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皮影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陕西的风俗皮影戏作文
前两年,我和爸爸妈妈去过一趟陕西的西安,在那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满街的皮影戏。
在西安的一条最繁华的大街上有好多店铺都在卖皮影戏,价格不贵,一个作品大约三四十元,上面的图案各种各样,形态各异:有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有古代威严的'君王,由古代娇媚的女子,还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们……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可见我们民间的匠人们手艺是多么高超啊!
皮影戏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第一步是选皮,包括牛皮,羊皮,驴皮,陕西的皮影多使用的是生牛皮,特别是公牛背上的皮比较适中。
第二步是制皮,首先把皮固定在树干上,用刀刮掉表面的杂质,现在这道工序已经由机器取代了,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第三步是潮皮,磨好的牛皮用湿布擦湿,让它变的潮软,再用木板压制,这样可以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还可以解除皮质的收缩性,方便描绘。
第四步是过稿,又叫描画样,这些图稿从清朝时代相传,制作时用钢针把图稿上的图像分别刻画在皮面上。
经过四个步骤,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皮影图片在匠人的手中就诞生了。
皮影戏上面的人物小巧玲珑,只有半边人脸,高约28厘米左右,女性娇媚秀丽,男性比较凶悍,但是造型都很优美,不管画上的人物是什么样子的,我都喜欢他们。
陕西皮影发展历程陕西皮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陕西皮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陕西皮影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皮影是以羊皮为主要材料,表演方式也比较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西皮影逐渐发展成了流行于农村和城市的一种戏曲形式。
清朝时期,陕西皮影成为了民间庆典和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表演形式。
到了民国时期,陕西皮影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些有名的皮影艺人开始在国内外进行演出,使陕西皮影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
同时,皮影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改进和完善,切割、上色、穿孔等环节逐渐变得细腻,使得皮影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皮影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文化事业的发展为陕西皮影提供了更多的表演场所和机会,同时,皮影艺人也得到了更多的培训和支持,使得陕西皮影逐渐获得了更高的艺术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陕西皮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中国的对外交流不断增加,陕西皮影得到了更多的国际展示机会,使得世界各地的观众能够欣赏到这一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皮影表演更加多样化和创新,音乐、灯光等元素的加入使得陕西皮影的表演效果更加出众。
目前,陕西皮影已经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享有着国内外的盛誉。
陕西皮影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是技艺的发展成熟,更是陕西皮影艺人们一代代的坚持与努力。
陕西皮影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既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未来,陕西皮影应该保持其传统的魅力,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通过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陕西皮影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表演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
同时,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也可以为陕西皮影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总之,陕西皮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陕西皮影营销策划方案一、引言陕西皮影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陕西皮影的知名度和受众面临着挑战。
本篇营销策划方案旨在通过创新的策略和方法,提升陕西皮影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推动陕西皮影艺术的发展。
二、市场分析1. 市场需求分析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增加,陕西皮影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尤其对于外地游客来说,陕西皮影是一种新奇而有趣的旅游体验,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在节假日期间和各类文化活动中,陕西皮影表演也受到广泛欢迎。
2. 竞争对手分析虽然陕西皮影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娱乐市场中,面临着许多竞争对手,如电影、电视剧、演唱会等。
这些竞争对手具有更广泛的传播平台和更高的知名度,给陕西皮影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三、目标与目标受众1. 目标本次营销策划的目标是提升陕西皮影的知名度和受众口碑,促进其在娱乐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推动陕西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 目标受众本次策划将主要针对以下两类目标受众进行营销:- 外地游客:陕西皮影作为陕西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对外地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 学生和教育机构:通过校园宣传和推广活动,培养陕西皮影的年轻受众群体。
