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格式:docx
- 大小:76.63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区域认知:1.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够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综合思维:结合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地理实践力:通过认识与制造太阳系及地球模型,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及地球的基本形状。
人地协调观: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了解我国航空事业的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民间故事:同学们都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吧,牛郎和织女本来是很相爱的一家人,后来由于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抓回天上,牛郎挑着孩子,在后面紧紧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簪子画出一道银河,从此牛郎织女分列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牵牛织女的星神爱情故事由此产生。
真正的银河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在银河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学习活动一:地球的宇宙环境[自主学习]地球在宇宙中1.我们看到的星星,大多都是恒星。
太阳就是一颗恒星。
太阳吸引着行星、小行星、彗星围绕它运行,组成太阳系。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
2.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3.在太阳系中,与金星、火星等其他行星相比, 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
[合作探究]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1.阅读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行星距日距离(以日地平均距离为1计算)表面平均温度/℃金星0.72>400地球115火星 1.52-63参考答案: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在15 ℃左右,温度适宜,适合动植物生长。
2.收集资料,说说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不同,谈谈你对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家园的理解。
参考答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体现在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地球适宜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条件:①外部条件——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②内部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水和适宜生命存在的大气等。
哈雷彗星76年绕太阳一圈。
3.认识天体系统(1)图文结合出示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认识银河系: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
在银河系中,有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
(3)引导学生找一找: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4)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地月系的认识。
(5)归纳总结:观察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转折:宇宙很大,但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4.活动探究: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
3.观察发现+科学认知(1)图文结合,科学认识天体系统。
(2)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3)读图认知并归纳分类:(4)资料分享: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5)图示归纳:4.合作探究:(1)分析归纳:人类生存条件:①(1)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2)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质量与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大气条件。
(3)归纳总结: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
资料拓展:在木星的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土星的土卫六、海王星的海卫一上面,都存在大量的水资源,这些天体上面的水资源可能比地球上面的水资源还要多,不过这些天体从宇宙中看上去却没有一点水资源,这是怎么回事呢?探究二:人类的太空探索人类自古就有飞天梦,一直在尝试探索太空的奥秘。
1.了解人类太空探索进展①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适宜温度;②存在液态水的分布原因:①日地距离适中②自转公转周期适当(2)分析归纳:人类生存条件③存在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厚度、成分)原因: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3)记录整理。
1.1地球的宇宙环境“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课题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时间2024.09 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备课人教材人教版目标确立依据课标分析1.课标摘录地球在宇宙中:①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太空探索:①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②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资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2.课标解读:地球在宇宙中的这课标:该条目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要求从“地球”的视角了解“宇宙环境”。
在宏观层面上,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在微观层面上,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要使学生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星星。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是本条目的要求。
本条目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生对有关宇宙的内容是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度”。
本条目是为后面学习内容打基础的,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作用,不宜补充或加深更多的内容,尤其是对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认识到”或者“知道”,不用深挖原因,落脚到“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要保护好地球的环境”即可。
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亲自观察宇宙中的天体。
例如,在晴朗的夜晚,在空旷、远离城市灯光干扰的高处,用肉眼、简易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也可以在室内或野外借助相关星空软件观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太空探索课标解读:本条目仅要求对太空探索的发展状况和意义有基本了解,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人类对宇宙观测的方式很多,结合目前国际和我国太空探索的发展状况,选择了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空间站三个方面。
本条目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来描述,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来描述太空探索的进展即可,不求全。
教学设计教材选择人教版教材(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章节名称1.1地球的宇宙环境授课对象高一课标解读新课程标准要求为“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星球打基础。
“运用资料”是指学生会运用图文资料进行描述,“描述”指学生能用文字、图像等形象地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个什么样的环境教材分析“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
本节课主要是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学习天体、天体系统的宇宙环境知识是为了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
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地球上存在生命,从地球外部的宇宙环境看,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普通的,但又由于地球上存在着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这三个内部条件,就使得地球具有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宇宙中的地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且宇宙的神秘以及人类对浩瀚宇宙知识的强烈渴求,都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因此,“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内容既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篇,也是后面章节内容学习的启下。
学情分析尽管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宇宙和地球的相关知识,也能够从各种媒体上对宇宙和地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了解,但了解不透彻,认识不系统,也不能聚焦于地球与宇宙环境关系这个核心上。
经过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习惯、认知水平、自主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能力仍然较低,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升入高中的第一堂课,学生能否形成对本学科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影响很大,因此本节课应当兼顾知识学习与兴趣培养。
教学目标1.根据图片资料,能描述各类天体的特点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示意图,能够说明地球在不同层级天体系统中的位置,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运用资料,能够阐述行星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观察月相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月相的含义,进一步了解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身边地理事物,发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2)通过带领学生探究月相变化的原理,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地理综合思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研究的热情。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月相观察,落实人地协调观,实现人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的愿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2)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1)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2)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题引入,从地球上看月亮,有时似一钩斜挂,有时如玉盘高悬。
