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家形式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9
《宪法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宪法学基本原理1.宪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具有怎样的特征?(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如国家制度及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设置及相互关系等),而法律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家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制定:宪法一般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而普通法律的制定一般由常设的立法机关负责;宪法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制宪机关成员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以上同意,有的需全民公决,而普通法律的通过一般只要代议机关的议员或代表半数通过。
修改:1.特点主体;2.的通过程序更严格;3.内容的限制(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2.如何理解“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是从部门法意义上按法律调整的对象所作的一种学理分类。
两种含义:(1)不成文宪法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
(一般立法程序、效力与规定其他内容、调整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相同)(2)成文宪法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
(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作为宪法的表现形式,宪法性法律应当是指不成文宪法国家规定宪法内容、作为宪法构成部分的一系列法律。
宪法性法律仅具有一般法律效率而不具有高于法律的效率。
3.如何理解宪法制定、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关系?宪法制定是指宪法制定主体依照一定的理念、基本原则和程序并通过制宪机关创制宪法的活动。
宪法解释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宪法修改是指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依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宪法制定不同于宪法修改,后者是在原有宪法的基础上对宪法内容作全部或部分的变动,但不改变原有宪法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都是使原有的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协调二者之间关系的方法。
第四章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性质一、国家性质概念(一)国家性质的概念国家性质,即国家阶级本质,又称“国体”,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二)宪法与国家性质宪法与国家性质的关系十分密切。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在规定国家制度时,首先要明确本国的国家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宪法为了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一般不明确规定其国家的阶级属性。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因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公开表明其国家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的确立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理论;2.根据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3.我国宪法对人民民主专政具体内容的规定,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1.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2.虽然现行宪法确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完全等同。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一)工人阶级领导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
人民民主专政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导,这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
历史表明,工人阶级只有依靠同农民阶级建立的巩固联盟,才能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三)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结合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结合,即对最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四章国家形式重点:1、国家形式的含义、内容及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2、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内容。
4、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5、如何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分类及各自特征。
7、我国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原因及特征。
8、行政区划的含义、宪法规定我国行政区划的内容及审批权主体。
9、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自治机关及自治权的具体内容。
10、特别行政区的含义及具体体现,与中央权力分配关系。
第一节国家形式概说一、国家形式的含义0国家形式是指国家外在的表现,这种外在表现指国家的物质外壳,主要是指国家权力的实现方式。
国家权力是通过国家机关的设置并赋予其相应职权实现的,由于国家机关既有中央国家机关也有地方国家机关,中央与地方各自也有不同职能的机关,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国家机关就是国家形式。
根据国家机关相互关系不同,可分为横向国家机关之间关系和纵向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前者称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后者称为国家结构形式,因此,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形式。
另外,国旗、国微、国歌和首都是国家象征,也是国家外在表现,属于国家形式范围。
因此,国家形式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象征三个方面内容。
二、国家形式与国家性质国家形式与国家性质有密切联系,国家形式反映国家性质,国家性质制约并决定国家形式。
特定的国家形式总是要反映并体现某一国家性质,而国家性质也必须借助国家形式才能得到反映。
国家形式与国家性质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国家性质相同,国家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如同为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象征可以完全不同,而国家形式某些方面相同,并不能说明这样国家的国家性质就完全相同。
1、国家性质在一般情况下决定国家形式。
由于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统治阶级运用这种暴力的目的在于反对敌人,保护自己,巩固其统治阶级的地位。
《宪法》各章小结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小结宪法是近代的产物。
在宪法产生以后,人们对宪法作出各种解释,但任何定义只能大致地、近似地描述定义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要受定义角度的局限。
我们对宪法作如下表述: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的基本属性在于,它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民主法律化、制度化的基本形式,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集中表现。
宪法产生以来,学者们对宪法作出了多种多样的分类。
宪法的分类,对于认识各种宪法的特点和优点,对宪法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宪法发展的规律以及促进我国宪法和宪政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宪法的渊源,就是宪法的表现形式,具体地说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等条件不同,宪法的渊源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宪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条约。
在采取“修正案”形式来修改宪法的国家,宪法修正案也是宪法的基本渊源。
