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反思) 4 昆虫备忘录
- 格式:docx
- 大小:24.44 KB
- 文档页数:7
4昆虫备忘录教学目标:1 .能读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默读课文2. 能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大家分享并简单总结该种昆虫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
3.具有对昆虫进行探究的欲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昆虫,总结该种昆虫的特征与大家分享教学难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昆虫资料教师准备表格、图片卡、教学片课件、视频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过那种昆虫,有什么特点吗?(1)学生小组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昆虫。
(2)各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看看你最喜欢哪一种昆虫。
(1)学生观看视频(2)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昆虫,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此处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由图片、视频转向文字,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适应过程,也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3.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汪曾祺的文章中,看看他是如何用文字描述这几种昆虫的。
(1)学生了解作者简介(2)齐读课题《昆虫备忘录》二、初读课文读通读懂1.自由读通课文(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2)画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预设点:(1)膜翅益虫瓢虫马铃薯霸王蚂蚱鞘翅形态丝绸掌握咯咯作响黑斑褐色琢磨瞎款多种方式认识生字生词(2)磨[ mó ]1.摩擦磨合2.阻碍,困难3.消耗,消灭4.拖延,耗时间[ mò ]1.粉碎粮食的工具。
2.用磨将粮食加工成所需的状态。
3.掉转师提问在本课中“琢磨”应读哪个音3.接读课文,在读中正音。
4.梳理课文内容(1)课文讲了哪几种昆虫(2)为什么不以名字命名小标题(3)每种昆虫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4)通过瓢虫的描写片段,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三、制作昆虫备忘录1.你最喜欢哪一种昆虫,说说原因。
2.如果不喜欢课文中出现的昆虫,可以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向同学介绍说明。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包括4篇科普小短文。
讲的是四种昆虫:蜻蜓、独角仙、瓢虫和蚂蚱,揭示了它们各自的小秘密。
语言生动、有趣,很诙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录、凡”等11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默读课文,了解各种昆虫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默读,感受昆虫的有趣。
2. 通过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昆虫有趣的地方,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各种昆虫的特点,找出感兴趣的地方。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语言的生动、有趣,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平时见过哪些昆虫?你们了解哪些昆虫?它们身上的秘密你们知道多少?(出示一些昆虫图片)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昆虫。
2.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认识一些昆虫,探究它们身上的秘密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昆虫备忘录)二、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把自己新学到的生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1)出示词语:(出示词语)备忘录凡是距离款款黑绸膜翅益虫大约(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学习生字。
(1)(生字田字格:)录凡距款绸膜瞎益约斑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注意读准翘舌音“绸”,前鼻音“斑、凡、款”,边音“录”,不读“lǜ”。
(2) 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1)熟字加偏旁:“日+比=昆”“巨+⻊=距”“周+纟=绸”“莫+月=膜”“害+目=瞎”。
(2)熟字比较:绿一录风一凡药一约斑一班(3)猜谜语:“心到事成定兴盛”谜底是“益”。
(4)认读生字词(以多种形式,如猜读、开火车读等。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短文中不理解的词义,如:(出示词语解释)①复眼: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视觉器官,主要在昆虫及甲壳类等节肢动物的身上出现,同样结构的器官亦有在双壳纲身上出现。
4昆虫备忘录教学目标:1 .能读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默读课文2. 能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大家分享并简单总结该种昆虫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
