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2种风毛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8.66 KB
- 文档页数:4
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属5种10个居群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研究王一峰;李岩;代建霄;胡玥;武凌云;王云瑾;王转莉;梁万福【期刊名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045)003【摘要】首次对产于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属(Saussurea DC.)5种10个居群不同海拔的植物进行了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分析了海拔与种子大小与萌发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海拔的种子种子萌发率低, 高海拔的种子种子萌发率高;高海拔植物种子的萌发时滞较低海拔植物种子萌发时滞短;百粒重与萌发指数成正比关系, 即种子越大萌发速率越小;海拔与百粒重、萌发持续时间和萌发高峰期之间无明显规律.【总页数】6页(P87-92)【作者】王一峰;李岩;代建霄;胡玥;武凌云;王云瑾;王转莉;梁万福【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4.59【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东缘4个风毛菊居群的核型研究 [J], 王转莉;王一峰2.青藏高原东缘4种风毛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J], 王一峰;王转莉;巩红冬;郭怀清;梁万福3.青藏高原东缘3种风毛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J], 高天鹏;王转莉;郭怀清;王一峰;方向文4.青藏高原东缘28种风毛菊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J], 王一峰;施海燕;高宏岩;王剑虹;杜国祯5.青藏高原东缘2种风毛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J], 李淮;王转莉;巩红冬;王一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九种常见植物叶特征、繁殖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其东部地区分布着广阔的高寒草甸。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特有的生物群落,具有关键的生态学和保护学意义。
植物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其叶特征和繁殖特征与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对高寒草甸中植物的叶特征和繁殖特征的了解,对于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开展草地恢复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常见植物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其叶特征和繁殖特征,为草甸生态学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将选取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中的九种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蒿属植物、雪灯笼、锦鸡儿等。
2. 研究内容:本课题将采用系统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植物叶特征的调查和分析,包括叶形、叶长宽比、叶面积、叶表面特征、叶边缘形态等。
(2)植物生殖特征的调查和分析,包括花序结构、花序长度、花期、花色、果实及种子性状等。
3. 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了野外调查、实验分析和统计学方法,主要数据处理方法包括SPSS、Excel等。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课题将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中常见植物的叶特征和繁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期望得到以下成果:1. 九种草甸植物的叶特征和生殖特征清晰明确,为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对草甸生态系统中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生态适应性等问题作出初步解答,对草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为草甸管理、草地生态恢复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为草地生态学研究提供实证数据。
五、研究进展目前已初步完成了调查方案的制定和野外路线的确认,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准备开展野外调查和实验工作。
六、预计工作计划1. 2022年3月至5月:野外调查和样本收集。
青藏高原不同海拔3种菊科植物叶片结构变化及其生态适应性孙会婷;江莎;刘婧敏;郭亚娇;沈广爽;古松【摘要】采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方法,对分布于青藏高原祁连山东部山地冷龙岭3600-4400 m不同海拔高度的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Willd.)Beauv)和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superbaAnthony)的叶片形态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海拔高度的响应及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度的升高,3种植物气孔器外拱盖内缘、角质层纹饰、气孔与表皮细胞的位置关系以及上、下表皮气孔器内缘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火绒草上、下表皮气孔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而蒲公英和美丽风毛菊的气孔密度则降低;3种植物上、下表皮气孔指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均未出现规律性变化;3种植物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上下角质层厚度、栅栏细胞系数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解剖学指标之间大多呈明显的协同进化;叶片结构,尤其是气孔密度对海拔高度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研究表明3种植物采取不同的响应机制来适应海拔高度的变化,植物对高原环境变化的适应具有多样性.【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6(036)006【总页数】12页(P1559-1570)【关键词】海拔高度;协同进化;可塑性;青藏高原【作者】孙会婷;江莎;刘婧敏;郭亚娇;沈广爽;古松【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m 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特点:高寒缺氧、太阳辐射强烈、CO2分压低、昼夜温差大等使在如此极端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体必然会形成特殊的形态结构来适应环境[1]。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种子休眠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其东部高寒草甸区面积广阔,是高寒草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高原地区特有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导致植物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理生态特性。
其中,植物种子休眠是影响其繁殖力和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子休眠是指一种生理状态,在此状态下,种子停止萌发能力,因而可以延缓或推迟种子的萌发,以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变化。
种子休眠现象在植物种的遗传、生理生态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深入探究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种子的休眠特性,对于了解其种群生态学、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课题旨在系统地研究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种子休眠特性,包括种子的萌发条件、萌发机制、休眠类型、休眠原因和解除休眠方法等方面,同时对各种休眠状态下的种子的生理生态学特性也将进行探究。
