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知识结构图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宪法学框架特点:重视基础,重视理论与宪法学乃至公法情怀先整一个框架,再往里面放东西。
第一章宪法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一、基本概念1、法与法治(法律特点)规范性,普适性,公共性,目的性,义务性,效力等级。
2、宪法与宪政宪政定义较重要,宪政是指一种使政治动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
(1)宪法是“更高的法”(2)宪政与司法审查(3)宪政与法治二、宪法的结构与特征1、宪法结构国家结构+权力保障2、宪法的主要特征(1)宪法是“公法”(2)宪法是授权性的(3)宪法是一部保障每个人权利的“社会契约”(4)宪法是“基本法”(5)宪法是相对稳定的(6)宪法是“无所不在的”三、宪法学是一门“科学”1、宪法与宪法学(1)宪法在宪法学中的作用(2)宪法学与意识形态宪法充满价值规范,宪法学则应价值中性。
2、宪法学的三个层面(1)规范宪法学(宪法规范与价值等级的探讨)(2)诠释宪法学(解释宪法条文的逻辑工具与技巧)(3)实证宪法学(和宪法相关的实证研究)规范宪法学本身即是对宪法的解释,诠释宪法学离不开规范宪法学的宪法价值结构,实证宪法学是为规范宪法学服务的。
3、宪法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方法论的个体主义(2)公共选择的一元行为假定(利己性扩展至所有人,“制衡”概念的理论依据)四、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1、法治与分权依法治国即依宪治国。
分权分为横向分权(同一政府内部)与纵向分权(中央与地方)2、民主3、权利与自由4、中央与地方关系第二章宪法的制定、修改与发展一、宪政思想及宪法的起源1、西方宪政思想探源(主要是自然法思想)2、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英国、美国、法国、其他国家(世界近代史的东西)3、近代中国的宪政历程宪政思想——《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时期宪法4新中国宪法产生与发展共同纲领——54宪法——75宪法——78宪法——82宪法二、宪法的制定1、制宪权的性质2、行使制宪权的社会基础(1)社会革命(取决于人民的意愿和选择)(2)社会剧变(政治局势的剧烈变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方向所发生的根本转变)(3)社会变革(社会形态内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较大的局部性变化)3、宪法制定与宪法修改、宪法解释(解释和修改为首选方式)三、宪法修改1、宪法修改的意义(有权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宪法文本的某些条款、语词或结构予以变动、补充或删除的活动)2、宪法修改的限制3、宪法修改的方式和程序提出宪法修正案——审议和表决——公布4、1982年宪法的修改88年,私营经济、土地制度。
宪法学知识结构图
特征:根本法(3方面)、公民权利保障书、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实质: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分类资产阶级法学:成文与不成文、刚性与柔性、钦定、民主和协议
马克思主义学者:资本主义宪法与社会主义宪法
英国:最早产生宪法实行宪政国家
历史发展美国: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法国:欧洲大陆最早成文宪法
基本理论我国宪法的数次修整(88、93、99、2004)
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权利制约
作用:确认和巩固、限制和规范、指引和协调、评价和宣传
渊源与结构:序言、正文、附则
宪法规范:根本性、最高权威性、原则性、相对稳定性
主体:公民、国家、其他主体
宪法关系内容:宪法上的权利义务
客体:宪法行为
宪法与宪政宪政特征:宪法实施是基本途径、有限政府是基本精神、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集中表现
关系:宪法是前提,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生命,是动态的宪法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国家性质,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特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形式是政治协商会议
基础全民所有制: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巩固发展
集体所有制:国家鼓励、指导、帮助
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重要组成个体私营: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
三资企业:利益受法律保护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国家基本制度基本文化制度文化制度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精神文明主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
逻辑起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前提:民主选举代表
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关
关键: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基本原则:选举权普遍性、选举权平等性、直接与间接并用,秘密投票
确定主持机构:人大常委会、选举委员会
划分选区与选民登记
选举制度选举程序提出代表候选人
投票
对代表的罢免与补选
物质和法律保障:经费由国家开支
国家结构单一制
联邦制
形成原因:历史原因、民族原因
主要特点:民族区域制度解决民族问题、特别行政区制度解决历史问题
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制度自治权: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根据民族实际情况执行法律政策、财政、
经济建设、公安部队、语言文字、科教卫生文体事业
一国两制是指导方针
中央与特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特别行政区中央行使权力:外交、防务、任命行政长官、紧急状态、解释修改特别法政治体制:行政长官、政府、立法会、司法机关
特区的法律:基本法、保留的、立法机关制定的、全国性法律
新发展:章节的调整、内容的增加核实、强调实现条件、强调权利义务一致
①平等权(司法、守法)②宗教信仰自由③监督、获得赔偿权
④政治权利自由:选举被选举权、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基本权利⑤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肉体不受非法侵害)、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和秘密
公民基本权利义务⑥经济文化权利:财产、劳动、休息(劳动者)、生活保障、物质帮助、受教育、文化
⑦特定主体权利:妇女、婚姻母亲、儿童老人、华侨(正当)、归侨、侨眷(合法)
①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法律、保守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
基本义务纪律、公共秩序社会公德,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
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⑤依法纳税
特点:权利自由广泛性,权利义务平等性,权利义务现实性,权利义务一致性
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法制原则、责任制原则、联合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精简与效率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权、工作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性质、地位、产生、任期、职权、补缺
国家机构国务院: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权
中央军委: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责任
人民法院与检察院
地方国家机构
宪法实施特点:广泛性与综合性、最高性与原则性、直接与间接
实施原则:最高权威原则、民主原则、合法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实施条件外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
内部:本身是否科学、本身是否规定了完善的机制
宪法实施与保障解释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解释解释原则:依法、符合制宪目的、以宪法的根本精神、根本原则为指导、
适应社会发展、字面、整体
修改方式:全面、部分、无形
程序:提案、审定、起草、决议、公布
政法:执政党带头
实施保障法律:宪法是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效力、修改的特别程序
组织
依靠群众
基本理论
特别行政区
重要内容公民权利义务
国家机构
修正案内容。