3.具有对昆虫进行探究的欲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昆虫,总结该种昆虫的特征与大家分享教学难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昆虫资料教师准备表格、图片卡、教学片课件、视频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过那种昆虫,有什么特点吗?(1)学生小组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昆虫。
(2)各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看看你最喜欢哪一种昆虫。
(1)学生观看视频(2)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昆虫,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此处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由图片、视频转向文字,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适应过程,也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3.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汪曾祺的文章中,看看他是如何用文字描述这几种昆虫的。
(1)学生了解作者简介(2)齐读课题《昆虫备忘录》二、初读课文读通读懂1.自由读通课文(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2)画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预设点:(1)膜翅益虫瓢虫马铃薯霸王蚂蚱鞘翅形态丝绸掌握咯咯作响黑斑褐色琢磨瞎款多种方式认识生字生词(2)磨[ mó]1.摩擦磨合2.阻碍,困难3.消耗,消灭4.拖延,耗时间[ mò]1.粉碎粮食的工具。
2.用磨将粮食加工成所需的状态。
3.掉转师提问在本课中“琢磨”应读哪个音3.接读课文,在读中正音。
4.梳理课文内容(1)课文讲了哪几种昆虫(2)为什么不以名字命名小标题(3)每种昆虫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4)通过瓢虫的描写片段,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三、制作昆虫备忘录1.你最喜欢哪一种昆虫,说说原因。
2.如果不喜欢课文中出现的昆虫,可以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向同学介绍说明。
《昆虫备忘录》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录、凡”等10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默读课文,了解各种昆虫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默读,感受昆虫的有趣。
2. 通过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昆虫有趣的地方,培养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文中各种昆虫的特点,找出感兴趣的地方。
2.体味文章语言的生动、有趣。
教学课时 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蜻蜓、瓢虫、蚂蚱、独角仙。
提问:图上的昆虫大家都认识吗?如果认识,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各抒己见,介绍这几种昆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昆虫,它们身上还藏有哪些秘密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昆虫备忘录)。
2.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1)课文揭示了这几种昆虫的什么秘密?(2)“备忘录”指的是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1)出示词语:备忘录凡是距离款款黑绸膜翅益虫(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学习生字。
(1)约斑录凡距款绸膜瞎益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注意读准翘舌音“绸”,前鼻音“凡款斑”。
(2) 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1)熟字加偏旁:“巨+⻊=距”“周+纟=绸”“莫+月=膜”“害+目=瞎”。
(2)形近字比较。
如:绿一录风一凡斑一班(3)组词扩展:“款待款款有益益虫大约”(4)以多种形式认读词语,如猜读、“开火车”读等。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短文中不理解的词义,三、交流讨论,重点感悟。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课是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包括4篇科普小短文。
讲的是四种昆虫:蜻蜓、独角仙、瓢虫和蚂蚱,揭示了它们各自的小秘密。
语言生动、有趣,很诙谐。
【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复眼是相对于单眼而言的,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通常在昆虫的头部占有突出的位置。
多数昆虫的复眼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
它由多数小眼组成。
每个小眼只能形成一个像点,众多小眼形成的像点拼合成一幅图像。
在光线微弱时,物体也能成像。
家蝇的复眼约由4000个小眼组成,蝶、蛾类的复眼约有28000个小眼。
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
别称为胖小、红娘、花大姐(指二十八星瓢虫,这是一种害虫)、金龟,甚至因为某些种类分泌物带有臭味而俗称为臭龟子(但这也是混称)。
独角仙学名称双叉犀金龟,又称兜虫,其幼虫又有鸡母虫【蛴螬】之称,体形大而威武。
独角仙在中国一些地方较为常见,数量多可能危害森林。
在用途上,独角仙可作观赏,是常见的宠物,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2008年,研究人员发现在不同条件下独角仙会变色,对研究智能材料有启示作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教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教案第1篇】4.昆虫备忘录教材解读《昆虫备忘录》是一篇略读课文,包括《复眼》《花大姐》《独角仙》和《蚂蚱》4篇小短文。
