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中茶褐素含量的紫外光谱法测定
- 格式:pdf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7
茶叶中美术绿含量的检测方法茶叶是一种广泛流行的饮品,其中绿茶因其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和营养成分而备受青睐。
绿茶的品质与其中的茶多酚含量息息相关,而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咖啡碱。
因此,准确测定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对于评估茶叶质量和研究茶叶的生理活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茶叶中咖啡碱含量的检测方法。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测定茶叶中咖啡碱含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能够有效提取茶叶中的咖啡碱,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定量分析。
首先,将茶叶样品制成细粉,并用某种溶剂提取咖啡碱。
然后,将提取物进样至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和检测。
通过比较峰面积或峰高与标准品的对照关系,可以计算出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是测定茶叶中咖啡碱含量的传统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咖啡碱在紫外光下的特定吸收特性进行定量测定。
首先,将茶叶样品与适当的溶剂混合,制备茶叶提取液。
然后,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测定茶叶提取液的吸光度。
根据预先建立的咖啡碱标准曲线,可以计算出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
三、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NMR)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测定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
通过将茶叶样品与适当的溶剂混合,并通过核磁共振仪进行测定。
核磁共振波谱法可以提供咖啡碱分子的结构信息以及浓度。
与其他方法相比,核磁共振波谱法不需要复杂的前处理步骤,并且不会对样品造成破坏。
四、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一种灵敏度高且操作简便的方法,可用于茶叶中咖啡碱含量的测定。
该方法利用电极与咖啡碱之间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流进行定量分析。
首先,将茶叶样品提取得到茶叶提取液。
然后,将提取液与适当的电解质混合,通过测定电流和时间的关系,可以计算出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
总结茶叶中美术绿含量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通过选择适合本实验室或研究的方法,可以准确测定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电化学法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贮藏加工普洱茶主要种植生产于云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茶。
普洱茶选取的原料主要以晒青毛茶为主,一般成品为散装茶和紧压饼型茶[1]。
普洱茶的自然发酵过程所需时间较长,现代茶厂主要利用固态发酵的工艺方法进行生产制备[2]。
普洱茶色泽红亮,滋味醇厚回甘,汤色内敛浓红[3]。
具有降血糖、抗衰老、抗过敏、降血脂、防癌等效果[4]。
普洱茶成品可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类型,两者的区分主要是加工工艺的不同。
生茶主要利用自然发酵的方法,将原料长时间存放。
熟茶是经过人工发酵,经过“渥堆”过程制作而成[5]。
熟茶的制备过程,主要经过“渥堆”发酵工艺,发酵过程能够决定普洱茶的品质。
发酵过程会存在大量微生物。
根据目前的研究,微生物主要有黑曲霉、酵母、根霉等[6],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含量会有所变化,其中最多的是黑曲霉,大约占总含量的80%左右。
黑曲霉能够把多酚类物质转化为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茶色素,在普洱茶品质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7]。
普洱茶的茶汤色主要由茶色素决定[8]。
茶色素主要由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构成。
有研究表明,茶红素和茶黄素在发酵过程中含量会有所下降,并且相对含量没有茶褐素高[9]。
茶褐素作为普洱茶中的一种重要物质,研究其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就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10]。
利用自动化恒温恒湿发酵方法比采用恒温非湿的方法,普洱茶发酵后品质的稳定性要强。
而目前利用黑曲霉发酵对普洱茶茶汤色品质的定量分析报道较少。
本文主要研究采用恒温恒湿的发酵环境,对原材料接种黑曲霉,测出不同发酵过程中茶褐素的含量。
对不同发酵过程中的感官评价进行打分,研究茶褐素含量与品质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发酵工艺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接种黑曲霉发酵的普洱茶翻堆样,晒青毛茶,由云南普洱市思茅和益茶叶有限公司代购。
2016年生产困鹿山生茶熟茶各一饼(357g/饼)、2017年板山青(生茶)、2015年和润(熟茶);发酵用黑曲霉(上海沪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咖啡碱的研究与优化摘要:本文对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最重要的生物碱咖啡碱进行了一定研究,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紫外分光光度法茶叶咖啡碱测定1.引言生物碱是茶叶中的重要成分之一,特别是咖啡碱(又称咖啡因),是茶叶嘌呤碱中含量最多,有着嘌呤环结构的一类含氮化合物。
