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与美的统一与演变川端康成笔下少女形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勾志怡《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具有自传特征的小说,这部作品以精炼独到的手笔,描绘了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思想中包含的哀伤之情。
笔者结合自身所读感悟,分析了《伊豆的舞女》中悲与美的文学意境,望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作为《伊豆的舞女》小说的创作者,川端康成利用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日本民族的思想特色。
《伊豆的舞女》写的是一位高中生旅行到伊豆时和美丽年轻的舞女之间的故事。
伊豆的青山秀水与情窦初开的男女间纯洁的依恋之情相互衬托和升华,把读者带到作者构建的美好世界中。
另外,舞女和高中生之间依依不舍却不得不分别的离情奠定了整个作品悲伤的情感基调。
因此体会《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能帮助人们更加了解这本小说。
一、自然、女性和爱情的美《伊豆的舞女》中的美,首先是在其描绘的自然风景中呈现出来的。
小说中有多个地方详细描绘了风景的优美。
例如故事开头的描绘:秋天的山岳、森林和幽谷让人目不暇接, “山路像是闪电一般延伸在崖边”;“幽谷是优美的,雨后的山岭变得明亮,放晴的天空也是绚丽的。
”;“被雨水冲洗过的秋夜是银亮银亮的,山则是白花花的,仿佛笼罩在层层雾霭之中。
”;“到达了伊豆的南方,天气是一尘不染,晶莹透明,而苍穹一碧如洗”等。
川端康成笔下的自然仿佛带有灵性一般,跟随故事主人公的心情在改变着,而且在文字的冷暖色调上也有所不同。
例如主人公旅行过程中遇见了美丽的舞女时,心灵和思想都得到了浸润,此时的自然景象如天空、山水都包裹着冷色调的白,虽然清明透亮却还不够温暖,说明主人公的心情还是孤单沉寂的。
之后主人公和舞女间的距离拉近,两人为对方心动便产生了情愫,文本中的自然也逐渐变“暖”。
如描写山上的光芒是橘色的,这种景色的描绘能够贴切地渲染故事的情感。
此时,即便是秋季,“海天相连之处,烟霞散彩”,在高中生眼中,也是“恍如一派春色,色彩明亮不已。
”再者,作品中描写的美是女性的美。
川端康成笔下的妇女形象——悲与美的完美结合摘要:在川端康成的文学生涯中,写了很多有关女性形象的作品,创造了一个一女性为中心的“美”的世界。
她们就像青春时节里灿烂的樱花,绚丽夺目而璀璨。
似乎是失落孤寂与虚无,分样飘落的樱花,本质就是纯洁秀丽,无丝毫杂质的。
如同一片雪,落在掌心,抓住的一瞬间也就消逝了。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既有女性命运的不幸,也有女性情感的悲哀,而美丽的大自然为女性美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本文将从川端康成的恋情、女性美与自然美方面探究他的女性形象的悲与美。
关键字:川端康成女性与爱情自然美悲与美川端康成是日本自然美的执着追求者,他喜欢写女性,更善于写女性,在他那美的文学王国里,女性形象熠熠生辉。
她们或以其鲜活美丽的外表,或以其善良、真诚的性格,或以其不幸、悲哀的命运,展示着作者的美学追求与人生理想。
由于少年生活的不幸,没有接触过女性,因此,对青春洋溢的女性有着本能的渴望。
中学时代,在川端的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了爱情,并把它称之为自己的初恋,这是少年的川端和他的室友小笠义人之间的同性恋爱。
他在《独影自命》中回忆道:“我在这次的爱情中获得了温暖、纯净和拯救。
甚至让我想到他不是这个尘世间的少年。
从那以后到我五十岁为止,我不曾再和这样纯情的爱相遇”①此后,当川端对少年的思慕合乎常理地转化为对少女的爱恋时,那种对青春气息的朦胧感动也升华为对人生光辉的生命追求。
与邂逅舞女时隔三年,川端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初恋。
然而在他心灵中留下的却是经年不愈的伤痛,此次失恋之后,尽管感情在理性的鞭鞑下已成死灰,然而死灰之下伸埋着的仍是一厢情愿的希望之火。
川端塑造了众多如同风花雪月般美好纯洁的少女形象,或多或少都流淌着初代的血液,映现着川端对初代不灭的憧憬。
川端究竟倾心于什么样的女性呢?他曾这样向父母的亡灵表白:“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少女,她那朦朦胧胧的泪眼汪汪的媚态,实在让人魂牵梦萦,可是却引不起我的爱。
归根结底,对我来说是个异国人吧。
川端康成小说中女性形象探析摘要川端康成的小说擅长表现细腻的情感之美,尤其是与悲哀有关的情绪。
在他看来,美与悲是难以区分开的,甚至可以说,美就是悲,悲就是美。
在其作品中,女主人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美,同时也流溢着纤细、低回的哀愁。
川端康成的这种审美取向与日本传统美学密不可分,日本美学传统中的“物哀”情调对其作品影响甚深。
川端康成将描写对象的悲哀感与作家自我的同情感统一,赋予人物以悲剧的情调,创造了感人的艺术形象,也奠定了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哀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女性形象悲哀美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他的创作深深植根在日本传统文学的沃土之中,在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的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等,因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及高超的小说技巧而荣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的创作,总是源于内心情感的变化。