描写了昆虫的复眼和花大姐、独角仙、蚂蚱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各种活动,揭示了它们各自的小秘密。
4篇短文各配有一幅插图,与文字一起组成了图文式昆虫备忘录。
形象直观的,有助于学生观察昆虫外形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本单元的主题是“可爱的生灵”。
《昆虫备忘录》以轻松自然的笔调,描写了有趣的昆虫,将昆虫写得情趣盎然,其中所描写的几种昆虫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课文接近于说明文,语言生动,诙谐有趣,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昆虫的外形、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给人以画面感。
在描写瓢虫时,运用拟人化的描述“黑绸衬裙”,将膜翅的样子写得形象生动,“朱红的”描绘了瓢虫的色泽,“瓷漆似的硬翅”描绘了瓢虫翅膀的质感。
对于独角仙外形的描写也十分形象,“它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课文不仅刻画昆虫外形生动,对于昆虫动作的描写同样细致,比如句子“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中“款款地落”“折好”突出瓢虫落下来时的优雅从容,不禁让人浮现出“瓢虫降落”的美丽画面。
二是拟声词的使用突出昆虫特点,让人身临其境。
课文中出现了两处拟声词。
《复眼》中“噌——飞了”写出蜻蜓和苍蝇在发现人靠近时,迅速逃跑时的灵巧、敏捷与机警形象;《独角仙》中“呜——扑”仿佛让人看到一只横行霸道的独角仙扑来,却又重重摔在灯下,让人哭笑不得,笨拙、滑稽的独角仙跃然纸上。
拟声词的使用赋予了读者可感的画面,从而感受到昆虫的活动特点。
《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每种昆虫的特点。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形形色色的昆虫,产生热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等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导学:同学们,我们通过前三篇课文的学习,认识了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如燕子、鸳鸯、鸭子、河豚、燕子和荷花等,它们各有各的特点,都在用自己的美丽装点着美丽的大自然。
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些昆虫,看看这些昆虫有怎样的特点?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
二、质疑问难,引导初读。
1.教师引问:看到“昆虫备忘录”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探索想了解的内容,遇到生字多拼读几遍,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生字。
3.数师检查学生认读词语情况。
(课件出示)备忘录凡是距离款款绸缎膜翅睁眼瞎益虫约定斑点4.教师引问:说说读了课文,你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了吗?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三、深读探究,语言训练。
1.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每种昆虫各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2.学生小组合作,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3.师生共同讨论,对每种昆虫的特点进行归纳。
(1)蜻蜓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
这句话写出了复眼对于昆虫的作用,就是让昆虫的反应更加灵敏,而这也是蜻蜓的特点。
(2)瓢虫①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颜色鲜艳的小圆点,特别漂亮。
对瓢虫的颜色进行了描述,从中知道这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小昆虫。
“特别漂亮”表达出作者对瓢虫的喜爱之情。
②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瓢虫是一种害虫,但不妨碍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希望瓢虫变成益虫,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这也是作者遗憾之情的流露。
(3)独角仙①它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对独角仙的外形进行了描述,独特的外形让人感到它的可怕。
②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昆虫备忘录》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些昆虫图片或者昆虫玩具,引起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2. 提问引导:引导学生回忆一些已经学过的昆虫的名字,并了解他们对昆虫的认知。
二、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呈现课文标题《昆虫备忘录》,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标题可能会讲述什么内容。
2. 教师展示课文中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想昆虫的名字及特征,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想。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本课本,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尽量理解内容。
2. 教师带领全班一起朗读课文,重点读课文中的昆虫名称和特征描述。
3. 学生回答一些课文中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本课的重点内容-昆虫的名字和特征。
2.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昆虫,用纸和笔画出这种昆虫的形态特征,并在旁边写出昆虫的名字。
3.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绘制的昆虫形态和名字。