四、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案1. 品牌推广策略- 组织团队参加各类社会展览和文化艺术活动,与其他地方文化艺术组织进行合作,扩大陕西皮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运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通陕西皮影的官方账号,定期发布关于陕西皮影的新闻、活动信息和故事,吸引更多粉丝和观众关注。
- 制作宣传片和微电影,通过媒体渠道进行推广,将陕西皮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2. 市场开拓策略- 与旅游机构和景区合作,推出陕西皮影主题旅游线路,将陕西皮影嵌入旅游体验中,提升游客对陕西皮影的认知和了解。
- 在大城市开展巡回演出,组织陕西皮影团队到各地演出,将陕西皮影艺术带到更多的观众中去。
皮影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被公认是现代“电影始祖” 。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
小小的一张皮影,简单的布幕舞台,操作者灵巧的手指,加上一点光亮,就能表现出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历史中的无数逸事。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它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国家大剧院的皮影戏展演吸引了很多国内外观众,展演第一周前来参观的观众就达4万多,古老的皮影戏正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皮影的收藏热度也逐渐升温。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因文献不足,无法确知。
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
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皮影戏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
陇东皮影戏太约在明清时就巳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携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图中两件件品左为玉皇大帝、石为太上老君的皮影头茬,搂刻繁复精细,灵活传神,着色以红、黄、黑、绿为主,随着纹样的交错而显得格外丰富。
玉皇大帝为阳刻,平长细眼、小嘴巴、直鼻梁,显得平和大度;太上老君为阴刻,圆眼睛、疙瘩鼻、额头突出,冠饰大幅度后移,显得精干有神采。
概述沪上中文学为你讲解陕西皮影戏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通过皮影、背景音乐和歌唱来演绎故事情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陕西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演出特点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陕西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它还被称为“风灯戏”,后来逐渐演变为“皮影戏”。
陕西皮影戏以皮影为载体,用灯光照射在白色的幕布上,产生阴影效果,再配上音乐和歌唱来表演故事情节。
它包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角色的形象和幕布的背景,所有这些都是由操纵皮影的戏曲艺人完成的。
陕西皮影戏的演出形式非常独特,舞台背景、音乐歌曲以及流程都有一套成熟的规定,使得陕西皮影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多采用黄土制成的皮影,因此皮影多呈现出浓厚的陕西特色。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操作皮影的技巧,这其中包括了手指的灵活度、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把握等。
同时,演唱的音乐和歌曲也是陕西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们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凭借着他们的技巧和才华,将故事和角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陕西皮影戏在故事内容上主要以古代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为主题,包括了大量的英雄、美女和妖魔鬼怪等角色。
这些故事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陕西皮影戏还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如舞蹈、曲艺等,使得整个演出更加富有魅力。
陕西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中国,陕西皮影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国内的一些剧院也常常邀请陕西皮影戏团到他们的剧场进行表演。
而在国外,陕西皮影戏也频繁地在不同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受到了很好的反响。
总之,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文化内涵。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
皮影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剧种。
皮影戏源于唐代,是由宫廷艺人为皇宫内院演出而逐渐流传民间的,后经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一种戏曲剧种。
皮影戏流传至今,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尤以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最为流行。
陕西皮影戏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传至山西、甘肃和河北等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碗碗腔”。