在我国,宪法修正案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宪法规范价值,采取修正案方式修改宪法,主要是为体现宪法修改的连续性和宪法内容的稳定性。
在适用宪法时,应当直接引用宪法本文而不是修正案的条款。
宪法是法律,也是由众多的宪法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
宪法规范就是确立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调整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国家与公民的基本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宪法规范应当具备法律规范的完整构成要素,制裁要素也同样存在于宪法规范之中。
宪法规范既具有法律规范的共同属性,同时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法律规范的特殊属性。
宪法关系是我们在法治国家建设所要确立的一种国家权力组织和运行的基本法律关系,它是宪法规范在调整宪法主体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关系。
宪法创制是宪法规范的产生、存在和变更的活动。
通常包括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三种活动。
宪法的制定,也称立宪,是指统治阶级通过一定的程序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
《宪法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宪法绪论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二、宪法是根本法宪法不同于其它一般法律,宪法是根本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宪法的内容在于规定一国的根本制度2、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首先,宪法是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
其次,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决定并影响着宪法的具体内容。
最后,当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变化时,必然影响宪法的变化。
3、宪法的效力和修改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第一、宪法是其它一般法律的立法基础第二、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第三、宪法的修改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宪法的概念: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第二节宪法规范的特点二、宪法规范所表现的主要特点1、最高权威性2、原则性3、概括性4、适应性5、无具体惩罚性6、相对稳定性7、广泛性8、历史性9、灵活性10、纲领性第三节宪法的分类和宪法的原则一、宪法的分类传统的宪法分类:1、从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把宪法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2、从效力和修改程序的不同,把宪法分为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3、从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把宪法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二、宪法的一般原则资产阶级宪法的主要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主权观念最先由法国的波丹提出,后来卢梭创立了人民主权学说2、人权原则3、法治原则4、分权原则近代分权学说是英国洛克首先倡导而由法国孟德斯鸠所完成的。
社会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1、权力属于人民原则2、保障公民权利原则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4、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三节宪法的原则一、宪法对统治权的作用1、巩固和维护国家权力2、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二、宪法对法制的作用1、为法制的统一奠定基础2、为法制的完善奠定基础三、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1、确立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2、改革国家政治体制四、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五、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1、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2、促进经济的发展五、宪法发挥作用所必备的条件1、宪法的充分实施2、法制的健全和完备第五节监督宪法的实施一、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性监督和保障宪法实施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的根本制度2、有利于健全法制3、有利于真正发挥宪法的作用二、监督宪法实施的主要内容1、审查法律、法规及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2、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的合宪性3、审查各政党、团体、企业事业等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行为的合宪性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五、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的伟大意义第一、正确地总结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且注意吸收了国际上的有益经验。
论当代中国国家形式国家形式,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也包括国家结构形式,即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形式和国家治理形式。
当代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根本政治制度,也正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国历史,民族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决定的。
形成当代中国国家形式,中国走过了一条相当漫长的道路。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41年的西周为例,当时中国的国家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地方,但各地方却有共同的国家元首----周天子、以及相当程度的中央权威。
但以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为界,这种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开始松动了,发生了向邦联制的变化。
公元前771年,一股少数民族势力----犬戎攻破了位于现在西安附近的西周首都犒京,国家的元首周幽王在战乱中失去了生命,繁华的犒京也被毁殆尽。
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新天子周平王被迫放弃了旧都,迁都于位于今天洛阳的洛邑,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时代。
中央衰落了,在战争中地方做大了,中国国家结构形式完成了从联邦制到邦联制的转变。
在没有宪法保护的邦联制下,使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八百诸侯从各自为政到相互混战,从大国吞并小国再到大国之间进行主力会战,仗越大越大,人民十分痛苦。
中国历史从这种制度开始确立时起就又在做新的选择,而这一次选择的方向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稳定而集中的单一制。
在这一次选择中,地处西北的“秦”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角。
在秦帝国的时代,中国第一次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从公元前221年,始皇完成统一,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中国朝代更迭,但中央集权的政治信念却从未动摇。
虽然其中不乏地方分权的插曲,如汉初的分封制,唐玄宗时的藩镇制,但最后都因天下大乱而又回到中央集权。
第四章国家形式第一节政权组织形式国家形式是实现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是国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的象征。
一、政权组织形式概述(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政权组织形式通常又被称为政体。
实际上,政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理解和用法。
广义的政体,是指国家权力的运行体制。
它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内容。
狭义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具体组成并代表国家系统地行使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体系。
它所解决的是国家权力的横向分配及其运用,主要涉及的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机关的组成及其关系。
政体与国体构成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中的核心制度。
