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酸碱解离平衡
- 格式:ppt
- 大小:713.00 KB
- 文档页数:24
第三章酸碱反应与配位反应一、教学基本要求1. 酸碱理论概述熟悉酸碱质子理论。
2. 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
了解强电解质溶液、表观解离度、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等基本概念;熟悉水的解离平衡;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了解酸碱的相对强弱。
3. 电解质水溶液pH值的计算理解分布系数;掌握质子平衡式与[H+]的计算(掌握各种溶液[H+]计算的最简式)。
4. 缓冲溶液掌握缓冲溶液的原理及计算。
5. 配位平衡及其移动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定义、组成和命名,配合物的类型;掌握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掌握配体过量时的计算;掌握配离子与配离子之间的转化及相关计算。
二、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3.1质子酸碱理论酸碱物质和酸碱反应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们对酸碱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1887年阿仑尼乌斯(S.A.Arrhenius)在解离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把酸碱定义为:酸是在水溶液中解离生成的正离子全部是H+离子的物质;碱是在水溶液中解离生成的负离子全部是OH-离子的物质。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H+离子和OH-离子结合生成H20的反应。
这一酸碱解离理论对化学,尤其是酸碱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至今仍广泛地应用着。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酸碱的解离理论显现了局限性,于是先后又提出多种酸碱理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质子酸碱理论和酸碱的电子理论。
3.1.1质子酸碱理论一、酸碱定义根据酸碱的解离理论,在水溶液中许多酸碱反应都有质子参与,也就是说酸碱反应是涉及质子的传递反应。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J .N .Bronsted)和英国化学家劳莱(T .M .Lowry)各自独立提出质子酸碱理论。
该理论认为:酸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简单地说,酸是质子的给予体,而碱是质子的接受体。
这个定义不像解离理论那样只限于水溶液中。
如-+-+-+++→+→+→Cl H HCl HPO H PO H NH H NH 244234二、按照酸碱质子理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深理解酸碱概念1. 酸碱可以是阳离子、阴离子、中性分子及两性物质,有些物质既可作为酸,也可作为碱。
吉大《无机化学(含实验)》第三章(2) 酸碱解离平衡1、酸碱滴定原理(一)变色范围 HIn H+ + In-酸式 碱式故指示剂的理论变色范围是: pH=pKHIn ±1由于人眼对深色比浅色灵敏,实际变色范围与理论推算的的变色范围并不完全相同。
pKa 理论范围 实际范围 酸色 碱色甲基橙 ~ ~ 红 黄甲基红 ~ ~ 红 黄酚酞 ~ ~ 无 红百里酚酞 ~ ~ 无 蓝注:一般而言,人们观察指示剂颜色的变化约有~单位的误差,称之为观测终点的不确定性,用△pH 来表示,一般按△pH=±来考虑,作为使用指示剂目测终点的分辨极限值。
(二)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1. 指示剂的用量对于双色指示剂用量多少对色调变化有影响,用量太多或太少都使色调变化不鲜明。
对于单色指示剂用量多少对色调变化影响不大,但影响变色范围和终点。
指示剂本身都是弱酸或弱碱,也会参与酸碱反应。
2. 温度:温度变时指示剂常数和水的离子积都会变,则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也随之发生改变。
3. 中性电解:溶液中中性电解质的存在增加了溶液的离子强度,使指示剂的表观离解常数改变,将影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某些盐类具有吸收不同波长光波的性质,也会改变指示剂颜色的深度和色调。
[][][][][][]-+-+==In HIn K H HIn In H K HInHIn ,[][]HIn In pK pH HIn -+=lg [][]的颜色时,看到的是,即当-In pK pH HIn In HIn 110+≥≥-[][]的颜色时,看到的是,即当HIn pK pH HIn In HIn 1101-≤≤-4.滴定程序:为了达到更好的观测效果,在选择指示剂时还要注意它在终点时的变色情况。
例如:酚酞由酸式无色变为碱式红色,易于辨别,适宜在以强碱作滴定剂时使用。
同理,用强酸滴定强碱时,采用甲基橙就较酚酞适宜。
例:下列各种弱酸、弱碱,能否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测定?如果可以,应选用哪种指示剂?为什么?CH2ClCOOH,HF,苯酚,羟胺,苯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