师:我们日常生活观察到月亮形态是什么样的?生:弯弯的,或是像圆盘。
师:那我们一同通过视频,欣赏月亮的盈亏变化过程。
播放月相变化的短视频。
正课讲解师:结合刚刚播放的视频,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这节课所说的月相是什么呢?月相:月亮盈亏变化而出现的各种形状。
讨论一:古文中话月相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 (宋)《前赤壁赋》师:苏轼写的这段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呀?大家能结合语文知识翻译一下吗?生:尝试翻译教师在旁边引导翻译,并提示学生。
师:大家关键猜测一下,这个“既望”究竟应该是什么时间出现的什么样的月相?为何会让苏子书写下来?生:猜测可能是圆月。
师:古人很早就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计算时间,所以,月相变化与农历时间是相互对应的。
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月相与其出现时间的对应关系。
呈现PPT展示月相与其出现时间的对应关系。
呈现月相与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间位置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讨论二:一个农历月中月相变化有什么特点。
师:结合课件上的图片,以每组同学为一个团队,大家分组探讨。
组1:月相有圆缺变化,由缺到圆,由圆到缺。
组2:月相变化呈周期性的,下个月也重复这个月的情况。
《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宇宙环境》。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地球的宇宙环境》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学生认识地球的宇宙位置、理解地球的特殊性以及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宇宙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较为零散和粗浅。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来理解较为复杂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
(3)掌握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探究地球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全球视野。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天体系统的层次。
2. 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特殊性。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宇宙天体的图片或视频,如星空、行星、星系等,让学生感受宇宙的浩瀚和神秘。
2. 提问学生:你对宇宙有什么了解?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讲授新课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讲解天体的概念和类型,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等。
(2)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位置和特征,让学生明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介绍天体系统的概念和层次,以太阳系为例,展示天体系统的结构,让学生理解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层次。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宇宙位置1.1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距离太阳的距离、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1.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意义: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意义: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1.3 地球的宇宙邻居恒星:太阳、其他恒星的特征和分类(巨星、白矮星等)星系:银河系、其他星系的特征和分类(螺旋星系、椭圆星系等)天体:星云、星际物质、黑洞等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2.1 地壳和地幔地壳的组成:岩石、矿物、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地幔的组成:岩浆、地幔对流、地幔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2.2 大气层大气层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空间大气层的作用:保护地球表面免受宇宙辐射、维持生命活动、影响天气和气候2.3 地球磁场地球磁场的产生: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球磁场的极性和强度地球磁场的作用:保护地球表面免受宇宙辐射、影响电离层、产生极光等现象第三章:地球的宇宙现象3.1 宇宙射线宇宙射线的来源:恒星、超新星爆炸、星系团等宇宙射线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大气层的影响、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3.2 流星和流星雨流星的产生: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燃烧形成的光迹流星雨的产生:流星体与地球相对运动产生的流星雨现象3.3 极光极光的产生: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然现象极光的出现条件:太阳活动频繁、高纬度地区、夜晚第四章:人类对地球宇宙环境的探索4.1 地面观测设备望远镜: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等卫星观测:地球观测卫星、天文观测卫星等4.2 宇宙探测任务无人探测任务: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行星探测等载人航天任务: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载人月球探测等4.3 宇宙科学研究成果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中的神秘物质和能量第五章:保护地球宇宙环境5.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球宇宙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人类活动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污染等5.2 可持续发展策略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化石能源的转型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推广绿色生活方式5.3 国际合作与法律规范国际合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法律规范:国内环保法律、国际环保法律和协议第六章:地球的自然灾害6.1 地震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断层活动地震的分类:浅源地震、深源地震、海底地震地震的预防与应对:地震预警系统、地震应急预案6.2 火山爆发火山爆发的成因:地壳内部的岩浆活动火山爆发的影响:喷发物、火山灰、熔岩流火山爆发的预防与应对:火山监测、火山喷发预警6.3 台风和龙卷风台风和龙卷风的成因:大气环流、热力作用台风和龙卷风的影响:强风、暴雨、洪水台风和龙卷风的预防与应对: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措施第七章:地球气候变化7.1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变化、地球轨道变化人为因素: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生态系统变化7.2 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影响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资源:干旱、洪水、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农作物种植范围变化、产量波动7.3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碳捕捉和储存技术:CCS(碳捕捉和储存)技术适应气候变化:改善基础设施、保护海岸线、调整农业策略第八章: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8.1 地球资源的分类与利用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非可再生资源: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节约使用、循环利用8.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8.3 案例分析: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一:丹麦的绿色发展模式案例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案例三:巴西的亚马逊雨林保护第九章:地球环境保护的法律与政策9.1 国际环境保护法律与政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国际海洋法: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9.2 国内环境保护法律与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自然资源保护法:保护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9.3 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环境税收政策:对污染和资源消耗征税环境教育政策: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绿色采购政策:鼓励使用环保产品和绿色服务第十章:地球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教育10.1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组织、志愿者活动、社区参与公众参与的效果:促进环境政策的实施、增强社会监督10.2 环境保护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将环保内容融入课程体系社会教育:通过媒体、公共活动、在线教育资源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培养环保人才、提高社会环保水平10.3 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环保科技创新的意义: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发展环保科技成果的应用:清洁能源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地球的宇宙位置: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行星的关系是理解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6篇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知识,有意识地规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过程。
它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学生活动和评估策略的安排等方面。
现在随着作者一起往下看看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精选篇1)设计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要变教师为教练,变讲师为导师。
