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地理练习题
- 格式:ppt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6
一、陆地和海洋选择题1.下列大洲中,被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同时穿过的大洲是()A. 非洲B. 亚洲C. 北美洲D. 南美洲【答案】 A【解析】【分析】以上四个大洲中,非洲被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同时穿过,A符合题意;亚洲和北美洲都没有被南回归线穿过,BC不符合题意;南美洲没有被北回归线穿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洲的位置,需要结合地图进行记忆,难度一般。
2.印度尼西亚人口众多,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2018年9月28日,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
下图为印度尼西亚附近板块分布圈。
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1)该国多火山地震是因为()A.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B.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C. 美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D. 美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2)火山喷发可能会引发巨大灾害,但印度尼西亚有一个怪现象,有人宁愿搬到火山口附近去居住,其主要原因是()A. 气候适官,适合居住B. 耕地缺乏,火山灰上壤肥沃C. 火山美观,利于冒险D. 风景优美,便于观看(3)该地震发生时,正在海边小木屋度假休闲的某游客自我保护措施得当的是()A. 迅速躲到大树下B. 紧闭大门,等待救援C. 驾驶豪华游艇逃生D. 撤离到空旷的高地,蹲下来【答案】(1)A(2)B(3)D【解析】【分析】(1)根据板块的分布可知,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2)印度尼西亚地形崎岖,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积小,火山附近非常危险,但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灰,是很肥沃的土壤。
所以吸引着很多人来耕作。
(3)在海边发生地震,容易引发海啸,所以除了防止重物砸伤外,还要预防海啸。
迅速躲到大树下、紧闭大门,等待救援、驾驶豪华游艇逃生都不能有效逃生;撤离到空旷的高地,蹲下来,既能预防地震带来的伤害,又能有效预防海啸的伤害。
2025届清远市普通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高三地理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冬季海水温度较高,表面水汽丰富,使冷流气团经过渤海海面时湿度增大,温度升高,气压降低。
2.D 强冷空气经过渤海海峡与海洋表面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降雪;冷空气经过渤海海峡后增温增湿,受山东半岛山地抬升降温,从而形成降雪。
3.C 垂向节理主要和地壳抬升时岩体受到的挤压、拉张、扭动等构造作用有关。
由材料可知三清山属于花岗岩,在经历地壳抬升过程中岩体受到挤压张裂易形成垂向节理。
4.D 在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地壳深处的岩浆往上运动,一部分在地层中冷凝形成巨大的花岗岩体。
之后随着地壳抬升,岩体受到挤压张裂发育形成垂向节理。
岩石出露地表后被流水等外力作用沿垂向节理风化侵蚀形成石峰群。
5.B 读图可知,用地现状下企业布局稍显随意杂乱,“建议模式”空间复合布局紧凑,为达到工业区“建议模式”状态,工业区的首要任务是合理规划工业空间布局,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工业区范围并未扩大;工业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与就业本地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关系不大。
6.D 读图可知,“建议模式”状态优化了工业空间布局,提高了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能承载更多的关联企业链式发展,企业联系更为紧密,企业集聚效益提高,形成更强大的规模效应;该模式并未加速产城融合发展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7.C 乙阶段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加,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使气候变暖加剧,热融湖演化加速。
8.B 读图可知,乙阶段热融湖吸收少量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释放大量甲烷气体,增加碳排放,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热融湖成为碳源;丙阶段随着水生植物增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碳从大气圈进入到生物圈和岩石圈,热融湖成为“碳汇”。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1.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文献中发现,每年某日的正午太阳光会恰好照亮阿斯旺一口深井(北回归线上)井底的水面,而不在井壁上留下一点影子,此时位于其北面的亚历山大城的一座方尖塔会在地面上投下影子(图1)。
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埃拉托色尼通过文献资料推测地球的形状是()A. 圆形B. 球体C. 椭圆D. 方形(2)出现图1现象这天,地球在图2中的位置是()A. ①B. ②C. ③D. ④(3)图1中亚历山大城方尖塔影子朝向()A. 正东B. 正南C. 正西D. 正北【答案】(1)B(2)D(3)D【解析】【分析】(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故答案为:B。
(2)阿斯旺井位于北回归线上,该地井水被照亮的时间应该是6月22日前后,该时间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地球公转运动处于图上的④位置。
故答案为:D。
(3)阿斯旺井位于北回归线上,该地井水被照亮的时间应该是6月22日前后,该时间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该地区北方方尖塔正午影子一年四季始终朝北。
故答案为:D。
【点评】(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久的发展历程,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发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一、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选择题1.一位俄罗斯商人带着笨重的货物从东部海参崴海港去西部的莫斯科,既经济又便捷的交通方式为()A. 公路运输B. 海洋运输C. 航空运输D. 铁路运输【答案】 D【解析】【分析】一位俄罗斯商人带着笨重的货物从海参崴海港去莫斯科,既经济又便捷的交通方式为铁路,沟通两城市的有世界最长的西伯利亚铁路。
故答案为:D。
【点评】俄罗斯货运交通运输以铁路和管道为主,交通部门齐全,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地区分布不平衡: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又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2.日本号称“火山、地震博物馆”,是因为日本()A. 位于板块内部B.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C. 位于板块较硬的部位D. 位于山区【答案】 B【解析】【分析】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故答案为:B【点评】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领土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众多小岛组成,主体民族为大和民族,通用日语。
日本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日本工业高度发达,主要工业区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由于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地震,因此日本的建筑多采用轻质材料,而且日本每年进行防震演习,提高民众自救能力,同时加强预报研究,尽量提前预测出地震,减小伤亡。
