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皮影流派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37
皮影戏有哪些流派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
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冀南皮影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极盛于清代的直隶省(河北省)。
冀南皮影戏是河北省地区的戏曲艺术之一。
浙江皮影浙江海宁皮影戏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
广东皮影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专业皮影剧团。
湖北皮影湖北皮影戏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的沔阳(今仙桃)、云梦、应城等地以及黄陂、孝感、汉川等县的部分地区;“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南漳、襄阳、随州一带,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泰山皮影泰山皮影由独特的“十不闲”技艺大师——范正安先生为独特代表任务,继承民族遗产,打造泰山品牌,弘扬泰山文化!泰山皮影表演的泰山石敢当的故事栩栩如生,十七大期间在国家大剧院为与会代表表演的泰山石敢当故事,受到了一致好评,其皮影艺术先后被《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走遍中国》《文化访谈录》等专题报道。
皮影戏的演出及流派和唱腔皮影戏简介皮影戏又名“灯影子”,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
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
皮影的制作十分精细,影子的材料选料讲究,用上好的驴皮或牛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艳丽的色彩。
人物、动物等均刻成侧影,干透后刷上桐油。
四肢、头部可动,用细长很支掉牵制表演。
演出时,用一块白纱布作屏幕(屏幕大小根据场地而定,基本像小电影的银幕),操作皮影者站在屏幕下,把皮影贴到屏幕上,灯光从背后打出,观众坐在相对灯光方向观看。
皮影戏以秦腔为主,演唱者和操纵者配合默契。
表演技术娴熟的,关中人称其为“把式”,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绿乱。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咤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
《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妇熟。
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清末民初,西安有两个班子,一个是渭北皮影社,一个是江东皮影社。
1950年皮影老艺人谢德隆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北大街重新成立了“德庆皮影社”。
“文化大革命”期间,陕西皮影社受到了摧残。
现在皮影戏又以新的姿态,走向广大农村,成为民间艺苑中的奇葩。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陕西省商洛市宁陕县的一个小地方——环县,因此得名环县道情皮影。
它是以唱述和表演为主要形式的皮影戏剧,在道情艺人的演唱、说唱和皮影戏偶的表演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下面将介绍环县道情皮影的流派和整体特征。
环县道情皮影有三个主要流派:夸把子、点唱、和合子。
夸把子流派主要表演独脚戏和小曲目,以老少皆宜的幽默诙谐为特点,演员通常以夸大的语调和夸张的动作展示人物形象。
点唱流派主要表演脸谱戏和大曲目,是道情艺人的主流流派,演员通过精彩的唱腔和灵活的表演展现戏剧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和合子流派主要表演耍竹板戏,演员手持两块竹板,在板子彼此碰撞的声音中演唱和表演,形成独特的音乐节奏和戏剧效果。
环县道情皮影的整体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婉转动人的曲调。
环县道情皮影的曲调多为民间民歌,并融合了戏曲的唱腔特点,以婉转动人的音乐表达情感,使人们在欣赏皮影表演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是细腻生动的表演。
环县道情艺人在演唱和表演中注重细节和表情的刻画,通过精妙的舞台表演和丰富的动作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有趣。
三是巧妙独特的编演。
环县道情皮影以灵活多样的编演方式为特色,包括说唱、编剧、配乐等方面的技巧,使演出更加精彩纷呈。
四是丰富多彩的道具和布景。
环县道情皮影的道具和布景多为民间手工制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使整个舞台更具视觉冲击力。
五是道情艺人的传承和创新。
环县道情皮影是通过一代代道情艺人的口传心授,不断创新和演变而来的,每个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他们通过创新和融合,将道情皮影艺术发展得更加丰富多样。
环县道情皮影以其独特的流派和整体特征,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其精彩的演出,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环县道情皮影是陕西省环县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被誉为“中国皮影的发源地”。
道情皮影演唱流派主要有三种:闫家大弦、景泽形和常家小调。
一、闫家大弦:它是道情皮影的主要演唱流派之一。
闫家是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承者,代代相传,至今已经有近300年历史。
闫家大弦的唱腔特点是高亢激昂、嘹亮悠扬,演唱形式主要有组歌和独唱两种。
其中组歌是由多名演员共同演唱的,音域宽广,旋律跌宕起伏,富有豪放激昂的气息;独唱则是单个演员独自演唱,旋律清脆悦耳,充满深情。
二、景泽形:景泽形是道情皮影的另一种演唱流派,是由环县道情艺人景泽形创立的。
景泽形的唱腔特点是婉转动听,音色柔美,表现情感细腻,被誉为“唱情皮影第一流派”。
景泽形的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和协唱两种。
独唱是由单个演员演唱的,旋律悲壮婉转,充满忧愁和思乡之情;协唱则是由多名演员共同演唱的,音域宽广,旋律和谐。
三、常家小调:常家小调是道情皮影的第三种演唱流派,是由常姓门阀家族创立的。
常家小调的唱腔特点是细腻婉转,音色柔美,具有古朴的韵味。
常家小调的演唱形式较为简约,一般以独唱为主,演唱内容主要是咏史和叙事,歌词朴实质朴,充满乡土气息。
道情皮影整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唱腔特点鲜明:道情皮影唱腔高亢激昂、悠扬婉转,充满了豪放和深情。
不同流派的唱腔风格各具特色,但都追求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道情皮影的人物形象非常精细,演员通过操控皮影和声腔表演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道情皮影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腻,表情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内容充实多样:道情皮影的演唱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历史、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