茶叶作为饮料具有保健价值及药用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咖啡碱的存在和含量有关[1],咖啡碱能兴奋神经中枢和增强心脏功能,加大大脑皮质中枢的活动,因此具有提神的作用[2]。
茶叶中咖啡碱含量为2~4%(占干物质含量),可作为茶叶特征成分而与其它植物相区别[1]。
因此,快速准确地测定咖啡碱在茶叶中的含量,对评估茶叶的品质及其保健功效有着重要意义。
测定咖啡碱含量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但因高效液相色谱法要求实验条件相对较高,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则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本文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咖啡碱进行了一定研究,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
2.实验和结果2.1仪器和主要试剂UV-1100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咖啡因标准溶液:将咖啡因用三氯甲烷配制成200μg/ml;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2实验方法2.2.1 样品处理将茶叶在研钵中充分研碎,准确称取2~3g于200ml烧杯中,加入100ml 蒸馏水,在电炉上煮沸15min,冷却过滤,在滤液中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1ml,再加入1mol/L氢氧化钠2ml,搅匀,注入250ml分液漏斗中,然后以三氯甲烷分三次提取,将三氯甲烷层经无水硫酸钠小漏斗脱水(在漏斗颈部放一小团脱脂棉,上面铺无水硫酸钠(约10克),过滤于250ml容量瓶中,再用少量三氯甲烷多次洗涤无水硫酸钠,将洗液合并于上述容量瓶中,用三氯甲烷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
2.2.2 标准曲线绘制分别准确吸取咖啡碱标准溶液(200μg/ml),0.00、0.20、0.40、0.60、0.80、1.00、1.50、2.00、2.50、3.00 ml,于10只25ml比色管中,加三氯甲烷至刻度,以空白为参比,用1cm石英比色皿分别测其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或求回归方程。
普洱茶、红茶、绿茶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检测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伏马霉素(FB1,FB2,FB3)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明确茶叶中的真菌毒素含量范围并为茶叶监管提供依据。
采用有机溶剂(0.1%甲酸乙腈溶液)以及80 ℃热水2种方法提取茶叶中的真菌毒素,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进行分析测定。
黄曲霉毒素B1,G1的线性范围为39.1~5 000 ng·L-1,黄曲霉毒素B2,G2的线性范围为117~15 000 ng·L-1;伏马霉素(FB1,FB2,FB3)的线性范围为2.44~313 ng·L-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线性范围为3 125~5 000 ng·L-1。
所得8种真菌毒素的回归方程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0),回收率为85.7%~99.6%,相对标准偏差99.9%)、硫酸镁(美国Fisher 公司);C18硅胶(60A级)购于美国Sorbtech公司。
本研究所检测茶叶样本为随机抽取的国际茶叶市场共20种茶叶样品,其中有8种茶叶购自日本茶商LUPICIA。
2 方法与结果2.1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UPLC ACQUITY BEH C18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B),梯度洗脱(0~3.0 min,10%B;3.0~10 min,10%~70% B;10~10.1 min,70%~10% B;10.1~13 min,10% B),流速0.4 mL·min-1,柱温40 ℃,进样量5 μL。
2.2 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多反应检测模式(MRM);毛细管电压1.0 kV;脱溶剂气温度400 ℃;锥孔流速150 L·h-1;脱溶剂气流速600 L·h-1。
其他质谱参数见表1。
普洱茶茶褐素中2种水溶性成分研究董文明,谭 超,龚加顺*(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650201)摘 要:从普洱茶中提取茶褐素,利用甲醇-水梯度分离、薄层色谱以及膜透析技术将茶褐素分离纯化出两种物质,并结合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质谱等结构分析方法对两种物质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化合物Ⅰ为含有大量多糖残基以半乳糖残基为主的含羧基的多羟基酚类高分子物质,化合物Ⅱ可能为磷酸甘酯钠C 3H 8Na 2O 9P 2。
关键词:茶褐素;组分;分离纯化;鉴定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of Components I and II from Pu-er Tea TheabrowninsDONG Wen-ming,TAN Chao,GONG Jia-shu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650201, China)Abstract :In the present study, two components of the theabrownins extracted from Pu-er tea were obtained through gradient methanol-water extraction,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dialysis, and both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mass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ound I was a polyphenol polymer with carboxyl groups and a large number of