3.读“日本地形和风向”图,回答下列各题。
(1)日本某地年平均降雪量在400mm 以上,被称为“特别豪雪地带”,该地最有可能为()A. ①B. ②C. ③D. ④(2)该地降雪多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A. 海陆因素B. 地形因素C. 纬度因素D. 人类活动【答案】(1)D(2)D【解析】【分析】(1)图示降雪量大的是日本西部,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山地地形抬升,降雪量特别豪,④在日本的西部,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一、陆地和海洋选择题1.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冰洋变暖,北极航线日益显露出巨大的航运价值。
2107年7月中俄领导人正式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图3为竖版世界地图,读图,回答小题。
(1)图中甲地的经纬度是()A. 15°E,23.5°NB. 45°W,23.5°SC. 15°E,23.5°SD. 45°W,23.5°N (2)沿“冰上丝绸之路”从上海出发至鹿特丹,依次经过的大洋是()A. 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B. 印度洋、北冰洋、大西洋C. 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D. 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3)8月,某航线探测队正在北冰洋沿岸考察,下列现象不可信的是()A. 白昼时间很长B. 白熊在海冰上觅食C. 大群的企鹅在游泳D. 因纽特人正在捕鱼【答案】(1)A(2)D(3)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经纬度、大洲大洋的判读及两极地区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人们把赤道定为0度纬线,向南向北各分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S),度数向南越来越大;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N),度数向北越来越大;人们把本初子午线定为0度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度,在0度经线以东的叫东经(E),度数向东越来越大;在0度经线以西的叫西经(W),度数向西越来越大。
读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上,因此纬度是23.5°N;根据经度的变化规律可知,经度是15°E。
故A正确。
(2)读图可知,沿“冰上丝绸之路”从上海出发至鹿特丹,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故D正确。
(3)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
一、陆地和海洋选择题1.下列大洲中,被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同时穿过的大洲是()A. 非洲B. 亚洲C. 北美洲D. 南美洲【答案】 A【解析】【分析】以上四个大洲中,非洲被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同时穿过,A符合题意;亚洲和北美洲都没有被南回归线穿过,BC不符合题意;南美洲没有被北回归线穿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洲的位置,需要结合地图进行记忆,难度一般。
2. 2019年4月10日21时,美国、中国、智利、比利时、丹麦和日本等国同时发布人类首张黑洞照片。
据图2EHT (事件视界望远镜)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黑洞照片分别以英语、汉语、西班牙语、丹麦语和日语发布,其中在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分别是()A. 西班牙语、日语B. 英语、汉语C. 英语、西班牙语D. 汉语、英语(2)黑洞照片是由分布在全球的八座射电望远镜虚拟出一个地球大小的“事件视界望远镜”捕获的。
对图中望远镜的位置,描述错误的是()A. aef 所处位置地壳不稳定B. b位于欧洲大陆上C. c所处的纬度位置最高D. d位于大西洋中的岛屿上【答案】(1)B(2)D【解析】【分析】(1)在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选项B正确。
(2)根据图中的海陆轮廓线形状可以判断,aef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处位置地壳不稳定选项A正确。
b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属于欧洲的大陆部分,选项B正确。
c所处的位置是南极点,在图中所有望远镜中,纬度位置最高,选项C正确。
d 位于太平洋中的岛屿上,而不是大西洋,选项D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选D。
【点评】(1)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新加坡、蒙古、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二(英语广泛度第一,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一、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选择题1.小明做了四张关于世界区域地理的卡片,请挑出内容错误的一张()A.B.C.D.【答案】 C【解析】【分析】解:南极地区因降水量与沙漠地区相当,地表又被厚厚的冰雪覆盖,有“白色荒漠”称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黑人,有“黑非洲”之称;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世界加油站”是指俄罗斯;东南亚因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之间,被称为“东方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故答案为:C【点评】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它包括部分西亚和非洲埃及。
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中东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和亚洲,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中东地区的人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
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
但中东水资源十分缺乏。
也正是由于石油、领土、水资源和宗教文化的差异导致中东地区常年矛盾突出,十分不稳定。
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A. 俄罗斯B. 中国C. 印度D. 英国【答案】 A【解析】【分析】解: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是横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有1707万平方千米;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A【点评】俄罗斯位置和范围(1)范围:俄罗斯由东欧平原和北亚地区组成,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是一个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2)位置:纬度位置;东、西两半球;处北温带和北寒带。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波罗的海(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西南临黑海和里海,东北隔白令海峡与美国(北美洲)相望。
3.服务外包产业发达,被称为“世界办公室”的国家是 ( )A,印度B.日本C,中国 D .美国【答案】 A【解析】【分析】解: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服务外包业务发展最成功的国家,因而其也被称为“世界办公室”;故答案为:A【点评】印度软件外包产业十分发达,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发源于印度的班加罗尔,在20世纪80年代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分布在人才聚集,技术发达的大城市。