其中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咏史和对民间故事的叙事,通过歌词的演唱,展现了陕西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民间特色浓厚:道情皮影是源于农村民间的戏曲形式,因此在表演方式、曲调和演唱内容上都充满了浓厚的民间特色。
道情皮影的演唱形式简约朴实,表演形式也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共鸣。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而在中国的不同地方,皮影戏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便是其中之一。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分支之一,它融合了皮影戏与道情、民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1. 流派渊源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起源于甘肃省环县,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已经在该地区有数百年的历史。
环县是甘肃省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区内的皮影艺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和知名度。
道情是环县独有的表演艺术形式,流行于陇上地区,是当地民间艺术的一种。
道情的表演方式多样,有独唱、对唱、组唱等形式。
道情注重情感表达,抒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通过歌舞、说唱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展现角色性格,反映社会生活。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形成,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2. 表演形式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皮影戏表演元素,还融合了道情的表演形式。
在表演中,演员们手持皮影,通过灯光的照射,将各种人物形象和情节投影在白幕上,与此演唱着道情歌谣,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表演形式既有皮影戏的神秘和华丽,又有道情的情感表达和真实感,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精彩动人。
3. 音乐特色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道情的歌谣上。
道情的音乐旋律多变,富有亲和力,常常带给人们一种亲切而又真实的感觉。
道情的歌词内容通俗质朴,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感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道情皮影演唱中,这种音乐特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为整个表演增添了生机和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
4. 整体特征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性: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在中国皮影戏中是独具特色的,它凭借着融合了道情的表演形式和皮影戏的神秘魅力,展现出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魅力,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关于皮影戏的介绍关于皮影戏的介绍1. 什么是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起源于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皮影戏”一词,源于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写的《东周列国志》:“王雎...请令太医雕出黄犬以示乐,皮为影影为人,人犬相形显然,遂曰:皮为影。
”2. 皮影戏的特点。
皮影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皮影”,用牛皮或马皮制成,用乌檀木或楠木制成的支架支撑。
演出时,演员们拿着这些影子,用灯光投射在布幕之上,再在布幕的背后快速变换影子姿势,配合旁白、唱词、音效等元素,演绎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
3. 皮影戏的流派。
中国皮影戏流传甚广,一般而言,主要有北方流派和南方流派之分。
北方流派以北京、天津和山西等地的皮影戏最为著名。
南方流派则以湖南岳阳的皮影戏、江苏宜兴的皮影戏等较为出名。
4. 皮影戏的历史和演变。
从唐代开始,皮影戏就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民间戏剧表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吸收了许多别的戏曲形式的元素,例如昆曲、豫剧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皮影戏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誉为“神奇1551的戏剧”。
5. 皮影戏的现状。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娱乐方式不断更新,传统戏曲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尽管如此,皮影戏依然保持着其魅力和影响力,并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可。
现在,皮影戏团在世界各地巡回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种神奇的艺术形式。
总之,皮影戏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它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传承扎实、题材广泛,从而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今天,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皮影戏这种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形式。
皮影戏种类
皮影戏是一种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形式,具有极高观赏性和文化内涵。
皮影戏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和故事情节,可分为数十种类型,常见的有:
1. 民间故事类皮影戏:这类皮影戏通过玩偶操作及音乐讲述民间故事,形式朴素、教育性强,如《红楼梦》、《大闹天宫》等。
2. 小儿童节目类皮影戏:这类皮影戏主要面向儿童观众,色彩鲜艳,形式简单易懂,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兔子乖乖》等。