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具体地说:第一,国体决定政体。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统治阶级实现其政治和经济统治的需要。
第二,政体反映国体,并服务于国家本质的需要。
政权组织形式是特定国家民主制度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有效地实现统治阶级对国家和社会的统治;政权组织形式是否完善,它也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政权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这是因为,每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都是在本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来选择适合其统治的政治形式的。
而影响统治阶级选择政权组织形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许多不同的政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而从近现代立宪国家所采用的政体来看,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大类。
1.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是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根据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体。
按照君主权力受限制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1)二元君主立宪制,是指议会和君主分掌政权,但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政府由君主任命并对君主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2)议会君主立宪制,指议会处于国家的主导地位,君主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宪法第四章_国家形式
第三条规定了国家机关的效力,国家机关作出的任何决定都要依法有效,否则无效。
这一条规定了国家机关的法律地位和工作原则,强调了依
法行使权力的重要性,保证了国家机关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第四条明确了国家组织之间的关系。
这一条规定了各级国家机关相互
之间的行使权力的关系,包括上级国家机关对下级国家机关行使管理、指
导和监督职权的关系等。
同时,还规定了各级国家机关对同级及下级国家
机关的决议、命令、指示的加以执行的义务。
从而确保了国家机关之间的
协调运行,保障了国家机关的行政效能和组织稳定。
宪法第四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国国家形式和国家机关等方面的法律
规范。
这一章的规定突出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点,以及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它为确保国家机关权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
及各级国家机关之间的协调运行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宪法第四章的规定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
了重要保障。
通过规定国家形式是社会主义制度,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地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总之,宪法第四章的规定清晰地传达出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和国家机关的基本原则。
它保障了国家机关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规定了各
级国家机关之间的行使权力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作为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国家制度和
国家组织的基本原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章: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形式的一般理论一、国体与政体的含义及相互关系1、国体: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二是各阶级、阶层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领导与被领导地位。
国体是国家性质或者国家阶级本质的反映,它确定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体问题也就是谁掌握国家统治权的问题,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哪种政权组织形式实现阶级统治的问题。
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用何种原则和方式去组织其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治理社会的政权机关。
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
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但都体现同一特定阶级的专政。
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制和总统制)等不同政体。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治学界,通常将政权组织形式等同于政体,但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它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政体侧重于体制,而政权组织形式侧重于机关。
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属于不同层次的概念:政体是对政权组织形式的抽象和概括,政权组织形式则是政体的具体化。
政体是拥有国家主权的统治阶级实现其意志的宏观架构,而政权组织形式则是这一宏观权力架构的具体化。
政权组织形式表现为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及各机关之间的关系。
国家是内容(国体)和形式(政体)的统一。
由于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直接决定着国家的阶级属性,因而国体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性质,而国家的阶级性质是通过特定的政体形式反映出来的。
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第一,国体对政体起着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政体依附于国体。
一个国家采取哪一种政体形式,是由这个国家中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统治阶级只有采取某种适合的政体形式才能维护其阶级统治。
第二,国体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政体则灵活多变。
从历史上看大体有两种情况:①相同国体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
②不同国体的国家也有可能采用相类似的政体形式。
政体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它并不像国体那样直接地反映出国家的阶级性质。
考察一个国家必须把国体与政体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政体复杂多变本身也有一个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划分政体类型的标准古代中国思想家没有人研究政体问题,研究政体问题的是西方思想家。
1、古代思想家(古希腊)①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是最早研究政体问题的西方思想家,他以执政的人数为标准,把政体分为君主政府、贵族政府和民主政府。
②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掌权者的身份为标准,把政体分为贤人政体、军阀政体、财阀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这五种类型。
③亚里士多德在希罗多德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政体的两条标准,把政体划分为六种类型。
第一条标准是统治者的宗旨,即统治者是为城邦全体公民谋利益还是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利益;第二条是统治者掌权的人数。
根据第一条标准,他把政体划分为维护城邦公共利益的正宗政体和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变态政体两大类型。
根据第二条标准,他把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这两大类型政体又分别划分为君主政体(一人)、贵族政体(少数人)、共和政体(多数人)以及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这样就有了六种政体。
僭主政体:是希腊特有的专制形式。
所谓“僭主”是指不依合法程序不经公民授权而僭取国家权力者,也就是僭取了本由公民集体享有的政治权力,所以被视为违背常规和不合法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僭主政体就不像一个政体”,也就是说,它根本就不是城邦正常的组织形式和统治方式。
如果勉强把它算作一种政体的话,那它也是“最为恶劣的”。
寡头政体:是对早期雅典政府的别称。
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雅典掌权的,是极少数奴隶主上层分子,参政的人数太少,所以雅典政府被称为寡头政体。