五、巩固展示(10分钟)1. 学生单独进行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学生在黑板上或者白板上展示自己绘制的昆虫形态和名字,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六、总结回顾(5分钟)1. 教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特别是昆虫的名字和特征。
2. 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并通过阅读、合作探究和巩固展示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学生能够在交流和分享中加深对昆虫名字和特征的理解。
同时,设置了问题回答和练习题的环节,巩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时间安排: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2. 学生参与度:适当的引导和激励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但是一些学生可能因为羞涩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作品,需要教师在引导中多加注意。
4 昆虫备忘录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4.培养多多观察,探索昆虫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内容。 2.用喜欢的方式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3.培养多多观察,探索昆虫奥秘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观察图片,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昆虫吗?你知道哪些昆虫?了解它们的什么?(课件出示多种常见的昆虫图片。) 2.小组同学交流组内同学普遍感兴趣的昆虫,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导入课题: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昆虫,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进一步了解几个昆虫。(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写几个自己熟悉的昆虫名称。
二、自主读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看自己通过读课文能了解到些什么。有不懂得问题可以随时询问老师。 2.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教师巡视,随即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3.分节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2.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记录(lù lǜ) 款款(kuǎn qiàn) 丝绸(chóu zhóu) 大约(yuē yāo) 三、互相交流,学习第一部分“复眼”。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看作者主要介绍了昆虫的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随机小结。 (1)蜻蜓有复眼。(板书:复眼) (2)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板书:视觉灵敏) 5.查字典了解什么是复眼?(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课件出示:节肢动物的一个典型的眼,尤其在昆虫和节肢动物内,而主要包括大量的(有时几千个)小单眼,密集在一起,但是视觉上由暗色细胞分开,在凸出的基底膜上排列,而在外部遮盖着一个几丁质的角膜。) 6.作者是怎么研究复眼的? (1)琢磨。(琢磨是什么意思?思考;研究。)(板书:琢磨)作者是怎样琢磨的?(“复眼”,想必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那它怎么看东西呢?是每个小眼睛都看到一个小形象,合成一个大形象?还是每个小眼睛看到形象的一部分,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板书:合成) (2)观察。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板书:观察)(你走近蜻蜒和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们就发现了,噌——飞了。)(板书:视觉灵敏) (3)想象。(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 7.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板书:善于观察思考) 8.再读课文,看还有什么发现? 9.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琢磨( ) 凡是( ) 灵敏( ) 4.用简短的话介绍你喜欢的一种昆虫身体的某一部分。
四、作业: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昆虫。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在“复眼”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蜻蜓有复眼,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 2. 教师评议,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去了解更多的昆虫的秘密。
