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阳跷脉、阴跷脉
- 格式:ppt
- 大小:19.85 MB
- 文档页数:11
第十五讲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经八脉为区别于十二正经的,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8条。
任脉,督脉有单独的篇幅,这里就不说了,简单介绍其它六脉。
1、阳跷脉从脚踝外侧下的申脉开始,循外踝上行,经过眼内眦睛明穴,上行最后进入风池穴,但凡这条穴位经过的病症,主要取申脉穴治疗,象眼睛内侧痛,就可以取申脉。
循经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
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
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生理功能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
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临床表现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总是往前走停不下来。
有的人不撞东西停不下来。
迷信的以为被鬼迷了,西医检查是查不出问题。
以前发过一个孩子的,还有的老人的。
外八字的人就是阳跷脉的问题,在路上看到外八的人,我都好想来给他来一针,腿的外侧疼的时候,就要注意,如果是疼在胆经和膀胱经中间。
你找胆经和膀胱经的穴位就没有,就得找阳跷脉的,针对癫痫方面是白天发作的。
病机分析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2、阴跷脉循经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循⾏路线阳跷脉:奇经⼋脉之⼀,是⾜太阳之别脉。
起于跟中⽳,循外踝上⾏,⼊风池⽳。
阴阳跷脉交阳跷脉会于⽬内眦,⼊属于脑,故《灵枢寒热病》有“阳⽓盛则⽬,阴⽓盛则瞑⽬”的说法。
阳蹻盛,则不易⼊睡。
阳跷脉失调时,会出现肢体内侧肌⾁弛缓⽽外侧拘急的病症。
基本功能:跷,有跷捷轻健的含义。
跷脉的主要功能有:基本功能1、主司下肢运动:跷脉从下肢内、外侧分别上⾏于头⾯,具有交通⼀⾝阴阳之⽓和调节肢体肌⾁运动的功能,主要可使下肢运动灵活跷健。
2、司眼睑开合: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内眦,故认为跷脉具有濡养眼⽬和司眼睑开合⽽影响寤寐的作⽤。
阴阳跷脉⽤药: ⾁桂防⼰穿⼭甲虎⾻阳跷脉循⾏图:起于⾜跟外侧,经外踝上⾏腓⾻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阳跷脉循⾏图:挟⼝⾓,进⼊⽬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太阳经上额,与⾜少阳经合于风池。
阳跷脉循⾏⽅向:⾜→项阳跷脉循⾏⽅向阳跷脉循⾏路线⽰意:起于⾜外→腓⾻后→股外→胁后→肩→颈→⼝⾓→⽬内眦→阳跷脉循⾏路线⽰意:额→项(风池)。
阳跷脉交会腧⽳阳跷脉交会腧⽳:申脉、仆参、跗阳(⾜太阳经)、居髎(⾜少阳经)、臑俞(⼿太阳经)、肩髃、巨⾻(⼿阳明经)、天髎(⼿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阳明经)、睛明(⾜太阳经)。
阳跷脉联系脏腑:阳跷脉联系脏腑:咽喉、眼⽬、脑。
阳跷脉主要病候:⽬痛从内眦始、不眠。
该脉发⽣病变,主要表现为失眠,⽬痛从内眦始等。
患阳蹻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阴⽓不⾜,阳⽓偏盛,常不见眠。
阳跷脉交会腧⽳:阳跷脉交会腧⽳:申脉、仆参、跗阳(⾜太阳经)、居髎(⾜少阳经)、臑俞(⼿太阳经)、肩髃、巨⾻(⼿阳明经)、天髎(⼿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阳明经)、睛明(⾜太阳经)。
阴跷脉:“奇经⼋脉”之⼀,乃⾜少阴肾经之别脉。
阴跷脉起于跟中,起于⾜少阴肾经之然⾕⽳,再循内踝上⾏腹股、⽣殖器、胸腹,再上⾏⾄咽喉,并⾄睛明⽳。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阴急。
奇经八脉中医名词解释一、奇经八脉的概述奇经八脉是中医对人体经络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共8条。
与十二正经不同,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脏腑,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的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统率气血: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络,能够调节气血的运行,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2.调节内分泌:奇经八脉与内分泌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调节人体的激素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联络脏腑:奇经八脉联络全身各脏腑,能够调节脏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
三、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关系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共同完成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调节。
四、奇经八脉的病变表现当奇经八脉出现病变时,常常表现为相关症状,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五、奇经八脉的调理方法调理奇经八脉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以及中药调理、食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六、奇经八脉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理奇经八脉。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调节奇经八脉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症状。
对于一些疼痛患者,可以采用拔罐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七、奇经八脉与其他中医理论的关联奇经八脉与其他中医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
通过调节奇经八脉,可以影响脏腑的功能,改善身体状况。
同时,奇经八脉还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等理论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奇经八脉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价值现代医学对奇经八脉的研究表明,奇经八脉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研究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可以进一步揭示人体的奥秘,为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阴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阴跷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以下是阴跷脉的一些作用和功能主治的列点:1.通络活血:阴跷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能够促进气血的流通,畅通经络,活血化瘀,有助于治疗经络阻滞、气血不畅等相关疾病。