polysaccharide residues (mainly galactose residues) and compound II may be C 3H 8Na 2O 9P 2.Key words :theabrownins;component;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ident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S2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3)23-0032-04doi:10.7506/spkx1002-6630-201323008收稿日期:2012-12-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60152;31260195;30960241)作者简介:董文明(1973—),男,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分子营养学研究。
茶褐素国标测定实验报告茶褐素是一种常见的天然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茶叶、咖啡、可可等。
茶褐素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健康功能,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准确测定茶褐素的含量,国家制定了一项测定茶褐素含量的标准方法,即国标测定方法。
本实验旨在按照国标方法,测定茶褐素的含量,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包括:茶叶样品、酸性醇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酸性酮溶液、恒温水浴、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将茶叶样品粉碎,取适量样品称重。
然后,将样品加入酸性醇溶液中,加热回流提取茶褐素。
提取液经离心分离,取上清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进行褐色沉淀的析出。
将沉淀洗涤干净后,加入酸性酮溶液溶解。
最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茶褐素的吸光度值。
根据国标方法,茶褐素的含量可以通过吸光度与标准曲线的关系进行计算。
标准曲线可以通过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茶褐素溶液,测定吸光度值,并绘制吸光度与浓度的曲线得到。
然后,通过测定茶叶样品的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茶褐素的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茶叶样品的吸光度值为0.45。
根据标准曲线,可以计算出茶褐素的含量为10 mg/g。
这表示每克茶叶中含有10毫克的茶褐素。
茶褐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健康功能。
它不仅能给茶叶、咖啡等食物赋予特殊的颜色,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作用。
研究表明,适量摄入茶褐素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肝癌、肺癌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茶褐素在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通过国标测定方法,成功测定了茶叶样品中茶褐素的含量,并分析了其生物活性和健康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茶叶样品中茶褐素的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能。
这对于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茶褐素国标测定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准确测定茶叶中茶褐素的含量。
茶褐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健康功能,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实验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茶褐素的特性和应用价值,为茶叶的生产和消费提供科学依据。
普洱茶及茶粉中茶褐素含量测定的研究普洱茶是一种经过发酵的茶类,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在中国茶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褐素是茶叶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保健功能。
因此,研究普洱茶及茶粉中茶褐素含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茶褐素是茶叶经过发酵、氧化等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茶红素、茶黄素和茶氧素等。
茶褐素的含量与茶叶的品种、生长环境、采摘时间、加工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为了准确测定普洱茶及茶粉中茶褐素的含量,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测定普洱茶及茶粉中茶褐素含量通常采用色谱法或分光光度法。
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等。
HPLC法通常采用反相色谱柱,以阳离子交换柱或糖化柱进行前处理,根据茶褐素在柱上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GC法通常将茶褐素提取后,通过气相色谱分离,再通过质谱法进行定量分析。
分光光度法则是利用茶褐素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与其浓度呈正比的原理进行测定。
在测定茶褐素含量时,需要注意样品的制备和提取方法的选择。
样品的制备可以采用研磨、粉碎等方法将茶叶或茶粉颗粒化,以利于茶褐素的提取。
茶褐素的提取方法可以采用水提法、酒精提法、有机溶剂提法等。
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可以提高茶褐素的提取率和提取效果。
提取后的茶褐素可以通过旋蒸、冷冻干燥等方法进行浓缩和干燥,以便于后续的测定工作。