陕西皮影戏音乐唱腔既有传统曲牌联唱(又称“十番”)又
有西皮、二黄、青鼓等多种板式变化。
伴奏乐器以板胡、二胡为主,同时兼用月琴、琵琶、三弦等,也有用笛子和唢呐伴奏的。
唱腔以西皮为主,它以委婉缠绵而著称于世。
陕西皮影戏最大的特色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样样俱全,它包括:道具、布景和人物造型三个部分。
道具主要有:灯(灯)、台(台板)和皮影。
布景主要有:幕布、桌子和各种道
具等。
—— 1 —1 —。
陕西皮影发展历程
陕西皮影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最初,皮影艺术主要是在陕西一带的农民中间流传,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剧目和表演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陕西一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之一,尤其是在汉唐时期。
这使得陕西的皮影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在唐代,皮影戏逐渐成为皇宫贵族和寺庙中的宫廷娱乐活动,为皇帝和贵族提供了文化享受。
到了明清时期,陕西皮影戏的剧目和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许多著名的皮影剧目如《拜师》、《盗帅》、《赌博》等相继问世。
并且,皮影艺术家们开始研究制作皮影人物的技术,创造了更加逼真的形象。
然而,随着其他娱乐形式的出现,陕西皮影戏的受众逐渐减少,这一传统艺术陷入了低谷。
直到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文化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计划,为皮影戏注入了新的生机。
他们组织了各种培训班和座谈会,培养新一代皮影艺术家,同时也加大了对皮影艺术的宣传力度。
如今,陕西皮影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它不仅在国内受到了热爱戏曲的观众的喜爱,还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陕西皮影艺术已经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各类文化活动和演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未来,陕西皮影戏将继续传承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陕西皮影神怪形象的造型设计探析陕西皮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而皮影中的神怪形象一直是观众们所关注的焦点。
作为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怪形象的造型设计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还承载着民间传说和历史文化的内涵。
本文将针对陕西皮影中的神怪形象进行造型设计探析,通过对其外观特征、神怪角色分析、服饰配饰和表演特点等方面的解读,深入探讨陕西皮影神怪形象的造型设计之美。
一、外观特征陕西皮影的神怪形象在外观上具有鲜明的特征,一般呈现出夸张、狰狞、奇异的形态。
这些形象通常具有巨大的头部和小巧的身体,表情夸张,眉目狰狞,嘴角上翘,形象生动夸张。
这种外观特征的设计不仅符合传统观众对神怪形象的认知,而且也突显了古老的文化内涵。
在饰物方面,神怪形象的头饰和服饰也是极具特色,通常采用鲜艳夺目的颜色和独特的造型,加之灯光的烘托,使得整个形象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神怪角色分析陕西皮影中的神怪形象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民间传说,如白蛇、孙悟空、哪吒等。
这些神怪角色或是人物本身,或是融合了人与神的特征,通过造型设计对其进行诠释和展现。
在造型设计上,这些神怪角色往往具有明确的身份特征和个性特点,以便于观众一眼就能辨别出其身份。
如白蛇通常以白色为主色调,孙悟空则以金缕衣、如意金箍棒等标志性服饰为辅助,哪吒则以蓬头垢面和灵动的造型为主要特征。
这些神怪角色通过独特的造型设计,使得观众在观赏皮影时能够清晰地辨认出角色的身份和特征,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服饰配饰在陕西皮影的神怪形象中,服饰配饰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通过服饰的精心设计和搭配,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神怪形象的特点和特色。
在服饰方面,通常采用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纹饰,如亮丽的头饰、华丽的衣裳和丰富的饰物等,不仅使得神怪形象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也符合了古代传统神怪形象的造型特征。
在配饰方面,通常会选用面具、招牌和饰物等,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制作,能够更加突出神怪形象的表情和特色,增强了舞台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关中皮影,是指中国陕西省关中地区的皮影戏。
关中皮影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被誉为中国传统皮影戏的瑰宝。
关中皮影的特点是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寓意深刻,是一种集艺术、文化和历史于一体的民俗表演形式。
关中皮影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代,形成于明代,开始流传于清代。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关中皮影已经成为关中地区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符号。
关中皮影戏的演员通常使用马鬃毛制作的人偶,通过手法巧妙地操纵皮影人偶,表达戏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皮影演员巧妙地运用手法,使人偶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给观众带来非常逼真的艺术享受。
关中皮影的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神话传说、戏曲演出等等。
关中皮影中常见的角色有历史人物、神仙、鬼怪等等。
其中,历史人物是关中皮影表演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
