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狄电化学原理-第八章气体电极过程剖析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0
第五章1、在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中,是否总存在三种传质方式?为什么?每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如何表示?答: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通常是指扩散层,可以同时存在着三种传质方式(电迁移、对流和 扩散),但当溶液中含有大量局外电解质时,反应离子的迁移数很小,电迁移传质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根据流体力学,电极界面附近液层的对流速度非常小,因此电极界面附近液 层主要传质方式是扩散。
三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可用各自的电流密度J 来表示。
电迁移: 对流:扩散:2.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稳态扩散过程?实际稳态扩散过程的规律与理想稳态扩散过程有 什么区别?答:一定强度的对流的存在是稳态扩散过程的前提。
区别:在理想稳态扩散条件下,扩散层有确定的厚度,其厚度等于毛细管的长度l ;而在真实体系中,由于对流作用与扩散作用的重叠,只能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近似求得扩散层的厚度。
理想稳态扩散: 实际稳态扩散: 3. 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有什么优点?它们在电化学测量中有什么重要用途? 答: 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上各点的扩散层厚度是均匀的,因此电极表面各处的电流密度分布均匀。
这克服了平面电极表面受对流作用影响不均匀的缺点。
它们可以测量并分析极化曲线,研究反应中间产物的组成及其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
4. 试比较扩散层、分散层和边界层的区别。
扩散层中有没有剩余电荷?答:紧靠电极表面附近,有一薄层,此层内存在反应粒子的浓度梯度,这层叫做扩散层;电极表面的荷电粒子由于热运动而倾向于均匀分布,从而使剩余电荷不可能完全紧贴着电极表面分布,而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形成所谓分散层;靠近电极表面附近的液流层叫做边界层,越接近电极表面,其液流流速越小。
电极/溶液界面存在着离子双电层时,金属一侧的剩余电荷来源于电子的过剩或缺贫。
双电层一侧区可以认为各种离子浓度分布只受双电层电场影响,不受其它传质(包括扩散)过程的影响。
因此扩散层中没有剩余电荷。
5. 假定一个稳态电极过程受传质步骤控制,并假设该电极过程为阴离子在阴极还原。
电化学原理第四版李荻课件电化学原理是研究电荷在电解质溶液中移动和电化学反应的科学。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化学原理第四版李荻课件的内容和特点。
1. 引言电化学原理是追溯到18世纪的一门研究电化学现象的学科。
通过电化学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运动规律以及电化学反应的机理。
2. 基础概念电化学原理第四版李荻课件首先介绍了一些基础概念,包括电流、电荷、电势差等。
这些基础概念对于理解电化学原理的后续内容至关重要。
3. 电解质溶液的离子电导性本节介绍了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电导性的相关理论和实验方法。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迁移,并导致电流的流动。
通过测量电导率可以了解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浓度和活度系数等信息。
4. 电极反应与电极电势本节重点探讨了电极反应与电极电势的关系。
电极反应是电化学反应的基础,通过对不同电极反应的理解,可以揭示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而电极电势则是用来描述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属性。
5. 电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动力学研究了电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
本节主要介绍了电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表达式,包括电荷传递系数、极化现象等内容。
6. 脉冲伏安法脉冲伏安法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测量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
本节详细介绍了脉冲伏安法的原理、仪器设计和实验步骤等内容。
7. 电化学计量电化学计量是利用电化学方法测量溶液中化学物质含量的技术。
本节主要介绍了电化学计量的原理、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分类以及常用的电化学测量技术。
8. 电化学电源与电解池电化学电源和电解池是电化学实验的核心设备。
本节着重介绍了电化学电源和电解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常见的电化学电源和电解池的种类和特点。
9. 应用与展望电化学原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能源存储、电镀、电池等。
本节将展示一些电化学原理的应用案例,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总结:通过对电化学原理第四版李荻课件的介绍,我们深入了解了电化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