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原理第三章2014
- 格式:ppt
- 大小:915.50 KB
- 文档页数:72
电化学原理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是研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或化学反应释放的电能的学科。
电化学反应一般是电极上的化学反应,其驱动力是电能。
电极上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最重要的一类反应,可以通过电化学方法来研究。
电解反应是指通过电能将电解质分解成离子的过程。
电化学反应的基础是电荷的存在和运动。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荷可以通过电路、电解质溶液、电极等传递,从而进行化学反应。
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取决于电荷的传递速度和化学反应的速率。
电化学反应的研究一般采用电化学仪器和电化学技术。
在电化学反应中,常用的电化学仪器有电位计、电化学工作站等。
电化学技术包括电位法、电流法、循环伏安法、阻抗法、时间常数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机理、电动势、电解质浓度和物质转移等。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极的种类对反应有很大的影响。
电化学反应所需的电极可分为惰性电极和非惰性电极。
惰性电极由惰性材料制成,如铂、金、银等。
非惰性电极则由活泼性较大的金属制成,如铁、钴、铜等。
在一些电化学反应中,需要加入催化剂来促进反应。
电化学反应中的电势差是反应进行的驱动力。
电势是指单位电荷通过电路、电解质溶液、电极等传递所获得的能量。
在电解质溶液中,电势差通常由电解质的离子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决定。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势差的测量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在电化学反应中,也要考虑到电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电化学反应的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化学能。
当电化学反应具有放热性质时,反应的温度会升高;反之,则会降低。
一些电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还可以用来进行比较。
电化学反应的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材料、环境等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电化学反应已经成为生产制备、环境净化、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常用方法。
同时,电化学反应也可以用于能源存储和转换,如电池和燃料电池等。
电化学反应是化学反应与电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为化学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新手段,也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电化学原理第一章绪论两类导体: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原电池( -)电解池(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原电池( +)电解池( -)电解质分类: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
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活度:即“有效浓度” 。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i ix i规定:活度等于 1 的状态为标准态。
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 I:1 m i z i2I2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log A I 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 · dm-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 G,单位为 S ( 1S =1/Ω )。
GA L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 1)离子数量;( 2)离子运动速度。
当量电导(率):在两个相距为单位长度的平行板电极之间,放置含有 1 克当量电解质的溶液时,溶液所具有的电导称为当量电导,单位为Ω -1· cm2· eq-1。
《电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CL0514课程中文名称:电化学原理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Electrochemistr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2授课对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在学习了《普通物理》、《物理化学》等先导课程后,为进一步认识溶液中的电化学过程而开设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现代电化学的进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进一步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离子间相互作用,活度与活度系数,电导。
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相间电位与电极电位,电化学体系,平衡电极电位,不可逆电极。
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结构与性质概述,电毛细现象,微分电容,双电层结构,零电荷电位,吸附现象。
第四章电极过程极化,速度控制步骤,电极过程特征。
第五章液相传质步骤动力学液相传质,稳态扩散与非稳定扩散,浓差极化规律。
第六章电子转移步骤动力学电极电位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电化学极化参数,稳态极化,多电子反应,双电层效应浓差极化与电化学极化共存气体电极过程氢电极,氧电极金属的阳极过程与金属的电沉积过程金属的阳极过程特点,金属的电沉积过程和特点课程的重点、难点:电化学体系,平衡电极电位和不可逆电极的特点;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特别是双电层结构和吸附现象;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的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及影响因素。
电化学原理第一章 绪论两类导体: 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电解质分类: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 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
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即“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
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 :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 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 ·dm-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G ,单位为S ( 1S =1/Ω)。
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1)离子数量;(2)离子运动速度。
当量电导(率):在两个相距为单位长度的平行板电极之间,放置含有1 克当量电解质的溶液时,溶液所具有的电导称为当量电导,单位为Ω-1 ·cm2·e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