每个作家都因特殊的生存体验而形成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及情感基调。
川端康成之所以常怀一颗悲哀之心,与其自身的生存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童年时代坎坷的孤儿经历及亲人们相继辞世的沉重打击,长大后又亲眼目睹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这些巨大的悲痛逐渐外化为艺术形态。
川端康成的这种审美取向也与日本的美学传统密不可分,日本美学传统中的“物哀”情调,对其作品影响甚深。
因此,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明显的“悲哀美”,她们或身世飘零,或命运曲折,而且对生活有着美好的追求,但却始终逃不开命运的枷锁。
川端康成将描写对象的悲哀感与作家自我的同情感统一,赋予人物特别是善良的女性以悲剧的情调,表现了鲜明柔和的女性美,创造了感人的艺术形象,也奠定了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其几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分析来解读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
一《伊豆的舞女》中的熏子在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舞女熏子是一个纯洁善良、美丽典雅的少女,她有着秀丽的外表,笑起来像一朵鲜花。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日本著名作家、“新感觉派双璧”之一的横光利一,在患绝症之前曾经说过,川端康成没见过母亲,所以他的作品中大量地流露出恋母情结。
后来,川端听到这一说法,感到非常震惊。
川端始终认为,自己对母亲既不怀有爱也不怀有其他感情,因为他完全不了解母亲。
所以对他来说横光的说法出乎意料。
事实上,尽管母亲的形象没有在川端的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然而母亲在理念的意义上对川端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他女性观的影响。
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十分隐蔽,因此川端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有意无意间在拒绝这种影响。
一、少年“心癖”川端3岁丧父、4岁丧母,惟一的姐姐也不曾与他共同生活。
因此他极少接触过青春洋溢、光鲜艳丽的年轻女性,他看到的只是苍老无力的祖父母,女性那光洁柔软的肌肤成为川端本能的渴望。
中学时代,在川端的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了爱情,川端认为可以把它称为自己的初恋。
这是少年的川端与室友之间的同性恋爱。
川端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事件和心理。
光阴荏苒,当50岁的川端再次看到这些日记时,首先感到很有兴趣,继而多少有些吃惊,他没想到在十七、八岁的日记里会有如此露骨的表现。
室友叫小笠原义人,他自幼体弱多病,靠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活了下来。
母亲长期的爱抚使他的举手投足都带有女性的特征。
他的出现,仿佛在川端的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从他身上,川端似乎能触到一种遥远的幸福和安宁。
川端与小笠原同榻共眠,感受到贴着小笠原的肌肤流淌过来的温暖。
在川端有了记忆之后,这是初次接触到人体那柔润的青春的气息,初次体会到生命的感动。
他在《独影自命》中回忆道:“我在这次的爱情中获得了温暖、纯净和拯救。
甚至让我想到他不是这个尘世间的少年。
从那以后到我五十岁为止,我不曾再和这样纯情的爱相遇。
”(注:《独影自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川端从小几乎没有感受过肌肤之爱,这一缺憾似乎在小笠原那儿得到了短暂的补偿,连他本人也承认:“如果一旦缺乏了肉体的美,我对幻景的渴望和激情也会随之消失。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摘要: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执着的继承日本传统美的作家之一。
川端康成在《不灭的美》中说到:“悲哀同美是相通的”,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美”与“悲”都是相联系的,美与悲的统一构成了川端作品的悲哀美。
这种悲哀美正是川端康成一生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正是川端康成文学的底蕴和魅力之所在。