然而,茶褐素的测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茶褐素在茶叶和茶粉中的含量较低,需要采用敏感度高的分析方法进行测定。
其次,茶叶和茶粉中还存在一些干扰成分,如儿茶素等,对茶褐素的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前处理方法去除这些干扰成分。
最后,茶叶和茶粉的生长环境和采摘工艺等因素对茶褐素的含量有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以减小数据的误差。
激光拉曼光谱结合紫外光谱检测茶水中的咖啡因房若宇【摘要】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法结合紫外光谱法对直接一次浸泡茶水(碧螺春、龙井和普洱)中的咖啡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检测,分析了其咖啡因含量.该方法便捷易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为茶水中咖啡因的直接检测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期刊名称】《大学物理实验》【年(卷),期】2013(026)002【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咖啡因;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光谱【作者】房若宇【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7咖啡因(1,3,7-三甲基-2,6二氧嘌呤,图1)是一种天然生物碱,存在于茶叶、咖啡豆、可可等植物中。
因其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广泛用于诸如脑清片、扑热息痛、散利痛等解热镇痛药物。
在食品和饮料领域,咖啡因也被普遍采用为添加剂。
人体摄入适当剂量的咖啡因具有祛除疲劳和兴奋神经的效能,但是过量摄入对人体尤其是孕妇和儿童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视。
另外,咖啡因由于其自身的毒性可引发心脏病,在中国被列为毒品管制物。
图1 咖啡因的结构咖啡因是决定茶叶滋味和颜色等性状的主要成分之一,茶叶中咖啡因的含量因其产地和种类而有所不同,一般在1%~5%之间。
对于茶叶,尤其是直接用于饮用的茶水中咖啡因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常用咖啡因的检测手段如碘量法、重量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普遍存在灵敏度不足及预处理和测定过程繁琐等缺点,尤其是对茶水样品的直接检测往往不适用。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对液体样品,尤其是水溶液体系的定性检测简便可靠。
紫外光谱分析法检测成本较低,可以给出定量的检测结果。
本实验把激光拉曼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结合起来,对由常见茶叶直接一次浸泡而得的饮用茶水中的咖啡因进行了直接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本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结果令人满意。
1 实验1.1 实验仪器激光拉曼光谱仪:LRS-Ⅲ型,天津港东生产;紫外-可见光谱仪:UV-2450型,日本岛津生产。
荧光光谱检测技术在茶饮料成分分析中的应用摘要茶饮料作为经济发展催生出的产物,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茶饮料的成分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化学添加剂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已融入食品生产,使得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已经不再适用茶饮料的成分分析。
因此,荧光光谱检测技术被引入检测茶饮料的研究中。
本文就利用荧光光谱检测技术在茶饮料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荧光光谱检测技术;茶饮料;成分分析;应用研究0 引言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饮料,茶本身有很多对人类身体有益的成分,从古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伴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茶这种饮料也能用高科技的手段以快速的工业化生产,并迅速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消费饮料。
目前,市面上的茶饮料种类玲琅满目,其口味各不相同,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对于茶饮料的成分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茶饮料的成分主要包括茶多酚、茶碱、类黄酮和一些维生素以及各种氨基酸等,通过荧光光谱检测技术对茶叶的成分进行分析并得到光谱数据,建立起不同的成分光谱特征数据库,这种方法是为了便于鉴别市场上种类繁多的饮料质量和好坏。
1 荧光光谱检测技术的原理荧光光谱检测技术的原理就是分析茶饮料的成分在不同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范围的荧光光谱数据来得出的。
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以及荧光强度三个参数主要用来表征复杂体系的荧光光谱,通过激光-发射矩阵来表示时,要注意矩阵的行序是表示发射的波长,而列序则表示激发波长,矩阵元表示的则是被检测物质的荧光强度。
2 检测系统的结构荧光光谱检测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激发光源的光经过入射单色仪,被分光后成为确定波长的单色光,照射茶饮料中被测的样品就是利用的激发光。
因为茶饮料中的荧光物质如果受到激发光源发射的荧光会反映出其物质信息。
通过出射单色仪和微弱信号检测电路,再进行光电转换等操作后,茶饮料中的物质就会转化成电信号,这些电信号经PCI总线接口,最后被融入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具体检测系统如图1:图1 荧光光谱检测系统结构图根据荧光光谱检测系统的光路图,包括光源、入射狭缝和出射狭缝以及准直球面反射镜和聚焦球面反射镜、光栅等设备在内组成的光谱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