神仙和鬼怪则以神话传说为背景,给观众带来神秘和趣味的体验。
除了剧目外,关中皮影的音乐和唱腔也是其独特之处。
关中皮影常以曲调悠扬的民歌为伴奏,其中融入了一些琴、笛、鼓等乐器的演奏,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而唱腔则是关中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特定的技巧和表现方式,演员可以将戏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传递给观众。
关中皮影除了在戏台上的表演外,也常以民间传承的形式存在于关中地区的村庄和乡间。
在农村地区,人们常常利用闲暇时间,结合皮影表演,以乐曲、歌唱等方式来娱乐和享受生活。
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的方式,使关中皮影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中皮影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一些关键人物的培养和支持。
在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关中皮影的保护和传承给与了重要的支持。
各种关中皮影的培训、演出和研究活动相继开展,使关中皮影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推广。
同时,一些专门的机构也成立了,对关中皮影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中皮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一种民俗表演形式,更是一种载体,承载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陕西皮影心得皮影,是对影戏和皮影制品(包括人物、场面道具景物)的通用称谓,皮影制品有人物(头茬、身段)、马靠、神仙朵子、景片(彩帘子、室内外布景、车辇仪仗、飞禽走兽)等几大类。
陕西影戏又称“牛皮娃娃影”或“拍板皮影”,旧时称“隔帘说书”,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省。
皮影既是演出时的道具,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艺术品,陕西皮影尤以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最佳,形体小巧、雕刻精细。
1、取材牛皮,雕镂繁密精美陕西皮影是用优质的牛皮(以4至6年的小母牛皮为最佳)雕刻成型。
经处理过的牛皮为半透明的亚麻黄色,具有柔和的光泽和自然的肌理效果等自然形态特征,体现出天然的生命力和本真的亲和力,造就了陕西牛皮影子的独特审美意味和艺术个性。
陕西皮影在全国几大流派中,以雕镂精细,图案繁复且装饰性强而见长。
尤其在清末民初时,陕西皮影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艺人创造了大量精雕细刻的皮影,其繁密的彩帘子、神仙朵子和细致入微的影人脸谱以及程式化的装饰纹样是我国皮影雕刻中空前绝后的艺术精品。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高人胆大的陕西皮影艺人,运用独创的推皮走刀法,控制手劲推皮依线运转而雕镂,体现出高超精湛的手工艺。
刻线主要有实线、虚线之分。
实线去皮留线,造成镂空效果,虚线去线留皮,造成实体效果,这虚实对比的雕镂形式是皮影造型的主要手法。
深植于民间哲学意识中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互相转换、生生不息的阴阳太极宇宙观,在陕西皮影的雕镂中得以完美的运用发展。
如皮影人头茬中生、旦角的镂空白脸,突出了眉眼五官的个性特征;净角的实体花脸,便于色彩渲染脸谱;丑角的半镂空半实体脸,突出“白豆腐块”,这几种风格迥然相异的脸谱在影窗的光影摇曳中相得益彰。
陕西皮影在简练的外形轮廓之中,运用适形的手法雕镂了大量的图案及纹样,其中繁与简的对比,点线面的穿插关系均完美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
图1可谓乍看眼花缭乱,再观精美绝伦。
2、寓意五色,施彩强烈鲜明陕西皮影的`用色,以红绿为主色调,黑色调和,隔色平涂逐层烘染。
陕西皮影神怪形象的造型设计探析陕西皮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历经千年磨练得以延续至今。
它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皮影中,神怪形象是无法忽略的一个部分,它们在造型与形态上比一些其他形象更为独特和丰富,这对于深入了解和理解陕西皮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神怪形象的来源与特点陕西皮影的神怪形象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故事等。
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孙悟空以及白骨精、狐狸精等各种妖怪形象都被刻画成了皮影中的神怪形象。
这些形象在原著中是不同寻常的,它们拥有超人的力量,天赋异禀的能力和妖异的特性,被人们所敬畏和恐惧。
在陕西皮影中,这些形象的特点依然得到了保存和诠释,通过简单而又生动的手法,使人们重新认识和体验到这些神怪的传奇故事。
神怪形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态、造型和色彩上。
首先,在形态上,它们具有畸形、变态、奇异等特点。
例如,白骨精的形象在陕西皮影中被塑造成极度扭曲的形状,尤其是其大脑袋、长舌头等特征更是恐怖惊悚。
其次,在造型上,神怪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夺目性,充分地体现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敬和恐惧。
例如,孙悟空的造型充满了猴子特点,但又在此基础上夸张地表现了他的神通广大,如大耳朵、长嘴、强肩膀等。
此外,神怪形象颜色也独特鲜艳,以鲜红、深绿、紫黑等多种色彩组合,强调其神异及魔力的特点。
1.形态的刻画在皮影的造型设计中,神怪形象要追求形态的生动与夸张。
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合的较硬实物,以其作为制作神怪为目的的基础,如用竹片、木条等制成的“骨架”,再在此基础上用皮革剪裁成相应的形状和大小。
此外,部分细节可以使用其他材质来体现,如鱼骨、牛角等。
此时需要注意形状的比例和细节的处理,以使整体形象更为真实和立体。
2.色彩的运用在造型设计中,色彩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
神怪形象的色彩应当突出其神秘和魔力的特点,通过不同的色彩组合来表现其形象的性质和特征。
陕西皮影神怪形象的造型设计探析1. 引言1.1 介绍陕西皮影的历史背景陕西皮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秦汉时期。
陕西皮影通过剪纸技艺,将人物、动物、神怪等形象制成皮影,利用灯光投影在白色幕布上,展现出具有生动形象的戏剧效果。
