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884.53 KB
  • 文档页数:2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值上为()。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幂函数关系

D.对数函数关系

【答案】B

【解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2.以语义编码为主的记忆类型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答案】C

【解析】A项,瞬时记忆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B项,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C项,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按语义类别编码。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进行归类。②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借助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它成为便于存储的东西。③主观组织。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如果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这时个体会倾向于采取主观组织对材料进行加工。

3.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而无法解决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后,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现象称为()。

A.气氛效应

B.地板效应

C.酝酿效应

D.定势效应

【答案】C

【解析】A项,气氛效应是指在三段论中,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所有,一些……)产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B项,地板效应又称低限效应,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C项,酝酿效应是指解决问题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紧张的思索之后,仍未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但是当你稍稍休息后,突然找到了答案。D项,定势效应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4.在解决问题时,反应慢但准确性高的认知风格是()。

A.沉思型

B.冲动型

C.场独立性

D.场依存性

【答案】A

【解析】A项,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B项,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解答问题。C项,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D项,场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5.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

A.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

B.开始具有延迟模仿能力

C.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

D.可以完成液体守恒任务

【答案】D

【解析】皮亚杰一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

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其中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刻板性。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的儿童开始出现“守恒”,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如分类等),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阶段(即分类和序列)。形式运算思维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

6.在弗洛依德看来,“自我理想”属于()。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本能

【答案】C

【解析】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7.在实验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操纵的事物、条件或特征称为()。

A.自变量

B.控制变量

C.因变量

D.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A项,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它是指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B项,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是指除了实验规定的自变量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C项,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指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D项,无关变量即控制变量。

8.在次数分布中处于50%位置上的数值称为()。

A.中数

B.平均数

C.众数

D.标准分数

【答案】A

【解析】A项,中数是指将一组数据中高分的一半与低分的另一半区分开来,高出中数分数的数量与低于它分数的数量相等。B项,平均数是指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商数,其公式为M=(∑X)/N,M代表平均数,X是单个的分数,∑(希腊字母sigma)表示把它后面的内容加在一起,N则是所有分数的个数。C项,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比其他数出现次数都要多的数值。D项,标准分数是指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