本文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作品分析了悲哀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川端康成;悲;美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文学不仅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古典文学,还与平安朝以后的日本文学的传统相结合。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尝试从现实中逃避,追求生命的本质。
但是,他所憧憬的“纯粹的美”就最终未实现。
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与现代神话相近的。
因此,他的作品洋溢着感伤的氛围也有着哀愁。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古都》等小说中都体现日本的美与悲。
但是这些作品中的美丽的形象只是幻想中的美,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存在。
因此,这种美看起来非常优美,但是背后隐藏着许多悲伤。
一、《伊豆的舞女》的悲与美《伊豆的舞女》中的语言清晰唯美,并带有哀伤的情感。
小说中的文字语言中,继承了女性美感的哀愁美,体现了深远而纠结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借助咏叹方式表现出来的,赋予了舞女悲剧的情调,形成一种感人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在表面上看来是非常风雅甚至是风流,但是体现了舞女与作者的伤感真情。
例如“舞女走到桥当中。
四十岁的女人走出公共浴场,看见了她们两人。
舞女紧缩肩膀,笑了笑。
让人看起来像是在说:要挨骂的,该回去啦。
然后,她疾步走回去了。
”还有“她那显得有些不自然的秀美的黑发,几乎触到我的胸脯。
她的脸倏地绯红了。
‘对不起,我要挨骂啦。
’她说着扔下棋子,飞跑出去。
阿妈站在公共浴场前。
千代子和百合子也慌里慌张地从浴池里走上来,没上二楼就逃回去了。
”故事结尾部分,舞女来到码头上,只能默默地低头望着大海。
武凤娟(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 吉林 长春 130062)[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日本历史上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本文对川端康成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浅析,以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为例,从作者人物描写入手,尝试分析作品中的女性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 悲且美 驹子 叶子[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99-01浅析川端康成及作品中的女性之美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是日本现在文学的开山祖师。
他的创作深深植根在日本传统文学的沃土之中,在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1968年10月,川端康成“因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荣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历史上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忒林致授奖辞时说:“川端先生作为擅长于细腻地观察女性心理的作家,特别受到赞赏。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睡美人》《雪国》《古都》等闻名于世。
作家的创作,总是起源于内心情感的变化,每个大作家都有特殊的生存体验。
日本著名的川端文学研究家长谷川泉在《川端康成文学概论》中提醒我们:“不要忽视川端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孤独的境遇。
”之所以常怀一颗悲哀之心,与他的自身生存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川端从二岁到十五岁时,生命中的最后一位亲人祖父也离去了,川端成了“天涯孤儿”。
五位亲人的相继离去,给川端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伤害,人们戏称他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童年时代坎坷的孤儿经历,养成了他孤僻忧郁的性格,这种心灵上不可弥补的缺憾深深融入他的血液中,化作创作的动力。
长大后又亲眼目睹了日本战争、战败带给人民的痛苦和悲哀,这些巨大的悲哀逐渐地化为艺术形态。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之美摘要:川端康成的《雪国》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他文学造诣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展现出日本传统女性之美,也展现出鲜明的人格与个性之美,成为川端康成作品中不朽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是川端康成本人心目中最理想女性的化身。
