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一、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是电子光谱,是材料在吸收10~800nm光波波长范围的光子所引起分子中外层电子在电子能级间跃迁时产生的吸收光谱,低于200nm的吸收光谱属于真空紫外光谱(即远紫外光谱,由于远紫外光被空气所吸收,故称为真空紫外光),通常讲的紫外光谱的波长范围是200~400nm,常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试范围为400~800nm的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常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吸收的一般规律
设有一块厚度为x的平板材料,入射光的强度设为I0,通过此材料后光强度变为I。
选取其中一薄层,并认为光通过此薄层的吸收损失-dI正比于在此处的光强度I和薄层的厚度dx,即-dI=α·I·dx,则可得到光强度随厚度呈指数衰减的规律,即朗伯特定律
I = I0 · e -αx(1)式中:α为物质对光的吸收系数,其单位为cm-1。
α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和光的波长。
对于相同波长的光波,α越大,光被吸收的越多,能透过的光强度就越小。
α随入射光波长(或频率)变化的曲线,叫做吸收光谱。
2.
2.4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系统
(3) 吸收池
吸收池也就是样品室,也称为比色皿。
它是由无色透明、能耐腐蚀的光学玻璃或石英制成的,能透过所需光谱范围内的光线。
玻璃——由于吸收紫外光,仅适用于可见光区;
石英——适用于紫外和可见光区。
(4) 探测器: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装置,现今使用的分光光度计主要采用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作为探测器。
第九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9-1 概述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程度〔吸光度〕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含量,推测物质结构的分析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UV-VIS〕。
它具有如下特点:〔1〕灵敏度高适于微量组分的测定,一般可测定10-6g级的物质,其摩尔吸收系数可以到达104~105数量级。
(2) 准确度较高其相对误差一般在1%~5%之。
(3) 方法简便操作容易、分析速度快。
(4) 应用广泛不仅用于无机化合物的分析,更重要的是用于有机化合物的鉴定与结构分析〔鉴定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
可对同分异构体进展鉴别。
此外,还可用于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的测定。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吸收谱带,有的仅有较简单而宽阔的吸收光谱,更有个别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大体相似。
例如,甲苯和乙苯的紫外吸收光谱根本一样。
因此,单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不能完全决定这些物质的分子结构,只有与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方法配合起来,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可靠。
§9-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根本原理当一束紫外可见光〔波长围200~760nm〕通过一透明的物质时,具有某种能量的光子被吸收,而另一些能量的光子那么不被吸收,光子是否被物质所吸收既决定于物质的部结构,也决定于光子的能量。
当光子的能量等于电子能级的能量差时〔即ΔE电 = h f〕,那么此能量的光子被吸收,并使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物质对光的吸收特征,可用吸收曲线来描述。
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A-λ曲线即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或紫外可见吸收曲线〕。
它能更清楚地描述物质对光的吸收情况〔图9-1〕。
从图9-1中可以看出:物质在某一波长处对光的吸收最强,称为最大吸收峰,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低于高吸收峰的峰称为次峰;吸收峰旁边的一个小的曲折称为肩峰;曲线中的低谷称为波谷其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小吸〕;在吸收曲线波长最短的一端,吸收强度相当大,但不成峰形的收波长〔λmin局部,称为末端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