3. 传统历史题材类皮影戏:这类皮影戏主要表演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故事,如《红拂夜奔》、《陈圆圆》等。
4. 逗趣搞笑类皮影戏:这类皮影戏主要表演一些轻松幽默的故事,引人发笑,如《灯笼会》、《伐木歌》等。
5. 评书曲艺类皮影戏:这类皮影戏结合中国传统评书、曲艺元素制作,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如《白蛇传》、《水浒传》等。
以上皮影戏种类仅为常见之一,皮影戏还有很多其他类型,每一种类型皆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皮影戏演唱流派非常多,包括北京流、山西流、山东流、陕西流、山西古调、广东流、云南流、四川流等。
针对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流派,其特点如下: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流派主要有“镇坪瓦子调”、“楼观曲调”和“四郎八哥调”三种。
1. 镇坪瓦子调镇坪瓦子调是一种常见于陕西省南部地区的民歌曲调。
这种曲调以抒情、慷慨激昂为特点,演唱时使用的乐器主要是笛子和二胡。
在皮影戏中,演唱者会将镇坪瓦子调与皮影配合起来,让独特的音乐打破了舞台上的沉默,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2. 楼观曲调楼观曲调源于陕西汉中地区,具有悠扬、舒缓、明快的特点,常被用于表达喜庆、欢乐、祝贺等场合。
在环县道情皮影中,演唱者会通过这种曲调来演绎节目中的相声小品以及皮影人物的语言,极大地丰富了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3. 四郎八哥调四郎八哥调是一种陕西西部的民歌曲调,以其幽默、搞笑的特点,在皮影戏的演唱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演唱者通常会利用这种曲调表现人物的幽默和诙谐,为观众带来欢乐和快乐感受。
1. 色彩鲜艳环县道情皮影的色彩鲜艳、鲜艳夺目,使得皮影戏在表演中显得生动而富有魅力。
演出时,演员们通常会在皮影上使用五颜六色的彩色布,更好地展现出角色的形象和特点。
这些色彩合理地运用在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上,更好地诠释了角色的性格和特点。
2. 造型别致环县道情皮影的剪纸造型独特,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演员们是通过细心的剪贴来制作皮影,让皮影的形象和特色更加鲜明,使人们无法抵挡皮影的魅力。
而这些形象,则是由演员们根据剧情和角色特点来设计的。
3. 剧情丰富环县道情皮影的剧情丰富,内容涵盖政治、历史、民间传说、战争、爱情等各个领域。
在舞台表演中,皮影演员们会根据不同的剧情赋予皮影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让观众随着剧情的推进而深入感受角色在舞台上的情感和矛盾。
总之,环县道情皮影是一项兼具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表演艺术的文化遗产之一。
皮影戏的演出及流派和唱腔皮影戏简介皮影戏又名“灯影子”,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
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
皮影的制作十分精细,影子的材料选料讲究,用上好的驴皮或牛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艳丽的色彩。
人物、动物等均刻成侧影,干透后刷上桐油。
四肢、头部可动,用细长很支掉牵制表演。
演出时,用一块白纱布作屏幕(屏幕大小根据场地而定,基本像小电影的银幕),操作皮影者站在屏幕下,把皮影贴到屏幕上,灯光从背后打出,观众坐在相对灯光方向观看。
皮影戏以秦腔为主,演唱者和操纵者配合默契。
表演技术娴熟的,关中人称其为“把式”,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绿乱。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咤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
《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妇熟。
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清末民初,西安有两个班子,一个是渭北皮影社,一个是江东皮影社。
1950年皮影老艺人谢德隆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北大街重新成立了“德庆皮影社”。
“文化大革命”期间,陕西皮影社受到了摧残。
现在皮影戏又以新的姿态,走向广大农村,成为民间艺苑中的奇葩。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而环县道情皮影则是皮影戏中的一种流派。
它秉承了皮影戏的传统,在表演形式上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
环县是位于甘肃省中部的一个县,素有“皮影之乡”的美誉。
环县道情皮影在这片土地上得以流传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
一、演唱流派在皮影戏中,演唱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更是带动气氛、情绪的传达者。
环县道情皮影在演唱上有其独特的流派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风格独特。
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音乐风格鲜明,富有地方特色。
它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元素,以清脆悠扬的曲调为主,结合了当地的方言,使得演唱更具有地域特色和亲和力。
2.唱腔饶有特色。
环县道情皮影的唱腔在音域、音高、音色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受到了当地方言的影响,唱腔柔和婉转,富有变化,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使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其中。
3.表现手法新颖。
在表现技巧上,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唱更注重声音的表现力,力求使角色形象更加生动活泼,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采用了一些独特的喉音技巧和音乐技巧,使得演唱更加变化丰富,更具有观赏性和听觉享受。
二、整体特征除了演唱流派独特外,环县道情皮影还有着其他方面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舞美特色鲜明。
在舞美上,环县道情皮影的道具和布景十分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传统特色。
它用明亮、活泼的颜色来丰富舞台画面,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具有沉浸感和观赏性。
2.角色扮演栩栩如生。
在角色扮演上,环县道情皮影十分重视角色形象的刻画和表现。
演员们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来诠释角色的性格特点,使得观众很容易就被吸引住,产生共鸣。
这种表演风格更具有地方特色和亲和力,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3.情节生动曲折。
在情节设置上,环县道情皮影具有生动曲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