关键词:《雪国》川端康成女性之美一、川端康成与《雪国》在小说《雪国》中,主要通过了驹子和叶子两位完美的女性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作者心目中的女性之美。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日本西部的越后汤泽,描写了主人公驹子、叶子、岛村以及行男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和发生的故事,并且引出了四个主人公命运和未来的改变。
其中两位女主角展现出了日本传统女性之美,同时也展示出了她们各自的个性之美、心灵之美和人格之美。
女主角叶子代表的是女性圣洁的美,灵魂的美,她的美纯洁无暇又虚无缥缈;而驹子代表的是成熟的美,热情的美,真实而野性。
她们都是雪国中美的精灵,也是川端康成脑海中理想的女性之美的化身。
二、雪国中的女性之美(一)圣洁之美《雪国》中,叶子是女性圣洁之美的代表。
在小说中,描绘了这样一个纯洁无暇的女子。
川端康成认为她的美是“世间不存在的美”,她的美已经“到了悲哀的程度”,犹如一块美玉,美的晶莹剔透,毫无瑕疵,让人不容玷污。
所以,叶子的美就更加显得纯粹,显得空灵,显得悲凉。
小说中作者对叶子外貌描写不多,出现次数也较少,但是每次出现都显得圣洁飘渺,犹如超脱尘世的存在。
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叶子声音的描写来抓住读者的心,在一开始,叶子在雪夜中用她美丽的声音呼唤站长,在岛村听来,这声音“美的近乎悲伤”。
当叶子把行男的死讯带给驹子时,岛村听到的是她的“近乎悲戚的优美的声音仿佛雪山的回音”,唤起了读者无限的联想和听觉上的美感,表现出叶子美的虚无缥缈。
通过男主人公岛村脑海中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心目中圣洁女性的形象,叶子是在雾霭的火车玻璃窗中美丽的姑娘,在忽明忽暗的灯火的照映下,她的形象在黄昏中若隐若现地浮现出来。
《伊豆的舞女》是著名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是其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一部凄美浪漫伤感的小说。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不仅继承了日本传统的美学审美意识,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艺观和美学观,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日本文学的艺术魅力。
作者以其清新唯美的语言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浪漫的伊豆美景,也描述了一段凄美遗憾的爱情故事。
该作品将唯美的景色和淡淡的忧伤结合在一起,通过自然之美、女性之美、涅槃之美、幽玄之美展现出一个物哀美的世界和一曲清新淡雅的哀歌。
一、概述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中最富有盛名的一位作家,他因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闻名世界文坛的著作《雪国》而在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在《雪国》之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以其清新唯美的语言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浪漫的伊豆美景,也描述了一段凄美遗憾的爱情故事。
他的作品风格不仅具有日本传统文学纤细敏锐的风格,还吸收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创造出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在其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独有的风雅美、物哀美、幽玄美等不同的美,并在文章深层次中有缓缓流淌着悲哀和遗憾。
与其说作者借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倒不如说是作者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是自己真实情感的写照。
《伊豆的舞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而成,行文中深深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浓浓的悲哀。
作品中的“我”和作者的经历极其相似。
作者两岁丧父,三岁丧母,随后更随祖父母生活。
然而到七岁祖母去世,只能在姨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10岁的时候唯一的姐姐也离他而去,15岁的时候疼爱他的祖父也撒手人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在世上。
川端康成命运坎坷,孑然一身的身世造就了他孤僻、寂寞的性格,也使得他的作品里面弥漫着一种深深的悲哀。
长大之后又亲历日本战争,看到了战败后的日本人民的痛苦和悲伤,造成其将这庞大的无法抒发的悲伤之情寄托于文学作品中,升华成文学艺术。
作品描写的是一位高中生“我”独自去伊豆旅行而邂逅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年少舞女,进而发展出一段唯美遗憾的纯真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