话虽如此,但是,不管它怎样“寡”,这些人还是平起平坐,有事大家商量,共同决定,所以雅典政府实际上实施的是共和制。
2、近代思想家①16世纪法国思想家布丹以国家主权的归属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国家具有至高无上的主权,国家主权掌握在个人手中的是君主政体,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是贵族政体,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的是民主政体。
②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以立法权的归属为标准把政体划分为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君主政体。
③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以国家最高权力的归属为标准,把政体划分为共和政体、专制政体和君主立宪政体。
3、当代政治学者在传统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最高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任职期限以及国家与政府的结合程度等而提出了更为精细的政体分类方法。
其中以美国政治学者柏杰斯和亨廷顿的政体分类标准最有代表性。
⑴柏杰斯提出了政体分类的四项标准:①以国家主权(权力)机关与政府机关有无区别为标准,把政体划分为直接民主制和间接民主制。
直接民主制是主权机关直接行使政府职权,间接民主制是主权机关与政府机关分别组织,主权机关将政府职权委托一个或几个机关来行使。
②以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为标准,把政体划分为世袭制和选任制。
世袭制的国家元首由血统有关者世代继承;选任制的国家元首由定期选举产生,并不限于血统关系。
③以立法部门与行政部门的权力关系为标准,把政体划分为内阁制和总统制。
内阁制政体即行政部门从由立法部门产生,并对其负责;总统制政体即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各自独立,没有权属关系。
④以国家权力的集中和分散为标准,把政体划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⑵亨廷顿则是从政治发展的程度,根据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两项标准对政体进行划分。
①他首先根据政治参与的程度由低到高把政体划分为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三种;②再根据制度化与政治参与之间比率的高低把政体划分为公民型和执政官型。
③两种标准结合起来产生了六种政体类型:公民政体中的建制型、辉格型、参与型以及执政官政体中的寡头型、激进型和群众型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划分标准①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多少人手中,即由一个人掌权还是由集体掌权;②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如何产生以及任期怎样,即执掌者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是实行任期制还是实行终身制;③中央权力机关如何设置和分配权力,即最高权力是集中于一个机关还是由几个机关分工行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政体的划分标准,古往今来的国家,首先应该划分为剥削阶级国家政体类型和社会主义国家政体类型。
就剥削阶级国家的政体来看,主要有君主制和共和制,而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是民主共和制的政体。
三、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一)君主制按照君主实际享有的权限,君主制大体可分为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两种不同的类型。
1、专制君主制专制君主制是指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并按君主个人意志而实行独裁统治的政体形式。
在专制君主制下,君主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等大权于一身,不受任何限制,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对君主个人负责。
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普遍采用这种政体形式。
专制君主制是封建君主制的最高和最后形式。
其特点:一是等级会议对王权的牵制作用丧失;二是君主建立起直接对国王负责的官僚机构:三是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典型的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和法国波旁王朝统治后期的政治制度。
君主制主要特征:集权制、终身制、世袭制现今实行君主制(君主专制制)的国家:文莱达鲁萨兰国、不丹王国、科威特国、沙特阿拉伯王国、巴林王国、卡塔尔国、阿曼苏丹国、约旦哈希姆王国、摩洛哥王国、斯威士兰王国、莱索托王国、梵蒂冈城国、汤加王国等。
2.立宪君主制立宪君主制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宪法、议会和政府某种程度限制的政体形式。
又称有限君主制。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此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实行改良的国家都仿效英国的政体。
立宪君主制通常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妥协的产物。
根据各国君主的实际权限,立宪君主制可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两种形式。
①二元君主制是指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而控制着国家的行政权,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的政体类型。
虽然二元君主制的国家,存在着君主和议会两个对立的权力系统,但君主仍然保持着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实际上仍然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二元君主制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封建地主阶级长期拥有巨大势力的国家,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一种统治形式,较议会制君主制带有更多的封建专制君主制的色彩。
19世纪的意大利、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1889—1945年的日本都曾经实行过二院君主制,当代实行这种政体类型的国家有约旦、沙特、摩洛哥等国。
②议会君主制是指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在议会君主制国家中,“王权实际上等于零”(恩格斯语),君主是虚位君主和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诸如出国访问、签署命令、发表讲话等活动都是政府安排的,自己不能添加任何主观意志。
在日常生活中,君主与普通民众也没有什么区别,王室甚至与平民联姻,这在二元君主制国家里是不可想象的。
当代世界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瑞典、泰国等国家。
(二)共和制共和制政体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限制的政权形式。
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而且是作为君主政体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共和制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选举产生权力机关。
无论是象征性的还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都是通过某种选举方式而产生的。
选举制度是共和制的灵魂,没有选举制度就不能称共和。
第二,各级官员任期有时间限制,包括任期限制和连任次数限制。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1、议会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是指议会为国家政治活动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体形式。
议会共和制主要特征:①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和组织政府、监督政府的权力。
②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总统担任,但总统不掌握行政实权,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③政府掌握行政权力,执行议会通过的法律和决议,制定和实施内外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和外交等事务。
④政府由议会产生,议会中多数党或多数党联盟组成政府。
⑤政府对议会负责并接受议会的监督,如果政府的提案被议会否决,政府(内阁)必须集体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提前大选,由新的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目前实行议会共和制的国家有联邦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希腊、印度、以色列、冰岛、新加坡等。
2.总统共和制总统共和制是指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并由总统组织和领导政府,政府对总统负责的政体形式。
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行政机关(政府)和立法机关(议会)相互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