陕西皮影在演出中配以生动的声音效果和旋律节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民间戏剧氛围。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皮影神怪形象在戏剧表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陕西皮影的历史由来已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陕西皮影曾被视为一种具有神秘、神奇力量的表演形式,被大众广泛喜爱和传颂。
陕西皮影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既承载了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现代表演技巧和创新设计。
通过对陕西皮影历史背景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后续探讨陕西皮影神怪形象的造型设计奠定重要基础。
1.2 揭示陕西皮影神怪形象的重要性陕西皮影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陕西皮影神怪形象作为皮影戏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通过揭示陕西皮影神怪形象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陕西皮影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陕西皮影神怪形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神怪形象往往具有特定的历史来源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念。
通过揭示这些形象的重要性,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还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神怪形象的理解和表现方式。
2. 正文2.1 陕西皮影神怪形象的传统特点分析传统的陕西皮影神怪形象具有独特的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陕西皮影神怪形象的线条流畅,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这种线条能够传达角色的形态、动作和情绪,增强了表现力和戏剧性。
陕西皮影神怪形象的造型精细,注重细节表现。
在人物的脸部、服饰和道具等方面,都体现出匠心独运的精湛技艺,繁简得当,不失传统韵味。
陕西皮影神怪形象的色彩运用丰富多样,通常采用红、黄、绿等鲜艳明快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层次感。
一、什么是皮影戏?1.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二、它是如何制作表演的?1.皮影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
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
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
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
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演员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贴近幕布熟练地操纵皮人活动,并有说唱、乐队伴之,有声有色地表演剧情故事。
尤其表演民间神话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变幻莫测,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爱观众喜爱,尤其是儿童百看不厌。
三、它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是怎样的?1.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2.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
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
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
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
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陕西皮影戏
──陕西地区的皮影戏艺术
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9级***
指导教师齐**博士
摘要:皮影在陕西又叫“影戏”、“影子戏”,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
陕西皮影有东、西、南三路,影人形制大小和表演唱腔均不一样。
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
其影人形制小巧、约28厘米左右、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
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
以弦板腔皮为代表。
影人形制较大,约40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
南路一派皮影,其影人形制介乎东西路之间,一般约24厘米左右。
关键词:陕西华县皮影艺术弦板腔灯影戏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陕西皮影在民间较普及,东路皮影形体较大,多刻通天鼻形,图案简洁大方。
西路皮影风格精巧细腻,形象多豹头深眼。
上图是戏文“穆桂英”一折,人物形象雕刻细腻,桌椅道具花纹繁密,设色古雅,场面颇为壮观。
演出时,利用皮影半透明效果,不避影像重叠,例如穆桂英坐至椅上,因影像重叠变暗,并无不适效果。
弦板腔皮影造型,号称陕西关中西路皮影,体形较大,高约12寸许,其轮廓比例匀称,造型美观,脸谱图案夸张。
男性角色刀法挺直、苍劲粗犷,色调对比强烈;生、旦角色,平眉净脸,线条柔和,多刻通天鼻子,在图纹设计上疏密相间,虚实分明。
疏处条纹简炼概括,密处刀法精巧细丽,整体效果简明大方,虽在制作工艺上稍逊于东路皮影,但略显粗糙与其豪迈高亢之音乐唱腔配合,到也协调相致。
陕西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是皮影的发源地。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二是演唱功力极深,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陕西皮影艺术表演:北京市前门大栅栏中华皮影文化城,热河皮影剧团每