二、独立学习,自主探究。 1.投影自学要求。 (1)小组同学从课文后三部分选择小组同学普遍感兴趣的一部分交流探究。 (2)看小组同学都发现了什么?小组长做还记录。 2.小组同学互相合作,交流探究。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全班交流,深入探究。 1.预设一:“花大姐”探究小组(板书:花大姐) (1)瓢虫的膜翅: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①拟人: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板书:拟人 语言生动) ②词语:顺顺溜溜(这里指平整,变化不大。)严丝合缝(指缝隙严密闭合。)<板书:顺顺溜溜 严丝合缝 用词准确> ③动词:落 折 收拢 细节描写(板书) (2)外形: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特别漂亮。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小圆点,叫做“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瓢虫就分为两大类。(板书:外形 观察细致) (3)习性:有的瓢虫吃蚜虫的,是益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的嫩叶,是害虫。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板书:益虫 害虫 喜爱之情)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 )溜溜 ( )丝()缝 2.仿写词语。 咯咯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可能( ) 讨厌( ) 4.选择“挺”在不同词句中的意思。 2.预设二:“独角仙”探究小组(板书:独角仙) (1)作者介绍了独角仙的哪些方面? ①笨重:吃晚饭的时候,呜——扑!飞来一只独角仙,摔在灯下。它摔得很重,摔晕了。轻轻一捏,就捏住了。 ②体长:约有两寸(板书:体长 约有两寸) ③甲壳:深色 挺硬(挺硬,指很硬。)(板书 甲壳:深色 挺硬) ④头部:尖端有角(板书:头部 尖端有角) ⑤力气:很大(板书:力气 很大) (2)作者是怎样介绍独角仙的? ①用词准确:(板书) 约有两寸(“约”用词准确,是坐着的估测,不是实际测量的数据。) 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仙卖,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就拉着走。(据说:听说,听他人说。意思是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不一定真实。) ②对比:(板书)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形象说明独角仙角的坚硬。) 3.预设三:“蚂蚱”探究小组(板书:蚂蚱) (1)作者介绍了蚂蚱的哪些方面? ①别称:挂大扁儿(板书) ②形态:好画(板书) ③飞起来:咯咯作响(板书) ④膜翅:桃红色(板书) ⑤土蚂蚱:身体粗短(板书) (2)作者是怎样介绍蚂蚱的? ①举例:(板书)尖头蚂蚱是国画家很喜欢画的。画草虫的很少有没画过蚂蚱。齐白石、王雪涛都画过。我小时也画过不少。(“画草虫的很少有没画过蚂蚱。”是什么意思?<画草虫的画家很少①笔直;②伸直;③很;④量词。 (1)一挺机枪 ( ) (2)挺立( ) (3)挺腰( ) (4)挺好( ) 有没画过蚂蚱。>) ②用词准确:(板书)咯咯作响(象声词) 四、练习全文,继续探究。 怎样写好昆虫备忘录? 1. 细致观察。 2.善于思考。 3. 描写准确 4. 恰当修辞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如表格、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等。 五、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汪曾祺了解了几种常见的昆虫,学习了怎样写好昆虫备忘录。希望同学们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也能写出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2.利用网络阅读更多的有关作品。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昆虫备忘录 花大姐 复眼 琢磨 合成 善于思 观察 视觉灵敏 善于思考 拟人 语言生动 顺顺溜溜 严丝合缝 用词准确 落 折 收拢 细节描写 独角仙 外形:观察细致 习性:益虫 害虫 喜爱之情 体长 约有两寸 用词准确 [教学反思] 《昆虫备忘录》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较好地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甲壳 深色 挺硬 观察细致 头部 尖端有角 观察细致 力气 很大 用词准确 蚂蚱 别称 挂大扁儿 形态 好画 对比 飞起来 咯咯作响 用词准确 膜翅 桃红色 观察细致 土蚂蚱 身体粗短 观察细致 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 培养学生基本的读书技能。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养成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的良好习惯。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蜜蜂、马蜂、蜻蜓、苍蝇、蚊子、牛虻、蝴蝶等。 2. 记录(lù) 款款(kuǎn) 丝绸(chóu) 大约(yuē) 3.琢磨(思考) 凡是(通常) 灵敏(敏捷) 4.范例:蜻蜓的飞行绝技来自于一对极其出色的翅膀,它轻而薄,长不到5厘米,重量只有0.005克,但每秒钟却扇动30——50次做高速飞行,其中的奥秘足够我们人类研究一阵子了。 第二课时 1. 顺顺溜溜 严丝合缝 2. 隆隆 啪啪 哗哗 叽叽 呼呼 3.可能(或许) 讨厌(厌恶) 4.(1)一挺机枪( ④ ) (2)挺立( ① ) (3)挺腰( ② ) (4)挺好( ③ ) 5.例文:我发现了蜻蜓的秘密 炎热的夏天里,有许多美丽的昆虫在空中飞来飞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蜻蜓。 每到这时,我经常到外面捉蜻蜓玩。一次,我看见一只蜻蜓落在花朵上,就躲在他的身后,心想:看你往哪跑,没有想到的是还没等我捉到它,它就飞了。就这样连续捉几只都没捉到。我就去问爸爸说:“爸爸,为什么我捉蜻蜓还没有碰到它,他就飞了呢?”爸爸回答我说:“你到电脑中查一查,会有详细的答案。”我将信将疑,就去咨询我的小老师——电脑。通过资料显示:“蜻蜓一对大眼睛是由无数的小眼组成的,叫复眼。它的每只复眼由一万多只小眼睛组成的,头部能灵活转动,能够看见四面八方的事物。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动物,视觉极为灵敏。即便我们从后面去捉它,它也能看见,所以我们捉它时它立刻就飞了,就抓不到了。我急切地让爸爸帮我捉了一只。小蜻蜓扑打着透明的翅膀,好像很怕我。我小心地捏着它的翅膀,把它放在手心里仔细地观察。呀,我发现小蜻蜓的大眼睛是绿的,而且还放着光呢!我想知道它的眼睛为什么那么大,于是,我拿来放大镜仔细观察。咦,蜻蜓的每只眼睛真的是由许多只小眼睛组成的。 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我终于明白了蜻蜓的秘密。也懂得了:只要通过我们的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学到许多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