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益于终身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地理教学中特别关注这一问题,处处留意少讲精讲,时时注意留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本文就是笔者“转变角色,关注学生知识生成过程”观念实践的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②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③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②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③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从而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④互动探究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⑤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②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过程和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通过震撼的图片和生动有趣的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浩瀚无垠的宇宙,了解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在宇宙的位置。
2.思考讨论: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生存呢?学生: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教师总结:地球与太阳距离不远不近,地球获得的热量较为适中。
学生: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质量与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大气条件。
教师总结: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得地球的引力适中,恰好吸引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
补充:适宜的温度为液态水创造了条件;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早期的生命诞生于海洋。
学生:观看视频,总结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图表和观看视频,得出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教师讲解:人类的太空探索(1)世界的太空探索进程教师:通过时间顺序展示世界各国对太空探索的贡献及取得的成就。
学生:认真观看资料,了解太空探索的历程。
(2)中国的太空探索历程教师:播放视频《中国航天的十大高光时刻》。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感受中国在太空探索取得的成绩。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带领学生感受太空探索的历程及航天精神。
(3)自主学习:太空探索的意义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太空探索的意义。
Ⅰ.太空探索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的开发;Ⅱ.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并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Ⅲ.通过太空探索,人类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Ⅳ.太空探索也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4)小组讨论:航天员在月球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总结:。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地球在宇宙中➢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①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②能够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综合思维:结合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3.地理实践力:通过认识与制造太阳系及地球模型,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及地球的基本形状。
4.人地协调观: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了解我国航空事业的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播放视频《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设计意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于运用语言难以描述,通过视频更加生动的展现地球的位置,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二、新课讲授(一)地球在宇宙中师:晴朗的夜空,我们仰望星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每颗星星都是宇宙中的一员。
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也是宇宙中的一员。
那什么是宇宙呢?师:大家先看“宇宙”二字的写法。
师:古人曾说: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宇”指无限空间, “宙”指无限时间。
宇宙是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从定义来看,宇宙的范围很大。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能够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掌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增强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片或播放宇宙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地球的环境有什么独特之处?”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天体的概念,展示各种天体的图片,如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让学生对天体有直观的认识。
讲解天体系统的概念,以太阳系为例,展示太阳系的示意图,介绍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从地月系到太阳系,再到银河系,最后到总星系,让学生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相关数据表格,包括行星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分析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这些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球在体积、质量、密度等方面与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相比,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提问学生:“地球上为什么会存在生命?”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外部条件包括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内部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内容及其解析(一)教学内容1.宇宙及其特征、天体及其划分、天体系统的级别层次2.太阳(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结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二)内容解析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为课程第一个内容,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2.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是教学重点之一。
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丰富的光热资源;它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它又是风能、水能与生物能等能量之源泉。
太阳活动对地球大气运动产生影响,其周期使地球气候波动也呈现相应的周期性;太阳活动会扰动地球磁场而产生“磁暴”现象;它会骚扰地球电离层而中断无线电短波通讯;它还能引起地球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3.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这也是教学重点,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可以运用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从各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来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对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从而说明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一)教学目标1. 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定义、类型;能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太阳的结构;运用材料结合实际说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作用和影响。
3.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3.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教学重难点】运用地图等资料,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1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了解宇宙太阳系以及地球、月球等天体的概念,初步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模式二新闻导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回忆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感受时,这样写道:“地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地球真的会发光吗?如果不是,那么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为什么是明亮的?这与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模式三问题导入每个人从童年时代就对神秘浩瀚的宇宙有无限向往。
茫茫宇宙,渺无边际。
仰望星空,你肉眼看到了什么?肉眼看不到的还有什么?你对宇宙有哪些了解?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请列举在学案上。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一)地球在宇宙中1.学生对照教材,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教材P6,以太阳系为例,认识宇宙中天体的相互联系。
高一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图文资料,认识不同天体的特点,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归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兴趣,培养科学的宇宙观。
认识地球的特殊性,增强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2. 难点理解不同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片或播放宇宙相关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和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宇宙环境。
2. 新课讲授天体和天体系统展示各种天体的图片,如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等,让学生识别不同天体的特点。
讲解天体的概念和主要类型,强调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以太阳系为例,介绍天体系统的概念和层次。