2025届清远市普通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高三地理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究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子涂黑。
如需故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12月20日,烟台发布暴雪黄色预警,强冷空气流经渤海和黄海海面在山东半岛北侧登陆,在烟台形成冷流降雪,降雪量达23.7毫米。
12月份也是烟台冷流降雪发生频率最高,降雪量最大的月份。
图1为黄渤海地理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黄渤海对于冷流气团性质的影响是A.黄渤海水温较低,使冷流气团的温度降低B.黄渤海水温较高,使冷流气团的湿度增大C.黄渤海水温较低,使冷流气团的密度减小D.黄渤海水温较高,使冷流气团的气压升高2.从形成机制上,12月份渤海海峡和烟台两处降雪成因分别是A.暖锋、冷锋B.地形抬升、冷锋C.地形抬升、暖锋D.冷锋、地形抬升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由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碰撞所形成,区域内花岗岩石峰群地貌发育集中,垂向节理(裂隙)是形成石峰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2为三清山景观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三清山石峰群垂向节理发育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体被风化剥蚀重力崩解形成B.流水作用岩体被侵蚀切割形成C.地壳抬升岩体受挤压张裂形成D.岩浆活动侵入冷却凝固而形成4.三清山石峰群形成过程是A.节理发育一地壳抬升一岩浆侵入一风化侵蚀B.地壳抬升一岩浆侵入一节理发育一风化侵蚀C.岩浆侵入一节理发育一地壳抬升—风化侵蚀D.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节理发育一风化侵蚀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自然资源生态禀赋良好。
广东省清远市城北中学高一地理测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 与地球上生命存在无关的因素是 A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B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C .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D .地球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参考答案: C2. 关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全球各地都是每天转一圈B 、全球各地都是每4分钟转1度C .广州的自转角速度要远大于哈尔滨D 、北京和南京的自转角速度相等 参考答案: D3. 下表示意我国四种农作物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
读表回答14-15题。
14.四种农作物中,适宜在鄱阳湖平原种植的是 ( )。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15.成都平原不适宜种植农作物②的主要原因是 ( )。
A .热量条件不足 B .水分条件不足 C .水热配合不好 D .光照条件不足 参考答案: 14.A 15.D4. 冬至吃羊肉汤的习俗在四川广为流传。
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暖中祛寒、温补气血的功效。
下图为“北半球冬至日昼夜长短分布图”。
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6. 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 ①地地方时为6点B. ②地角速度最大C. ③地此时正值日落D. ④地线速度最小 7. 冬至日,四川地区吃羊肉汤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①四川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②四川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③四川昼长达一年中最长; ④四川昼长达一年中最短。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参考答案:6. D7. B 【6题详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00,图中两相邻的经线时差2小时,依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①地地方时为8点,A 错;图中除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相同,B 错;③地此时位于晨线上,正值日出,C 错;④地纬度最高,线速度最小,D 对。
【7题详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该日是北半球白昼最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一天,该日太阳辐射弱,气温低,所以吃羊肉汤来御寒。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1.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A. 一月B. 七月C. 二月D. 八月【答案】 A【解析】【分析】一年中北半球的气温: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海洋升温慢,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降温也慢,最低气温出现在二月,南半球相反。
故答案为:A。
【点评】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故陆地相对于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
(以北半球为例)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
7月份时陆地达到最高温度,而此时的海洋温度还处于上升阶段,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达到最高温,即8月份。
冬季同理,陆地的温度下降速度快于海洋,先达到最低温。
2.“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形成这种地理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 地形因素B. 纬度因素C. 海阳因素D. 人为因素【答案】 A【解析】【分析】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山地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出现垂直地带性规律,导致植被分布出现垂直变化。
这也是形成一些高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主要原因;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A【点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1.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北温差大,形成多样的温度带;2.海陆位置:我国东西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降水差异明显,形成四类干湿地区;3.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具有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加剧了气候的复杂性。
3.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本校某月全部四次降水。
统计出当月的降水量是()A. 6mmB. 9mmC. 12mmD. 36mm【答案】 D【解析】【分析】解:每个月的降水量是这个月每一天降水量的总和;题干中当月降水量=6mm+10mm+8mm+12mm=36mm。
故答案为:D。
【点评】世界降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①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③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④受洋流因素的影响,暖流流经地区降水多,寒流流经地区降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