天演出七场,袖珍皮影剧团。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1500余年前的中国古都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传,皮影选用上等牛皮,驴皮,经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其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的倔巧淳厚。
陕西皮影起源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
《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妇熟。
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相传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156年),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整皇宫为此苦恼不堪。
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的手舞足蹈。
于是,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开心。
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用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保存,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陕西皮影代表作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陕西华县皮影
陕西华县皮影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产业已逐步成为华县农村经济新亮点。
全县从事皮影文化传媒单位及协会组织7个,皮影艺人(演出、雕刻)分布12个乡镇,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演出班社5家,演出艺人60余人,形成“皮影专业村”1个,建立“华县皮影传承人培训基地”1个,皮影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产皮影10万余件,产品畅销国内外。
现有各类学校284所,在校学生49990人。
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1088人。
此外还有阿宫腔皮影造型,亦属西路皮影范畴,其人物大小与弦板腔皮影相差无几,只在造型上更显魁伟壮丽。
自清代中叶,经皮影艺人的努力,汲取了东路皮影制作工艺的精巧细丽,扬长避短,从而使阿宫腔皮影造型更显刀工劲拔、精美纤细。
尤其是后来改用特制的灰牛皮刻制,色泽更加晶莹透美,层次分明,颇具典雅之美。
陕西皮影戏演唱的形式与当地群众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流体系。
其中,不仅有早期的“老腔”,也有后代新创的“时腔”。
现陕西目前经常演唱的皮影戏腔调就有十余种。
在这十余种中,较有影响的有五大调:即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和秦腔。
其它还有“陕北的碗碗腔”,“陕南的安康越调”、“陕西各地的道情”和“八步景”等等。
弦板腔皮影戏,陕西称其为西路皮影,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弦子”与“板子”而得名。
主要盛行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乾县、礼泉、兴平一带。
此外,其流行演出的地区还包括秦岭以北的关中西部诸县,西至甘肃东部的庆阳、正宁、宁县及天水一带。
弦板腔皮影戏的剧目非常丰富,计有五百本以上,剧本内容多取材于各历史演义,其中以三国戏和列国戏为多。
武戏多、文戏少,连台本戏多、折子戏少,其特点是语言通俗,易于被百姓接受。
阿宫腔皮影戏属陕西西北路系,流行于渭北平原的富平、三原、礼泉等县。
其剧目大本戏约三百余本,现只保存下来六、七十个剧本,除三国、列国故事外还有《屎巴米招亲》、《王婆娘叮嘴》和《打砂锅》。
阿宫腔皮影戏在演唱时采用真假声并用,其拖腔部分既悠扬柔腻又豪迈奔放。
演唱韵味的独特之处是比之秦腔幽雅婉转;比之碗碗腔更显慷慨激越。
碗碗腔为东路皮影戏的主要演唱形式,因使用形如小铜钟似的碗作为主要节拍乐器而得名。
流行的区域有华山、北麓的华县、华阴及渭北平原一带。
碗碗腔皮影的特点为花脸戏吐字重,杂声如雷,生旦戏则启口轻圆,疾徐情柔。
其传统剧目有手抄本二百多本。
一般观众视能否演唱李芳桂写的“十大本”(戏)作艺人优劣之分。
老腔皮影戏主要流行于潼关、华阴一带,其演唱声调比较豪放、激越。
演出剧目多以三国戏为主。
另外,陕南安康越调、八步景及各地道情的演唱各有特异,传统剧目也同样十分丰富,如《胡子烧山》、《推豆腐》、《刘青山打壶》、《张良归山》、《三渡文公》等。
内容多系民间传说,幽默风趣。
至于“陕北碗碗腔”的剧目,多以《西游记》、《封神榜》的连台本戏为主。
表演时,擅长“耍火彩”、“驾云雾”等等。
根据近些年的实地考查,陕西皮影戏表演团体之众多,影戏箱底之雄厚,足可称全国之首。
一九七六年在陕西礼泉县颁发演出许可证时,参加演出的弦板腔皮影戏竟达四十一台,一九八一年凤翔县登记演出的皮影班有二十四个,其影箱大多系代代嬗递、井序衍传下来的老箱,这些箱一般均能凑出几十出至上百出戏来。
有的影箱,如大荔县,泾阳安吴堡的一些私人影箱,其价值可达二、三万元以上(按1960年前计)。
最难得的是在这众多影箱中,大多齐备“十大本戏”的影人,“桌椅马”,“大帐”和系列布景。
“十大本戏”系出自清代乾隆中叶李芳桂之手,他当时因进京会试不中,竟立志于创作剧本。
这位举人先后为碗碗腔皮影编写的传奇故事有:《春秋配》、《火焰驹》、《紫霞宫》、《玉燕钗》、《白玉钿》、《万福莲》、《香莲佩》、《如意簪》八本戏,再加上《玄玄锄谷》、《四岔捎书》两个折子戏,艺人们俗称为“十大本”。
这些戏在群众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当地农民自娱时,可以上台清唱其中的优美唱段。
通过以上叙述,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陕西的皮影戏风靡于西北地区,深深根植于民众之中!难怪陕西歌谣说“开年看几眼纱窗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
过年听不上碗碗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了。
参考文献:
[1] 《光影岁华.陆丰皮影戏》, 广东教育出版社
[2] 《中国曲艺. 杂技.木偶戏.皮影戏》, 文化艺术出版社
[3] 《中国皮影戏》, 商务出版社
[4] 《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 河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