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太阳系的组成,让学生明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然后逐步引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等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生命。
从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外部条件包括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结合地球的位置、体积和质量等因素,详细讲解这些条件是如何形成的。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如果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发生变化,会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什么影响?其他星球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如果有,可能具备哪些条件?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体的类型、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强调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性,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3.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区域认知:认识宇宙中的天体类型、天体系统层次,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会综合分析判断其他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人地协调观: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特殊性,增强学生爱护地球的意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宇宙环境的影响,增加宇宙环境保护观。
1. 理解各天体、天体系统的定义,了解各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2. 了解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特征,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物质条件。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2018年11月17日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洞察号”探测器登陆火星。
火星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火星上真的存在生命吗?火星具备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吗?一、宇宙(一)宇宙的概念:(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宇宙具有物质性特点,宇宙中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二)天体: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有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之分。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通信卫星等(发射出以后)宇宙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教学内容
1.宇宙及其特征、天体及其划分、天体系统的级别层次
2.太阳(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结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内容解析
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为课程第一个内容,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2.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是教学重点之一。
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丰富的光热资源;它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它又是风能、水能与生物能等能量之源泉。
太阳活动对地球大气运动产生影响,其周期使地球气候波动也呈现相应的周期性;太阳活动会扰动地球磁场而产生“磁暴”现象;它会骚扰地球电离层而中断无线电短波通讯;它还能引起地球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3.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这也是教学重点,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可以运用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从各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来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对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从而说明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定义、类型;能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太阳的结构;运用材
料结合实际说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作用和影响。
3.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目标解析
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听讲,能够理解并识记基本概念,树立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能够通过绘制关系框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判断级别大小。
2.学生能按位置顺序说出八大行星;能通过绘制太阳结构图,识记太阳结构;认识太阳活动,能够判断出黑子、耀斑分别出现在光球层、色球层上;通过阅读课本内容,总结出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及影响。
3.通过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的资料,对比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这一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教材,讨论、总结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三、问题诊断分析
1.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之一是对天体类型(自然天体、人造天体)的判断,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概念的理解不足,对此可以采用练习题巩固,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其次,在对“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作用和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这一类综合分析的问题上存在困难,原因是学生基础较薄弱,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还没有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对此,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阅读教材大篇幅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逐步学会提取关键词、凝练、总结出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渗透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思维。
3. 此外。
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可通过看、读和绘制示意图、关系图等方式逐步培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采用PPT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主要是展示多种多样的天体类型的图片、太阳系示意图、统计资料等,其次概括性的框架文字,辅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其次,利用板书绘制示意图等,如板画太阳的圈层结构,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宇宙
问题1:宇宙是什么?(学生先阅读课文总结)
点评: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物质性就是宇宙的特征之一)
问题2:举例说明宇宙中有哪些物质?如何划分天体类型?
点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教师展示PPT图片并介绍恒星、行星、卫星、星云、等天体的特征)。
天体是存在于星际空间的物质,有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之分。
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通信卫星等(发射出以后)
例题:判断下列物质不属于天体的是(B)
①人类的家园——地球②天空中飘动的云
③轮廓模糊的星云④待发射的人造卫星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问题3:宇宙除了物质性这一特征,还有什么特征?
点评: (运动性)宇宙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活动: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片,画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图,并确定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
(教师带领学生完成)。
(1)彗星活动与太阳、地球的关系是:(C)
A.彗星轨道与地球轨道形状相同
B.彗星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
C.彗星的形成、长短与太阳有关
D.彗星出现,灾难多发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不包括(C)
A.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
能量来源
B.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C.月亮阴晴圆缺,或明或暗
D.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
三、地球
问题探究1: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太阳系其它七颗行星的相似点?)问题(1)我们常用运动的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来描述八大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
试根据图1-1-11回答下列问题:
①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方向相同吗?(同向性)
②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相差大吗?是否近乎一个平面?(共面性)
③八大行星公转运动轨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近圆性)
点评:[得出结论] 从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征看,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问题(2)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三类。
结合表1-1-1回答下列问题:
①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②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点评:[得出结论]地球与九大行星尤其是类地行星比较,没有特殊的地方,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问题探究二:地球的特殊性
问题(1)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是哪些条件决定着地球上能繁衍出勃勃生机。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总结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