贫困人口,由于有义庄的接济,经济状况可以得到暂时的改善,农业生产得以持续,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因素,虽然由于义田对于众多族众而言是僧多粥少,最后贫族难免于贫困。
族田义庄作为一种社会救济形式,对于改善民生、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出于义庄创建者自身的局限,使得他们的行为不仅难以对社会整体的进步做出贡献,也不可能真正满足社会对救济的需求。
义庄的创建者尽管有可能察觉到社会弊端,却无法超越自身的社会历史条件,仅仅凭借"济世"的热情,无法找到问题的实质,也就不可能给社会的病症开出合理有效的药方。
族田义庄在社会救济的外在形式下,把封建伦理和封建法纪联系起来,即一方面用封建法纪维护封建伦理,国家政策在家族内部得到延伸;另一方面,又采用封建伦理维护封建法纪,将宗法关系延伸到国家政策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因此,族田义庄具有封建性和宗法性的特征,封建性指的是通过土地关系压迫剥削农民,宗法性指的是通过血缘关系压迫农民,政治共同体和血缘系统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