具体内容包括:1. 研究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区主要植物种子的休眠特性、解除休眠需求等方面,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种子休眠条件、机理等问题。
2. 探究种子休眠特性与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的关系,并研究休眠种子及其萌发特性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3. 比较不同种子休眠类型及其休眠与解除休眠过程中的生理生态学差异,探究种子休眠和解除休眠过程中不同代谢途径及激素的作用机制,为植物种的遗传和育种等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实验室模拟自然环境的方法,通过种子浸水、人工休眠、温度梯度等处理方式,系统研究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种子休眠特性。
具体方法如下:1. 采集不同物种植物的种子,并通过浸水处理等方式破除其种皮硬性,使种子进入萌发状态。
同时,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其萌发情况。
2. 通过向种子中加入人工休眠激素或营养物质等手段,模拟种子的自然休眠状态,研究种子在不同休眠状态下的萌发条件和解除休眠机制。
光照、营养处理对青藏高原东缘三种风毛菊属植物繁殖对
策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最年轻、最脆弱的高原,其地形复杂、差异显著,因此其植被类型也十分多样,植被生长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风毛菊属植物是青藏高
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类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
然而,受到气候与环境的影响,风毛菊属植物的生长状况与繁殖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风毛菊属植物这一重要资源,需要深入研究光照、营养处理对风毛菊属植物繁殖对策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光照、营养处理对青藏高原东缘三种风毛菊属植物繁殖对策的影响,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风毛菊属植物这一重要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1.对青藏高原东缘三种风毛菊属植物进行野外观测,记录其分布区域、生长状态、繁殖特性等相关信息。
2.设计光照、营养处理实验,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不同营养物质对风毛菊属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3.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三种风毛菊属植物的种子萌发率、幼苗生长速率、根系发达程度等指标,评估光照、营养处理对风毛菊属植物繁殖对策的影响。
4.总结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繁殖对策,为青藏高原风毛菊属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能够深入探究光照、营养处理对青藏高原东缘三种风毛菊属植物繁殖的影响,揭示风毛菊属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繁殖机制,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和技术支撑。
同时,本研究也可为开展青藏高原植物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丰富高原
植被类型研究的内容。
青藏高原两种风毛菊属植物资源分配与繁殖对策随海拔的变化研究植物种群的资源分配和繁殖对策对理解和预测全球变化过程中的植被结构变化和地带位移至关重要。
由于植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因此存在生长、存活和繁殖间的资源分配等问题。
资源分配的模式可以反映植物的生活史特征,是植物生活史研究的核心,近年来,人们对植物资源分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殖分配和性分配。
其中繁殖分配主要研究植物体投入到繁殖部分的资源占获取的总资源比例、影响这种比例的因素以及繁殖分配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性分配主要研究投入到繁殖中的资源如何在雌雄功能之间分配的问题。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孕育了很多独特的生物类群。
然而这些植物如何适应青藏高原的胁迫环境,表现出什么样的资源分配对策,引起了繁殖生态学家和进化生态学家的极大兴趣。
鉴于此,本文以广泛分布于青海和西藏菊科风毛菊属两种较常见高山植物重齿风毛菊(Saussurea katochaete Maxim.)、星状雪兔子(S.stella Maxim.)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各生长、繁殖性状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研究该区域两种植物资源分配与海拔的关系,探讨两个物种的资源分配模式,试图揭示两个物种对高寒草甸环境的适应对策。
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重齿风毛菊和星状雪兔子种群的个体大小、管状小花数目以及花粉数均逐渐减小,而管状小花重量和花瓣重量逐渐增大。
在高海拔区资源受限的环境中,两个物种通过减少管状小花数目和花粉数目以及增加管状小花重量和花瓣重来响应高海拔地区的胁迫环境,是其对高寒草甸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体现。
(2)不同海拔繁殖生物量(R)与营养生物量(V)呈不同程度的异速生长。
重齿风毛菊随海拔的升高R-V的异速生长斜率显著降低,截距随海拔的升高显著增加;而星状雪兔子的斜率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截距则显著升高。
两物种随海拔的升高,斜率变化不同,表明繁殖分配的适应策略不同。
(3)重齿风毛菊居群的繁殖分配变化受到海拔和个体大小的共同作用,而星状雪兔子繁殖分配的变化主要受个体大小的变化影响,海拔的影响不显著,即两个物种在不同海拔产生了不同的繁殖分配对策。
海拔高度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一、海拔高度的变化对植物叶片内部结构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由低到高的增加,植物叶片内部结构亦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在:(1)有些植物的叶片随着海高度的增加逐渐加厚.栅栏组织细胞层数的增多;(2)有些植物的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叶肉细胞间隙加大.形成发达的通气组织;(3)有的植物在叶表皮上的角质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厚.柔毛增多.表皮细胞中出现可着色的内含物等;(4)这几种植物在高海拔处生长时均为异面叶.其中有些异而叶是由低海拔处的等面叶发展变化形成的。
植物叶片结构上的这些特征及其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变化是相一致的,是环境选择植物,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海拔高度与植物叶面积之间的相互性海拔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外界环境因素之一,其变化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功能结构等,也影响植物叶片比叶面积、气孔密度、羧化效率和叶片含氮量等。
随着海拔升高,昼夜温差增大,植物叶绿素含量随之增高。
而植物的叶面积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在高海拔地区,紫外线是决定很多植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子,如强光可减少对叶干物质量的投入,缩小叶面积,同时为缓和因强光而导致的水分胁迫,减少因蒸腾速率增加造成的水分亏缺。
植物的叶面积测定方法有多种,方格纸法、称重法、叶面积扫描仪法,在中的一方法中使用叶面积测量仪进行测定能够做到快速准确的进行测定分析。
在进行测定的过程中,选用在海拔1300~1900 m范围,每隔100 m设1个采样点,共设7个采样点。
每个采样点选取3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珙桐样木(树高20~22m,胸径22~24 cm),采样时间为9∶30-11∶30,在这些采样点使用叶面积测量仪进行测定。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比叶面积总趋势是逐渐下降,与海拔1300 m相比,海拔1400 m、1500 m、1600 m、1700 m、1800 m、1900 m比叶面积分别下降了11. 12%、24. 44%、31. 22%、28. 56%、39.02%、48.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