2.温经散寒:阴跷脉是体内阴气的主要流动渠道,在寒气侵袭的时候,阴跷脉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有助于治疗寒疾、阳痿遗精等疾病。
3.调理脏腑:阴跷脉通过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平衡体内阴阳,改善内脏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如肝郁、脾虚等。
4.缓解疼痛:阴跷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缓解各种痛症,如头痛、风湿痛等。
5.养护精神:阴跷脉和心经有相互连接的关系,通过调理心经,阴跷脉可以养护精神,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失眠等情绪相关问题。
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阳跷脉同样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在中医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以下是阳跷脉的一些作用和功能主治的列点:1.活化阳气:阳跷脉作为阳气的主要流动渠道,可以通过调理阳气的运行,活化阳气,有助于治疗阳气不足、寒疾等疾病。
2.强健体魄:阳跷脉可以通过活化阳气,增强体质,强健体魄,提高抵抗力,有助于预防疾病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开窍醒脑:阳跷脉与头部有相互联系,通过调理阳气的运行,可以开窍醒脑,改善头晕、头痛等问题。
4.改善气滞血瘀:阳跷脉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如痛经、痛肩等问题。
5.调节内分泌:阳跷脉对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内分泌的平衡,缓解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经闭、月经不调等。
阴跷脉和阳跷脉作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两条重要脉络,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通过恰当调理和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相关疾病和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奇经八脉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理论,也称为奇经八脉经络,是五脏六腑经络之外的重要经络。
奇经八脉是由12个标准经脉、8个奇经脉组成,分布于全身,起到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
上焦之脉:奇经之一,从口鼻循喉咙,经过胃口,连接膈膜,归于肺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呼吸和肺部的气血运行,调节气喘、咳嗽等肺部疾病。
通天之脉:奇经之二,从大拇指端循手臂、肩部,经颈项上升至头顶,连接督脉。
主要作用是调节头部气血运行、神志、思维和感知能力。
调节头痛、头晕、失眠、焦虑等病症。
带脉:奇经之三,从肉背循腰脊走向腹部,连接任脉。
主要作用是调节腰部与下肢的气血运行,调节腹部及下肢的疼痛和病症。
冲脉:奇经之四,从会阴循腹股沟、腹部上升至喉咙,连接任脉。
主要作用是调节生殖和泌尿系统的气血运行,调节月经不调、阴痒、尿频等病症。
阴维之脉:奇经之五,从腹股沟循腹部、胸部,归于肾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液代谢,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调节心包病等症状。
阳维之脉:奇经之六,从足小趾循腿部、腹股沟、腹部、胸部,接着上行到喉咙。
主要作用是调节阳气,调节心肺功能,调节胸腹胀满、肠鸣等病症。
阴跷脉:奇经之七,从足趾之间到大腿内侧,经膝内侧上行至腹股沟,归于肝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肝脏功能,调节肝脏疾病如多梦、妇科病等。
阳跷脉:奇经之八,从足趾之间到大腿外侧,经腰侧上行至颈侧,归于胆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胆汁分泌,调节胆石症、黄疸等病症。
综上所述,奇经八脉是中国古代医学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调节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气血运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对于了解中医理论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经络辨证系列之十一:跷脉辨证一、跷脉概述(一)阳跷、阴跷脉循行路线(图19-1,图19-2)足太阳经脉有通过项部入于脑内的,正属于眼睛根部名叫目系……在后项正中两筋之间入脑,分为阴、阳跷二脉,阴跷、阳跷相互交会,交会于目内眦。
1. 阳跷脉阳跷脉起于足跟部,沿着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部的风池穴。
2. 阴跷脉阴跷脉是足少阴经的支脉,起于然谷穴之后的照海穴,上行于内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然后沿着腹部上入胸内,入于缺盆,向上出人迎的前面,到达鼻旁,连属目内眦,与足太阳、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阴跷脉也起于足后跟中,沿着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交会贯通于冲脉。
(二)跷脉病证《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就是说阴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
这说明跷脉与下肢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申脉通于阳跷,其主治证有腰背强直,癫痫,腿肿,恶风,自汗,头痛,雷头风,目赤痛,眉棱骨痛,手足麻木,拘挛厥逆,吹乳,耳聋,骨节疼痛,遍身肿,满头出汗等;照海通于阴跷,其主治证有咽喉气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气,梅核气等。
(三)归经选药严西亭《得配本草》谓,“防己入阳跷”“肉桂入阴跷”“穿山甲、虎骨入阴阳二跷。
”《灵枢经》用半夏秫米汤治阳跷病不寐,则半夏、秫米也入阳跷,《续名医类案》记载黄锦芳说:“古入论虚痫之证,昼发责之阳跷虚损,用十补汤加益智仁。
夜发责之阴跷虚损,用六味丸加鹿角胶,或用紫河车、当归、人参。
”癫痫“若阳跷而兼阳维虚损,则于补中益气汤加桂枝、益智”,“阴跷而兼阴维虚损,则于六味丸加鹿胶、鹿茸、人参、故纸、当归、河车、紫石英。
”二、跷脉辨证病案评析跷脉的“跷”字有足跟和跷捷的含意。
因跷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